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规划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任务。所以,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人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要体现这一点。
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要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懂得地理所具有的特征。教材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述都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认识普遍规律的,在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我国及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
本章内容的教学还要突出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教学农业地域类型时,应强调该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的办法。[来源:学科网]
地域性素质教育也是我们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贯彻的原则,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型活动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 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 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 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 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 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牧场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少牧场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
(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说得很好!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很好!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 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 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问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 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师:总结得很好!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生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等对地中海地区农业(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和法国相比,西班牙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但法国“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来源:学.科.网]
建议: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 .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师:(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
(板书)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师: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特色呢?
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师:对。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面我们就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来探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师:什么是混合农业 ?
生1:混合农业主要是既从事耕作业又从事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澳大利亚的农业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生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称。
师:说得真好。
活动与探究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 特点?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师提示: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分析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该题。)
师:请同学们看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其降水分布图上的位置。
生l:小麦一牧羊带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尤其东南部,这里处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300~750 mm,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于小麦的生长。
师:对。同学们再看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该图上的对应位置。
生2:从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1月(最热月)温度约20℃左右,气候温和,适合小麦和绵羊的生长。
师:对。我们再来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图和小麦一牧羊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3: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人口密度基本在1~10人/平方千米之间。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城市消费市场。
师:(总结)降水、温度、水源等为小麦一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形成了原先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一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到超市去调查分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主要来自哪些地区,讨论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课后练习
1.请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2.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一般应建立……………………………………( )
A.工业原料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商品棉基地
D.农副食品基地
3.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原因有……………( )
A.水源充足、土地广阔
B.光照强、热量丰富
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
D.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古巴的甘蔗――热带草原气候,水热充足,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的粮棉――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处长期积水。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乳畜制品、鲜奶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分布在城郊,离消费市场近。
2.D
本章规划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任务。所以,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人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要体现这一点。
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要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懂得地理所具有的特征。教材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述都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认识普遍规律的,在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我国及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
本章内容的教学还要突出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教学农业地域类型时,应强调该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的办法。[来源:学科网]
地域性素质教育也是我们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贯彻的原则,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型活动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 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 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 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 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 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牧场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少牧场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
(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说得很好!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很好!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 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 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问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 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师:总结得很好!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生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等对地中海地区农业(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和法国相比,西班牙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但法国“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来源:学.科.网]
建议: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 .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师:(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
(板书)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师: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特色呢?
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师:对。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面我们就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来探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师:什么是混合农业 ?
生1:混合农业主要是既从事耕作业又从事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澳大利亚的农业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生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称。
师:说得真好。
活动与探究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 特点?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师提示: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分析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该题。)
师:请同学们看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其降水分布图上的位置。
生l:小麦一牧羊带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尤其东南部,这里处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300~750 mm,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于小麦的生长。
师:对。同学们再看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该图上的对应位置。
生2:从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1月(最热月)温度约20℃左右,气候温和,适合小麦和绵羊的生长。
师:对。我们再来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图和小麦一牧羊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3: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人口密度基本在1~10人/平方千米之间。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城市消费市场。
师:(总结)降水、温度、水源等为小麦一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形成了原先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一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到超市去调查分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主要来自哪些地区,讨论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课后练习
1.请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2.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一般应建立……………………………………( )
A.工业原料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商品棉基地
D.农副食品基地
3.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原因有……………( )
A.水源充足、土地广阔
B.光照强、热量丰富
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
D.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古巴的甘蔗――热带草原气候,水热充足,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的粮棉――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处长期积水。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乳畜制品、鲜奶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分布在城郊,离消费市场近。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