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精选13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精选13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1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1:5 苹果里的五角——四(4)班学生+梁君子老师=72+1=合作愉快!]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27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

  齐: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秘密?

  生:苹果里有五角星。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相信的请举手。

  师:你为什么相信呢?

  生:我在家切了一个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

  师:你真是好样的!相信我们班肯定还有许多同学亲自横切苹果验证了这个秘密的真假。做过横切苹果实验的同学请举手。

  师:既然书上说苹果里有五角星,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很高兴地看到,有许多同学动手做实验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请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敬意!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如果刘谦这样说,我会相信的,因为他的魔术真的很神奇哦。请问同学们,你们从切开的苹果里真的看到五角星了吗?跟解放军叔叔帽子上的五角星一样吗?

  生: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图案。

  (出示课件2: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

  师:这样看来,本文的题目就改成《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吧。好不好?

  生:好!(也有说不好的)

  师:我说不好!这样一改,题目就少了神秘的色彩,少了吸引力。那么,怎样改比较好呢?

  生:给“五角星”加上双引号。

  (出示课件3: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

  师: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表示有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一样的图案。请再齐读课题。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秘密居然是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我们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吧。

  (注:本来我的头上戴着话筒,可是几次出现啸叫,只得弃之不用,采用“原生态唱法”。于是自嘲解围:“原来高科技也有小毛病呀!”学生笑。)

  二、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4: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指名朗读)

  师:这个小男孩有哪些特点?

  生:可爱。

  师:嗯,像你一样可爱。(笑)

  生:聪明。

  师:聪明得快要超过你了。(笑)

  生:有好奇心

  ……

  师:这个小男孩天真活泼、机灵可爱、好奇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很讨人喜欢。如果你们也具有这些平凡的优点,那么人人都会喜欢你。

  师:今天,小男孩既没有报告新闻,也没有显示新本领,而是告诉我一个新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请说说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跟我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出示课件5: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齐读)

  师:因为切法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新发现。

  (出示课件6: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感觉出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生:得意、兴奋、自豪、骄傲。

  师:哪一个动作最能突出小男孩的心情?

  生:举。

  (出示课件7:举)

  师:写作时,要学习这样的“炼”字功夫。让我们带着自豪、得意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师:我发现王伟伟同学刚才朗读时表情最得意,好像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秘密的人就是他。(笑)

  师:此外,还有几句人物对话,我们来看看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出示课件8-1: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    )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小男孩(    )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请在括号里填上表示人物语气的形容词。

  [出示课件8-2:

  小男孩(神秘、迫不及待)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不就是苹果核嘛!)”

  小男孩(自信、自以为是)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得意、兴奋、自豪、骄傲)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分角色朗读,两组学生pk。朗读时有的读错了语气,老师纠正时,满堂大笑。如:迫不及待、不屑一顾。)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现场横切苹果来看看里面是不是真有五角星图案,好不好?刘谦玩魔术总喜欢请观众参与,我也来学学他,请两个同学帮我切苹果。

  (当众切苹果。嘲笑杨叶凡同学手无缚鸡之力。第一个苹果里居然什么图案都没有!故作倒霉之状,下面师生议论纷纷。换人又切第二个。当学生看我苦笑的表情,以为又失败了。我突然举起苹果兴奋地说:“孩子们,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笑)

  师:我在家里也横切了几个苹果,发现有的苹果核图案其实很像梅花或海星。不要一看书上说像五角星,我们就随大流。人云亦云是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师:面对小男孩举着的苹果,当时我是怎样想的?

