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郑和远航教案(精选13篇)

郑和远航教案(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郑和远航教案(精选13篇)

郑和远航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__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师板书:郑和)

  知道他吗?

  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完成板书:

  明成祖郑和西洋

  派遣宝船船队

  朱棣三保太监

  师生互动:

  1、郑和,回族人,原姓马,本名马和,信奉伊斯兰教,天资聪颖,12岁入宫为太监,皇帝赐姓郑。改信佛教。

  2、三保太监,又称三宝太监。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

  3、明成祖,朱棣,棣字读音,跟读。

  4、派遣,遣,字形区别于“遗”,桌面书写;字音,跟读。

  5、西洋,出示图片,指出西洋位置,文莱以南,印度洋沿岸一带。

  6、如果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有限,可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再说。

  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指着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打开课文,请大家来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开始,读。

  2、好,有的同学一遍读了,认真地读第二遍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成果。

  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a、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指名读。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生读,师生以初读要求评价。注意字音:船只、乘着黑夜、俘虏。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谁再来读读这组词语。

  b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指名读。

  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师生以初读要求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什么时间?距今多少年?600年前,咱们中国就有了这样一只船队,你的内心又做何感想呢?

  再读。

  这只船队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备先进准备充分)

  设备先进:罗盘是什么?出示罗盘介绍。

  准备充分: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船队准备充分?

  再读这组词语: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组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刚才我们在检查大家生字词掌握的情况的同时,检查了大家读课文的情况。课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检查到,下面再给大家一些时间,同座位相互检查,剩下的部分你读通了吗,读懂了吗?开始。

  课文读完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课文重点写了哪部分?

  思考,为什么详细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他次远航?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近郑和,随郑和一同去远航。

  板书:

  明成祖郑和远航西洋

  派遣宝船船队

  朱棣三保太监

郑和远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大,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的艰难。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清了课文的层次脉络,并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

  2、 课件出示词语:

  派遣 仪器 赠送 撕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谁先来读读这些词语?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课后自学这些字的意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抓住重点字理解词语,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注意运用。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课文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

  4、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再次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一伟大的壮举――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引入第一次远航,精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船队规模大。

  1、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板书:扬帆启航)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1―3节,郑和的船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板书:规模大)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从哪些地方看出船队的规模大?可以在所画的句旁写写体会。

  4、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点。

  5、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从具体的数字看出随行人很多,人员配备全表现出了规模很大。)指名读,尤其是数字,体会规模大。

  ●课件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1)读读这段话,从中你体会出了宝船怎么样?(大)从哪儿体会到的?(宝船的长、宽、高、桅杆根数、风帆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

  是啊,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每艘宝船是那么高,那么大,能容纳那么多人,多大呀!

  (2)课件出示:宝船图

  (3)同学们看,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下面就请大家抓住这些数字自由地练练。(抓住具体的数字,课件点出)

  (4)指名读,相机点评

  是啊,像这样的宝船有六十二艘,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船队呀!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仪器先进,分工明确,因此称为宝船)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的数量多,规模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巨龙和浩浩荡荡体会出规模大)

  6、宝船如此壮观,船队规模这么大,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1)指名答:自信、矫健、勇敢、坚定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握拳、启航、健步、高举、大声等)

  (3)齐读“将近中午――启航。”

  三、精读第四节,体会交往的友好。

  过渡: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看到如此庞大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而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与各国的交往怎样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四节,边读边画一画。

  2、谁来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板书:友好交往)所到之处都和哪些人友好交往?(板书:国王、百姓、商人)

  3、从哪些句子看出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与各国交往是友好的?

