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三个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理解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作为思想文化范畴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于当今时代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问题的视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3) 运用
○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6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察从一般的经验层面上升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层面,学会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使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2)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社会进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提纲
框题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 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2)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 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47
(2) 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框题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
(2) 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二)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绪论的最后一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回答什么是哲学、第二课介绍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过渡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阐述,在这一意义上说,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第一课重在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人手发现哲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脱离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第二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中一般争论,它们是怎样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三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学生认识到哲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并从整体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后各章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论述,在这一意义上说,本课又是全书的一个总纲,它所讲到的实践的基本观点贯穿于全书的各章节之中。学好本课内容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标题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负载的任务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人手,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是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这就是第一框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48
第一目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二目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来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目,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这一目包括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说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第二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因此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目,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目包括三个自然段,讲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进而说明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它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即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另一个方面是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框是本课的落脚点,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这一框分为三个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一目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三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它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目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目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目,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任何哲学都是为了解决自己时代的课题和任务而产生的,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产物。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从中体会到百家争鸣在战国时期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战国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即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49
第二目,社会变革的先导。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革命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即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弄清文艺复兴在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空前繁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准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第二问主要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阅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有关知识,了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否定转向对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明确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中叶,了解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完成工人阶级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出现的。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条件土壤和历史任务,从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它提出的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它不可能过时,而只能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共有两问。第一问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的局限性,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在古代虽然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但那是朴素的、没有科学基础的结合。第二问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材料的基础上,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不同,即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和辨别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第一种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不能统一,第二种说法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在无产阶级身上可以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越是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就越符合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愿望。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回答科学性和革命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统一。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时,就可以统一;不相一致时,就不能统一。
50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目没有安排探究活动。建议教师以“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为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让学生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品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在讨论课前,建议学生阅读下列书籍: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本课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第一课“哲学与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因此,“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本课的两个框都是在讨论该问题。同时,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必须要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离开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就无法在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结构,也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另外,看不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生就容易把哲学看成是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无法理解哲学同样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来看。首先,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看。首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回答,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51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
(2)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站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必然有许多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从内容上看,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的哲学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历史上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4) 从哲学使命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这个问题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新教材把实践的观点提升到重要地位是吸收了我国近些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成果。这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新教材吸收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发展的新成果,突破了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提升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从三个方面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
