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精选12篇)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3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最近,本人即将教学《最大的麦穗》。这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总是东张西望、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到了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想起曾经欣赏过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感触颇深,于是想到再次去好好研读以期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
全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尝试读、思考读、展示读、探究读、无声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这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又直正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师:这篇课文在143页,共490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愿意。
(放声读课文)
评析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发于实践、勇于实践的激情。孙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也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立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是对的。为了给台下的教师们一个惊喜,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生边读边思考)
师:读得很投入,有问题请自由发问。
生:我想知道“……只许进,不许退……”这一小句,为什么加引号呢?
师:问得好,读书就应该仔仔细细的。
生:读了第七小七,我想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师:有质量,好样的。
师:还有吗?
……
师:这些问题问谁呢?
生:问问同学。
生:问课文。
师:让我们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评析
孙老师注意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书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生朗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们既听清又记住你的话。大家伙一起来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
(生热烈鼓掌)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雨地读起来)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愿意朗读的请站起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书声朗朗。)
评析
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以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这也是本节课的特色之一,孙老师既充分诠释了新课标关于阅读实践的主导思想,又使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生成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与大师苏格拉底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边交流边讨论,师参与其中。)
生1: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
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
生2:苏格拉底想告诉弟子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无限的等待只会错失一次次良机。正如高尔基所说,“生活好比打仗。”
生3: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上课的地点在麦田,不在教室,他上课不用课本而是麦穗,他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生4: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生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
评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孙老师在组织同学们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更没有“独具匠心”的指导;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所有的人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从学生的个性化发言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
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生3: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
生4: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
生5: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我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
评析
孩子们勇能地去直视25XX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对他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超越。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思,浮想联翩,奇特丰富;说,大胆而细腻,言真而意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创新的精神也就凸现出来了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教后
片段:
上课伊始。
师:静静地用心朗读,你的直觉――最想说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是什么?
生(读第一遍之后):学生们太笨了,哲学家太聪明。
要学会把握时机。
眼前的才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于是,我重复了这个要求:“放开声音,字字入心地读,这一次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读过第二遍之后,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不要看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生: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不要脚踏两只船,错失良机。
生: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成功明天。
生:机会是有的,很多很多,可最适合你的,还是眼前的一个。
生:时间不能倒流,把握生命的每一个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
这帮人精,我太低都他们了。
接下来的分段却众说纷纭,各不相让,耗费掉了大半节课。问题出在第二节和第六节的归属上。
没啥好方法,我采用了最笨的一招:请他们反复地读1-3节和5-7节,看看2、6两节究竟和谁的关系更密不可分。
很快地,承上启下被发现了,语义的衔接被找到了,第二节问题应然而解。
但是争议最大的第六节,不管怎样反复地读,反复地谈体会,他们就是磨不过来弯,坚持己见不罢休――直到一位学生说:“第六节是为了说明第七节的道理”,我才算找到了突破口:请他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书,其他同学帮助他找一找:是不是只有这一节是为了说明第七节的道理呢?
终于,学生彻底地明白了,下课灵也同时响了起来。
分段指导,有什么好方法呢?
思索中……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3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4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5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六(7)班 双子星座
今天,我学了《最大的麦穗》。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一心只想得到最大的麦穗而错过就在眼前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只有踏踏实实地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有可能营造理想的大厦。
有一个故事很有哲理,三个人一起登山。第一个人没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放弃了,第二个人登到半山腰,被那险峻的山势而吓倒,也半途折回。只有第三个人抓住机会踏踏实实地攀登,最后到达顶峰,在顶峰上看到了无限美好的风光。前面两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空有登峰的志向,却不能脚踏实地地攀登。
我的哥哥去年高考考了520分,进了本二。但的理想是一定要考进一流的大学,因此放弃了进本二大学就读的机会。今年,他重新参加高考,结果反而不如去年,勉强进了本三,可喜的是他没有再好高骛远,欣然前往就读,老老实实地在属于本三的扬州大学读起书来。
巴尔扎克说得好“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一向淡泊名利不喜欢当“官”,总觉得自己没别人优秀,在学校竞选干部时,我不屑一顾。没想到有好几位被选上干部的同学根本没我能力强,我产生了隐隐的后悔之意。邻居一老汉今年的稻子收成很糟糕,那是因为他固步自封,一味地相信自己的老经验,村里多次发出通知,要大家在规定时间内洒药除虫,老汉就是不信,推迟了洒药的时间,最终他歉收了,懊悔不已。
“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就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仍有眼高手低之人,都想找到对口或待遇高名胜好的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职业场无从着手。如果都能不失时机地抓住眼前的锻炼机会,从基层做起,边做边学,我相信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一再地错失良机,虚度光阴,到头来会一事无成。
比如,我看到小荷上有些朋友的作文很精彩,我知道那也是从写好一句话,用好一个词,认真写每一篇作文开始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坚信,只要我踏踏实实地写,我的作文水平总会提高。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最大的麦穗》,学过之后,我深有体会。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一个麦穗也没有摘到。苏格拉底想通过这件事,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学会抓住机会。
其实,最大的一穗就在弟子们的眼前,但是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所以都没能抓住眼前的机遇。
我曾在一本书上读过《小猴下山》这个故事。小猴看见西瓜想摘西瓜,看见桃子又想摘桃子,看见小兔子就又想去追小兔子……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
小猴完全可以在西瓜田里摘一个西瓜,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再去追兔子。即使没有追到兔子也已经吃了个大西瓜。
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于这样的事例。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本子。在第一家店里,我看中了一本米老鼠封面的,刚刚拿起,我就想:说不定下一个文具店里有小熊维尼的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到下一家文具店,果然有小熊维尼的,刚想买下,又想到:也许下一家店里有我最爱的哆啦a梦的,那就更好了!于是,我就这样挑来挑去,等到我真正决定时,想买的本子竟已被别人买去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卖,追求应是最大的,但抓住眼前的机遇,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6
第二课时
一、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二、 教学要求
1、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
1、 这一天,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到麦地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2、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其他学生当弟子(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 你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当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想?(指名答)(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每一次机会。)
学习2―4自然段
1、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2、 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看看……;看看……又……。)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3、 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4、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学习§5、§6
1、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2、 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3、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4、 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5、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6、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学习§7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板书:要抓住机遇)
2、 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下文指第七自然段部分内容: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3、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4、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世人处世的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老师已经将其融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师示范背诵)
5、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将它也融入你的生命里,将它牢牢地记在心中呢?
