《往事依依》同步训练(精选14篇)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浩淼( ) 如晦( ) 雕镂( ) 镌( )刻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装满婵娟( )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3.文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 )a.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b.多读优秀文学作品,能使人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c.听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能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爱国情怀。d.听老师的话,一生都会受用不尽。4.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1〉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2〉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3〉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4〉“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8〉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9〉此后我就要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10〉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1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5.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5〉段划线的句子中“我”感到“震悚”有哪些原因?7.下列各项说法中,你认为与文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一套,表明她尽管没有文化,却能够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b.文段中对长妈妈先是称“阿长”,后来称“我的保姆,长妈妈”,这表明“我”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c.“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突出了“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d.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8.第〈9〉段的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有什么内在联系?9.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10.第〈10〉〈11〉段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略。2.美好的容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纷纷呈现;随口3.a4.(1)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比喻;(2)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3)c5.①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②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淳朴、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6.想不到不识字的、曾经与自己有矛盾的阿长会给自己买书,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她居然做成了。7.d8.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增加了“我”对绘图的书的兴趣,此后“我”就更加努力去搜集这类书了。9.因为孩子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谈体验言之成理即可。10.记叙和抒情深沉怀念、感激的感情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2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3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 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
五、 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4
2003军9月,“全国申小学语文孝文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满老师。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作报告”显得重复,“签名”、“合影”缺少内涵,“座谈会”时间不允许……我恰巧要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了。对了,为何不与于老师一起上这堂课呢?于是,在李震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就开始了这次“班门弄斧”的准备。
(教室后面悬挂大幅横标:和于老师一起学语文)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0)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6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述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资料,引导生尝试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资料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这天,让我们一齐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日,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资料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齐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理解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能够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十分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述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齐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资料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貌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老师讲了什么资料?(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主角,那深深……感动了。)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
(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取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透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齐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齐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齐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带给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应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透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 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 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 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7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配乐磁带。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十分钟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谈经历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交流。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的人。
(五)结束语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信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教后记: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辅之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附:板书设计
看山水画好读书
读《水浒传》读好书
往事依依品《千家诗》读书好
听老师课
登北固楼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8
张家港市西张中学 王青寅
师:同学们,上课!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我规定他们每节语文课开始时用每天一诗代替师生问候)
师:很好,大家背得很熟,当然要注意体会!诗歌能给人美的享受,其他文学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因为文学是……
生:文学是人类感情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文学是如何丰富而生动地表达人类感情的。请同学们思考我的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可留恋的往事呢?
生:四件。
生:三件。
师:那就请你说说是“哪”四件?
生:“我”看山水画、“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我”读《千家诗》、“我”听两位国文老师上课。
师:我再请那位同学说说你的“哪”三件往事?
生:作者看画、作者读《千家诗》、作者听两位国文老师上课。
师:我发觉两位同学的回答除了“三件”与“四件”的不同外,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事情叙述的对象不同:一个是“我”怎么样,一个是“作者”怎么样。同学们说说看,“我”能和“作者”划等号吗?
生:能(有的说:“不能”)
师:噢,原来这儿的“我”,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指文章的“作者”。那我的疑问还没解开:到底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谁的对谁的不对呢?
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三件对,有的说是四件对)
师:同学们看,这两位同学回答的第一件及后两件往事相同,应该从“四件”说的第二个答案去找原因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看看文章中写这件事的部分,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老师,我看出来了。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也应该是看图画,因为作者写看到图像才感觉自己的家乡就像是梁山泊,应该属于“看画”的内容。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掌声鼓励!
生:(有节奏的掌声响起)
师:现在大家再说说看,是三件往事还是四件往事?
生:三件四件都对,我觉得归并成三件更合理些。
师:她说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和前面的两位同学,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精彩回答。好不好?
生:好!(掌声响起,班级后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师:先看第一件往事是在文章第几节写到的?
生:(齐答)第二节。
师:那么第一节文字不是多余了吗?
生:不多余。这一节是把这几件“依依”往事与很多往事作对比,引出对下面几件往事的回忆,作用是引起下文。
师:哎呀,我们的同学简直太棒了!那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二节的“看画”,看看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准备回答。(读过以后)请你来说说看,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看画时的遐想?
生:“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真是津津有味。”我觉得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遐想。
师:说得太好了,请坐!这是作者看了什么画以后产生的遐想?
生:《评注图像水浒传》。还有山水画呢。
师:对了,还有看了“小屋里挂着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又有什么样的遐想呢?好,请你说。
生:“有时凝视久了……自然乐在其中。”
师:说得好啊!有个词写出了作者看画时神情专注的神态,同学们说是哪个词?