  生: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杨雨居然认不出“晰”字,尴尬地停下来。我提示后,表示不怪她,都怪老师我生字词没教好。)(笑)

  (出示课件9: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师:从“真的”、“果然”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到惊奇、感叹不已。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感叹不已的语气。)

  师:“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已经全部写完了。如果本文到此为止,也未免过于肤浅了,它之所以入编教科书,是因为它的写作亮点在于“叙事”之后,还有“感受”,并且“感受”部分所揭示的道理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事说理”(板书:借事说理)。

  师:小男孩传来的“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使我无比惊叹!可我并不像孩子那样沉浸在简单的快乐之中,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请看作者思考之一。

  (出示课件10: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指名朗读)

  (理解“生疏”、“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

  师: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呢?我想,自有它的道理吧。(列举优点:方便、安全、公平、习惯。)

  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了方便,许多人忽略了发现;为了安全,许多人忽略了变通;为了公平,许多人忽略了创新;为了习惯,许多人忽略了思考……有些习惯看起来也不坏,但是它会使我们形成思维定势,捆绑了我们的手脚,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束缚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师:“循规蹈矩”地切苹果的人,难道仅仅是“他们”吗?其实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我们不能光批评别人,还要勇于自我批评,更不能自以为是,不要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因此,课文中的“他们”应该改成什么比较好一些?

  生:我们。

  师:注意看,这句话最后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更说明课题有修改的必要。建议谁打个电话给出版社,说不定有奖励,正好可以买苹果吃。(笑)

  师:我们再看作者的思考之二。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2

  一、故事引题

  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

  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生:生学习。

  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李秉哲的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而李秉哲的这种卖法,当前的中国卖报中还没有出现,虽然没有必要学习李秉哲的这种方法,但孩子们完全能够理解李秉哲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这种特殊的卖报的方法),这也许是这一课应该让每个孩子懂得的。从课堂上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故事把全体学生吸引过来了,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惊讶,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感觉他们感触到了李秉哲卖报的聪明智慧。这想这是笔者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敲的第一声锣声]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许多老师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时间多是被许多阅读花样占据,的确看得出十分热闹,其实好多学生,特别那些特困生是难以受益的。所以,笔者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生练切)

  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笔者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的苹果高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让孩子动手绘制也是给学生敲的第二声锣]

  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本人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没有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亿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生读自悟)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自己的理解,因为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秘密。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孩子们阅读几遍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写的这句话,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研究研究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因为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在课前,我也没有刻意准备,所以就有了如下的上网搜索过程]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地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这是本课之中学生自己敲的最响的锣声,是震耳欲聋的锣声。在学生重读之中,孩子们陶醉的时刻,80分钟的铃声响了,我没有说话,悄悄地离开教室,这是一节没有再见的课堂,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孩子们那高声诵读没有停止……]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3

  教材依据: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5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即事悟理,明白真谛。

  2、设计理念: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3、思路提要:悬疑――感受――悟理――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创新”故事一个,“创新”名言两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故事引入。(此处应选择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故事素材)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或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集体讨论课文层次。(按叙述与议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述质疑引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通过熟悉课文,我们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大点,一个小点。说实话,老师对他们都挺喜欢,不过,如果让作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此处会出现两种情况,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为精读课文铺平道路。)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同学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3)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个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同学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2)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同学们到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着重探讨“举”字内涵)

  (3)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分角色朗读)

  (4)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圈画)

  (5)“我”是那样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小男孩到底是怎样切苹果的?怎样是拦腰切?怎样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真的是太神奇了!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

  (2)“魅力”表现在哪里?(抓住三个“传”理解)

  (3)怎么理解“创造力”?(分别从“小处说”和“大处说”来讨论,此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因为好看,人们看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明创造;因为方便,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少了思考……)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我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打破常规去发现身边的秘密)

  2、搜集几条与创新有关的名言。(先展示两条这样的名言)

  3、查资料: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为镇公开课准备的,老师们的评课使我深有感受。首先是应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单项彰显。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缺一不可,但前面的目标最终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其次是更深切地体会到“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本文内容简单,蕴涵道理,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就该让他到生活中去运用体会了。最后是“放”与“不放”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怕收不回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活动。实际上,当我们都相对自由了,很多火种就会燃烧起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用合作探究、实物演示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板书课题。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疏”是翘舌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

  “秘”读mì;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①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②当小男孩向“我”显示他的新本领时,“我”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体会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的新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实物演示,讨论交流。

  结合理解“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我”想到了什么?

  板书:横切苹果

  (2)、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 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 中受到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 顾旧知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二、 学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默读第一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想想。

  2、学生反馈。(抓住“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等词)

  3、小男孩神秘兮兮的,可“我”态度怎样?为什么“我”不以为然?