6、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有感情朗诵。
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写在书上。如,有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好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再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而且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自信,变得更有创造性!咱们不虚此行。谢谢同学们!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7
【设计理念】
尝试运用“主题教学”的语文教学理念,围绕本课的主题,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统一,重视在阅读、体验和感悟基础上的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构建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5、补充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重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正确通顺。
(2)对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等办法解决,对不理解的句子做个记号。
(3)通过网络、图书和请教别人,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情况,并概括的写下来。同时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哪些。
2、教师准备
多媒体中设计苏格拉底的图片和课文中的相关文字。文字详见备课中有底纹底句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近苏格拉底。
二、初读课文,浅谈体会,引导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
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发表评价。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王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要提假问题,也不要提过于简单的问题)
5、引导学生提问,因时间关系,限提4个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弟子们寻找最大麦穗时的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2)周围到处都是大麦穗,弟子们为什么到头来两手空空?(3)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4)这个故事,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三、教师引导,体验感悟
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师:我们读书听话都要抓住要点)板书: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说的话(多媒体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要清楚地表达出其中的要点来。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然后体会一下,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导朗读好这句话,指名朗读,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
3、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
(1)自读,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的句子。
(2)指名读一读,教师多媒体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请你边读边想象,要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板书:挑挑拣拣)
(4)指导朗读,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
(5)比较一下多媒体出示的这段话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表达好,好在哪里?(书本上的表达不仅写出了弟子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还写出了弟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更加真实具体。)
(6)完整朗读4、5自然段,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师:同学们,到最后,弟子们有没有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再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板书:两手空空)
师: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但却真的发生了。这段话该怎样读,才能把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感情读书来。
自读――指名读――相互评价(在评价中体会感情)――再指名读
师:此时,弟子们好像感到小麦在嘲笑他们些什么?
四、小节
1、同学们,能够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说一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自己练说――指名说
2、同学们,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那几个可以解决了?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上一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二、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感悟
1、质疑激趣:同学们,假如弟子们摘到了一株麦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谅他们吗?但弟子们现在是两手空空地去见苏格拉底的,你觉得可以原谅吗?请你分析一下,弟子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弟子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明智的?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呢?(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来理解消化第六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话,尤其是最后一句。)
多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多媒体出示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不同的想法出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讨论,得出:
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
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3、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你觉得苏格拉底让弟子摘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1)不看书,自己默默思考一下。
(2)四人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发言,即使和同学观点相似,也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总一下观点。
(3)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谁会用关联词“既要……又要……”来说?
引导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4、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看课文是怎么表达其中的道理的。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指导朗读:个别读(反复)――找出一对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师引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人是:……(生读),另一种人是:……(生读)。
师: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地错失良机?你能够给这样的人一点忠告吗?
