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2篇)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2篇)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 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复述课文。

  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要求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3、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4、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5、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

  拓展思维,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媒体设计:

  课件、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教师制作课件。

  (二)、学生预习:

  1、生字、词语识记:间好还居还汤熨属索腠理肌肤火齐

  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四、对照课文,复述大意。

  教师活动

  教师范读教学内容

  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全解课文,重点疏通字义。

  六、分题研读、微观体味。

  七、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问:蔡桓公拒绝就医而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它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并板书有独特看法的同学的答案。

  如果扁鹊是我是我们的老师,而蔡桓公是我们班的同学,试想扁鹊对蔡桓的这种规劝方式适合吗?要不然该采用何种语言艺术?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神医扁鹊吗?他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用我国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gu6)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并没有死,还能救治。这使虢国的国君大为惊喜。扁鹊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又用药物炒热,敷在太子的胁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简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对这位名医的医术也有不相信的,蔡国的国君蔡桓公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有一点小毛病,但不信扁鹊的诊断,不肯就医,结果病情逐渐加重导致最后死亡。我们课本中收了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点拨、点评)

  明确:应区分掌握的文言词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2.让学生改编故事,并大声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4.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及肯定)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4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立有间(  )   腠理(  )   寡人(  )   桓侯(  )(  )

  骨髓(  )     遂死(  )   火齐(  )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立有间                间:

  不治将益深            益:

  桓侯不应              应: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

  使人索扁鹊            索: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是___国时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叙了名医扁鹊前后几次见蔡桓公的情况?

  〖点击思维〗

  1、注意“间”此处不读一声;“齐”是通假字,此处不要读成了“qí”。

  2、“是以”含义较特殊,此处是“因此”的意思,需重点识记。

  3、第一句注意“疾”“ 腠理”“ 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还走”的翻译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译准确。

  4、你知道吗?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我们熟悉他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

  5、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         蔡桓公      哲理

  病     立有间 疾在腠里 寡人无疾       不

  情  时 居十日 病在肌肤 不应、不悦     可

  发  间 居十日 病在肠胃 不应、不悦     讳

  展  为 居十日 病在骨髓 故使人问之     疾

  为  序 居五日 逃    秦 遂      死     忌

  线                                    医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极简练而又善于传情达意。古人对疾病的轻重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轻病叫“疾”,重病叫“病”。所以第一次见面时,说“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说“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见面时,就把“疾”换作“病”,因为病已经加重了。为表现扁鹊谦逊,在第一次见面时说“不治将恐深”,传达出委婉的口气。而第二、三次就把“恐”字换为“益”,说“不治将益深”,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疾病恶化的肯定程度。第二次见面时扁鹊劝桓侯治病,作者写桓侯的态度是“又不悦”,一个“又”字既写出他这次的心理状态,又写出第一次见面时的心理状态,很不高兴的情绪有增无减。后来,他体痛“使人索扁鹊”,这个“索”字表现他急迫的心情和蛮横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病还可以医治呢。

  〖把握重点〗

  对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利用对比刻画人物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把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对比,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扁鹊一见蔡桓公,“立有间”、“君有疾在腠理”写扁鹊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出蔡桓公的病情,并用和缓的语气规劝。而桓侯一句“寡人无疾”,态度固执、自信,对医生的规劝极其反感。二见、三见蔡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侯病情加重,在规劝中含有警告语气。而桓侯“不应”,“又不悦”,对医生的态度冷冰冰,讳疾忌医的神态跃然纸上。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动作描写,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至此桓侯仍未觉醒,对扁鹊“还走”不解。最后,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体痛”,临死才“索扁鹊”,已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扁鹊的高明医术、耐心规劝和桓公的愚昧固执、不可救药,形成鲜明对比,使故事寓意更明确。

  〖攻克难点〗

  准确顺畅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是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质询疑点〗