  4、指名说。(国书、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

  5、抓住“惊叹不已”引导学生想象。(小结赞叹)

  6、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节,读出我们的友好! 齐读

  四、引导读悟第五节,体会航行的凶险。

  过渡:是啊,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船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威胁,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板书:凶险)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部分,郑和船队在远航途中遇到了哪些风险?(板书:风浪、海盗)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风浪凶险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海盗袭击的句子。

  3、指名说所画的句子。

  4、课件出示:风浪凶险的句子。哪些词语感受到风浪的凶险?(点出: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

  l 自由读读写风浪险恶的句子。读的过程中,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应该能够出现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的相关镜头。

  l 指名读

  l 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l 指名说,再指名读。

  l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你可能怎么想,怎么说?

  l 此时,我们再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课件出示:郑和的句子)

  l 指名读。从描写郑和表现的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1)从“总是”知道郑和在远航的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但不管怎样郑和总能凭着他的智慧与勇敢战胜困难。

  (2)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面对困难,临危不惧,领导船队勇敢的战胜风险。

  (3) “化险为夷”正是郑和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的指挥才率领大家战胜了风浪。

  (4) 是啊,请大家抓住“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语,读出郑和的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吧!(课件点出“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凶险,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

  5、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能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是怎样的?(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呢?

  ● 课件出示:“海盗船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这句话你读出了海盗怎样?

  ● 他们这次阴谋得逞了吗?结果呢?(船烧着了,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 海盗们的阴谋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自由地读读描写海盗的部分,说说理由。

  ● 课件出示:海盗部分 指名说,(郑和有勇有谋、善于用兵)

  总结:在漫漫的远航之旅中,像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郑和凭着镇定自若、机智勇敢战胜了一次次凶险。(板书:战胜)

  五、总结第一部分,布置作业。

  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知道了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从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启航,沿途所到之处受到了国君、百姓和商人们的热烈欢迎,并建立了友好往来。航海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风浪、海盗等凶险,但在郑和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指挥下,郑和率领船队战胜了一次次凶险。

  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1、 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继续收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的结尾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设计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一) 读悟课文第七自然段

  1. 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 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 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 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 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 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 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 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此段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起“提领尔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 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 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 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 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3) 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 指名说一说。

  (1)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

  (2)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三) 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 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提炼出文中描写大海的词语,先朗读,再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受大海磅礴惊险的气势,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5)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6) 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 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 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一一化解;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

  (9) “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胜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 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偷偷靠近)

  (13) 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 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虏。

  ② 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教师通过引读方式使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体现,联系生活中对风浪的无比险恶和海盗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表达、吸纳,为郑和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大智大勇的形象作铺垫。】

  引导感悟第四段

  1.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 学生交流

  (1) 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 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 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学到这里,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应该退到后台,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心灵再次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四、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请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 “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 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 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课文的结尾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教学中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以点带面,让它成为难点的突击手,重点的引路人,事实上这一环节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 文本、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地探索精神”依据,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遇到“险恶的风浪”,“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遇到“海盗的袭击”凭着机智勇敢,让“海盗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郑和远航教案 篇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过程的“壮观”和“友好”。

  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在课时划分和教材处理上并没有局限于课文脉络的划分和事情的发展,考虑到学生阅读叙事性课文时,注意的焦点是事情的结果和曲折的情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本次设计让学生从感悟远航的目的出发,将语言材料通过学生想象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文本,在情境中品味语言,在情境中感悟郑和远航的意义。

  [设计思路]

  1、从远航的目的和成果入手,直接品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交往的“友好”。

  2、假借西洋诸国君民所见所闻,去描述郑和远航的规模,溯源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船队的规模宏大,“宝船”的雄伟壮观;并在具体的情景再现中,通过理解关键字等多种方式理解成语。

  3、通过描述返航场面,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启航”场面,感受“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拓展练习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感知“远航”

  1、知道中国的航海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把7月11日设立为“航海节”呢?(师:纪念郑和远航,宣传海权意识。)

  2、板书:郑和

  用一句话说说你了解的郑和。(课件播放郑和远航的录像,点明远航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板书:远航 齐读课题。

  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呢?读课文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中国航海节的设立到郑和的介绍影片,在学生心中树立古代中国英雄形象。这里不用西方航海家对比引出课题,是为了突出中心人物。留待下节课比较,强调郑和远航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疏通课文

  1、认读字词。

  指名读:哪些字读音和字形要提醒同学注意?

