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草原》导学案设计(精选14篇)

《草原》导学案设计(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草原》导学案设计(精选14篇)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三,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前置性学习提纲

  1,读会本课二类字,会写一类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熟,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

  3,了解老者的情况及作品.

  4,尝试理解文中优美语句.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研读草原景色部分小组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4,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5,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6,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7,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的小组同学汇报.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 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

  (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 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补充资料

  1.老舍(1899——1966 ),北京人,满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大量文学作品。

  2.《草原》一文的写作背景:1961年夏天,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由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余人组成慰问团,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历时8个星期。慰问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草原》这篇文章就是老舍先生在牧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4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板书课题

  1、激qing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

  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

  板书:

  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⑴ 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⑵ 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

  ① 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

  ② 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③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⑴ 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

  ① 自己练读。

  ② 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⑵ 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⑶ 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⑷ 引读“感受部分”:

  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

  (教师引读)

  ⑸ 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⑹ 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

  19.草原

  (张伟)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7

  师:董老师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来,握握手,和老师说几句。

  上课。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吗?

  播放草原风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生:通过写草原的景色和草原的风土人情来描写的。

  师板书“景、人”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兴趣的句子。

  教师巡视,提示边读边批注。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觉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句?

  一生再读。

  师:一碧千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

  师: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感觉的读出来。

  生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再来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板书)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着急回答,还有没有写得好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大花。”

  生:“……翠色欲流……”

  师:这个孩子真棒,一下子就找准了写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是什么意思?欲流就是将要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生:……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

  生:青绿色。

  师:你说的很准,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请大家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生答。

  生读。

  生: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

  师:我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那些线条……”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草原。还有哪些?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对,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也想读。

  (播放轻音乐,老师范读)

  师:美吗?谁也想读?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生:咱们这里的天空……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的情景进行体验。今年暑假我去草原,脚刚踏进草原,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师:让我们把这高歌一曲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师:(播放视频)……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这境界里……”

  师:能不能用一首小诗把这种情感写下来?

  生练写。

  生:天苍苍,野茫茫,……那么美。

  师:你真是个小诗人,努力下去,一定会越写越好。

  生:……留下美好的眷恋。

  师:眷恋这个词用得多好啊!

  生:……

  师: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这就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

  师:同学们,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我们乘坐的汽车……那是什么样的景象,听――(播放音乐《赛马》)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是怎样描写的,自读2-5自然段。同学们,用你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

  生读。

  师:老舍先生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生:迎接我们和一起联欢的情景。

  师:这叫热情款待,你还想说什么?

  生:应该是先是欢迎,再是款待,然后是话别。

  (板书)

  师:现在看看远迎的场面。

  生读。

  师:飞过来很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跑得快!

  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像彩虹?

  生:衣服漂亮。

  师:就像彩虹那样五颜六色。

  师:看,蒙古人面身穿节日的盛装欢迎远客,想想可能有老人、孩子,这是多么盛情的邀请啊!如果你就是客人,是怎样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描写远迎的句子。

  师:我仿佛看到骏马疾驰、欢腾雀跃,分明是马在飞、人在飞、心在飞、情在飞。

  师:接下来,把这一节课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 (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习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9

  苏教版第11册的教材《草原》是作家老舍所写,记载了他第一次到西部内蒙古草原时所见所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给老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草原美草原人民更美的感受让他终生难忘。这篇优美的文章犹如“一首奇丽的小诗”,几十年来被人们称颂不已。文章脉络清楚,娓娓叙说着草原的美景和蒙汉情深,是让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写作极好的范文。

  我在课前认真研究了一下课文,发现作者描写草原是紧紧抓住“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这两个词来写的,仔细玩味一下,草原不正是这个样子?大草原既是草的天堂,那么它肯定是以草的多,范围广,绿得浓而出名。正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因此我就根据这两个词设计了课堂教学。

  师:我们知道作者来到草原很高兴,总想高歌一曲,可想而知草原很美,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草原美的两个四字词语来,用圈标出来。

  生:我找到了,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滴”。

  师:对,就是这两个词,(板书:一碧千里、翠色欲滴)那么我们来找找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的“一碧千里”?请大家在书上找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四面都是小丘……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下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看出来的。你看,“无边的绿毯”是个比喻,草原正像一块大大的绿毯,无边无际,伸向天边,写得真好。

