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精选15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点击数:81
《母亲的恩情》教学谈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2
本课是江苏省九义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此文以诗文结合的形式学习古诗《游子吟》。为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古诗,降低了难度,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学习的情境。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古诗是辅助理解古诗的材料。难点是理解古诗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及母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意。
本课学习古诗1~2句,课文1~2段。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作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古诗入手,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自学课文1~2段来释疑,教师点拨,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比较四种句子,紧扣语言文字:“一针针,一线线”、“夜深了”、“还在”等词,让学生渐渐理解母亲的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质疑,自学,释疑,相机点拨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能轻松习得。
2.渲染母爱之情,以情动人,产生共鸣。开头从《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导入,一开始就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图文结合,展示母亲伟大的形象;指导朗读母亲的临别话语,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情感进一步升华。
母亲的恩情
一、导入新课:讲《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从古到今,每一位母亲都会把自己所有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难以忘怀——母亲的恩情(读题)
课文介绍了谁的母亲,她又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呢?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
纠正:针脚(jiao) 湿润 挂念 缝补
2. 检查,分别指名读全文
三、学习古诗1~2句
过:这篇课文真是与众不同,前面讲了一个故事,后面介绍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叫什么?《游子吟》。齐读古诗。
1. 古诗有几句话?我们学习前两句。
2. 自由轻声读读1~2句古诗,哪些词句不懂,请划一划。(慈母、游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 这些问题不用老师教,大家只要仔细读一读1
~2小节就能解决,你们想想怎么样解决?自由读读1~2小节,找出书中的词句来解决不懂的古诗意思。同桌可以讨论讨论(每人解决1~2个不懂的问题)
4. 分组讨论:
(1)游子:
a.指孟郊(你是游子吗?为什么称孟郊为游子)
师:出远门,很长时间无法回家的人叫游子。
b.出远门了(谁出远门了?)
(2)慈母:慈爱、慈祥的母亲。
(3)密密缝: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幻灯)
句子训练:这句话就是讲:
①“母亲在油灯下缝着。”
②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1、2两句有什么不同?(幻灯)多了一针一线,知是母亲是用手中的针线缝补衣服。
③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3句有什么不同?
δ第3句改成了一针针一线线,知是母亲缝了很多针,缝的时间长,缝得很密。
是啊,缝补一件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一针针一线线,千针万线才能缝制成一件衣服。而母亲是那么的认真,每一针、每一线都不马虎。看,这是针脚,针脚与针脚之间很近,一线挨着一线,真是密密缝啊!
δ好好为什么要密密缝呢?(孩子要出远门,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也许好多年都不回家,好好生怕孩子衣服穿破,所以要做结实一些。)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啊!
④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仅仅在晚上缝吗?)
师:天很晚很晚了,到了深夜,一轮弯弯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人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母亲却还在油灯灯光下,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她真是太辛苦了。
她把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的关怀全部倾注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之中,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疼爱]
指读。评:夜深了,(吵得我们睡不着)突出“深”,“还在”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齐读。
(4)临行 什么时候出门?(第二天清早)
什么时候缝补衣服?(前几天)出远门的前几天就是临行。
这是讲了好好缝补衣服的时间。在——出远门的前几天。
(5)意恐迟迟归
①想:孩子这回出远门,还不知是什么时候回来。母亲一边缝衣服,一边为儿子担心。担心就是意恐。担心什么?迟迟不回家,要过许多许多年才能回来。
②还有哪句也是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说:“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可要平安回来啊!”谁来读一读。读一读。怎么说的?(幻灯)望着,眼里含着泪水,望着要出远门的儿子,心想儿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双手仅仅抓住儿子的手说。(饱含爱的心情)指名,齐读。
母亲在孟郊出远门时为他缝补衣服,一边做一边为他担心,怕他迟迟不归,儿子上路了,他又千叮万咛嘱咐,要儿子平安回来,这就是母亲,她平凡而又伟大,让多少孩子饱含着温暖,让多少游子为她而思念自己的家园,这时,使我想起了一首歌,放《世上只有妈妈》。
5.母亲疼爱孩子,孩子呢?(也爱母亲,更加的感激自己的母亲)引读,孟郊听了……湿润了。
为什么湿润?又多了几根白发。(又多的白发是为孩子熬夜缝制衣服辛苦造成的,母亲真辛苦。)
所以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6.让我们饱含母亲对孩子疼爱的感情,孩子对母亲感激的感情,朗读古诗前两句。
注意停顿 慈母/手中线,
δδδδ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母亲这样关怀儿子,儿子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生词
恩 补 针
指导写田字格:恩(上小下大)、补、针
关键笔画:恩的一、补的衤、针的一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3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副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4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教材中的课文。笔者教学这一课时,有几个细节,越是回味,越感芳醇。
细节一: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你们还知道哪些喊法?
