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俺”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俺国的领土。

  不由(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j@n)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俺”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只(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外表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俺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俺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靠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抚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抚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像看稀罕似(sh@)的”中的“似”,不要读成“s@”;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俺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俺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俺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这一课,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来读课文,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1、检测字词。

  2、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一看能否读准它们。

  3、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觉得战友们很珍爱中国石?

  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并指导朗读。(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弄清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3、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导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中国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层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切的爱。

  1、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给学生标准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分层。

  3、交流:全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

  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三、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深的爱。

  1、默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体会到的?切入到文章中去,指导朗读。(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内容)

  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爱?

  A、(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B、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C、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D、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结合语文天地D4的读一读,注意引号。

  E、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拓展:

  1、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2、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3、老师小结。

  4、战士之所以将这块石头当作宝贝一样,是因为战士在这块像祖国版图的石头上面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这正是这它神奇所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石头的故事,请大家听听,说说这块石头又神奇在哪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猎人海力布。

  四、指导生字:

  1、姗、视、酷、偎等字的写法。

  2、戈、繁、存、览等字的部首。

  3、板和版、颗和棵的区别。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海力布的故事请给家人听,并和家人探讨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3、练习写生字。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在认识了陨石和和氏璧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石头朋友“中国石”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字音。

  2.小组交流学习生字,提出难点全班解决。

  3.生字书写指导。

  三、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或句?

  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提示学法。

  你能说说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嘛?

  先小组内复述,再指名复述课文,并请同学互相评一评。

  (2)你能找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句子嘛?

  出示句子:

  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中国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

  什么是依偎?(看图帮助理解)换成其他词语好嘛?为什么?

  (3)指导朗读。

  2.自读课文八九自然段

  (1)战士们对中国石有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为什么把它奉为至宝?

  (3)“我们在“祖国”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第一个祖国指什么?第二个指什么?

  3.读了这片课文,你想说什么?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题眼处质疑。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中国石,中国石是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的重点 问题。

  4、 那么,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思考本文主要讲什么。

  2、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 出示课件,检查生词。

  (1)、指名开火车读。

  (2)、齐读。

  4、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释疑 ,品读感悟。

  1、 默读课文,找出刚才那些问题的答案,并做上记号。

  2、 共同交流相关问题。

  师生交流。交流重点为:( 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

  (1)、指名读相关课文。

  (2)、想一想:作者和小姑娘发现时的心情?再自由练读体会这种心情。

  (3)、指名朗读,进行比赛。(“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

  (1)、指名读画的句子。(并课件出示)

  (2)、出示中国版图、中国石,教师引读这一段。

  (3) 课件出示“依偎”一句。结合图片理解“依偎”。体会用词的恰当。

  三、 小结,布置作业

  师:课文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了,在我们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上,驻守着解放军战士,他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的大门,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装着我们的祖国。这浓浓的爱国情,多么令人感动!那就请同学们课下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把《中国石》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7

  [内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无限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提问:你看到课题“中国石”后会想些什么?(“中国石”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1)“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中国石”有拳头大小,黄白色,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所以把这块石头叫“中国石”。)(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取名为“中国石”,并精心保管它的事。)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

  2.借助字典、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戈壁滩积聚版图不禁最佳盛誉孤独快慰姗姗来迟奉为至宝

  四、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1)每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2)全文可分几段?怎样归纳段意?

