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芦花荡》精读精练(精选15篇)

《芦花荡》精读精练(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芦花荡》精读精练(精选15篇)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4、选词填空。

  ①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

  (a.撑 b.划 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a.奔 b.走 c.超)着东南去了。

  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a.阴森恐怖 b.阴森黑暗 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a.堕落 b.掉 c.滴落)下来的样子。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   (a.挂 b.镶 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  (a.飒飒 b.瑟瑟 c.呼呼)的风响。

  5、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情,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b、老头号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d、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6、填空。

  ①《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他与   、   、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     ”。课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

  二、阅读理解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8、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

  9、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0、第④段加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答:

  11、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2、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外阅读

  (一)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3、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13、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14、“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15、“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更隐含着              。

  16、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17、全文采用     和    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18、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丽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近年来,日本新历史教唐突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迹,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政治整容”的含义。

  “政治整容”:                                                              

  (二)再见藤萝

  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人与花争位,藤萝一爬到座位那里,妨碍了人,人就把它扒拉到地上去,再爬上来把它的尖子揪断,所以直到现在,藤条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是东一条,西一条,胡乱爬在地上。

  藤萝这种花也怪。不上架不开花,一上架就开了。去年冬天,有一位老年人,好在这里休息晒太阳,他闲着没事,随手抓了一条塑料绳子,把头起的一枝藤条系到架上去,今年开春,它就开了一簇花,虽然一枝独秀,却非常鲜艳。

  正当藤萝开花的时候,有几位年轻母亲,带孩子来这里坐,有一个女青年,听口音、看穿衣打扮,好像是谁家的保姆,也带了一个小孩,来架下玩耍。这位小保姆,个儿比较高,长得健康又俊俏,她站在架下,藤萝花正开在她的头上,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就好像谁给插上去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服饰大变,心态也大变。只要穿上一件新潮衣裙,理上一个新潮发型,就是东施嫫母,也自我感觉良好,忽然变成天仙。她们听着脚下高跟的响声,闻着脸上粉脂的香味,飘飘然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位农村来的女青年,站在这些人中间,显得超凡脱俗。她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更没有描眉画眼的做假。她好像自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站在这些时髦妇女中间,丝毫没有“不如人家”的感觉。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她成了谈话的中心,鹤立鸡群。

  藤萝架旁,每天还有一些老年妇女练功。教她们的,是一位带着江湖气味的中年人。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见到藤萝散落地下,在他的学生们到来之前,他就找些绳索,把它们一一系到架上去。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

  20、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东施嫫母:                                   

  ②鹤立鸡群:                                    

  21、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处处都没有离开“藤萝”,其作用是:                                                 。

  22、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举例加以说明。

  23、试说说“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这句话的深意。  

  四、拓展练习: 巧填对联

  24、旧时,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尊称“大人”,而自称“卑职“。于是有人对这种卑躬屈膝的行为进行讽刺,把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副对联:

  上联: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下联:                                                               

  25、乾隆年间,曾迎来外国一“活佛”住在北京雍和宫内,供奉甚勤,参谒者络绎不绝。不幸的是“活佛”不久因患痘疹死去了,有人送一挽联:

  上联: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

  下联:                                                                 

  26、明代内乡县有个叫李子田的学生,看到其弟李萌仍是一名编外增额的增广生员,几年来未有长进,就写一联寄去: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李萌看了后,心中不悦,想到哥哥虽然官授翰林检讨,也不过如此,于是回敬了下联:                                             。

  五、话题作文

  27、课文《芦花荡》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模仿课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写你家乡的景物,400字左右,题目自拟。

  《芦花荡》精读精练参考答案

  1.略 2.①撑②蹿③抹④措3.①盘算②受伤4、①a 、a  ②b 、c ③c  ④a5、b6、①孙犁、孙犁文集、白洋淀纪事之二、抗日战争时期②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诗化小说、《荷花淀》7、①老爷爷,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②爷爷,你的勇气值得敬佩,想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8、天鬼子掉以轻心,加上天气闷热,鬼子肯定会到淀里洗澡,洗澡时不能带枪,而水里则是老头子的天下,这样选择是为了扬长避短。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还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9、菱挂了花,老头子很内疚,让二菱看自己打鬼子解恨,同时也向她们证明自己不是吹牛。表现了老头子过分自尊的性格。10、是,这些描写写出老头子为了引诱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旨在表现老头子的机智。从后面的描写也可见,老头子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恐惧。11、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12、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13、“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14、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15、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16、采蒲台的苇美  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17、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18、寓情于景;白描19、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20、①长得很丑的女性。东施、嫫母,古代丑妇②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21、以藤萝为背景、为线索、为衬托,并以此聚合人物,展现风貌。22、强烈的对比(或“正反对照”)。具体表现在时髦城市妇女和农村女青年身上的对比,在主妇和保姆之间,表现一个浮华一个朴素,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对自然美的歌颂。23、“热心公益的人”的美好德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人,美好风尚的形成使得这棵藤萝一定会枝繁叶茂。24、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25、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26、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27、略。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2