  4、当“我”开始知道苹果里有“秘密”后,心情如何?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说一说。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奇感。

  6、为什么“我”先前没发现这个“秘密”?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

  7、小组里切苹果,不要一齐切,先切一个,观察后再切,再观察后接着切,然后汇报情况: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

  8、讨论: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9、指导感情朗读1-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件事,作者的收获仅仅是知道了苹果里有“五角星”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

  2、学生反馈,重点理解:

  (1)、为什么说这个图案有魅力?

  (2)、什么是创造力?

  1、联系历史故事或身边的事,说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例子:

  (1)、大禹治水。

  (2)、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卖报,不是卖一份收一份的钱,而是给候车室的人每人塞一份,回头再收钱。

  (3)、霍英东搞房地产,改变常规思维,先定房,收预金,再建房。

  (4)、一场篮球赛,保加利亚对捷克斯洛伐克,球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至少需赢5分才不输球,可比赛仅剩8秒,保加利亚仅领先2分。这时,保加利亚队员没有攻对方篮下,而是直奔己方篮下,将球扣进,平局!从而赢得加时赛,最后赢得比赛。

  三、 总结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般人 小男孩

  切苹果 顶部切到底部 横切 创造力

  思维方式 循规蹈矩 打破常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感觉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话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故事浅显而蕴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一定会被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的魅力所吸引,乐于阅读与学习。对文章中的难点,亦可通过引导与探究有进一步

  的领悟。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并采用动手实践加强体验。

  教具准备:以小组数为总数的经过反复打死结的细绳(结均打于同一位置),一个苹果。

  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可由萝卜、山药等切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前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为课文理解埋下伏笔。

  将准备好的绳结以小组分发,要求学生于1分钟内打开。

  共同想办法解绳结。

  学生在1分钟内无法完全解开绳结。

  教师留下悬念:上课后解决。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浏览或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的故事。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研读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课前悬念。

  (切题导疑)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你是怎么理解的?

  (逐步引导)

  a、“魅力”一词的含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查词典

  自主研读课文,搜寻有效信息;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a、词典中“魅力”一词的含意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1)小男孩儿急于显示他新学的本领;(2)“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并将继续传下去;(3)这种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

  c、“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追问d、“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再次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并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

  c、因与众不同、“鲜为人知”,才有魅力。

  d、因公平起见、遵循习惯、懒于思考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循规蹈矩”,少了创新意识。

  e、相信大家对“循规蹈矩”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大家对“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不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自读自悟

  结合实际,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循规蹈矩”,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结决课前悬疑:用剪刀从结中心一剪,绳结开了。

  看着老师打开绳结,恍然大悟。

  三、回味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加深体验,读出感情。

  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四、实践拓展: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创新”一词有更深的体会。

  组织活动,引导展示。

  将自己带来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割,切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每个长方体只能切一刀。)

  可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平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五、小结。

  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魅力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7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给课文划分段落,了解段落大意,以下内容是《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3)教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

  (1)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2)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3)“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4)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

  1.造句。①魅力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8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段。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①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②当小男孩向“我”显示他的新本领时,“我”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体会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的新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实物演示,讨论交流。

  结合理解“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我”想到了什么?

  板书:横切苹果

  (2)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出示有关创造力的名言警句。

  6、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一些例子,如:水陆两用汽车、热电风扇等。

  五、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讲给身边的人听。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 —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 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1、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板书设计: 

  报告新闻   显示新本领

  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创造力来源于 

  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更没有想到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10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删去了和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如国标本教材已删去课题中五角星上的双引号。本节课,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二课时的补充阅读和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1)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

  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5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平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6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4)、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1、(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2、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4、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5、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8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

  3、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题,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来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李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李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李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李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李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李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这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过这节课,大家普遍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的确,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 顾旧知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二、 学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默读第一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想想。

  2、学生反馈。(抓住“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等词)

  3、小男孩神秘兮兮的,可“我”态度怎样?为什么“我”不以为然?