生:妈妈!
生:娘!
生:香港人叫妈咪,我在家里也这样喊。
生:英语中叫mother。
师: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学生用的修饰词语有:善良、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
细节二:学生读通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听了课题“母亲的恩情”就让我感动。
……(学生基本上把课文中每个句子都说了)
师:是啊,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母子浓浓的深情,所以整篇文章读来那样动人。
细节三:教学“孟郊使劲地点头”一句,师板“?”
师:为什么使劲地点头?
生:他虽然没有说话,其实他已经说了。
生:他点头,就表示答应妈妈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还要使劲地点头?再读课文。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qing都在这“使劲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细节四:教学“扶摸”一句。
师:谁曾经抚摸过你,抚摸你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奶奶,曾经抚摸过我,抚摸过我的时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妈妈抚摸过我,抚摸我时,我感到很幸福。
师:妈妈抚摸我是因为一一
生:妈妈抚摸我是因为妈妈爱我。
生:到我家来的客人也抚摸我,是因为他喜欢我。
师:老师也常抚摸你们的头(师动作),那是老师爱你们。我们小朋友也曾经抚摸过什么?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盂郊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是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细节五:教学古诗部分。
师:夜深了,万家灯火渐已熄,可是母亲还在为儿子缝衣,让我们动情地叫一声(师,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送儿到村口,殷切嘱咐(师引):儿子一一(生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声声叮咛,震颤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动情地喊一声(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的恩情就像生生不灭的一一(生齐)太阳,而我们就像一一(生齐)小草,面对
操劳一生,如今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动情地再一次呼唤一一
师:慈母!慈母!!慈母!!!慈母(师引学生读古诗)一一
师:闭上眼睛,想像你母亲的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
师:轻轻地睁开眼,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送给你自己的母亲。
师:再一次读读古诗,细细读每一句,然后读读前面的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古诗的内容?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一学生说,他不敢说,他怕说了让妈妈更伤心。此时,教室里一片静,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读!对,惟有读!用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
“抚摸”一句的教学中,他人对我的情感,我对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通过“抚摸”一词链接在一起,念之深,爱之浓,尽在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读,惟有再读来传递情深。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老师的三声告白,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
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
整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人的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心灵生活,前者面对世界,后者面对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然而,谁也不会天生拥有这样的心智生活,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呼唤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构建生动而又扎实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古诗《游子吟》,属于文包诗类型。故事是诗歌的展 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 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一自然段写孟郊要 出远门,母亲连夜为他缝补衣裳。第二自然段写孟母把孟郊送到村外,还叮嘱他早 点回来。第三自然段写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 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已的关怀。第四自然段,即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 《游子吟》的写成。课文紧紧扣住母亲的恩情写,通过母亲的所作、所说、所想, 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刻划非常细腻;又通过儿子的眼睛和感受来进行侧面、 间接描写,表达非常真挚,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母亲形象。课文还注 重细节,以小见大。“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是传神之笔,表明母亲的恩情 远记在儿子的心中。课文配有三幅彩图,展现了诗歌的意境,可指导学生认真观 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5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 小尊重、孝敬父母。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出示课题:读准恩(en)音。理解“恩情”词义。
2、讨论交流:母亲对我们有哪些恩情呢?
过渡:课文是讲谁的母亲的恩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给课文每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逐段读,随机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生字词卡:
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了、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多音字。(了在“报答不了” 当中读"liao")
(3)、理解词语(可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随机出示)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个动作)
注视:注意地看。
针脚:针迹。
(4)、抽读生字卡片。
(5)、齐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出示所学生字“恩、补、针、抚摸、视”
1、这些生字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指一指各自的偏旁。
2、“恩”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不要把上半部“因”写成“田”。
3、“补、视”注意偏旁书写的区别,联系本义来理解。
4、“针”、想想还学过金字旁的字有哪些?“铁”帮助记忆。
5、“抚摸”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摸”可利用“漠”来记忆。
6、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描红,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
2、听句训练:(开火车)
(1)、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我看到自已种的月季开花了,真高兴。
(2)、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让学生试着用“看着”“忙着”造句。
二、学习课文1、2、3小节: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第一节,找出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深情厚意的句子。
a、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b、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在缝着。
她一边缝一边在想:孩子这回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回来 ……
(2)、出示图片,看图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体贴入微的思想感情。
(3)、你能读好这些话吗?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母亲一边缝衣裳,一边会想些什么呢?(练说)
2、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当第二天到来的时候,母亲对既将离开自已的儿子,又是怎样千叮万嘱的?