  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 为什么“还走”?最后他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的原因,是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桓侯本是可以得救的。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是可以治的,但桓侯用“不应”、“不悦”,拒绝医生分析病情。这突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本性。文章写扁鹊“还走”,结构上使故事情节起波澜,自然引出后边的答话,突出重点,同时表明扁鹊医术高超,远远就看出蔡桓公已经不可救药了。扁鹊医术那么高明,但当桓侯病情恶化时,他逃到秦国去了,这是不是说明他不负责任呢?不是。扁鹊对桓侯病情的三次忠告,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已尽忠尽责。为避免遭迫害,他采取了果断行动,可见其精明。同时从侧面写出蔡桓公蛮横、残暴。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5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的《喻老》篇。《喻老》是韩非以比喻来阐释《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义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难与易,大与小的关系,具有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隐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寓言故事就是韩非用来阐发《老子》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记叙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固执己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预先察到其细微的征兆,所谓见微知著。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有问题就要及早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第一层是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时,“立有间”,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这里的“立有间”三字,写出扁鹊正在留心观察蔡桓公的病情,就是医家所谓的望诊、望色。经过观察分析,才得出“君有疾”这个结论,不是信口开河,并知道病在什么部位,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也从侧面旁衬扁鹊医术的高超,察微知渐。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感觉:“寡人无疾”,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不仅不相信,还要倒打一耙,说医生“好治不病以为功”。但扁鹊是个医生,要尽医生的职责,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见桓公,急切指出他的病已从腠理侵入到肌肤、到肠胃,越来越严重,不治恐有生命危险,三次敦促他治疗,“不治将益深”,但桓侯由于主观片面,对医生有偏见,不肯相信医生的话,并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当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一反常态,一句话不说,望“而还走”。他这一举动引起桓侯的诧异。文章也自然地转入第二层次的描述。

  第二层(从“桓侯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文章通过扁鹊、桓侯两人对话,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神情状态的描绘,突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了一位古代医师对患者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尽管桓侯多次让他难堪,甚至说他“好治不病以为功”,但他全不计较桓侯的言行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希望他及早治疗。这集中体现在扁鹊身上的,不仅是医术精通,而且医德高尚,忠于医生职守。而蔡桓公则是一个麻木的,冥顽固执,主观偏见,只凭自己主观感觉,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最后终于丢了性命的人。除此之外,两人的言行,还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从桓侯的角度看,他自我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何病之有,所以他说“寡人无疾”,这是一;既是无痛无病,还用药打针干什么。所以听到扁鹊说“不治将益深”时,“桓侯不应”,这又是一;见扁鹊的态度反常,他“使人问之”,但联系上下文看,他只是好奇而已,并非请扁鹊治病,这又是一;他并不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他知道自己有病之后,便迫切求医诊治,可为时已晚,这又是一。如果桓侯不那么主观,早听医师的话,他就不会丢掉性命,这是二。从扁鹊的角度看,第四次见桓侯时,望“而还走”,见桓侯的病已入骨髓,无药可治,所以不说,一走了之。读者联想的各个方面,也可能是达到某一结论的各个过程,或某一逻辑的归依。总之,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富有生活哲理。

  本文叙述层次分明。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层层深入逼进,引人入胜。在第二层次中,分析其病情发展的各阶段,不但层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病在“腠理”,烫熨的力量还可以到达;在“肌肤”,针刺还可以治好;在“肠胃”,火剂汤还可以达到;病入“骨髓”,是无药可治了。时隔五日,桓侯体痛,终于死去,证明扁鹊预见的正确。文中的语言亦极简练,善于传情达意。如“立有间”三字,传达出扁鹊“望诊”时的神情状态。又如不治“将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气,传达出扁鹊的谦逊态度。而“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等,寥寥数语,桓公的冰冷面孔、厌烦的神态活现纸上。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6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7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汇积累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4.明白故事的寓意,落实其德育目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①买椟还珠②守株待兔③自相矛盾④滥竽充数⑤郑人买履⑥狐假虎威  

  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  

  ③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④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⑤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  

  这些生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是谁创作的呢?他就是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的、并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大师的――韩非子。  

  二、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韩非子特别喜欢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秦国臣相李斯和韩非子是同学,李斯自以为不如非。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五蠹》、《孤愤》,慨叹“若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韩非的深深敬意,学习他的别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看看这位智慧的大师又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生动故事,阐明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三、导学课文  