  2.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自记字形。

  2.检查识记字形情况。

  3.指导写字,强调:“聚”,下半部是“”,“拳”、“誉”的上半部不同,下半部分别是“手”和“言”;“版”的左半边是“片”;“佳”的左半边是“亻”,不要写成“彳”,右半边是两个“土”,不要写成“主”。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生词

  二、精读训练

  1.精讲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课文,思考,回答: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②“可心”是什么意思?(适合、中意的意思。)③戈壁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要写戈壁滩的环境?(戈壁滩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开头写环境的艰苦,就为后文写战士们以苦为乐作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沙海中有碎石,碎石中有奇石,有奇石才有写拣石、赛石。这样,不仅写出了“中国石”的产地,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边防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并善于跟大自然作斗争。因地制宜,就地劝材”,拣石赛石,自娱自乐,充分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苦,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2)指导朗读这一段课文。

  2.精讲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写了哪几层意思?(这一段写了找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三层意思。)(2)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①为什么写春雨是“姗姗来迟”?(“姗姗来迟”一词,写出了人们盼雨、喜雨的心情,而人们盼雨、喜雨的真正目的则是盼望拣石好机会的到来。

  因为经春雨洗润过的戈壁滩,一块块闪着珠光玉彩的“小精灵”全都裸露在黄沙上,任人挑来任人拣,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所以春雨过后,“我”这个石头迷便背起挎包奔出了营房,一个“奔”字,足以看出“我”当时兴奋、喜悦的心情。)②雨后大漠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雨后的大漠是“风清气爽”,“一排排白杨显得更加挺拔、繁茂”,“瑰丽的朝霞倾泻在戈壁滩上,裸露在黄沙上的石头闪着珠光玉彩”。这样写的作用是借助对雨后大漠美好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我”对戈壁滩、戈壁石的无比喜爱之情。)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层。(3)默读第二层,思考:①珍珠泉水为什么会由苦变甜?(因为昭君出赛路过泉边饮水,觉得泉水苦涩,就把戴在头上的珍珠扔到泉水里,水才由苦变甜的。)②“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课文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如下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经常南下掠夺财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威胁。到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提出愿意娶汉家女为妻,通和亲之好。元帝立即答应,当时宫女王昭君主动出来,请求远嫁,于是汉元帝将她许配给了匈奴首领。王昭君伴同呼韩邪单于出塞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她努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使我国北方边境出现了空前安定、繁荣的景象。课文引用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含义:当年的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挺身而出,远嫁匈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今天的边防战士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在无边的沙海上以苦为乐,默默奉献,这正说明了中华儿女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渊源流长,代代相传。③说说洗石和发现“中国石”的经过。(4)自由读第三层。①画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语句?②结合插图,认识天山、祁连山、吐鲁番、长江、黄河、大兴安岭、中国台湾、海南等在祖国的位置。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精讲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课文,思考、回答:

  ①大伙是怎样对待“中国石”的?(大伙像看稀罕物似的抢着看,连长拿出了自己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工工整整地写了“中国石”三个金字,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他们还嘱咐“我”一定要精心保管。)②“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因为这块“中国石”是“我”拣到、命名并精心保管的,更重要的是“我”把它视为祖国的象征。“中国石”在“我”身边,祖国就在“我”身边,“中国石”寄托着“我”的爱国情思,“中国石”又时时激励“我”更好地保卫祖国,使“我”寂寞时感到温暖,孤独时感到快慰,所以,“我”把它奉为至宝。)③课文结尾写道:“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两个“祖国”分别指的是什么?“祖国在我们心中”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句话中的两个“祖国”,前一个指“中国石”,所以加了引号;后一个指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没加引号。“祖国在我们心中”是说战士们身居边疆,胸怀祖国,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抒发了战士们无限热爱祖国的激情。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中心。)④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记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发现一块“中国石”的经过和他们对“中国石”的精心爱护,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热爱,颂扬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课文,深入体会战士们的爱国情感。

  (3)按“赢得盛誉―→奉为至宝―→假日展览”的顺序,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8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疆战士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战士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条理,训练有条理的表达内容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石的样子,通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样子,通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幻灯片显示要求。

  2、学生自学。

  3、集体讨论分段和段意。

  四、了解中国石的样子。

  1、提出自学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集体讨论解决。

  五、体会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

  六、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各自练习。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概括的,并集体讨论。

  七、自由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案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 )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我”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案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我国的领土。