(1)、出示图片(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
(2)、结合第二小节,说说这小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共有3句:a、母亲把孟郊一直送到村外。
b、母亲嘱咐儿子早点回来。
c、孟郊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眼睛湿润了。
(3)、指导朗读母亲对孟郊说的话。体会出依恋牵挂之情。
3、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孟郊这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由读,讨论:
2、填空:
孟郊( )着身上的衣裳,( )着那又( )又( )的针脚,心里 想,母亲的( )不就像这( )吗?沐浴着( )的小草,无论怎 样都( )不了太阳的( )啊!
3、个人读,齐读。
4、读了以上的这段话,说一说母亲的慈爱像( )。作者孟郊像
( )。
三、学习生字:
出示所要学的生字“迟、归、言、寸、著”
1、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归 上下结构:著
半包围结构:迟 独体字:言、寸、
2、“迟”注意“尺”最后一笔是“点”。
3、“言、寸”作为独 体字,在田字格中把握好位置。
4、写笔顺:
归:
著:
5、“迟、归、言、寸“适当扩词。
6、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抄写书后的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补( )模( )针( )恩( )
扑( )漠( )什( )思(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前三小节。
二、学习古诗《游子吟》。
1、从前三小节来看,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孟郊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郊正是有了母亲这样的铮铮教导,所以成为唐朝的大诗人。(简介孟 郊)。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2、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50岁,写著名小诗《游子吟》)可结合参考资料讲一讲《游子吟》的影 响。
3、出示《游子吟》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课文前三小节,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寸草心”:小草的嫩心。比喻游子的心。
晖:阳光。比喻母亲的爱。
(2)、试着背诵。
a、同桌二人交替背、听、互评。
b、全班齐背。
c、指名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 心。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老师 教大家一个成语叫:“舐犊之爱”。(联系练习4中的成语讲解)
2、我们应该怎样来报答自已的父母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3、齐声背诵《游子吟》。
4、完成练习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游子吟》。
2、造句: 看到: 。
忙着: 。
五、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游子吟》
缝衣:一针针、一线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 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上路 看到――想到――
50岁写诗《游子吟》 舐犊之爱
附参考资料:
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湖洲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 居嵩山,贞元中举进士,官居溧阳尉。其诗作力避平庸浅率,追求古谈清寒。与贾 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二句诗,施哲存先生曾在《唐诗 百话》一书中作过说解,录之以供参考:“第三、四句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 道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 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 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江苏省九义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此文以诗文结合的形式学习古诗《游子吟》。为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古诗,降低了难度,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学习的情境。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古诗是辅助理解古诗的材料。难点是理解古诗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及母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意。
本课学习古诗1~2句,课文1~2段。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作如下设计。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古诗入手,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自学课文1~2段来释疑,教师点拨,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比较四种句子,紧扣语言文字:“一针针,一线线”、“夜深了”、“还在”等词,让学生渐渐理解母亲的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质疑,自学,释疑,相机点拨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能轻松习得。2.
渲染母爱之情,以情动人,产生共鸣。开头从《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导入,一开始就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图文结合,展示母亲伟大的形象;指导朗读母亲的临别话语,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情感进一步升华。
母亲的恩情
一、 导入新课:讲《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从古到今,每一位母亲都会把自己所有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难以忘怀――母亲的恩情(读题)
课文介绍了谁的母亲,她又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呢?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
纠正:针脚(jiao) 湿润 挂念 缝补
2. 检查,分别指名读全文
三、 学习古诗1~2句
过:这篇课文真是与众不同,前面讲了一个故事,后面介绍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叫什么?《游子吟》。齐读古诗。
1. 古诗有几句话?我们学习前两句。
2. 自由轻声读读1~2句古诗,哪些词句不懂,请划一划。(慈母、游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 这些问题不用老师教,大家只要仔细读一读1
~2小节就能解决,你们想想怎么样解决?自由读读1~2小节,找出书中的词句来解决不懂的古诗意思。同桌可以讨论讨论(每人解决1~2个不懂的问题)
4. 分组讨论:
(1)游子:
a.指孟郊(你是游子吗?为什么称孟郊为游子)
师:出远门,很长时间无法回家的人叫游子。
b.出远门了(谁出远门了?)
(2)慈母:慈爱、慈祥的母亲。
(3)密密缝: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幻灯)
句子训练:这句话就是讲:
①“母亲在油灯下缝着。”
②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1、2两句有什么不同?(幻灯)多了一针一线,知是母亲是用手中的针线缝补衣服。
③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3句有什么不同?