  4、当“我”开始知道苹果里有“秘密”后,心情如何?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说一说。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奇感。

  6、为什么“我”先前没发现这个“秘密”?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

  7、小组里切苹果,不要一齐切,先切一个,观察后再切,再观察后接着切,然后汇报情况: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

  8、讨论: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9、指导感情朗读1-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件事,作者的收获仅仅是知道了苹果里有“五角星”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

  2、学生反馈,重点理解:

  (1)、为什么说这个图案有魅力?

  (2)、什么是创造力?

  1、联系历史故事或身边的事,说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例子:

  (1)、大禹治水。

  (2)、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卖报,不是卖一份收一份的钱,而是给候车室的人每人塞一份,回头再收钱。

  (3)、霍英东搞房地产,改变常规思维,先定房,收预金,再建房。

  (4)、一场篮球赛,保加利亚对捷克斯洛伐克,球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至少需赢5分才不输球,可比赛仅剩8秒,保加利亚仅领先2分。这时,保加利亚队员没有攻对方篮下,而是直奔己方篮下,将球扣进,平局!从而赢得加时赛,最后赢得比赛。

  三、 总结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般人 小男孩

  切苹果 顶部切到底部 横切 创造力

  思维方式 循规蹈矩 打破常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1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 篇13

  文学科_四_年级 第八册第_一单元集体备课记载表主讲人朱春燕助讲人吕明婕记录人时间   0834课题名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材研读《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内容浅显,叙述清楚,叙议结合,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文章中暗含着作者情感变化的一条线:不以为然――惊奇――深有感触根据叙议结合的方法,可将文章结构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段(1-4)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到的新本领――拦腰切苹果后,苹果里有颗五角星;第二段(5)我从拦腰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中获得的深刻感受。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也就是领悟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当然,如果按切前――切时――切后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一、拦腰切――意外之举“卡嚓”一声,手起刀落,苹果一分为二了。从顶部切到底部,安全又方便,我们习惯了这样切,几乎成了自然。自然的,就不再想着去改变它了。当小男孩拿着小刀拦腰切下时,“我”惊讶、好奇:苹果还能这样切?!没错,苹果本来就是圆的。竖着切,是循规蹈矩;横着切呢,那就是与众不同。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就谙得其理,屏弃了人离水的常规救人方法,逆向思维,选择了水离人,结果成功了。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收获得是意外的惊喜。二、五角星――发现之美当我们把切好的苹果往嘴里送的时候,你的眼睛留意中间的核了吗?哪怕只是轻轻一瞥。有一个人却注意了,发现了:里面居然有一颗五角星!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图案,这是一个秘密的解开。此时,在他的眼里,这个五角星一定是特别的美。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发现美的眼睛。三、小男孩――童心之真发现美,不容易;让大家分享这份美,更珍贵!读幼儿园的小男孩,他生机勃勃: “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他要让别人和他一样快乐着每一天,没有任何掩饰和保留的自然与坦率。所以,这个秘密能传到幼儿园,能传给男孩,能传给“我”和我们,相信,《苹果里的五角星》还会继续传递。它的魅力来自图案的鲜为人知,来自第一双发现的眼睛,也来自传递者的无私.小男孩,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珍贵的童心.(1)小男孩机灵可爱,从“常客”、“跑来”、“报告”、“显示”、“拿起”、“向我要”等看出来。(2)小男孩乐于与人交往,从“每天”、“都要”、“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等都可以看出来。苹果,似乎有着一份独特的魅力:牛顿手中的苹果是智慧之果;白雪公主口里的苹果是人性之果。小男孩刀下的苹果,让我们品出了多种滋味,久久地回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注意“鲜”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主要训练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魅力”、“创造力”。3、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还可以说成换一种干什么事的方法?说话练习: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读写结合作业(特色作业)设计1 (1)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再去切苹果,看还会有什么样的发现?(2)天天练第五课练习6以上两种实践作业任选一种,然后根据你的所做、所见、所想写一篇日记。2 课后观察身边的世界,搜集相关的材料,记录自己的发现,分析自己的发现。并在班中交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