首先,从哲学基本原理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旧哲学探讨那些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形而上的东西(上帝、实体、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那些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现实历史和社会,关心人在社会历史的苦难以及人的解放。其次,在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种政治、文化现象都建立在这个深层基础之上。同时,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观中。最后,从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问题的把握摆脱了许多在纯认识论领域内的无谓争论,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结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5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教师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二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抛弃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三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三大理论成果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论,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社会基本矛盾和群众路线为中心的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当代社会实践的具体问题。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最高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矛盾规律应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分析的方法;把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 学生在学习这个问题时一般不容易掌握如何正确地评价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往往由于缺乏历史的观点,会以为凡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
53
教材中讲到“面对着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以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容易采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容易认为只要是出现了个别错误结论,或者只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一致,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过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因此,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时,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历史的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一般原则。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时,我们一定要把哲学和它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判断真正哲学的关键就在于看它是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不在于它的某些个别结论。比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流,充满了伟大的智慧,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精华。从某些个别的结论看,古希腊哲学包含着错误。比如,有些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或土或气,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从当时的时代看来,这些哲学家力图以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看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流动转化,努力找到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这都是他们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代表当时的先进思想,把握了历史的主流。因此,我们就要承认古希腊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如何理解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的发展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19世纪之前的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对自然界的各种科学材料进行搜集的阶段,科学家对自然界采取分门别类的研究,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这是自然科学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表现。此时,科学家尚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看不到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看不到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和联系。对于这种自然科学的发展阶段,哲学家往往采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自然科学发展到19世纪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使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从搜集材料发展到对材料进行整理。当科学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时,他们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在横向上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历史的纵向上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各种自然现象背后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这就使得各学科之间发生了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也开始趋向融合。这也为哲学家形成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往往是分离的,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在唯心主义那里受到窒息。在古代虽然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但
54
那是朴素的、没有科学基础的。然而,客观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脱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和客体、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中。 。
同时,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哲学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把自然看成纯客观自在的东西,一方面又把人类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构成的人类历史看成某种主观的过程。由此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感性世界。就是说,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是以人的生产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人对自然不断地改造,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与此同时也不断地改造、创造着人自身。这样,原生态的自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改造就被赋予了社会性,进入了人类历史。同时,人类社会不仅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在实践中也不断地进入自然之中,从而使社会历史具有了自然性。于是,在人们面前出现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可见,自然史和人类史始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两者相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社会历史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最深刻的基础,社会的政治、精神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和自然一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个问题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为“科学性”是和客观性、真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它要求科学的观察者排除一切有关个人或集体的利益、愿望等价值判断,采取一种真正中立、“大公无私”的态度来从事科学研究。而“革命性”通常是指一种价值批判性,即基于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和愿望对社会展开的批判。“科学性”和“革命性”也就是通常哲学中说的“事实”与“价值”,显然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呢?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的区别,也就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坚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它的所有结论都有牢固而又客观的科学分析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
55
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详尽考察之上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秘密即剩余价值的发现基础之上的。这种考察是客观的,中立的,不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所在。正是基于这种科学态度和客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般是建立在道德伦理之上,它缺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它的这种道德伦理要求缺少科学的基础,这也决定了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是软弱无力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要求,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而首先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就有趋向于共产主义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意义所在。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它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而发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不仅仅在于说明和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表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改造世界任务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第二个表现就在于它的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利益和要求的,是无产阶级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目的和要求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要求是历史发展自身的要求。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就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要求,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自身的客观要求。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把改造世界的价值要求与社会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性质的变革。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需要调整为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涉及的内容会多一些,既涉及哲学发展的简明历程(这就必然涉及哲学史上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也涉及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关系,还需要说明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很多,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课时上的调整。
(二) 教学方法建议
1.情境导入
本课的两框都可以以情境导人法开始教学。在讲授第一框“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56
时,教师可以首先以战国时期的复杂社会状况作为情境导人,然后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别是百家争鸣的历史,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各家言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以及他们在战国时期社会中的地位。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书本探究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在讲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做简单回忆,然后把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为情境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从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得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2.个案分析
在讲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个个案让同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个案可以在如下时期中进行选择:战国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等。在这些时期,人类思想文化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密切而又典型。
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成果让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看它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取得这个成果,我党为之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以它为指导,我党取得了哪些成就。
