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精选14篇)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精选14篇)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2

  佚名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不能读“hu^”;

  “衍”字应读“y3n”,不能读“y2n”;

  “构”字应读“g^u”,不能读“g#u”;

  “蚀”字应读“sh0”,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5ng”,不能读“g5n”;

  “频”字应读“p0n”,不能读“p0ng”;

  “择”字应读“z6”,不能读“zh2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治理

  【板书设计 】

  【小资料】

  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出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为中游,穿行黄土高坡,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汛期洪水暴涨,解放前经常泛滥,历史较大改道有26次。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造成人为改道,使豫东、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成为“黄泛区”,受灾人口达1250万。解放后在上、中游除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先后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刘家峡水电站等;在下游修建、加固了1800公里的河堤,修建了人民胜利渠等工程,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从

  1949年以来曾受洪水多次威胁,但都未成灾。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四、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五、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5

  一、走近黄河

  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

  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 (祸河)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变化、原因;C拓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点―― 探究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后再与大家交流:以前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黄河今天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忧患”呢?对两个问题的探讨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数字说明等方法写出了黄河的变化。充分理解黄河由“摇篮”变成了“祸河”这一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黄河的方案。在讨论治理方案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路,先读懂书中所讲到的方案,再讲讲自己想到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生既读书、思考,又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这样下来,教学目标也较好地得以落实。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6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二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以及本册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训练与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识字学词;基本读懂课文;阅读的速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垫定基础。

  二、突出主体,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以“导与学”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教学中,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探究问题,感悟思想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巧妙地“导”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放”的怦,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引导,着眼于理解的难度,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导”的时机,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1、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谈一谈对黄河的印象,谈完之后设疑:“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带着这一问题饶有兴致地展开阅读,感知内容。

  2、疑难处适时引导

  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黄土高原……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时,多数人将该句中的“美”误解为“风景优美”的意思。我便可适时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文后,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胆地“放”。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本课的中心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学提纲:

  1、说一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方面原因)

  3、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要求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独立阅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关注发展,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如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内容,然后以抽读词语的形式对他们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又如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展开独立阅读活动,然后以全班反馈,师生评议的方式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四、重视实践,说过程

  (一)、设境揭题,明确学法。

  1、揭题。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然后质疑:“这么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

  2、明确学法。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学习方式,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读能力。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2、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抽读生词)

  (三)、独立阅读,自我检测。

  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自学提纲:一、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点原因)三、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

  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师生评议,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

  同时指导板书:

  变 化:美――灾

  原 因:自然 人为

  治理方案:

  一、牧林为主

  二、保护森林 恢复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谈谈感想。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五)总结全文。

  (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办法。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7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所在市区的情况,提出“如何保护乐成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一)激趣导入创境激qing;(二)根据兴趣确定专题;(三)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四)汇报展示交流研讨;(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包括网站设计、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指导等)。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如文字输入、编辑制作演示文稿和通过bbs发贴子等),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的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评文,合理开发课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配乐以图并茂形式提供给学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设计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题引导学生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是刚刚接触,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观。

  虽然在教学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在课件应用上有些遗憾,这也是今后在教学中尽快提高的。这也正是前辈所手的,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9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 B.由表及里 C.由实及虚 D.由虚及实

  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17.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参考答案:

  15.B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实质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由第1段“荔枝大小”,再到第2段“膜”,再到第3段“肉”就可确定说明顺序是由表及里。】

  16.D 【原文没有“荔枝因核小而不能种植”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17.C 【解答本题只要理解清楚一点——说明文中的引用是为说明服务的——就能准确解答本题了。从这一点上来理解,只有C项才符合要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xx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20.句子“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中加点的“近”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21.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2.治理黄河管住泥沙的方法有哪些?(2分)

  2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0、不能,“近”表示估计,后面的年代并非准确计算所得,如果去掉就变成刚刚好是20xx年了,就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1)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2)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2、(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2)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2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土高原由于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

  24、示例1:要保护、美化环境,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示例2: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儿子的同学来吃饭》阅读附答案

  儿子的同学来吃饭

  ⑴儿子打来电话说:“老爸,今天多烧几个菜,我的一个同学要来吃饭。”说罢没等我回话就把电话挂断了。

  ⑵我迅速有了个疑问,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女同学似乎不大可能,他小子不敢。那就是男同学,干嘛来我家吃饭?