  生:我要补充,在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比喻,作者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说明羊很多,但是草原更大,把羊群包容在其中了,所以作者才说“给无边的绿毯下绣上白色的大花”。

  师:是的,这句话确实是写出了草原的大,的确算是一碧千里。但是大家还可以在这句话里再找一下,请大家先读一下再说一下。

  (生自由读书,交流感想。)

  生:从羊群“走在哪里都像……”,说明草原很大,到处都是草原,一望无边。

  生:“四面都是、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中也可以看出草原绿得可爱,四面八方都是绿色,不愧是“一碧千里”。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领略一下草原的“一碧千里”。(齐读)请大家再在文中找一下,看看还有哪里写出草原的“一碧千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中发现了,是“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一百五十里”,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

  师: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一定强调这三个“一百五十里”。(指名朗读)。

  生:还有这一句“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和我们这儿的路完全不一样,我们这天天堵车,怎么修路都不行,还是草原好,够大。(学生一起轰然大笑)

  生:其实,还可以从“初入草原……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看出草原很大,很安静,是一个好地方。

  师:大家都很细心,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仔细,让我们读一下刚才找到的句子,细细体会一下草原的“一碧千里”。(自由读,然后齐读)

  师:草原不但“一碧千里”还“翠色欲滴”呢。我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大家仔细听。你一定会找到的。(师范读)

  生:(齐声说)我们找到了,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师:对,就是这句话,那你知道“翠色欲滴”是说什么吗?再读一遍

  生:“翠色欲滴”是说草原的草青翠可爱,绿得快要冒出水来了。

  生:“翠色欲滴”写出草原上草的茂盛,就像画出来似的,所以作者说它像是用绿色渲染出的中国画一样。

  生:我想到了“离离原上草”,真是太美了。

  (有学生轻声背诵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

  师: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老舍所想表达的意思了,请大家轻声读出草原的“翠色欲滴”。(轻声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作者对草原的深深赞美,所以在这种境界中,作者有何感想?

  (生齐读“这种境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连牛儿和马儿都被草原陶醉了。(师范读“在这种境界里……草原的无限乐趣”)现在,请大家拿起书来,把描写草原美景的自然段完整地读一遍。(师生齐读)

  师:我来小结一下,作者正是通过抓住“一碧千里、翠色欲滴”来写草原的大和绿,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热爱。以后我们写作文时也要这样,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仔细观察,打开思路,用心去体会,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的。

  反思:

  钻石之所以璀璨夺目,就是因为它拥有众多的切割面,从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光华四射,让世人为之惊叹不已,爱不释手。一篇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它让人读了又读,体会又体会,总能从不同方面发现它不同的美。《草原》这篇文章就是这样,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词语往往让人忽略,但组合在一起就是脍炙人口的佳文,叫人拍案叫绝。我抓住重点词语,以之为线索,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优美境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来认识文章的意境。

  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所以我紧紧抓住重点词不放松,做到放而不纵,散而不乱,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自由的思维活动中去体会文章中蕴藏的美。

  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深刻感受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那就是如何使自己抛出的一个大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地联系文章探索问题的思路。经过思考,我认为“回答问题”就要求教师要提出好的问题,要通过问题来把学生的内心感受问出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想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量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这样才能正在获得自己的知识,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失败处:其实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因此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该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我仍然习惯于文章主题的惟一性,文本解读的同一性,也许正是我引导太多,所以有些地方局限住了学生的思维,我还应该再放手一些,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0

  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1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3

  同学们,明天我们将要一起随老舍先生到我国北部的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天高云淡、牛羊成群的草原风光,去游览前看看我们需要从《草原》这篇课文掌握哪些知识?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自主预习展示

  一、课前预习:

  1、我会工整认真地书写本课的词语:

  2、我对作者的了解:

  3、收集有关于蒙古草原的资料。(地理位置、范围、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

  4、通过对资料的搜集,谈谈你对草原的的印象。

  5、课文都通过哪些描写把蒙古草原的印象现在读者面前?

  6、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回:                                                             

  拘束:                                                           

  翠色欲流:                                                           

  6、我在课前预习时,还有如下问题:

  ?

  ?

  碰碰直播间

  快到小组里,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吧!

  1、在小组内抽查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课文

  2、说一说你搜集到的资料

  3、交流“自主预习”中的第4、5、6题,汇总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草原》导学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原》导学案设计(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