  不禁(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j@n)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我”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仅(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表面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我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我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安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安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像看稀罕似(sh@)的”中的“似”,不要读成“s@”;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7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7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8、9两个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7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也就是第8、9两个自然段,写了大伙兴奋地观赏“中国石”,精心保管“中国石”和“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的。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三)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依据“思考・练习”第1题要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石的激动心情及为它命名为“中国石”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读,即第一段开头。说说上节课归纳的段意。

  (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我也成了石头迷。)

  2.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可以查工具书)“举目”、“沙海”的“海”、“漫滩”的“漫”和“可心”。

  (“举目”是抬眼四处望无边的沙海。“沙海”的“海”,形容沙漠无边。“漫滩”的“漫”是到处都有石头。“可心”是指满意的石头。)

  3.提问:读了文章的开头段,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中心人物是谁?

  (边防战士)

  还了解到边防战士休息时常常做的一件什么事?

  (拣石头)

  还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什么地方?

  (戈壁滩)

  戈壁滩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教师根据教案资料(见后)再适当补充。)

  4.在这样一个除了沙子就是石头的荒凉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为什么要拣可心的石头,还要举行“赛石会”?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暂不做解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会理解这个问题。

  5.课文开头段交代了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还开赛石会。接下来第二、三段仍然写的是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开赛石会什么的。大家读了课文,感觉到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不是重复,那么第二、三段内容跟开头段内容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议论后再回答。

  (开头段的内容和第二、三段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开头段是为了整体说明情况,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突然的感觉。例如开头,首先介绍戈壁滩的荒漠;说战士们休息的时候“常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说“经过十几次比赛”等,都说的是经常的事。可是第二、三段内容就不同了:说的是在“一个初夏的早晨”,“雨后大漠,风清气爽”的时候,“我”拣石头时发现了一块跟祖国版图相似的“中国石”,并精心爱护它的故事。

  显然,开头段的内容是第二、三段内容的概括和铺垫;第二、三段内容是开头段的具体和深入。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常见的开头,总说一般情况,接着其他段落再分述个别具体事例的写法,表现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阅读学习第二段。

  1.读,再分出层次。

  提示:第二段写拣“中国石”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用了7个自然段。回头看看我们概括的自然段段意,这7个自然段在记述拣“中国石”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发生了哪些情况?仍旧用自然段归并法划分。先自己划分,再小组议论。

  (第二段共7个自然段,可以归并、划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拣可心的石头。

  第二层(第4~6自然段):到珍珠泉洗石头发现了“中国石”。

  第三层(第7自然段):认真观赏“中国石”。)

  2.再读第二段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从词语的恰当使用和生动的描写中,看看“我”是怎样拣可心的石头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问:

  ①用原句子的意思解释春雨“姗姗来迟”。为什么春雨洗润戈壁滩,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呢?

  (本该春天的雨迟到初夏才下,流露出战士们盼雨的心情。经雨水清洗润湿之后的石头,色彩更加鲜明,纹理更加清晰,所以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②“我”背起挎包奔出营房拣石头时,看到雨后大漠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雨后的戈壁滩:微风送来清新凉爽的空气。给人以爽快的感觉。白杨是高高直立、繁密茂盛的。朝霞异常美丽,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经雨水冲洗过的石头,在朝霞映照下,显出珠宝的光芒,玉石的色彩。雨后大漠的风景这样美丽,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拣石头,“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舒展的。)

  ③课文把这些显出珠宝光芒和玉石色彩的石头,称它们为“小精灵”,“我”把可心的一颗颗拣起来。“小精灵”是什么?把可心的石头称作“小精灵”,这表达了“我”的什么感情?