3.对比分析
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教师要紧密围绕实践的概念,以实践为基础对比新旧哲学的差异,进而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讨论交流
讨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等等。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进而得出正面的结论。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15页):“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以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作为情境导人,把战国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给同学们,然后让同学们回忆历史课所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百家争鸣的各家思想,并让学生概括出各家思想所分别代表的社会阶级或阶层,最后引导学生回答这一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之所以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各个阶级、阶层面对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57
通过对第一问的回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思想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即思想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探究活动2(教材第16页):“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此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教师可以把此处的两个问题与第三、四段结合在一起讲。其中,文艺复兴运动的材料和问题与第三段对应,法国启蒙运动的材料和问题与第四段对应。教学中可以同样让学生回忆历史课所学的相关内容。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和神权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由神面向人,反对神权,抬高人权,倡导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它的科学主义精神使人们由内心的追问面向对外在自然的探索,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这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这个材料和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得出第三段的内容,即哲学通过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思想上摆脱了16、17世纪的神学不彻底性,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并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展开了对封建制度的猛烈攻击。启蒙思想武装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这则材料和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得出第四段的内容,即哲学一旦掌握群众就可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本目有一个“相关链接”,其内容是对本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中可以先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概括德国古典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然后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以及它的社会功能。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之中,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他们既反对封建制度,又向其妥协。与法国大革命旗帜鲜明的反封建政治思想相比,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比较隐晦的局限在哲学领域之中。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人的理性作用的研究,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发了辩证法的思想,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联系、发展,由矛盾推动的有机整体。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他的一些学生分别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一部分来论证自己的自由民主思想,批判普鲁士王国的封建统治,其中包括大卫.斯特劳斯和鲍威尔的神学批判、卢格的政治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
探究活动3(教材第17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本框是本课的落脚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问题都和“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密切相联,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讲清。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第一问,把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58
作为情境展示给同学们,帮助学生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弊端,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理论出路,使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问题上。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是源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即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在回答什么问题。本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再予以回答,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一问的回答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中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时代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本课学习的全部内容进行回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在把握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尚未完成,仍然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三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
探究活动4(教材第20页):“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此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完整的体系。在探究活动时可以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位置和地位有个大致了解。离开了这个大的背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容易摸不着头绪。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古代朴素的带有辩证法性质的唯物主义主要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时的哲学缺乏近代科学作为基础,因此它更多的是一种猜测。它虽然看到了世界的联系和变化,但它还无法理解联系和变化背后的基础和原因。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主要是追问人的认识问题,即人的认识的来源是什么,是什么保证人的认识的可靠性。但它对人的认识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立足于对世界的一种直观观察,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对世界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不理解人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和意识是认识世界的可靠出发点,并以精神和意识的能动活动为基础,把整个世界的发展纳人到精神和意识的领域之内。可见,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意识的辩证法或精神的辩证法,而不是实践的辩证法,也不是世界自身的辩证法,因此这种辩证法缺少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在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现实历史和人类社会,关心人类苦难和人类解放。
探究活动5(教材第20页):关于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关系问题“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7”
59
此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让学生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说明为什么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和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越是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因此,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就是阶级利益要与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否则就无法统一。
教师在讲解第二段内容时可以参考“相关疑难问题解答”,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言加以说明。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对本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以下基本方式。
1.课堂提问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两个目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紧密围绕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展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要看学生是否抓住了这个核心,特别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时。同时,还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特别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因为本课首次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建立起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因此要使学生在概念上保持一定的确定性、稳定性。同时,又要使学生看到哲学概念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哲学思维。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开放性的理解,就容易使学生陷入“要么是,要么不是”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回答作出评价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避免“要么对,要么错”的机械性,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
2.做读书笔记
从本课起,学生开始正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著,做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对其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学习和自己动脑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风格和气质产生直接经验,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
3.行为评价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三种品格:一是要培养学生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实践中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是否通过本课教学而培养了以上三种品格作出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学生在行动上有了进步,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现代社会主义之父马克
60
思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制定模范社会的种种蓝图。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历史研究坚信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
通过对比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区别,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解。
思考提示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新社会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空洞的设想之上,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新社会的途径往往是希望得到有钱人的资助做社会实验,而马克思主义建立新社会的途径是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2.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请你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以及它给你的启示。
思考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重要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革命本性。我们要自觉地把学到的哲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改造我们的生活。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品格?