  教学设计a]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           ”“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           ”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教学设计b]网络阅读

  创意说明: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

  一.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搜索关键词:芦花荡

  二.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搜索关键词:孙犁

  三.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搜索关键词:诗体小说

  四.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搜索关键词:荷花淀派

  五.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教学设计c] 添加配读

  创意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课文扩读材料

  荷花淀(见)

  使用建议:《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都是以炮火硝烟的战争为背景,展现后方人民十分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普通群众的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以和课文联合起来阅读,进一步感受诗体小说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3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寒噤( ) 仄歪( ) 转弯抹角( ) 提防( )

  淀里( ) 竹篙( ) 飒飒( ) 蹿了一蹿( )

  2、选择运用正确的词语。

  ⑴ 假如是( )的夜晚,人们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a、月明风清  b、月明星稀

  ⑵ 远远有一片( )的黄色的光。

  a、昏暗  b、阴惨

  ⑶ 那小船( )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a、转弯抹角  b、七弯八拐

  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⑵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⑶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⑷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⑸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  )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  )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  )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依课文填充空缺的五个词语。

  2、仔细体味画线句用的描写手法,并指出作用。

  3、结尾段和上文______________照应,“女孩子”是______________,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

  4、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jìn zè mò dī diàn �āo sà cuān

  2、⑴ a

  ⑵ b

  ⑶ a

  3、d

  4、⑴ 外貌描写

  ⑵ 语言描写

  ⑶ 动作描写

  ⑷ 心理描写

  ⑸ 景物描写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绕着 扫过 蹲 咬 穿透

  2、景物描写。第一处,渲染气氛,预示着将有一场战斗发生。第二处,烘托战斗获胜时老头子的高兴心情。

  3、“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二菱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不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4、自信,自尊;有仇恨,有热血,有柔情。让抗日将士高兴,让日本鬼子胆寒。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⑵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⑶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⑷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3、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一段:

  ⑴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⑵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②“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分析老头子形象:

  ⑴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

  ⑵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①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度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⑤“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⑥“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⑴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⑵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⑶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⑷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2、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⑴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⑵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⑶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⑷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①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过于自尊的特点。

  ③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④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⑸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3、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像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5

  [教学设计a]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           ”“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           ”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教学设计b]网络阅读

  创意说明: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

  一.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搜索关键词:芦花荡

  二.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搜索关键词:孙犁

  三.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搜索关键词:诗体小说

  四.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搜索关键词:荷花淀派

  五.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教学设计c] 添加配读

  创意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课文扩读材料

  荷花淀(见)

  使用建议:《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都是以炮火硝烟的战争为背景,展现后方人民十分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普通群众的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以和课文联合起来阅读,进一步感受诗体小说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6

  课文出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4、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堂学习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及步骤: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并将自己认为需重点识记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小组内交流并展示,巩固识记。

  二、作者介绍:

  大屏幕显示(重要资料)

  a、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如王二小、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也创造出许多杰出的战斗方式,如地道战、地雷战等。

  b、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xx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默读要求和方法。

  a、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b、说说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人?

  (默读并思考,寻找文中的相关句子或词语、从人物的行动中领会)

  2、学生回答,概述有关故事情节。

  (师生点评)

  四、品读研讨

  1、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①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问题②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2、学生品读(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组合作交流。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研讨

  1、问题展示,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问题③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划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问题④   假如这位老头儿就是你的爷爷,你会感到自豪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问题⑤   思考:从古至今,世界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冲突,对于冲突的极端形式――战争的爆发,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人民身受战乱之苦……。结合你的所学,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研讨,领会主旨

  三:我写我画我思考

  1、写作片段尝试:模仿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要通过一件事和相关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全班复述课文小竞赛。

  3、“我为课文配插图”小组展示作品

  四:总结反馈

  五、补充材料《荷花淀》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孙 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8

  课标解读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和结构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预习导读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我会学

  1 、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子寒jìn( )蹿了一蹿( )吆喝( )

  zè( )歪飒( )飒阴惨( )提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 ________ 》,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 ________”

  3、本文的体裁阅读小说应注意把握那三要素

  试用这三要素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我的疑问

  预习导学教学过程

  三、我会做:小组合作展示、

  1、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3、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四、归纳总结:

