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

  【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情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吏为何抓人?

  "存者旦偷生,死者长已矣!"--诗人试图表达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的又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与"观书有感"怎样联系在一起?其中道理是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意何在?

  "最喜小儿无赖"--无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龟虽寿》《石壕吏》《读书有感》三首内容、形式有何不同?

  ②《龟虽寿》《石壕吏》同是古体诗,然而表现的内容不同,试分析原因。

  ③结合平时阅读积累,试谈一谈诗、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自读程序体现读思结合,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步骤1目的在于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朗读作品,对作品进行最初步的感受。步骤2从重点句、名句入手阅读,抓纲举目,使学生深入思考,咀精华探精要,体会诗意味。步骤3通过比较阅读,认同别异,让学生更广泛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及写法上的特点。)

  【自读点拨】

  1.《龟虽寿》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使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作品介绍:《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是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作者借来写时事。

  1~4句写"神龟腾蛇",生命有限,死亡有期;5~8句写"老骥"不甘衰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9~12句主张事在人为,命运在自己手中。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用的,和正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诗借寓神龟腾蛇生命有期,引咏人生命宝贵短暂,抒壮怀之情。

  2.《石壕吏》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

  背景介绍:见课本注释p153(略)。

  作品点评:《石壕吏》是一首用五言古体写成的叙事诗。1~4句是故事的发生,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5~20句是故事的展开。在官吏的怒斥中,老妇人告诉了一家的不幸,三男被征,两男战死,家中仅有衰年翁妪寡妇孤孙,今又临抓丁的残酷事实。21~24句,故事结局,老妪被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龟虽寿》、《石壕吏》都是古体诗,然而前者抒发了政治家不安命运不甘衰老,建功立业的个人壮怀,后者讲述的是战争内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惨遭遇。

  3.《相见欢》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徐州人。五代时代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岁继其父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苟安享乐。宋开宝八年(975),灭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为违命侯,在汴梁(开封)过着囚徒生活。两年后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擅长音乐,能书善画,尤以词著称。有《南唐二主词》传世,为后人所辑。

  作品点评:词名"相见欢",写的内容却是离别愁。全词抒发了词人亡国丧空之情。词上阕写景物,诉身世,写出词人的幽居苦情。词下阕言情、写离愁别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复写离愁,凄惋哀思。全词仅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后半换仄韵。语句参差不齐,长短错落有致,恰好表达了词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观书有感》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诗。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点评: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诗之一。前两句写景,静动结合,后两句明理,自问自答,引人深思。粗看离题,深思意长。人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灵通,保持活泼的状态。

  五、《清平乐》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在词坛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词兼有婉约、精艳、典丽等种种风格。他是杰出的爱国词人,对南宋词影响很大。有《稼轩词》。

  作品点评:这首词展现的是一幅江南农村人家的风俗画。全词通过一农户生活侧面,反映了江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情景。词上阕开头两句写环境,茅檐低小,门前清溪如带,绿草成茵,后两句写人物,翁媪吴晋柔媚,趣语盈耳,借醉里吴音侧面写夫妻之情,有味。词下阕,词人视角从眼前的翁媪移向远处的三个儿子,一句一景,反复描绘,尤其写小儿一句"溪头卧剥莲蓬",十分传神,使人物跃然纸上,有趣。

  从诗和词仅属于韵文的文字形式来说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还存在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诗供人们吟咏,特别是唐宋以后,"诗和音乐没有关系",而词作为某一乐曲的歌词,供人们歌唱,必须要配合音乐。其次,从形式上看,诗不外乎古风(古体)和律体两类,词则每一个曲调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长短句来概括。从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词都是篇幅较短的小令,每首不过几十个字,从北宋中期以后,发展为慢词,每篇有长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诗的篇幅较长,尤其是一些古体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解说:自读点拨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作品有关的作者、背景及内容和形式手法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其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为重点,而相关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绍,使学生了解即可。作品点评,包括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力求把握准确,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点,这两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自读思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意义?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什么思想和心理?

  3."剪不断,理还乱"用了比喻,试说用比喻的好处。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蕴涵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什么小儿最让人"喜"?若将句中的"卧"改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解说: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让学生读懂诗歌,体味作品情味。自读思考的设计抓住重点句子和名句,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

  参考答案:

  1.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老当益壮,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激励人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搞好学习,做好工作。

  2.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家人(老翁媳孙)的思想。"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两句反映差役紧急,一方面老妪很快离家她会不舍家人,另一方面,她盼望快点跟官吏走,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使自己的苦心落空。

  3.词人将无形的国恨家愁变成有形乱丝,生动、形象、具体。

  4.人只有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保持活泼的状态,事业才能成功(体会略)。

  5.最可爱的是天真无邪小儿,怡然自得,趴在青草地上,一声不响地在剥莲蓬吃的神情与动作。还有因小儿是最小的,故也最宝贝,最可爱。"看"不如"卧"。 "看"的是别人剥莲蓬,小儿只是呆看,并无动态。而"卧"字表现了小儿剥莲蓬的状态,一个小儿子天真顽皮,无所事事,对于别人的忙,毫不在意但不碍大人们干活,自己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么惬意啊!故诗人感到他是"最喜"的。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2