  (“精灵”是指聪明机灵的人,加“小”又表示了小巧可爱。把戈壁石称作“小精灵”,是把石头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行为的人看待了。这充分表达了边防战士对戈壁滩和戈壁滩上的那些美丽的石头的一种喜爱感情。)

  3.读第二段第二层(第4~6自然段),洗石头并发现“中国石”的一层。

  ①赶勒勒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的路上,讲了昭君出塞路过泉边饮水,把珍珠扔到泉水里,使水变甜并长流不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跟边防战士守卫边防,拣可心的石头的故事,两件事有什么联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议论后再解答,教师可做补充)。

  (1900年前,西汉王昭君出嫁到塞外,对汉族和匈奴的民族和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文点了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古人都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到塞外艰苦的地方去。何况今天我们的战士,更会以苦为乐地守卫边防,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②来到珍珠泉,“我”和小姑娘舀水“清洗拣来的石头”时,小姑娘高兴什么,“惊叫”什么?

  (“高兴”拣来的石头像这像那。“惊叫”是惊奇地喊起来,因为她发现了一块像雄鸡的石头。)

  ③当“我”接过来注视这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时,发现很像祖国版图的形状。(教师可指中国地形图以显示雄鸡形状)这时,“不禁”喊出来:“这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不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喊出来”?“中国石”?小姑娘为什么也吃惊地看着“我”呢?

  (“我”“不禁喊出来”,是“我”不由自主地“喊出”这块石头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这是由于“我”太熟悉中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了,所以看见了就没有思考,脱口而出,“喊出来”是表示太激动了。也进一步反映了战士们的心里总是装着祖国。至于小姑娘吃惊地看着“我”,也喊了一声“中国石”?是表明小姑娘对意外发现“中国石”感到非常惊奇,也感到十分喜悦。也同样表明了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接着,“我”又补充说“老师常讲,我们祖国的版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鸡用“傲然挺立”形容,太恰当了。“傲然”是什么意思?“挺立”是什么意思?这里表现了雄鸡的一种什么气派?包含着“我”的一种什么感情?

  (“傲然”是坚强不屈的意思,“挺立”是高高直立的样子。这里表现了祖国的版图像坚强不屈、高高直立着的雄鸡,不可动摇,不可侵犯。“我”这样说,包含着一种深深地赞美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   4.朗读这一段最后一层(第7自然段)。

  ①这一小段共写了三句话,看看哪一句话是概括这一小段内容的。

  (第一句话)

  ②这一小段写了“我”和小姑娘认真观看“中国石”。从“中国石”这块“天然肖形石”的哪几方面观看的呢?比如“拳头大小”是从它的体积上看的,其他从哪些方面看的?

  (除了“拳头大小”是从体积上看的,还有“黄白色”是从颜色上看的,“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是从形状上看的,“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与大陆地貌相似”是从表面上看的。)

  ③“我”和小姑娘是从“中国石”的体积、颜色、形状和表面四个方面观看的,说明他们既认真又全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非常喜爱这块“中国石”,觉得它太难得太珍贵了。所以看得很仔细,很全面。)

  ④“整体酷似祖国版图”,“酷似”怎么讲?

  (“酷似”当非常像讲。就是“中国石”非常像祖国版图。)

  ⑤“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地貌”是什么?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也就是地形。)

  “大陆地貌”是什么形态呢?看看中国地形图。

  ⑥小姑娘和“我”在“中国石”的表面找到了(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说“天山、祁连山、吐鲁番盆地、长江、黄河、大兴安岭”。)紧接着,他们又做了什么工作?齐读最后一句话。“又挑选了肖形石粒,让‘中国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中国台湾、海南和祖国这三个词加了引号?

  (三个词都是指肖形石,所以用引号。)

  “中国台湾”、“海南”等岛屿,“等岛屿”除中国台湾和海南指哪些岛屿?

  (还可能指西沙、南沙等岛屿。)

  “依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着”、“挨着”什么的?

