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

  一、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实录: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22课,《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把重要的内容在书上已经作了标记,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抢答题)

  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

  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生:人类登上月球使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课后通过到网站、图书室查资料,向科技人员询问等方式寻找到答案,下面开始。

  生:81页第5节说:“此时,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们就没别的压力吗?

  生:肯定有,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月球,心理压力会很大。可是文中的这句话指的就是身体上的压力。

  生:83页14节最后说:“登月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吗?

  生:人类第一次登月,丢在太空中的登月舱就一个,对那么大的宇宙来说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个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课文说,宇航员在太空中历时195个小时,8天多,他们在船中能睡着吗,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

  生:那飞船万一飞不回来怎么办?

  生:飞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准确地飞来飞去呢?

  生:飞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员会是什么感觉?

  生:书上说月球上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吗?

  师: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问题提到这里。

  (请看课本第二页图片)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生:我国是第三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师在屏幕上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照片;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非常自豪,人类很了不起,没有干不了的事,将来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去。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感想很大,科学家已经做成功的事,我听起来却觉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生: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虽然我们国家今年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很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认识,希望这节课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利用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途径,整理《月球奥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纸分类抄清。下课!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2)关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  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1)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         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关网站)  

  2、       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       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5)           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 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                 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                 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                 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的]

  1. 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 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 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 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 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 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 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 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5. 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 布置作业 。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 课后习题。  2、画图。

  [板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4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引导]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地叙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此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具体记叙登月经过;最后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典题例析]

  例题一:文章中详细记叙了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答题时须扣住这一点,语言简洁即可,基本过程是: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例题二:找出课文叙述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识与应用

  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

  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课时训练]

  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观测( cè )   泯灭( mǐn )  厄运(  è  )   发酵( xiào )

  b、啜泣( chuò ) 小憩(  qì  )  竦峙(  shì  )  飞跃( yuè  )

  c、铁锹( qiāo)  海域( yù  )   卓越(zhuō )  潜行( qián )

  d、干涸( gū )  梦寐( mèi )   畅谈( chàng )  轨道( 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

  a、清澈       倔强       玷污       堕落

  b、点缀       雏形       畅谈       观测

  c、慷慨       闲适       禀告       风韵

  d、报酬       奥恼       蹂躏       分辩

  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                       (           )

  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b、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待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作,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d、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                                             

  4、从《新华字典》中查字,查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戮”和“辔”两字,按部首分别查“  ”部和“口”部;按音序分别查“l”部和“p”部。

  b、“舐”和“敛”两字,按部首分别查“舌”部和“  ”部,然后按笔画分别查三划和七划。

  c、“ 亘”和“六”两字,按音序分别查“g”部和“l”部,按部首分别查“一”和“、”部。

  d、“屑”和“宵”两字,按部首分别查“尸”和“   ”部;按音序都查“x”部。

  5、下列词语全部属于褒义词(不含中性词)的一组       (          )

  a、爱护      成果      跃跃欲试      联想 

  b、牺牲      理想      呕心沥血      鼓励

  c、珍惜      袒护      别出心裁      首脑

  d、愉快      善意      寥寥无几      继续

  6、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立:                            2、畅谈:                           

  3、可望而不可即:                        4、神往:                           

  三、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方格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

  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四、阅读两篇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一)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待时间精确到秒?

  3、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4、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5、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它们改为平实的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月亮:地球的刹车

  忻迎一

  对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

  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月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①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6、“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          、          、               。

  7、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8、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9、 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10、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                                          。

  11、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12、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13、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月亮上的足迹》

  一、1.c  2.d  3.a  4.d  5.b  6.d  二、1.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立。2.畅谈:尽情地谈。3.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4.神往:心里向往。三、语序:8、5、9、7、10、4、2、6、1、3  四、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船在浩大的太空宇宙中飞行的状态。 4.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5.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6.火山、海啸、山崩地裂  7.见第2段原文,“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这样的题,既可摘原文答,也可自己归纳。 8.作者举火星的例子作了批驳,你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 9.发明氢弹、登上月球等。10.过渡,承接上一段来自“生活的关照”,开启下一段“认识中不可替代的工具”。11.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谈起,也可展望人类的和平前景。12.略 13.略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嫦娥奔月的传说)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

  (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

  要点: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回味课文

  根据课文题目讨论:(课件)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齐读这一句)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登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过程: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 二 课 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4.延伸练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我驾飞船登月》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三. 研读欣赏,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宇航员登月后 做了哪几件事?

  3. 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1.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象一下在登月过程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能用“浏览”的形式,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始末。

  2、过程与方法:

  组成合作小组,课外查找人类登月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类征服其他星球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无悔付出的那份崇高和神圣。

  【教学建议】

  1、浏览课文,根据文章明确的时间提示,用表格的形式简略纪录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的登月始末。

  时间事件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把飞船“阿波罗11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19日晚8点3分飞船飞过月球和地球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飞船作减速运动,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飞船与登月舱脱离。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21日上午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1日下午1点56分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22日上午0点15分开始准备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圆满完成登月计划。2、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完整地记录了人类首次伟大的登月经过。作为本次登月任务的执行者,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形式,去体会本次登月任务的意义,感受三位宇航员的崇高。

  供参考的问题设计:

  ⑴读文章结尾,你是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话的?

  ⑵13段最后一句: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吗?(“美美”和“甜甜”两个形容词,要分析好,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⑶登月计划是由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科林斯共同完成的,可是世人却更多的只记住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并把他的名字和人类第一次登月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奥尔德林或科林斯(甚至没有登上月球,在那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他的形象没有出现在月球上,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你对此会怎么想呢?(这到题目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唤起学生对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的严肃思考,从少年时代起树立追求“崇高”的信念。)

  3、课后搜集人类登月的资料,进一步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探求未知世界的执著精神,激发学生作为一个地球人的自豪感。

  4、相关资料链接:

  ⑴“教学用书”p171~174。

  ⑵资料下载。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鹜繁手钡卣咀拧?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牛德源  

  [教学目的]

  1. 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 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 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 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 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 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 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 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5. 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 布置作业 。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 课后习题。  2、画图。

  [板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作者邮箱: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语文组:刘丹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易适当,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精彩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王老师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本文的教学挂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王老师不是面面具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亮点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记得王老师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报纸,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又针对来到月球上两名宇航员谁先登月的问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刘美华《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