  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上一页  [1] [2]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3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 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 听录音,自由朗读。

  2.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 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 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 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 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 作者简介。

  2. 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 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 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 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 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各领风骚数百年 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 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4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胡天:指西北地区。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乐*。

  百花残:百花凋零。

  晓镜:早晨照镜子。

  无多路:没有多远。

  殷勤:热情而周到。

  探看:探望,慰问。

  把酒:举起酒杯。把,举,拿着。

  宫阙:宫殿,古时帝王宫殿门前有反阙,所以称宫殿为宫阙。

  琼楼玉宇: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这里指代明月。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

  3.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文章脉络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小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像月宫今昔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已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三、写作方法

  1.《使至塞上》意境深远开阔,对仗工整,用词准确。

  2.《泊秦淮》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3.《无题》结构精巧,感情沉郁。

  4.《浣溪沙》意境优美,以小见大。

  5.《水调歌头》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6、名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塞,大燕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

  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7、本课的五首诗词均为名篇,每首诗词中都包含体现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句子。

  《使至塞上》里面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泊秦淮》里面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参考译文

  《使至塞上》: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泊秦淮》: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无题》: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浣溪沙》: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还是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依旧,看西边,夕阳徐徐落下,思念中的人啊,你几时才能返回?

  眼见得落花阵阵,随风而去,无法挽留,无可奈何之间又见飞燕归来,好似去年相识的一般。独自一人在园中小路上走过来,又走回去,叹落花,喜归燕,思情悠悠。

  《水调歌头》: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练习解答】

  一、让学生自己写出自己喜爱的诗句,只要有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

  二、1.笼:笼罩。2.殷勤:热情而周到。3.把:举,拿着。4.恨:遗憾.

  【类文品析】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⑴,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⑵,王孙自可留⑶。

  [注释]

  ⑴竹喧:从竹林中传出的喧笑声。浣女:洗衣物的妇女。

  ⑵随意:任凭。春芳:指草茂花香的春景。歇:消失。

  ⑶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言   诗。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3.诗的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

  4.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意具体谈谈。

  (参考答案:1.写景、五、律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听到竹林中传出了笑喧声,是洗衣物的妇女们晚上回家了;看到水中莲花一阵动荡,打鱼人的小船正顺流而下。 4.这首诗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愿过纯朴生活的理想,在这样的“空山”之中,作者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近即可)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晏殊(  ) 探看(  ) 绮户(  ) 婵娟(  ) 宫阙(  )

  2、根据要求补充诗句。

  ⑴《无题》中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      。

  ⑵《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⑶《无题》中双关语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后人又用这句诗表现奉献精神的名句是     。

  ⑷《泊秦淮》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后世称誉《水调歌头》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骑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作者是宋代  派词人,与     、     合称“三苏”。

  7、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8、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全词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9、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          ,直接“问月”的句子是           。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是                     。

  10、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它的含义是               。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       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                   。

  11、你还知道哪些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写出一两句,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常蕴含什么意义。

  (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此诗作者为     代诗人      ,选自           。

  13、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             )

  青鸟执勤为探看(             )

  14、品析本诗中的千古名句,并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名句:

  品析:

  修辞:

  三、美文赏读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人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扑:打。任:放任 ②宁:哪能 ③转须亲:转变成亲善的态度 ④即防远客:就是提防吴郎。虽多事:老妇人多心 ⑤却甚真:却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

  15、诗中的对偶句是                 。

  16、诗中颈联的大体意思是什么?

  17、全诗的主旨句是                     。

  18、这首诗以唐朝的战乱为背景,作者还写了很多这个背景下的作品,请举出一例。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

  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

  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6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训练学生多角度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二、学生自选角度鉴赏古诗词

  1、从意象的内涵来鉴赏

  A、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例句:①《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明月――思乡怀人

  例句:①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联系实际解读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从构思立意上鉴赏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作者背景的角度鉴赏诗歌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湿后,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教师总结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7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诗词五首》教案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8

  重点:

  ① 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 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词的发展脉络

  词,产生于唐,而大盛于宋,作品如云,名家辈出,派别繁昌,风格各异,被后人尊奉为能喝“秦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并驾的一代文学。

  词的产生

  词是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唐代,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词被称为曲子词(因为词与诗歌不同,它一般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作为俗乐的一种。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词为诗余”,诗作为正统的文学形式存在,而词则是从民间的俗曲转化而来。诗歌可以用来批评朝政、促进社会发展,在孔子那里就有“兴、观、群、怨”的说法。而词主要用于娱乐、消遣。一般认为,词的渊源是胡夷之曲和中原里巷之曲融合而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夷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刘禹锡在朗洲作司马时,当地人所唱的竹枝曲被刘禹锡改成了竹枝词。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认为江南的地域、民情风俗以及政治状况对词产生了很大影响:(1)江南多水,帮助造就了词境的柔媚(2)斜桥红袖帮助造就了词情的香艳(3)江南小气帮助造就了词风的软弱。)