  ⑶儿子打乱了我的计划,我把买好的面条放进冰箱,重新奔向菜市场。一刻钟以后,大葱、青椒等就拎进了厨房,还破天荒地割了五块钱的羊肉。回来的路上碰到熟人,问:“李二块,今天改善生活呀?”我笑吟吟地说:“今天儿子的同学要来吃饭。”

  ⑷喊我“李二块”是有缘由的。父亲生病到去世花了一大笔钱,雪上加霜的是,我下岗了。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少,我和老婆只得在牙缝里节省,不必吃的不吃,不必喝的不喝。所有财力都要集中起来,三年后,还要喂大学的校门呢。想到未来,我们的心里长满了荒草。我们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把原来每周一次的面条增加到每周五次。周末儿子回来我才会切两块钱的肉,从不多买。时间长了,我就落下了“李二块”的外号。

  ⑸但是,儿子的同学要来吃饭,在儿子的同学面前不能丢份。

  ⑹我已经计划好今天的菜谱,葱爆羊肉、香菇青菜、家常豆腐外加一盘青椒胡萝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这应该上得了台面了。摘菜时我本想给妻子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事,但又想一个电话的费用值两棵大葱呢,算了。

  ⑺我系上了好久没用过的围裙,心里突然涌上一丝幸福感,我很久都没有这么正儿八经地做过饭了。豆腐是用豆瓣烧的,汤水在锅里欢快地翻腾,每一个水泡爆裂后都释放出一股奇香。我往锅里滴了几滴白酒,顺便倒了满满一塑料瓶盖,一饮而尽。

  ⑻外面房门响起了钥匙声,老婆回来了。我告诉她今天儿子的同学要来家里吃饭,老婆反应极快,说:“那不可能吃面条。”我告诉她,面条已经藏起来了。

  ⑼说话间,老婆已经麻利地拖起了地板。只要有客人来,老婆一定会把房间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她一直非常注重维护家庭形象。我们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客人来吃饭了,为了减免不必要的开支,我们总是很小心地回避各种社交活动。

  ⑽我搬出了折叠圆桌,这张桌子现在也很少用了,上面落满了灰尘。我用热抹布擦拭后,这张桌子马上就鲜亮起来,桌子鲜亮了,房间也鲜亮起来了。菜全都齐了。尽管只有四个菜,但却显得丰盛诱人。我倒了半杯酒,这次老婆没有斥责我,只是温柔地要我少喝点。酒味菜味混合在一起,凝成了一股喜庆的氛围,真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⑾到了儿子放学回家的时间,门锁哗啦响动了一下,儿子傻笑着出现在门口,一个人。“同学呢?”我们问。儿子傻笑几声,回答道:“没有同学!”儿子的话让我们吃了一惊,而且顿时有些失落,这顿饭可是特意为儿子的那个同学准备的呀! 正要责问,儿子又说话了:“老爸,今天可是你的生日啊,生日快乐!”眼前忽地有些模糊了,儿子打开灯,房间显得敞亮敞亮的。

  ⑿这一顿饭,我喝得有点多了。

  17、儿子为什么不直接提醒“我”今天过生日,而骗“我”说有同学来吃饭?(2分)

  如果直接提醒了,“我”肯定不会放在心上,还是吃面条打发过去了;只有这样骗“我”,“我”才会吃好点,过一回像样的生日。

  18、文章中哪个段落运用了插叙?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第四自然段 交代了“我”被叫做“李二块”的由来,交代了家境的困难窘迫。

  19、上文写我们“不必吃的不吃,不必喝的不喝”,为什么“我”不仅喝了而且还“喝得有点多了”?(3分)

  一是因为家中很久没有客人来吃饭了,这种久违的幸福感让“我”情不自禁想喝一口,乐一乐;主要则是因为儿子的孝顺懂事,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喝多了。

  20、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中的加点字“喂”和“荒草”呢?(4分)

  “喂”字将大学拟人化了,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对大学巨大学费的担忧和害怕。 “荒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地表现出“我们”想到未来时的那种凄凉的心境。

  21、你记得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读完本文后,你打算怎样为父母庆祝生日呢?(2分)

  略,言之有理即可!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0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

  (播放黄河流域近年来实景录像,《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与我国其他河流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开始。)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呢?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第1――5、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

  第6自然段 变化的原因

  第7自然段 治理黄河)

  3、检查学习情况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能认识吗?

  (屏幕出示生字 词语)

  祸 乃 侵 蚀 垦 亩 营 扣

  三、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1、快速默读第1――5自然段,看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再与同学交流一下。

  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河当作人来写,概括了黄河的变化,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

  3、读句子,理解“叫苦不迭”。

  (屏幕出示“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第二部分 变化的原因

  1、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这些原因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成作业一。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秦朝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黄土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社会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开垦放牧,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更严重。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老师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板书)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导朗读“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4、老师总结水土流失导致多开垦荒地,而开垦荒地又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人口的增长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母亲河也在向我们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黄河呢?

  第三部分

  1、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2、学生边读边画,指名回答。

  治理黄河的关键

  把泥沙管住治理黄河的方案措施

  林牧为主;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四、知识拓展

  1、其实,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管住泥沙。请大家看屏幕。

  2、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3、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1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      ——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   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 (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 “数管齐下” “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                        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                     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2

  一、聚焦“摇篮”

  1.知道什么是摇篮吗?一提到摇篮,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景象?给你什么感觉?[温馨、舒服、留恋……]

  2.曾经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你想到些什么?

