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8
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学习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4、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学习重点:1、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纷繁的社会,人们为功名奔波,为前途打拼,偶尔闲暇,“世外桃源“就成为许多人梦中的理想殿堂,那里景色优美、生活悠闲、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起来感受他的“世外桃源”美景。

2、回顾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

二、正课: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豁()然开朗俨()然垂髫()便要()还家此中人语()云诣()太守邑()人刘子骥()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归纳文中的词类的活用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朝大诗人,曾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生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生活,直到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东晋王朝极端腐败,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无法改变,不愿于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整体感知。

(1)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么样。

(2)其他同学指出这样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纠正。

(3)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特别注意下列词语的意义:

缘溪行见渔人,乃大惊处处志之夹岸数百步

复前行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悉如外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迷,不复得路

(2)效果检测

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了解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提示]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

(4)巩固提高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小组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A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B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生活环境的'?

C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D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E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F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G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H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得有路”?

I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三、课内小结。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疏通课文。课文注释比较详尽,学生凭借注释基本上可以读懂。另外,让学生熟悉课文,找出写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的语句,为下文情境教学提供保证。

课后继续熟悉课文,设想: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绍村中的情况?

2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师生活动]老师扮做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

(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你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环境吗?

(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您老高寿?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能对我们观众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风习吗?

(4)现场采访村中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你想不想出去?为什么?

[提示]“村民”的回答,既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又可有适当的、合理的想象。对村民4的采访,既是活跃气氛,也是鼓励不善言辞的同学大胆发言。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2、探究考证。

[师生活动]刚才,我们收看了“时空连线”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控究”“考证”是什么意思。

(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

(3)推荐班上最有权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的创设和“控究考证”方式的采用,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乐此不疲,学生也会因此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课堂上也一定会时有极富个性的火花闪现。

2、拓展延伸。

(1)给下列加点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此中人语()云诣()太守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3)解释加点的字。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诣太守,说如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在课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也。

往迹浸复湮,来纪遂芜废。

桑竹垂余荫,鸡犬互相闻。

童路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5)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名(),字(),是东晋时代著名诗人。

(6)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时,辞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桃花源人来此绝境后,为何“不复出焉”?

(8)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桃花源人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道?

(10)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对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月会员
每天200次下载
2元/30天
直接下载
单次下载
0.1元/次
微信支付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微信,找到微信支付,找到自己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