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
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
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体会: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思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景楼”)
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
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
1、出示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三、走进课文,学习遣词用句的独特。
1、生讨论:再读课文,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生汇报,相机指导: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四、总结课文,融入那“楼”的意境。
1、总结: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这一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华,沉醉于那“楼”的风光。
1、引导生理解“醉”:不仅是喝酒之微醉,诗人还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苏轼的文章,伴乐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三、四、五)
3、完成作业:
积累古诗:写“楼”与西湖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研读,加深了对西湖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西湖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
【设计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急、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学习生字“遮”。
2、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课后作业: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