  人山人海 迎风招展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规模宏大 炫耀武力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严待以待 化险为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2、抽读课文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等长句子,练读句子的停顿与节奏。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书不读熟不开讲,书不读透不开讲。”课文较长,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读”和“悟”引向深入。】

  三、重现情境,感悟“交往”

  过渡:郑和奉皇帝之命下西洋远航去干什么?从课文哪儿看出来郑和远航与这些国家往来是友好的?

  1、体会郑和友好,初感船队之壮

  (1)读第4自然段,思考:郑和远航的船队所到之处,这些国家的君臣、百姓、商人对船队是什么态度?

  假如时间能倒流,600年前各国国王大臣眼中的郑和船队是怎样的?假设你是这国家的地方官员,看见海面上出现一支“无敌舰队”,你怎样向国王报告情况?

  出示第2自然段

  怎样用具体数字说明?(“两百多艘船只”、“六十二艘大船”、“长148米、宽60米”、“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

  练读第2自然段,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2)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很多国家就会如临大敌,惊惶失措,准备打仗,但这些国家的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这是为什么?

  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都表示热烈欢迎。”

  郑和代表明朝向各国君臣说明来意,会怎样说?各国国王可能会怎样说,怎么做?

  读出郑和的友好亲切,读出各国君臣的欢迎态度。

  【设计意图:船队的“规模宏大”从属于远航交往的目的。因此学习整个段落时,将感悟“友好交往”作为主线,将感悟“规模宏大”作为串珠,回环往复,从不同角度体会,并通过朗读深化感悟】

  2、体会百姓友善,再悟船队之壮

  (1)说一说:老百姓也知道明朝的船队来了,在海边劳动的渔民会怎样向家人描述见到的情景?

  提示学生:百姓不用具体数字描述,用比较的方法来向家人说明。举例:把长148米的宝船与村里的房子进行比较。

  (2)演一演,引出理解“扶老携幼”:村中的老奶奶听说海边有大船队会怎样,家中的小孩子听到有新奇的“宝船”会怎样?

  出示:“老百姓听说明朝……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说说“扶老携幼”可能――是什么意思,分组查“携”字和查成语,验证想得对不对。

  师小结理解该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字,先猜再查,前后比对。

  练一练,拓展理解“惊叹不已”:出示“他们面对那些从未看见过的空船,个个惊叹不已。”理解“惊叹不已”,先猜,再查“已”,最后说成语意思。

  (3)赞一赞:各国百姓面对“宝船”会不停地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当地百姓你会怎样赞美眼前的船队、船员、郑和背后的明朝?

  如果你是郑和的侍卫翻译,你会听到哪些惊叹?

  读一读:读出百姓的好奇、惊讶、赞叹。

  (4)感受贸易繁荣、感受民间交往

  百姓欢迎郑和船队不光因为船队规模宏大,使者亲切友好,还有什么原因呢?

  读第4自然段中交换买卖产品的片断。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文本化为情境,体会郑和远航的壮观,体会交往的友好。借各国君臣、百姓之眼重现友好交往的情境,借西洋各国君臣、百姓之口盛赞船队规模宏大,货物之丰。同时,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字词教学,又以字词理解促进语段感悟,一举两得。】

  四、拓展延伸,感悟“启航”

  过渡: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达阿拉伯海东岸的国家“古里”。停留一段时间后, 1407年夏天郑和船队准备返航。

  1、思考:“古里”人民会不会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郑和的返航送行祝福,为什么?

  2、出示第三自然段:那郑和在刘家港扬帆启航,明朝官民送别时是怎样的情景?当时,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3、那么郑和又会怎样向西洋的这些国家告别返航?