δ第3句改成了一针针一线线,知是母亲缝了很多针,缝的时间长,缝得很密。
是啊,缝补一件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一针针一线线,千针万线才能缝制成一件衣服。而母亲是那么的认真,每一针、每一线都不马虎。看,这是针脚,针脚与针脚之间很近,一线挨着一线,真是密密缝啊!
δ好好为什么要密密缝呢?(孩子要出远门,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也许好多年都不回家,好好生怕孩子衣服穿破,所以要做结实一些。)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啊!
④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仅仅在晚上缝吗?)
师:天很晚很晚了,到了深夜,一轮弯弯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人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母亲却还在油灯灯光下,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她真是太辛苦了。
她把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的关怀全部倾注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之中,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疼爱]
指读。评:夜深了,(吵得我们睡不着)突出“深”,“还在”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齐读。
(4)临行 什么时候出门?(第二天清早)
什么时候缝补衣服?(前几天)出远门的前几天就是临行。
这是讲了好好缝补衣服的时间。在――出远门的前几天。
(5)意恐迟迟归
①想:孩子这回出远门,还不知是什么时候回来。母亲一边缝衣服,一边为儿子担心。担心就是意恐。担心什么?迟迟不回家,要过许多许多年才能回来。
②还有哪句也是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说:“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可要平安回来啊!”谁来读一读。读一读。怎么说的?(幻灯)望着,眼里含着泪水,望着要出远门的儿子,心想儿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双手仅仅抓住儿子的手说。(饱含爱的心情)指名,齐读。
母亲在孟郊出远门时为他缝补衣服,一边做一边为他担心,怕他迟迟不归,儿子上路了,他又千叮万咛嘱咐,要儿子平安回来,这就是母亲,她平凡而又伟大,让多少孩子饱含着温暖,让多少游子为她而思念自己的家园,这时,使我想起了一首歌,放《世上只有妈妈》。
5.母亲疼爱孩子,孩子呢?(也爱母亲,更加的感激自己的母亲)引读,孟郊听了……湿润了。
为什么湿润?又多了几根白发。(又多的白发是为孩子熬夜缝制衣服辛苦造成的,母亲真辛苦。)
所以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6.让我们饱含母亲对孩子疼爱的感情,孩子对母亲感激的感情,朗读古诗前两句。
注意停顿 慈母/手中线,
δδδδ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母亲这样关怀儿子,儿子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生词
恩 补 针
指导写田字格:恩(上小下大)、补、针
关键笔画:恩的一、补的衤、针的一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教学难点: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一:
师述: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浑然天成的母爱剪影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手指课题:母亲的恩情。
二、细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示图二,图上画了什么?(母亲在送孟郊)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出示第一句。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
1、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母亲多担忧啊!多么依依不舍啊!一起读
3 听着母亲的声声叮咛,作为儿子的孟郊又是怎样呢?
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点头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住地点头?
他看到了什么?(母亲的白发)他会想到什么?(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是呀,想说的很多,但孟郊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只是――――,眼睛――――。
4、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1、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请小朋友读读第3小节,把看到的用“――”划出来,想到的用“~~~~~~”划出来。
2、 指名生说, 出示:“太阳出来了……生机勃勃。”
3、
瞧!这些小草长的怎样?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吗?多么有生命力呀!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生机勃勃”,读好这个词,连起来读好这个句子。路边的小草怎么会这样生机勃勃的?
4、
看到太阳和小草,孟郊不禁想起了穿在身上的衣服,想起了他的母亲,他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两个动词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哪两个动词?(抚摸、注视)
师:谁会抚摸?
指名一生表演。
师:看了他的表演,你说说抚摸就是怎样摸?
生:轻轻地摸。
学生同座之间互相抚摸。
师:平常有谁喜欢抚摸你呢?
生: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在他们抚摸你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很爱我。
生: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着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你觉得孟郊会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师:谁来读一读?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他想到了母亲 ,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心里想:……
指名说,
出示“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读孟郊想的话吧!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母亲的恩情,令孟郊难以忘怀,他永远铭记在心,(板书:永远铭记)在他50岁时,特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2、出示:全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谁来吟诵这首古诗?