  3.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那摇篮一般的感觉。

  二、检查预习,明确自学任务。

  1.正音:*媲美 繁衍 侵蚀 开垦    *折腾 不折不扣[多音字正音规则记少不记多。]

  2. 自由读课前连接语,提炼主要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启示?实践活动。

  三、提炼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谨严的思路。

  1.呵呵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默读圈画,写感受

  2.1 自然段

  (1)数字背后,你仿佛看到怎样的黄河?(   )的黄河

  (2)每一次决口,多少房屋良田被毁,每一次改道,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又是怎样的黄河?

  (3)数字的背后藏着苦难啊!齐读。

  3.5自然段

  (1)感受对比手法。

  (2)想象:高出10米,几乎相当于3楼的高度,逐年升高的黄河,需要不断增高堤坝,对百姓来说,什么感觉?苦遇上决口,黄河两岸的百姓就更苦了,他们会怎么说?这就叫——叫苦不迭啊!

  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此时的黄河吗?

  板书——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发现这句话,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板书忧患:曾经令人心驰神往,此刻却让人心惊胆战

  小结:这样的总起句和过渡句,抓住了就可以把课文的内容提炼出来。

  4.67自然段

  (1)——黄河变化的原因与对策这两段也可以通过提炼关键句的方式说得更简练学生自读。

  (2)提炼: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科学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治理黄河。

  (3)结合板书4个关键句,说说课文浓缩文。

  四、细读6自然段,感受启示。

  1.曾经的黄河是美丽的摇篮,哪里温馨,温暖,可后来竟成了忧患,魔都圈画写出祸患严重的句子,读读,说说启示。

  2.汇报:

  (1)对比“4000吨”“550万亩”与“许多吨”“许多亩”的区别,感受原文的准确,更好地写出黄河忧患的危害之大。

  (2)“越”句式特点的发现。

  师生配合读。

  能向后推推看吗?

  究竟谁是背后的黑手?

  五、创设情境,说说启示。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假设你作为其中一位,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化,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搜集有关黄河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案。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播放音乐

  师: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出示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重点探讨

  1、黄河的过去

  师:请同学们想想黄河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

  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自然条件很好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课件展示过去的黄河

  师: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繁衍生息。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读着舒缓一些。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变了。

  2、黄河的现在

  师: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呢?

  生: “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黄河水里含沙量增多,到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水灾。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课件展示今日的黄河

  3、黄河变化的原因

  师: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

  师:让学生找出黄河变化原因的重点句子。

  生:“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①自然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了解“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开垦放牧,绿色植被被破坏,失去天然保护后,发生水土流失。

  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从原因中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讨论

  (三)、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师: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7自然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生: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五)、拓展与延伸

  为治理黄河提一条合理话建议

  (六)、教师小结

  师: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了解了黄河的过去、现状及变化的原因,还有治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环保,同学们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七)、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去        现在          未来

                        

  摇篮    → 忧患         重见笑颜

  ↑

  ( 变化的原因 )       (治理方案)

  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思想,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 篇14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班级:石桥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于黄河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视频《黄河是怎样变坏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扣题质疑。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出示课件)简介黄河,观看黄河图片。

  3、学生谈观后感,导入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以读为导,揭示主题。

  (一)检查学生的小组自学情况。

  1、生词部分。(出示课件,认读、理解解词。)

  2、由“摇篮”一词引申到句子“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问引导出段落“说来有趣,……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语:时至今日,这条曾给予中华民族希望与生命的河流却变成了一条令人生畏的祸河,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答案吧!

  (二)确定目标,集中突破。

  1、如何有效的学习这篇自读课文?(征集学生的意见。)

  2、根据课前提示,师生共同制定需要突破的问题。(课件)

  3、明确学习要求:a、通过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可在书上勾画并写出体会。b、小组交流问题的答案与体会。

  4、交流。

  a、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汇报,课件“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指导朗读,明确举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理解“地上河――悬河”的意思,知道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

  b、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汇报总结: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学生就黄河污染情况谈感受。)

  c、如何治理黄河?(交流办法,课件汇总)

  5、观看影片《黄河是怎样变坏的》,学生看完后谈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写一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课件)

  2、一分钟演讲:结合当地的污染情况,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可出示关键词)

  四、作业:为治理自己身边的污染状况,写一份倡议书。

  教后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节课是以环保为主题的内容,课前,基于孩子们对黄河的有关情况还不是太了解的原因,我就提前几天布置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孩子们很聪明,他们选择了最为快捷、全面的的网络资源。在微机课上他们查到了大量的有关黄河的知识,不仅做了笔记,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网站资源。我课上所用的课件中就借用了很多。另外,在自习课上,我安排了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大家自学课文,生词方面由他们自己解决。因为课前孩子们准备的比较充分,因此,在课堂上大家发言积极,表现的非常自信,这也是我在课堂听讲方面对他们所最为期望和推崇的。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是太难,我就想在这堂课中给孩子们展示更多的拓展知识,通过各个环节,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意思,又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有了各类直观的材料展示在他们面前,即使不太爱讲话的孩子也可以不费劲的说上几句了。当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情绪没有调动起来,还没有将自己充分的融入到情境中来,而我还是有意无意的将更多的机会给了表现积极主动的孩子,忽略了他们。将课堂充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