  依照第三自然,描述返航时的场面。

  读一读,体会郑和的友好,人民的祝福。

  4、作业:描写一个送别场面,把送别的情景写具体。

  【设计意图:这一段的处理将返航与启航连通,暗示郑和下西洋不止一次。同时描述返航场面就是对启航情景的再现。引入新情境,把对友好交往的感悟提升到运用的层面,深化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想象。】

  [板书设计]

  郑和(友好亲切)远航(规模宏大)

  各国君臣 迎

  百姓商人 看 赞 换

  第二课时(惊险的远航壮举)

  教学内容、过程简介:

  1、学习“战胜艰险”一节,联系“扬帆启航”一节,深入体会船队装备精良(当时最先进的导航设备――罗盘,规模宏大,体会郑和的英雄壮举,感悟国家的强盛。)

  2、学习第二段,通过数字说明,联系“战胜艰险”一节,想象“再次启航”感悟郑和远航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3、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郑和远航教案 篇6

  郑和远航

  教材简析:

  “有志竟成”组单元的一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第二段简要介绍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郑和七次远航。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完成课后习题1、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四、出示资料,了解郑和七下西洋。

  五、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有关郑和的更多资料看一看。

  第二课时

  目标预设: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幻灯片、录音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在阅读教学中,“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2、“大语文观”学习文本,却又不局限于文本。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设计思路:

  从复习七次远航导入,整体感知郑和第一次远航,分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从1、读郑和扬帆起航,你感受到了什么?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在友好交往?3、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如何对待,从中对郑和有何认识?这三个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郑和远航的艰辛与意义。通过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再次回到整体。回归七次远航,了解为什么只写第一次远航,并通过重新感受数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艰辛与意义。通过读《郑和颂》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郑和的七次下西洋。

  看图,读文章第六节。

  二、新授第一次远航

  1、郑和七次远航,作者着重写了第一次远航。快速默读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把它分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

  指名说。

  2、出示幻灯片[1-3节]

  读一读郑和扬帆起航,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广泛谈感受。

  重点相机引导:为什么把出航的船只称为”宝船“呢?从“宝”字你可以看出这艘船有何特点?

  与教学楼比较,感受148米、60米、十多层。

  师:一艘宝船就如此雄伟壮观,那可想而知,208艘如此的大船,风帆高悬,战旗猎猎,又是何等宏伟的一幅画面呀!简直就像一条巨龙。

  幻灯出示图文: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我仿佛真看到了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着,祝福着,郑和此时自信地把手一挥,鼓乐齐鸣,扬帆起航,巨龙般的宝船浩浩荡荡地驶向蓝色的海洋,去开拓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去创造一个世界的奇迹。

  3、出示幻灯片[第4节]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与各国进行友好交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友好交往呢?

  指名说

  相机出示图片

  师:郑和远航,增进了各国间的了解,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架起一座我国与亚肥各国友谊的桥梁。

  4、出示幻灯片[第5节]

  然而,这次远航不是只有欢呼和赞叹,也充满了艰难与险阻。读一读,看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表现如何?你对他有何认识?

  相机出示图片感受风浪的险恶。

  5、郑和远航的路程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的,但也充满着惊喜与回报。让我们看着标题,把第一次远航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遍。

  同桌互述    指名说

  三、重温远航,提升情感

  1、看图文[第六节]

  在这七次远航中,作者为什么只详写了第一次远航?

  学完郑和第一次远航,我们再看这些数字,你有何感受?

  2、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理解“顶峰”。

  师:郑和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齐读第七节。

  3、看组图[有关各界人士怀念郑和的]

  4、郑和七下西洋,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这个名字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来赞郑和。

  音乐起,齐读诗歌。

  四、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郑和的资料,写一篇关于郑和这位伟大航海家的文章。

郑和远航教案 篇7

  26 郑和远航

  一、教材简析: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

  二、目标预设: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

  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 “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 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 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3)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4) 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 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 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 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1)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 播放录象

  三、 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 友好交往

  (1) 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 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 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

  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

  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 战胜风险

  (1) 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风浪,海盗)

  (3)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4) 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 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 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首小诗。(屏显)师配乐朗诵“天记得你,海记得你;山唱着你,海唱着你。七下西洋美名扬,六百春秋长流芳。”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五、 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了解这段历史。

  六、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

  实实在在真语文,尊重学生的感悟,注重学生朗读,注意学生的表达,这是我设计此课教学所追求的!