3、这首诗很好懂,前边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诗句,可以再读读前面的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可以帮你理解。(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诗意)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能给大家讲讲吗?
a:老师,我读懂了“慈母手中线”。“慈”就是慈爱,“母”就是母亲,“手中线”就是说手里拿着线在缝补衣服。
b:我读懂了“游子身上衣”。“游子”就是指出门远游的人吧,“身上衣”是指他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
c:我读懂了“临行密密缝”。是说妈妈在儿子快要远行的时候连夜缝补衣服,一针针一线线,小心翼翼地。(边说边做缝补衣服的动作,有点激动)
d:我想“临”就是靠近、将要的意思,“密密”看得出妈妈缝得很用心,妈妈对儿子的爱真令我感动。我还读懂了“意恐迟迟归”,就是说妈妈很担心儿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e:我觉得妈妈生怕儿子回来晚了。因为“迟”就是晚的意思,“迟迟归”就是晚回来。
f:老师,我读懂了“报得三春晖”。“报”是指报答,“三春”就是三月的春天,“晖”是指太阳的光辉,连起来就是说要报答太阳的光辉。
e:“谁言寸草心”我想这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谁能够理解小草的心思呢?
师:是啊,谁知道小草的心思呢?
生:小草想要报答太阳的恩情。
师:那小草报答得了太阳的恩情吗?
生:不
师:是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书上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有道理,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5、 多么感人的一首诗啊!你想把它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背!
谁来背诵一下
三、小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我们每个在坐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指名说。
可见母亲的恩情多么伟大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份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把这首诗送给所有做了妈妈的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抚、摸、报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怎么写好这些字呢?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说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说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
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说板书: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9
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 《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 (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用心去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从歌曲中知道了什么?
2、是呀,母亲的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累得已不再挺拔,明亮的双眼渐渐失去了光华,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请让我们记住母亲,读好这个词——出示词语:恩情,你是怎样记“恩”的,注意要与“思”区别开来,思的上面是“田”。
知道“恩”的下面为何是“心”吗?这是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用心去感恩。再来读读这个词。
3、的确,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
4、板书:母亲的恩情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在唐朝,有位诗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母亲,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出示《游子吟》。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学习词语:孟郊)
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示范停顿】
三、自读课文
同学们诗读得不错,不知道课文能不能读得也像诗那么好。老师留点时间让你们再来读一读。
四、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让孟郊念念不忘的老母亲(课件出示图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她正在干什么呢?(学习词语:缝补,指名读。大家看看“补”是什么偏旁?为什么?“缝”也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形声字,因为缝补衣服要用到丝线,所以呀是绞丝旁。齐读缝补)
2、母亲怎样缝着衣服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指名说
(4)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学习词语:一针针一线线 指名读,母亲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多仔细多认真呀,谁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b母亲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衣服,而此刻夜已深了,这时人们应该在——?而母亲却在缝补衣服,可见母亲——指名说,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c是呀,母亲的年龄已经大了,眼睛也花了,可为了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此刻她还在油灯下缝补着衣服,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3、母亲的衣服缝得怎样呢?文章的后面有一个词谁能找出来。
出示:又细又密的针脚 指名读
出示图:师:衣服上两针之间的距离就是针脚。针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衣服越结实,穿起来也舒服。而孟郊衣服上的针脚是又细又密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去体会一下母亲对儿的一份情。
师:古代,在有些地区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
4、现在,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了吧。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母亲的这种想法在文中也表现了出来。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指名读
(1)多么的舍不得呀,女生读
(2)多么的放心不下呀,男生读
5、这节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出示:忙着 齐读
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6、孟郊就要出远门了,母亲很忙,忙着给儿子缝补衣服,一直忙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多么辛苦啊。母亲对儿子的慈爱都藏在“忙着”里了。让我们读好课文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第二天清早,熬了一夜的母亲把孟郊送到了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
(1)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指名读
(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
(2)女生读
(3)男生读
(4)多么的依依不舍呀,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5)孟郊即将出远门了,难道母亲就真的只有这一句话吗?想想,母亲还会说些什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再读
2、师:是呀,听着母亲的声声叮咛,孟郊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怎么做的?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领学生一起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检查生字。
出示:恩、孟、缝、补、针、根、抚、摸、浴、报、迟、寸、永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3、在回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小节。
重点指导: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你妈妈为你忙着干过什么吗?他们是怎么为你做的?你这时想说些什么呢?
(2)你每天上学时,妈妈是怎样叮嘱你的?
五、课堂小结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法、学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抄写《游子吟》)、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教具准备:
字卡,挂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 注视 迟 著名 寸草 言 孟郊 缝补 沐浴 生机勃勃 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 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难点: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伴随着歌曲《游子吟》走进课堂。
1.师引导:每天为我们整理衣物的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的又是谁呢:(母亲)是啊,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师:母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板书:母亲)
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善良,勤劳,伟大,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我们的母亲。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
2.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1.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2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2.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指导朗读这句。)
b、他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生谈)
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哪句看出来?
c、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