5、出示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四人小组交流,每人都要发言。
(2)请各四人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谈谈感受。
教师随机举例:
①比如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的目标是十年内让朱棣文小学变成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的名校,但现在首先要保证在太仓市有一定的影响。
②比如某同学目标是考上全国的名牌大学,那么现在就要将基础打扎实,开发自己的才能。
6、看看刚上课时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如果有的问题超出了课文的范围,那就带着它到课后去寻找答案。)
二、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同学们,一个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现在似乎不可能在发生,但这个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在我们现在却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启迪。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对我们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四、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联系4的两个造句(尽量在课中指导一下)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师:这两个关联词,在前后意思上都有一种相似的关系,请在读中发现,并具体说明。(都有转折的意思)然后仿造句子。
2、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生词,积累成语;2、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对弟子们的“领悟”有所感悟;3、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感悟、提高。
教学重点:逐步深入理解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弟子们的“领悟”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初识主要人物,揭示课题(3’)
1、依次出示“学习者”、“学者”、“大学者”,分别说说意思;
2、引出“苏格拉底”,出示图片,指读,提示“底”的书写;
3、出示“苏格拉底”的简介,学生自读,说说“苏格拉底”的特别之处;
4、揭示课题,齐读,提示“穗”的书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0’)
1、检查学习字词:
(1)识记生字:说说唯一的生字是哪个?出示课件,提示书写;出示图片,感知“垄”的意思;
(2)读准字音:出示“似乎、即使、沉甸甸”,指读;出示注音齐读;
(3)积累词语:出示“挑挑拣拣”等8个四字词语,指读;找出一组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说说不同的意思;齐读。
2、指读课文:分别读1-2、3-4、5-6、7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思考并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师归纳板书(并点拨概括方法——讲清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堂课,我们就跟随苏格拉底和弟子们共同去摘那株最大的麦穗。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23’)
1、了解摘麦穗的要求:(3’)
(1)出示苏格拉底的话,学生自读,说说提了哪几点要求(点拨:分别强调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想想苏格拉底会怎样对弟子们提摘麦穗的要求的。
(3)师:子弟们对苏格拉底提的看似简单明了的要求都听懂了,但摘最大的麦穗真的这么简单吗?
2、了解弟子摘麦穗的行动:(5’)
(1)默读第3、4小节,用横线画出弟子们摘麦穗行动的句子;
板书:摘麦穗
(2)指名读,交流:弟子们摘麦穗的态度如何?从何处看出?
(3)指读弟子们的“用心”态度;师引语,板书:两手空空
3、探讨“两手空空”的原因:(3’)
(1)再默读第3、4小节,用波浪线画出“两手空空”的原因的句子;
(2)指读,出示两个句子,师引读小结:从他们的“想法”中,我们找到了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4、感悟苏格拉底的话:(4’)
(1)师:苏格拉底这位大学者让弟子们摘最大的一穗,有没有想到弟子们可能会出现“两手空空”的结果?那,他为何还要让弟子们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呢?自读第6小节思考;
(2)出示苏格拉底的话,说说:最让弟子们感到震撼的是哪句话?(理解“刚刚摘下的”)为什么?
(3)说说前面的话与这句有什么关系?(点拨:原因有几个?)
(4)指导朗读:苏格拉底的话有理有据,理由充分,表达严谨。
5、学习弟子们的感悟:(8’)
(1)指名读,说说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的原因;
(2)再指读思考:你明白的道理,让你想到的学习、生活中的人和事,你想到的同样道理的名言。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
重点:·为何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弟子们明白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为什么在前面还要强调“追求应该是最大的”的呢?齐读最后一句。
(4)师: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竟启迪了他们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齐读弟子们悟出的“道理”。
四、总结课文,升华拓展(2’)
1、出示苏格拉底的图像,说说学完课文对苏格拉底这位大学者有了怎样新的认识?或者,他给了你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苏格拉底的名言,诵读积累: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摘麦穗 两手空空 行动 思想
听教导 悟出道理 绝对 相对
现实 理想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0
看了同组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文中的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费尽心机。可以继续探讨。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的 破做好伏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明白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苏格拉底是怎样要求他的学生摘麦穗的?
二、 精读课文第二段:
1、 他的学生们是如何去摘麦穗的呢?请你轻轻地读读课文第二段,然后静下来,细细地品一品,看看哪些句子比较有深意,你读懂了,用笔画画,再做做批注。
2、 交流你画了些什么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3、 结合学生发言,出示讨论以下的句子:
①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 指名读,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2) 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为什么两手空空?此时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3) 练习朗读这一句话。
②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你有问题要问吗?
(2) 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3) 那你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
(4) 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5)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是他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呢?读一读,体会一下,在说的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词?理解之后再朗读。
4、 再一次自己把课文第二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同时再次体会苏格拉底那意味深长的话!
三、 精读课文的第三段:
1、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
2、交流你的心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
4、师小结: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最后送大家两句名言,结束我们本课的学习。
(1)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2)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 艮科尔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学习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吗?那位哲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为他在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发现人生哲理的智慧而叹服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大学者苏格拉底也是一位哲学家。还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呢!相传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3、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呢?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去领略哲学家的风采和智慧。
2、这课的生字很简单,只有一个,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垄
垄的意思是指:田地分界埂子。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读了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把握课文。
三、精读体会。
1、《最大的麦穗》这类的文章,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①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你再读读课文,找到了吗?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只许进不许退”——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② 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出示: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他们此时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揣摩弟子们的心理,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等到走到尽头却两手空空之时,才感到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欣赏】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
四、拓展延伸。
1、想体会做一名小小研究员的滋味吗?试着比较《最大的麦穗》和学过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会是很精彩的"小论文"哟!
2、小练笔:课文第5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弟子们问什么会觉得麦子在嘲笑他们呢?嘲笑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