  1、600年前的今天,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

  600年前的今天,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去了解郑和远航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

  2、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1)齐读。这句话中的“顶峰”是什么意思?(最高峰、无人能及)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那么三者表现在何处呢?

  3、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

  4、全班交流。

  (1)规模最大:

  ①出示第二节,指名读,你从哪里感受到规模大?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小节,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

  ②第一节最后一句。

  (2)时间之长:

  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长达28年。

  点出: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出示“郑和远航图”。

  讲解:这就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图。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印度古里即返航,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的东海岸,最远到达索马里、肯尼亚等。

  扩展介绍:最后一次远航……才回到祖国,不幸的是,63岁的郑和因积劳成疾,魂断古里,逝世后由随从将骨灰带回祖国。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齐读第6小节。

  (4)总:由此可见,这样的规模、时间、范围的确堪称当时“顶峰”。

  所以说——“郑和远航……顶峰。”(齐读)

  三、了解第一次远航的经过,感受远航的意义:

  1、从一个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个白发苍苍、最终积劳成疾、客死他乡的老人,放着一个富饶的泱泱大国不待,却终年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出示。

  2、回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的小标题,生说,师板书。

  3、逐部分学习:

  “扬帆启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郑和远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三、略读课文,感受写法。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四、主题升华,总结全文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的结尾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设计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一) 读悟课文第七自然段

  1. 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 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 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 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 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 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 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 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此段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起“提领尔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 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 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 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 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3) 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 指名说一说。

  (1)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

  (2)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三) 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 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提炼出文中描写大海的词语,先朗读,再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受大海磅礴惊险的气势,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5)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6) 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 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 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一一化解;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

  (9) “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胜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 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偷偷靠近)

  (13) 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 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虏。

  ② 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教师通过引读方式使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体现,联系生活中对风浪的无比险恶和海盗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表达、吸纳,为郑和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大智大勇的形象作铺垫。】

  引导感悟第四段

  1.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 学生交流

  (1) 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 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 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学到这里,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应该退到后台,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心灵再次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四、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请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 “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 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 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案 篇11

  教材简解:《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叙事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理解郑和的伟大之处。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课文篇幅较长,加之课后要求复述,课堂上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课后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为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一、揭示课题,激发情趣。二、紧扣结尾,细读感悟。三、学习课文,感受精神。四、依据标题,指导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六、推荐阅读,了解历史。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趣。

  1、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学生齐读课题)

  2、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完成这个填空。

  1405年7月11日,( )受命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 ),航行途中多次( )。( )远航,( )之大,( )之长,(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 )。

  3、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为什么?填空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再读后半句话。(学生朗读)

  二、紧扣结尾,细读感悟。 1、 理解结尾句意。

  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1)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2)质疑过渡:郑和远航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们交流。

  (3)学生自渎感悟。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规模大”,划出有关词语。

  (2)交流。

  重点学习: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体会人多)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和“船队像一条龙。”(体会船多)

  “宝船”(通过具体数字,引导学生体会船大,装备精良,称之为“宝船”的原因)

  (朗读指导渗透在教学中)

  (3)学习郑和意气风发的样子。

  指导朗读。

  过渡: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2、 学习“时间长”

  过渡:这次远航的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找找答案。

  (1)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达7次。

  (2)教师描述:历时28年,出洋次数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自然段)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生齐读)

  (3)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这段话!

  3、 学习“范围广”

  (1)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介绍郑和的航海路线和所到的国家。

  三、学习课文,感受精神。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学习“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体会风浪的险恶和郑和的机智勇敢)(朗读指导)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依据标题,指导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试着根据小标题来熟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指名复述自己认为熟悉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师生评价。

  4、课后,大家可以把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朋友、家人听。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郑和。(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吧!