思考提示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会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会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马克思主义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因此,我们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任何僵死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只能葬送马克思主义,而不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紧跟时代,在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鲜经验。第二问可以让同学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谈。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 名词解释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我国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争辩的局面和风气。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的转型之中。社会的激烈变革引起了社会多种矛盾的激化,当时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各个阶级乃至一个阶级中的不同阶层,面对着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局面,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一时期,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
61
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包括很多派别,但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代表。他们主张通过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废除“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赏,用“严刑峻法”建立地主阶级的专政。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苟子、韩非等。另一派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们主张用“仁义”等说教感化奴隶主,笼络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用暴力。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等。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故对社会做消极的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们面对阶级地位的大变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传统观念的破坏,感到“世道”、祸福、是非一切变换不定。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2.文艺复兴
一般把西欧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作文艺复兴时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期遭到中世纪摧残和遗忘的古代文化复活了。所谓古代文化的复活,实际是伴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兴起和商品贸易市场的扩大,而形成的新兴市民资产阶级对于古代文化的利用和继承,是与传统宗教文化相对立的适应市民资产阶级现实需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科学、宗教、伦理和艺术。在哲学理论上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萌芽时期。一般把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去理解,即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抬高人、贬低神,用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人自由和现实幸福。主要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潮,重视对自然的研究,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布鲁诺等。在宗教思想上,反对传统教会特权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个人虔诚信教就可得救,无须教会作中介。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是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原则,尚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开始。
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18世纪在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唯物主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代表了上升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思想,揭露宗教和教会的反动本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继承了17世纪英、法的唯物论思想,主要是笛卡儿和洛克的思想,并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把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推进到最彻底的程度和典型形态。他们肯定物质世界的自身存在,时间、空间和运动同物质不可分割,指出精神对肉体的依赖性。坚持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在社会观方面,提出自保、自爱是人的永恒天性,人的才智、道德是后天获得的,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主张教育万能。这些理论直接否定宗教神学,并为变革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62
4.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和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它的许多宝贵思想为后来的各种哲学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中,除费尔巴哈外都是唯心主义者。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发挥了人的意识能动性方面,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比较系统地提出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这些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成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中间环节。但费尔巴哈在恢复唯物主义的同时,却没有能够真正继承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优秀遗产,即辩证法的思想,因此他的唯物主义仍然具有以往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它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为德国资产阶级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封建贵族,一个是工人阶级,所以,它既想通过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又害怕工人阶级起来革它的命。想推翻封建秩序,发展资本主义,但自己力量不够,又不想联合群众,这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势力妥协。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人物介绍
费尔巴哈(1804一187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的实在,除了自然和人以外,什么也不存在,神和上帝不过是人自身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同时,费尔巴哈又指出,黑格尔哲学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思辨神学,它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费尔巴哈在批判两者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本唯物主义。他认为,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类自身本质的颠倒的表现,人才是哲学和世界的秘密,人和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应该是新哲学的最高对象。费尔巴哈这种人本唯物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早年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在于他对人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理解,他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因此他看不到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也导致了他在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
63
(三) 相关资源选辑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份笔记,生前未发表。恩格斯于1888年将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版。)全文共11条,言简意赅,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进了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揭示了革命的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还用实践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批判了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还提出了新哲学的任务和使命,指出tt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是马克思对以前提出的基本原理的总结和发展,概括了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于1 845年秋到1846年5月。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全文发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版。)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露了德国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阐述。书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并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并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该书全面地考察了劳动异化及其产生的根源。此外,还对哲学史、美学以及语言学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3.《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版。)《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周详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分了科学共产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马
64
克思、恩格斯生前为《宣言》不同版本写了七篇序言,他们在这些序言中,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和新发展,强调《宣言》中基本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对我们研究和学习《宣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著作,共3卷。第1卷于1867年出版,第2卷、第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第l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1页,第1版)。第1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它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至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资本论》的主要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根据这个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在根本利益上完全相对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5.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
(1) 中国学者石仲泉说:“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两个东西冲撞之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思想概念的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中国的实际,它包括历史实际、现实状况、革命运动和思想文化等。这两个东西结合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俄罗斯学者M?季塔连柯说:“中共领导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不仅仅对中国具有意义的重大理论突破”,“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列宁关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译成’民族语言的著名思想。80年代邓小平领导改革的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中共多年经验的总结。”
(3) 俄罗斯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说:“中共着手修订自己的理论观点,探索国家社会经济、精神、政治发展的新途径;形成确保国家逐步摆脱危机的局面,基本上顺利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方针。中共理论工作的中心课题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的问题,还是创造地处理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问题。”
(4) 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说:“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去揭示反映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一经发现,就成为中国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选自:马启民著《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述》)
65
6.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
――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120年前,马克思长眠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至今,马克思的英名由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朽,由于他的学说的与时俱进而永存。
马克思主义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经过殚精竭虑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亲自领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在他1883年逝世时已攀登到当时人类对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高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科学巨匠”。