  (“依偎”是亲热地*着,比单用“*”和“挨”要有感情。“依偎”表示“中国台湾”和“海南”以及其他一些岛屿,像祖国的儿女,紧紧地亲热地*在祖国母亲的身上,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小结。

  课文第二段,写了“我”拣到“中国石”的经过。从在风清气爽的雨后大漠愉快地拣石,到跟小姑娘在珍珠泉洗石,再到怀着兴奋的心情观赏“中国石”。全过程紧紧围绕热爱边疆,心怀祖国这个中心,写得层层深入,充满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三段,深入理解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奉为至宝,以表现战士们身在戈壁,以苦为乐,心怀祖国的崇高感情。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为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并奉为至宝的事实,体会“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赛石会”上赢得了盛誉一层。

  提问、思考并解答:

  1.“回到哨所,大伙像看稀罕似的抱着看中国石。”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什么感情?哪几个词语突出了这种感情?

  (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十分喜爱“中国石”的感情。“稀罕”是大家认为“中国石”是希奇、罕见的事物。“抱着”表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看“中国石”的场面。)

  2.既然大家这样喜爱“中国石”,那又怎样精心保管它呢?“精心”是什么意思?

  (“精心”是特别用心的意思。)

  课文有代表性地列举出几位战士“精心保管”中国石的举动。他们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战士的举动。

  3.写三位战友的举动中,有几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精心”,是哪几个词语?

  (“军功章”、“工工整整”、“金字”、“专门”、“嘱咐”、“一定”和“千万”)

  再议一议这几个词语为什么突出了“精心”的程度很深呢?

  (“军功章”是军人立过战功所得的奖章。装这种奖章的盒子用来装“中国石”,可见它多么珍贵。“工工整整”、“金字”是形容文书非常重视盒子里新装进的珍品。“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也表示“中国石”不是一般物品。“一定”、“千万”也反映大家对“中国石”十分珍重,要万无一失地保管好。)

  4.战士们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读最后一小段中的两句话――寂寞的时候,捧着它看一看,心理感到温暖;夜里站岗放哨感到孤独,暗地里摸一摸,心理感到快慰。“寂寞”和“孤独”是什么意思?

  (“寂寞”是孤单冷清的意思;“孤独”当独自一个人讲。可以想象:边防战士身处茫茫戈壁,远离家乡亲人,心理上不免产生寂寞和孤独的感觉,这是可以理解的。)

  5.值得思考的是:当战士寂寞和孤独的时候,“中国石”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慰”?议论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回答。

  (边防战士驻守茫茫戈壁,环境艰苦,生活单调。但想着自己站岗巡逻,就是为了守卫边防,保卫祖国,是无比光荣的。因此,每次捧起“中国石”,摸一摸“中国石”,就觉得自己跟祖国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所以,再艰苦、再寂寞也感到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温暖,感到快慰。“中国石”寄托着战士们爱国之情啊!)

  6.读课文结尾一句话。教师把这句话的结构改变一下(先果后因改成先因后果),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说法有什么不同:

  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所以每逢假日,连里让我把它放在俱乐部里展览,战士们看了,都说戈壁滩虽然艰苦,可苦中有乐。

  (两句话的意思没有变,但说法不同:原句先说事情的结果,后说事情的原因;老师改的句子正好相反:先说事情的原因,后说事情的结果,多用了一个“所以”。)

  (二)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驻守戈壁滩的边防战士,拣到“中国石”,精心保管“中国石”和“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的经过,抒发了边防战士身在边疆,以苦为乐,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无限的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培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新词“积聚、酷似、傲然、盛誉、快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石”的样子,透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中国石”体会边防战士的爱国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学习课文障碍。并弄清自然段之间关系,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第二课时:通过重点词句分段理解课文,体会边防战士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教师课前准备一块肖形石。课上教师展示肖形石,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块石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肖形石。随后教师讲什么叫肖形石。“肖”,相似、像的意思。天然肖形石是指没有经过人工雕琢而且非常像某一物体形状的石头。)

  (二)教师提问:在戈壁滩上有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课题:中国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带着问题读书。首先注意读准字音,并能从文章中找一找为什么边防战士称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为“中国石”。

  1.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音)

  2.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二)边防战士又是怎样拣到“中国石”的呢?带着下列问题第二遍读书。