生:“凝视”!
师:那你们平时看画时做到“凝视”了吗?
生:没有!
师:要想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尽享文学和艺术之美,就得神情专注啊!下面我们看“读诗”的部分,思考讨论: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现在开始像和尚念经一样小声快速阅读第四节,小声但一定要出声。(读思讨论之后)请你来说说看。
生:能够表现作者读诗感受的词语有:美不胜收、沉醉、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沉浸、享受、浓浓郁郁。
师:咱们的**同学真是不简单,一个词语也不给我们其他同学留下。回答真的是既全面又准确,掌声响起!
生:(掌声)
师:刚才我们说“看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那么“读诗”又能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从文中找答案。
生:生活情趣。
师:诗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沉醉其中能品味出其中的生活情趣,透露出了作者对什么的深深热爱?
生:生活?。
师:是的,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生答略)什么地方写的是听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呢?
生:第五节!
师:好,请同学们迅速默读第五节,然后分组讨论:在作者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还是从文章中找答案。
生:(讨论后答)印象--“老师朗诵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大家被深深感动了。”
师:这是听课时,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于漪的印象,但已使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表现了作者喜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对她有何影响呢?
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此后,我对新文学……”。
师:是的,很正确。难道就这些吗?对她的一生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生:“……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师:好!这是于漪老师在告诫我们这些青少年朋友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但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只是读书的基本功能,更高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生:“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师:好!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之所以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关系密切,她成长的源头就是读书和做人。学了这篇文学作品,大家的思想品质也得到陶冶和升华了。这正如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
生: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师:但愿同学们也能多读一些课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享受一下美的熏陶。最后,我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生:“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师:啊,同学们已经学会在阅读的材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看来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可喜可贺。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才令于漪老师至今“依依”难忘的啊!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这就是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所要表达的深情。
生:老师,学校图书馆已对我们学生开放,我们能去借些自己想看的书吗?
师:当然行了,你们要做的就是计划下一步准备读哪些书,或者想读哪些方面的书?读的时候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愿同学们能够在文学的海洋里自在地遨游,为明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下课! 作者邮箱: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9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不少事情已经模糊
有的搜索枯肠.....
不可得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
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
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
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
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韩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高骈《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新诗《南归》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注在眼睛里(神态描写)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0
往事依依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李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分成三块进行。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档案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是希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第二块是研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的热情。第三块是感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达到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象于漪老师一样爱文学。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 新课:
出示作者照片
观看
2
出示作者照片:
于漪老师的情况。
介绍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用什么方法呢?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组活动: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怎么样?谈到小档案,有同学平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一些明星的小档案吗?回想一下都有些什么内容?谁来说说。(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下面以小小组为单位,不看书来设计一份“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哪个组设计的小档案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哪个组先设计好就先来投影展示。
2
请第一个设计好的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小档案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展示中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
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要求:
通过设计小档案,我们知道了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的哪几件往事,但这只是对文章有了粗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打开课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来进一步品味文章。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围绕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2
请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自由发言
祖国四季风光图片
自由发言
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自由朗读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
独立思考
2
自由发言
听讲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思考
发言
2
我想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也正是于漪老师所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听讲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1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2)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3)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听讲
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
1、最有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
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4、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协作组竞争,力争在各项任务中获得最佳。
二、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整个活动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根据同学的投票评出收视率最高的小组。各个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节目。
3请同学评价各组节目,选出最佳节目。学生评价
三、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请各协作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各协作组准备活动
2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声音响亮,语言的简洁,只讲一件事,更要有感染力,力求打动在场的同学,最后请协作组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各组代表自由发言
3请同学评价各位代表的发言,选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学生评价
四、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了解了于漪有关文学的依依往事,我们来说说眼前的初一语文,你眼中的初一语文课本是怎样的,你想对所有在场的初一语文老师说些什么?请同学畅所欲言。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评价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评价表,对照本组表现自评,说说本组可获得什么奖项,并简单说说理由。学生自评
2教师评价听讲
3结束语你们都对自己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那要轮到老师来说了而此刻我最想说的的话,于漪老师已为我说出来了(出示于漪的一段名言)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听讲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2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3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
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 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b、 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学生讨论:
a、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b、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 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 熟读课文。
3、 找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 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 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 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 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a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b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c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d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 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 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1.生动的字词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学生活动四】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活动五】动感地带。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学生活动六】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人成为现代文明人,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充实、明智的现代文明人吧!
六、分层作业:
A1、摘抄有关写四季的.诗歌或好句、好段。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