  4、①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②并结合课文对其中一种性格举例详细说明。

  ①

  ②

  ③

  ④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我的收获: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各小组将预学成果展示出来,小组之间评比。

  三、归纳整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四、自我评估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9

  学习目标1.     掌握下列词语:  尖利 能耐 悠闲 寒噤 阴惨 仄歪  转弯抹角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2.  学习本文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景物描写。3.  感受战争岁月,体味字里行间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趣。达标练习一、  你的拼音学好了吗?试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二、  细心点,找找下列句中的错别字,最好能改正它们1.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2.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三、  解词释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1.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编算:                2. ……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四、  根据课文填空1.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11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目标好像就是     。2.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       。3.弯弯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样的天上。4.老头子   起来,   起篙,   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   入了苇塘的深处。5.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         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          下面歇凉去了。6.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   ,蓝天一般   ,      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7.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          一样。五、  阅读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它常常使你获益匪浅。读读这篇文章,试着回答问题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的。”“知道。”“那你干吗还这样做?”我好奇了。“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的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也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儿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男孩去了很久,还没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去,就见孩子还痴痴地蹲在门口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训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种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有用,可你还这么干。你真是           。”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儿。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子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种出葡萄来。”“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葡萄的。” “知道。”“那你干吗还这样?”“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里去了。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了过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哭?”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本文人物众多,其中主要人物是          ; 而文中没有正面写到,只是间接提到, 却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 2.在短文的空白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线语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4.“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里去了。”男孩为何跑进屋去?答:                                                                               5.“她父亲真好。”请你说说小女孩的父亲好在哪里?       六、《芦花荡》一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不妨找出来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细细看看我们的家乡,写写我们家乡的景物。 答案:一、略二、1撑 2蹿 厉3抹4措 三、1.盘算2.受伤四、略五、1.男孩2.女孩的爸爸3.异想天开(相近即可)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w i)( )(2)冀( )(3)y o( )子(4)寒(j n)( )(5)(l ng)( )角(6)清(shu ng)( )(7)仄( )歪(8)蹿( )(9)莲(p ng)( )(10)丝(r ng)( )(11)穿(su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

  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与结局(55~63段):“复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的特点。)*

  (3)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4)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5)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考查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突破点 抓住点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话:“过于自信和自尊”来分析、探究。

  技巧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损伤了;二是自信和自尊没有损伤;三是自信受到损伤而自尊没有损伤;四是自尊受到损伤而自信没有损伤。

  易错点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极端从而超越人物的个性特点。

  答案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这里的答案允许多种多样,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转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现在,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2、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3、“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

  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

  (三)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人物塑造方法:

  ☆强烈反差进行渲染

  ☆用反衬来进行突出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自行回味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1

  《芦花荡》执教:刘春来一、导入新课1、提问:小说的三要素?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人物、情节、环境。2、结合预习说说本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考虑20秒,回答。二、课文学习1、在书上找到能证明老头子性格的语句。生: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句。生齐读。师:“过于”是什么意思?生:过头,过分。师:自信和自尊过头会是什么现象?生1:自信过头就会骄傲,自负,易出错。生2:自尊过头就会特别要面子,虚荣。2、读14-46段。师:我们怎么读呢?生:分角色。师:分角色容易打破文章原有的内容,我们还是找几名同学来读吧!这样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更具有挑战性。请四名同学分别读文章的14-25、26-27、28-34、35-46段。师:在他们读课文的过程中勾画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内容;思考这四位同学读的怎么样;有错字记下来。学生读课文,活动。3、读后反馈。(1)、正字音:血(2)、同学作评价,品析探究语句,做细致的推敲阅读。学生重点品味了以下的句子:不怕!洗洗吧!多俊的姑娘啊!不怕!小鬼子他照不见咱们!探照灯突然照向他们,不动了。她挂花了。......谁?......她挂了花。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了。4、正因为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所以才导致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人物的?说出理由。教师提示分析人物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板书)学生再分析。老头子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性格上,“过于自信和自尊”,用一分钟的时间总结写在书上:老头子是一个......的人。5、这样的一个老头子,或者我们应该叫他老英雄。作者为什么不给他起个名字呢?生1:表现老头子无私奉献的精神。生2:他只是一个代表,像老头子一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6、孙犁的《黄鹂》中说:“任何事物都有他们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作者通过对白洋淀环境的描写点染了刀光剑影的大背景。这在文学上自成一派,被称为“荷花淀派”。(板书)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品味。在互动中质疑释难,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即:渲染气氛,暗示社会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写心情,增强抒情韵味。7、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作品来反映?这是由作者的性格和文风所决定的,同时,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应该铭记:当生活中能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也能做到笑谈从容。(板书)三、五分钟时间自由质疑发言。四、布置作业1、课下继续读文章,继续品味。2、课下查阅孙犁简介,搜集“荷花淀派”的作品阅读。结束语:读书去吧!你们将会成为精神的富翁!板书设计: 主板书:                    芦花荡       孙犁                  (环境)       联系上下文             抓关键词          (情节 )            (人物)                   探究语句辅板书:过于勾画“大道低回,大味必淡。”《黄鹂》“荷花淀派”笑谈从容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2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2课、芦花荡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设置问题情景四: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练、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3