  1.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字词疏通。  

  见:  治:  肌肤:  悦:  我发现: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  

  走:  是以:      我发现:可以用迁移法来解释  

  还:汤:齐:      我发现:可还原本字来解释  

  君:复:使:      我发现;可以用同义词来解释  

  益:居:深:故:及:属:索:遂:我发现:结合语境来解释  

  3.重点语句翻译与复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课文内容理解  

  ①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扁鹊、蔡桓公。一共写了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关键词:居十日 桓公的病发展变化的关键词: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因此,我们得出桓公的病是每况愈下,渐入膏肓。  

  ②治病和反治病的过程,塑造了桓公这样一个固执、骄横自信、残暴的君主形象;塑造出扁鹊这样一个医术高明热心、及时行医,机智避祸的形象。  

  5.文章的寓意  

  ①韩非子只是在说“病”吗?他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桓公得的病是绝症吗?桓公必须死吗?      不是,小病变成大病: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是,性格上注定了桓公必死无疑: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③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安排决定了文章的主旨指向。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形式:微型讲座  

  《扁鹊见蔡桓公》艺术特色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语文学习古文的第一篇。人们读来总是兴味盎然,百读不厌,越嚼越有味,历久不衰。这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魅力不仅在于故事精彩动听,寓意深刻;而且在于其艺术手法十分精彩。现就其故事、悬念与意蕴等三方面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故事――尺幅兴波,娓娓动听  

  《扁鹊见蔡桓公》全文不满200字,但却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而且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起伏跌宕,曲折含蓄,意蕴隽永。作者在描述人物时不仅写了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且还写了人物的神情、内心活动。比如,蔡桓公的“不悦”等等,使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叙述故事则有始有终,情节完整有序:开端――扁鹊断病,桓公拒医;发展――再三忠告,桓公不悦;高潮――最后警告,病入膏肓;结局――扁鹊逃秦,桓公病亡。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先蓄势,后突转――扁鹊前三次见桓公为“铺垫”,这是“蓄势”;第四次见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此乃“突转”。整个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桓公之死看似意料之外,而仔细分析又全在情理之中。文章虽短小,却能尺幅兴波,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言简意丰;故事性极强,兴味盎然,让人读来觉得十分有嚼头,确实妙不可言。  

  悬念――波澜迭生,引人入胜  

  故事开篇,写“扁鹊见蔡桓公”时,扁鹊便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却一口拒“医”于千里之外,说:“寡人无疾。”这是怎么回事?扁鹊的判断正确吗?桓公何以如此断然地说“不”呢?篇首仅一个长句就别开生面地给读者设置耐人寻味的“悬念”,紧紧地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欲罢不能,有种先睹为快的愿望产生。紧接着写桓公在扁鹊走后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由此可见他拒医是认为扁鹊是为表功说他有病的。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病”呢?如此一来,扁鹊还会替他治病吗?假如会,桓公又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篇古代寓言妙趣横生、摇曳多姿、韵味无穷,深受人们的青睐,历久不衰,不与开篇连连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意蕴――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读了这则寓言,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桓公不听忠告,讳疾忌医说明了什么?桓公之死又给了人们什么启迪呢?桓公的病从小到大,自轻转重,由表及里,最后竟酿成病入骨髓、白白地断送了性命的大祸,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教训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又是其魅力所在。  

  (讲座材料来源:网上转载)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8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2002/04/23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0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谛鹗鲆患碌氖焙颍绻挥姓飧鲎郑陀枚烈粝嗤蛳嗨频淖掷创妫庋筒送僮帧g氪蠹野迅詹诺耐僮只隼矗?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1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2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    huán         jiàn   còu      yìng  xuán       tàng  wèi    j ì         su ĭ      su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不应  还 (=旋) 走  汤 (=烫) 熨  火齐(= 剂)   骨髓    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 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 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 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见课后练习二 )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也                

  居五日    逃秦                                                 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                                          盲目自信

  扁鹊  高度负责                                 桓侯     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                                          刚愎自用

  病       { 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