  1.标出自然段。

  2.思考每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试着将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归并成大段。(全文共9个自然段。)

  (1)讲战士们经常捡石头,并举行“赛石会”。

  (2)姗姗来迟的春雨洗润戈壁滩,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3)我把可心的石子一颗颗拣起来。

  (4)从赶车姑娘那里“我”知道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

  (5)“我”发现一块“中国石”。

  (6)“我”告诉小姑娘像雄鸡的石头为什么叫“中国石”。

  (7)“我”和小姑娘一起观赏“中国石”。

  (8)全连精心收藏“中国石”。

  (9)“中国石”在赛石会上屡屡夺魁,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

  这里第一段为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第二段从第2~7自然段,讲边防战士拣“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是最后两个自然段,讲边防战士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使“中国石”在他们心中。

  段意,教师心中要有数,不必讲。

  (三)第三遍请三位同学分段读课文。并分说主要内容。

  1.请三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2.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练习说段意。

  首先学生自己说一说,随后同组讨论;最后全班说段意。(教师可边划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的重点词边说段意,见前面所划曲线。)

  三、出示卡片纠正读音,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一)读准生词读音。

  (二)不懂的词查字典理解。

  (三)质疑、解疑。

  四、再读第二大段。学生把描写“中国石”的句子找出来,做上记号

  安排这部分是为第二课时学习打下基础。

  (另:下面板书设计中横线为自然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教师用简短语言交代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分段读文,说说段意

  (一)请三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二)说一说各段段意。

  三、分段学习,理解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一)读第一段思考:

  1.这段中每句话写的是什么?

  2.战士们驻扎的环境怎样?

  3.战士们以什么为乐?

  4.“我”是怎样成为“石头迷”的?

  (“驻守在戈壁滩上”说明驻扎环境的荒凉。可问学生“戈壁”指什么?不理解查查字典。这种地区严重缺水,草木难以成活,分布于我国西北。战士们以捡石、赛石为乐,说明战士们不向艰苦的环境低头,因地制宜。比赛次数多了“我”也成了“石头迷”。)

  (二)读第二段,并分层学习。

  1.读第二段,看作者分几层意思写的?

  (这里分层以“石”为线索,找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仔细欣赏“中国石”。)

  2.读第一层,“我”什么时间怎样找石头的?为什么说姗姗来迟的春雨后是拣石的好机会呢?

  (雨水清洗的石头色彩鲜明、纹理清晰。)

  (1)“我”是怎样捡石头的?

  (俯身打量、捡)

  (2)这时雨后景色描写说明了什么?

  (春雨姗姗来迟再次说明戈壁滩的环境艰苦,而雨后风清气爽实在难得,更突出战士对戈壁滩戈壁石的爱。)

  3.读第二层看我到哪里洗石?为什么到那里洗?“中国石”是怎样发现的?

  (以给天然肖形石起名“中国石”为突破口体会“我”对中国地图之熟悉,感受“我”对祖国的热爱。)

  4.读第三层,“我”和小姑娘仔细端详“中国石”,发现了什么?“我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发表意见。

  (①酷似中国版图。②地貌相似。③找到了名山、大川。④说明他们对中国地貌的熟悉,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三)学习第三段体会边防战士的爱国心。

  1.读最后一大段,看边防战士怎样对待“中国石”的?

  2.“中国石”荣获了怎样的荣耀?

  3.边防战士为什么给“中国石”这么高的荣誉?

  4.你怎样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祖国’在我的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

  (1)第一个加引号的祖国指什么?

  (2)第二个祖国又指什么?

  (这里要体会战士以“中国石”寄托爱国情思。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他们甘愿过艰苦生活,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并以苦为乐,充分展示了战士们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总结板书,升华中心

  通过总结板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指导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思想感情,读出边防战士爱戈壁滩、爱“中国石”的感情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至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 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3、 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配合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有关戈壁滩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习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 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至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