  第一单元 

  2、芦花荡(孙犁)           

  选择正确的一项。

  1.指出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   )

  a.华盛顿  基地  篮天  坠入

  b.持续    致哀  慰问  体会

  c.目击    哀掉  咨文  领袖

  d.燃烧    爆炸  碎片  轨道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遭受困难和不幸)

  b.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

  c.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到现在)

  d.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报纸的评论)

  3.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标题中的副标题对正标题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b.副标题分两部分:前部分写灾难惨重,后部分写最高领导人的态度。

  c.本文标题可分三部分:正标:引标和副标。

  d.正标题和副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

  4.下列属于课文背景材料的一项是(  )

  a.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公里处的大西洋。

  b.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表示哀悼。

  c.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混乱和悲哀。

  d.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这次失事的“挑战者”号已进行了十次飞行,是历来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飞机。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挑战者”号在卡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_____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特别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______。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①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之后,里根决定把原定于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_____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中心观看发射实况的现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惊而转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_____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损失”。②他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1.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a.继续  致敬  慰问  罹难

  b.持续  致哀  慰问  罹难

  c.继续  致哀  抚慰  遇难

  d.持续  哀悼  安慰  遇难

  2.第一段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时,依次写了发射基地_____、飞行高度、___________、坠落状态、颜色以及散落面和________的时间。

  3.比较文中划曲线的两句,同样都是说话,所用的标点却不一样,为什么?

  4.“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段主要写全美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这包括全国公众的反映,_______的反映,______的反,宣传机构的反映,______的反映。

  参考答案:

  1.b 

  2.飞行速度,坠落地点,持续

  3.第①句引用里根夫人原话,须用冒号和引号。第②句是作者概括了里根讲话的内容,所以仅用了冒号。

  4.不能,“几乎”突出了全国震动之大,但很有分寸,若去掉“几乎”,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5.政府机关,总统和夫人,教堂现场观众。

  (二)

  俄外长表示反对武力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4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动用武力解决与伊拉克武器核查有关的问题。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外交部发言人涅斯捷鲁什金的话报道,双方在交谈中强调了伊拉克同负责武器核查工作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合作的重要性。

  普里马科夫同时重申,由此产生的问题用武力解决是不能接受的。

  涅斯捷鲁什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切问题均应通过对话解决。俄罗斯主张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应当更加平衡。

  1.这则消息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俄外长表示”称作____题(亦叫做____);正题      是________________;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段,主体是_______段。

  2.“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是这则消息的______,它表明了消息发出的_____和_____,它显示了消息的______和_______。

  3.这一则消息的语言十分简明。以第2段为例,加点的30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伊拉克当局应当“合作”的对象是__________,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__________,它要销毁的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题(眉题);反对�和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第①,第②-④

  2.电头  时间  地点  直实  及时

  3.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  负责武器核查工作  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4

  2 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一、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 三、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了解小说的特征;了解抗日战争概况。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年近六十了,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欲知详情,请看课文《芦花荡》。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ăo)    竹篙(găo)   提防(dī)    

  2.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二)四边互动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3.文中有哪些情节你最喜欢?请你为大家复述一下,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断。  

  ----学生任意选择复述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5.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6.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  

  7.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8.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  

  -----要求能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训练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三个片断。  

  a概述老英雄形象;b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c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 和 老师。  

  2.实践探索  

  你能根据文中的有关描述,为老英雄画一幅像吗?  

  3.课后练习1、2。  

  七、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1、概述老英雄形象  

  情节      2、护送女孩到苇塘                  

  3、痛打日本兵  

  人物      过于自信自尊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一、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ăn)  

  2.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1.这篇小说在刻画老英雄形象时除运用外貌、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勾画出相应的语句。  

  -----还有动作、心理描写等。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  

  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用心品味一个人物雕像、木刻画或者油画,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记下来。  

  2.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3.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外貌描写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芦花荡》精读精练 篇15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芦花荡》精读精练(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