马克思并非高官政要,也并非亿万富翁。他一生穷困,连爱子夭折都无钱安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逝世时晾动了整个欧洲,不少报刊发表评论和文章对他表示敬意,不少工人组织对他表示哀悼。在相隔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在英国,马克思名列公选的千年伟人之首。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表示哀怜的思想家并不少,唯有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真正用科学理论揭示他们的处境和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马克思是用真理征服世界,用真理改造世界的。这个真理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且在英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个西欧来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马克思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正是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历史条件所带来的局限。
其实,真正的理论认识与现实并非亦步亦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的空想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已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人类解放问题作过比较深刻的思考,但由于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处于分离状态,没有科学的经济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未能跨出空想阶段。如何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高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为依据,并从中引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是摆在新理论创造者面前的任务。马克思突破了以往思想家们的理论局限,扩大了思考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理论领域和视界。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的成就,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用以解决无产阶级和人类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这种理论创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为什么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根本之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某一阶段。因此,它的结论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正因为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从事理论创造,因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
66
的首要要求,它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是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域带来某些限制,但从根本上说没有影响他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中包含着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趋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
马克思逝世后的120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从各个不同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活的肌体。
马克思从创立学说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极力反对把他们的思想教条化,因而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某些论断过时的可能性,也从不讳言自己的预测可能失误。人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往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马克思某些论断的过时或预测的失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但是承认马克思个别论断的过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后者不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论断和个别结论,而是针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因而是荒谬的。
理论的发展是辩证的。凡是追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都会或迟或快“寿终正寝”。而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敢于宣布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和错误,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了这一学说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随着群众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为这个理论肌体注入着生命活力。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样板。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与它的创立者的思想理论之间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创造。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遇到马克思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会做马克思没有做过的事,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的话。这就是创新。毛泽东说过,“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一切以马克思的本本为依据,以马克思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应该像当年毛泽东所提倡的那样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所谓超过马克思,就是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
马克思主义前途光明
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高潮与低潮交错的时期。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
67
并没有被打倒,也不可能被打倒。不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而且世界上不少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人士从苏东剧变的打击下重新集结,总结经验,探讨发展的前景和方式。巴黎曾召开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时也召开过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些表明,世界并没有忘记马克思,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仍在世界政治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而且世界上又出现了各种名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的形态。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其本身的理论视野和理论风格迥异,要从它们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历史环境来寻找统一的理论观点是徒劳的。但是苏东剧变后,它们的政治态度很值得注意,他们中的不少人采取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对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而,我们对各种不同旗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
此外,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后现代主义甚为活跃。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中消极方面抗议的理论表现。它在批评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过程中,往往援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而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程度的接近。当然,后现代主义虽然对马克思表示某种亲近和敬意,但它们的根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并不相同。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表现表明,在当代任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都不可能无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就。
(一)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三个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理解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作为思想文化范畴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于当今时代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问题的视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3) 运用
○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6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察从一般的经验层面上升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层面,学会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使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2)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社会进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提纲
框题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 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2)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 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47
(2) 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框题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
(2) 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二)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绪论的最后一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回答什么是哲学、第二课介绍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过渡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阐述,在这一意义上说,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第一课重在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人手发现哲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脱离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第二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中一般争论,它们是怎样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三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学生认识到哲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并从整体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后各章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论述,在这一意义上说,本课又是全书的一个总纲,它所讲到的实践的基本观点贯穿于全书的各章节之中。学好本课内容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标题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负载的任务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人手,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是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这就是第一框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48
第一目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二目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来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目,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这一目包括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说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第二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因此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目,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目包括三个自然段,讲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进而说明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它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即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另一个方面是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框是本课的落脚点,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这一框分为三个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一目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三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它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目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目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目,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任何哲学都是为了解决自己时代的课题和任务而产生的,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产物。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从中体会到百家争鸣在战国时期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战国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即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49