  词牌

  词为曲而填,因而词的体式受曲体的影响。词的分片、句式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音调的抑扬等都依曲而定,因为曲有曲调,所以词也有词调,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词牌名看词的格调,比方说满江红就是激昂的格调,临江仙谈的是游仙之事,渔歌子写的是打鱼之事。另一方面,作者在填词时虽按乐谱填写,但在某些音节,可以你多填上几个字,我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处还可以略变一下平仄韵律,使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可是“宋代以后,乐谱逐渐散失,再加上多数诗人本来就不懂音乐,他们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在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经填了的某调,一字字、一句句地照填下去,‘依样画葫芦’――你叫《更漏子》,我也叫《更漏子》,你开头三字的格式是‘仄平平’,我也照填‘仄平平’。这样一来,格式反而固定了,严格了。明清两代更有人归纳旧词,厘

  沭阳如东中学文科类校本教程《宋词鉴赏》――――――选Ⅱ教学内容

  定词谱,使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便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陈振寰《读词常识》,

  沭阳如东中学文科类校本教程《宋词鉴赏》――――――选Ⅱ教学内容

  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别是一家”含义:词就是词,词与文、诗都不同,词有自己本身的特点、性质或本质。结合《词论》,概括出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述。

  宋词派别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代表作: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宋词不像唐诗与宋诗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诗歌流派,但对宋词风格划分自古有之。明代张在《诗余图谱?凡例》后的“附识”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此论一出,词分婉约、豪放即不绝于耳。然而宋代词人并没有有意识的词派,词人中有纯粹的婉约词人却没有纯粹的豪放词人,写豪放词的人往往多有婉约之作。晚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细分宋词的流派,有十四体之说;近人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文中提出八派之说;今人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按照宋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了划分。宋代发达的原因

  就历史因隔考查,诗在唐人笔下已臻于至善,难乎为继了,富于床此乃精神的诗人们便抓住词这种轻灵活泼、委婉延长的新诗体继续驰骋他们的天才。但是唐五代基本上仍是诗的天下,词这块领域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岁给送人留下了充分空间任其飞跃,在这得天独厚的土壤中,送人稍加耕耘就会解除累累果实。

  就美学因素考查,诗这种题材,由于形式过于整齐,尤其受到起承转合的限制,有时难免影响他的

  沭阳如东中学文科类校本教程《宋词鉴赏》――――――选Ⅱ教学内容

  变现力。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就认识原因考察,词初起时,多被当作言情的诗体加以应用,且多局限于男欢女爱的范围,文人词尤为明显。

  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沭阳如东中学文科类校本教程《宋词鉴赏》――――――选Ⅱ教学内容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

  沭阳如东中学文科类校本教程《宋词鉴赏》――――――选Ⅱ教学内容

  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而不得不离别。“歇”字说明了离别在即的紧迫。所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离别环境的凄凉冷落,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造就了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人本来难舍难分,留恋不已,偏偏又“催发”,从“留恋”这一主观感受与“催发”这一客观形势的矛盾冲突中,使别情达到了高潮。这前面两句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分别时的情况?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只是一个镜头,写得很简洁,称为“白描”的手法。接下来,“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写,跟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景象阔大,比较有气势。②感情仍是饱含愁绪的,“烟波”说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霭沉沉”与作者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天辽阔,含有虽空阔辽远,却没有他容身之处的意思。③此处写的景是想象的,是虚写。说明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

  师:后面这两句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由上阙分别时的时间、地点、环境、情态来看,整体上来说,是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题,“更那堪”推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忧伤。注意此句在结构上的意义:长调的过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片开头“多情”句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是写景,写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与上阙的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写了杨柳、风、残月。这些景物是虚写,是设想次日酒醒后的景况。

  师: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写杨柳、风、残月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生:这些景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离别有关,都表示离别。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关于风,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别后的景况,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从下阙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小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缠绵的离情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1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4)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为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11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伺┟衩白攀钊刃燎诟盥蟮那榫埃⒔韪救说乃咚担从沉说笔弊馑鞍鞯牟抑睾团┟裆畹睦э唷2⒍宰约旱摹安皇屡┥!倍袄袈蝗偈鄙罡胁牙泶锪怂耘┟竦耐椤?nbsp;

  3、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总结扩展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7、堂上练习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三、学习《赤壁》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这首诗。

  4、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    出:来     对:去    出:美  对:丑    出:是   对:非    

  出:蓝天  对:白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朗读这首诗。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三、学习《已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峦起伏。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第三句,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3、朗读这首诗

  4、板书设计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古:宫阙万间

  今:都成了土 

  五、知识拓展

  1、诗歌的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六、补充资料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人,号定,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干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干嘉朴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于“儒学”,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

  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于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

  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于卿相之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

  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