  3、指名交流。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六、推荐阅读,了解历史。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10、郑和远航

  规模大

  扬帆启航 时间长

  友好交往 范围广

  战胜凶险

  郑和远航(苏教版)    郑和远航 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     郑和远航 教案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练习题

  26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教案2     10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10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郑和远航 教案3

  10.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2    郑和远航 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郑和远航》反思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

  苏教版《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读《郑和远航》有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郑和远航》说课稿

  《郑和远航》说课稿(倪丽莉)    《郑和远航》评课稿    《郑和远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郑和远航》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郑和远航》相关含练习

  郑和远航 练习作业设计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郑和远航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3

  《郑和远航》教案

  执教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备注:琅琊路小学在南京市是首屈一指的名校,省级机关的头头的孩子们都就读于这所名校,名校出来的当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了。这位教师上的这节市级展示交流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自然、清新。他担任教师的时间只有五年而已,原先是某家报社的记者。上课过程中给听课教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年轻女教师,呵呵,人长得帅就是……)

  一、谈话导入

  1.在六百年之前,郑和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小声地读读课文的第1―3小节,划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1)学生自读、自划,教师巡视指点。

  2.师生交流

  (1)关于宝船的长度、宽度

  指名读,指导朗读

  (2)还有谁来说说看?

  (3)还有哪些相关的句子?

  (4)一边指导学生说,一边领着学生读。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留下深刻的原因,老师仅仅是通过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学生的回答带了过去,就立刻引导学生读了,我个人觉得教师的语言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表达。

  3.宝船如此壮观,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子的印象呢?

  (1)学生说:自信、矫健、勇敢、坚定等等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握拳、起航、健步、高举、大步等等)

  我觉得这个追问问得很有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的语文味儿,这些词语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于全文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3)指导朗读

  你觉得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学生读得都挺好的)

  齐读这一部分课文内容

  4.下一个句子更加精彩,幻灯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出发了。指名读,其它同学说说看,你们感受到什么?

  (1)这支船队有什么?

  (2)这是一支气势宏伟的船队,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品味文字的力量。

  (3)自读指名范读齐读

  5.当时的明朝经济十分强盛,而郑和访问的都是一些小的国家,书上说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访问啊?

  (1)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次“友好的访问”呢?

  (2)学生默读课文,一边在读,一边划。

  (3)师生交流

  请没有发言的同学来说说,师生对话,文本对话开始了。

  想像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

  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的老百姓会怎么想?

  除此之外,船队还带有很多礼物,都有哪些礼物?

  老师提供从网络取来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

  这时老师的角色真的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却没有丝毫地炫耀、威胁,有的只有友好的情感。

  6.然而这次航行的路上也遇到了不少凶险,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说说看都遇到了哪些危险?

  (1)师生交流

  (2)险恶的风浪

  教师出示:狂风呼啸……这一段话

  自己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反复地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指导得非常出彩,语文教学的品词析句就体现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了,一个字,一个词都是浓浓的语文味儿。

  (3)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 的危险?

  还有海盗的袭击,郑和是怎样指挥船队的?你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镇定自若,交流朗读

  7.指导看图

  (1) 同学们,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路径图。

  (2) 漫漫路途,28年之后,最后一次远航的郑和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8.幻灯出示最后一小节,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

  (1) 87年之后,哥伦布两只小船200多人发现了美洲

  (2) 100多年后,麦哲伦3只小船300多人发现了好望角

  (3) 你们有什么感觉?

  (4) 再来读读这节,你有什么感觉?

  三、课外拓展

  1.作为南京人,我们有很多关于郑和的资料,你们知道哪些吗?

  (郑和公园、郑和墓、船厂遗址等)

  2.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郑和远航教案 篇13

  一、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板块:

  1.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习“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5.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本板块教学,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字词教学,又尽量高效省时,一举两得。〕

  (三)学习“扬帆远航”。

  1.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近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郑和远航教案(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