第二目,社会变革的先导。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革命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即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弄清文艺复兴在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空前繁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准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第二问主要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阅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有关知识,了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否定转向对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明确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中叶,了解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完成工人阶级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出现的。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条件土壤和历史任务,从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它提出的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它不可能过时,而只能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共有两问。第一问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的局限性,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在古代虽然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但那是朴素的、没有科学基础的结合。第二问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材料的基础上,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不同,即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共有两问。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和辨别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第一种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不能统一,第二种说法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在无产阶级身上可以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越是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就越符合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愿望。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回答科学性和革命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统一。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时,就可以统一;不相一致时,就不能统一。
50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目没有安排探究活动。建议教师以“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为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让学生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品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在讨论课前,建议学生阅读下列书籍: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本课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第一课“哲学与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因此,“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本课的两个框都是在讨论该问题。同时,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必须要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离开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就无法在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结构,也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另外,看不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生就容易把哲学看成是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无法理解哲学同样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从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来看。首先,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看。首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回答,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次,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51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
(2)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站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必然有许多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从内容上看,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的哲学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历史上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4) 从哲学使命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这个问题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新教材把实践的观点提升到重要地位是吸收了我国近些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成果。这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新教材吸收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发展的新成果,突破了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提升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从三个方面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
首先,从哲学基本原理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旧哲学探讨那些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形而上的东西(上帝、实体、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那些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现实历史和社会,关心人在社会历史的苦难以及人的解放。其次,在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种政治、文化现象都建立在这个深层基础之上。同时,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观中。最后,从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问题的把握摆脱了许多在纯认识论领域内的无谓争论,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结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5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教师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二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抛弃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三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三大理论成果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论,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社会基本矛盾和群众路线为中心的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当代社会实践的具体问题。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最高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矛盾规律应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分析的方法;把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 学生在学习这个问题时一般不容易掌握如何正确地评价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往往由于缺乏历史的观点,会以为凡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
53
教材中讲到“面对着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以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容易采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容易认为只要是出现了个别错误结论,或者只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一致,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过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因此,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时,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历史的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一般原则。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时,我们一定要把哲学和它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判断真正哲学的关键就在于看它是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不在于它的某些个别结论。比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流,充满了伟大的智慧,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精华。从某些个别的结论看,古希腊哲学包含着错误。比如,有些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或土或气,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从当时的时代看来,这些哲学家力图以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看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流动转化,努力找到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这都是他们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代表当时的先进思想,把握了历史的主流。因此,我们就要承认古希腊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如何理解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的发展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19世纪之前的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对自然界的各种科学材料进行搜集的阶段,科学家对自然界采取分门别类的研究,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这是自然科学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表现。此时,科学家尚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看不到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看不到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和联系。对于这种自然科学的发展阶段,哲学家往往采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自然科学发展到19世纪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使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从搜集材料发展到对材料进行整理。当科学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时,他们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在横向上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历史的纵向上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各种自然现象背后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这就使得各学科之间发生了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也开始趋向融合。这也为哲学家形成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往往是分离的,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在唯心主义那里受到窒息。在古代虽然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但
54
那是朴素的、没有科学基础的。然而,客观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脱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和客体、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中。 。
同时,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哲学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把自然看成纯客观自在的东西,一方面又把人类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构成的人类历史看成某种主观的过程。由此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感性世界。就是说,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是以人的生产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人对自然不断地改造,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与此同时也不断地改造、创造着人自身。这样,原生态的自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改造就被赋予了社会性,进入了人类历史。同时,人类社会不仅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在实践中也不断地进入自然之中,从而使社会历史具有了自然性。于是,在人们面前出现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可见,自然史和人类史始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两者相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社会历史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最深刻的基础,社会的政治、精神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和自然一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个问题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为“科学性”是和客观性、真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它要求科学的观察者排除一切有关个人或集体的利益、愿望等价值判断,采取一种真正中立、“大公无私”的态度来从事科学研究。而“革命性”通常是指一种价值批判性,即基于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和愿望对社会展开的批判。“科学性”和“革命性”也就是通常哲学中说的“事实”与“价值”,显然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呢?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的区别,也就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坚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它的所有结论都有牢固而又客观的科学分析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
55
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详尽考察之上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秘密即剩余价值的发现基础之上的。这种考察是客观的,中立的,不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所在。正是基于这种科学态度和客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般是建立在道德伦理之上,它缺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它的这种道德伦理要求缺少科学的基础,这也决定了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是软弱无力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要求,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而首先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就有趋向于共产主义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意义所在。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它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而发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不仅仅在于说明和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表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改造世界任务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第二个表现就在于它的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利益和要求的,是无产阶级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目的和要求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要求是历史发展自身的要求。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就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要求,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自身的客观要求。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把改造世界的价值要求与社会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性质的变革。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需要调整为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涉及的内容会多一些,既涉及哲学发展的简明历程(这就必然涉及哲学史上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也涉及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关系,还需要说明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很多,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课时上的调整。
(二) 教学方法建议
1.情境导入
本课的两框都可以以情境导人法开始教学。在讲授第一框“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56
时,教师可以首先以战国时期的复杂社会状况作为情境导人,然后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别是百家争鸣的历史,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各家言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以及他们在战国时期社会中的地位。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书本探究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在讲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做简单回忆,然后把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为情境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从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得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2.个案分析
在讲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个个案让同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个案可以在如下时期中进行选择:战国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等。在这些时期,人类思想文化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密切而又典型。
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成果让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看它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取得这个成果,我党为之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以它为指导,我党取得了哪些成就。
3.对比分析
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教师要紧密围绕实践的概念,以实践为基础对比新旧哲学的差异,进而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讨论交流
讨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等等。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进而得出正面的结论。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15页):“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以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作为情境导人,把战国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给同学们,然后让同学们回忆历史课所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百家争鸣的各家思想,并让学生概括出各家思想所分别代表的社会阶级或阶层,最后引导学生回答这一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之所以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各个阶级、阶层面对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57
通过对第一问的回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思想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即思想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探究活动2(教材第16页):“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此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教师可以把此处的两个问题与第三、四段结合在一起讲。其中,文艺复兴运动的材料和问题与第三段对应,法国启蒙运动的材料和问题与第四段对应。教学中可以同样让学生回忆历史课所学的相关内容。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和神权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由神面向人,反对神权,抬高人权,倡导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它的科学主义精神使人们由内心的追问面向对外在自然的探索,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这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这个材料和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得出第三段的内容,即哲学通过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思想上摆脱了16、17世纪的神学不彻底性,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并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展开了对封建制度的猛烈攻击。启蒙思想武装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这则材料和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得出第四段的内容,即哲学一旦掌握群众就可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本目有一个“相关链接”,其内容是对本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中可以先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概括德国古典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然后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以及它的社会功能。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之中,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他们既反对封建制度,又向其妥协。与法国大革命旗帜鲜明的反封建政治思想相比,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比较隐晦的局限在哲学领域之中。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人的理性作用的研究,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发了辩证法的思想,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联系、发展,由矛盾推动的有机整体。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他的一些学生分别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一部分来论证自己的自由民主思想,批判普鲁士王国的封建统治,其中包括大卫.斯特劳斯和鲍威尔的神学批判、卢格的政治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
探究活动3(教材第17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本框是本课的落脚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问题都和“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密切相联,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讲清。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第一问,把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58
作为情境展示给同学们,帮助学生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弊端,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理论出路,使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问题上。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是源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即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在回答什么问题。本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再予以回答,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一问的回答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中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时代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本课学习的全部内容进行回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在把握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尚未完成,仍然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三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
探究活动4(教材第20页):“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此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完整的体系。在探究活动时可以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位置和地位有个大致了解。离开了这个大的背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容易摸不着头绪。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古代朴素的带有辩证法性质的唯物主义主要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时的哲学缺乏近代科学作为基础,因此它更多的是一种猜测。它虽然看到了世界的联系和变化,但它还无法理解联系和变化背后的基础和原因。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主要是追问人的认识问题,即人的认识的来源是什么,是什么保证人的认识的可靠性。但它对人的认识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立足于对世界的一种直观观察,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对世界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不理解人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和意识是认识世界的可靠出发点,并以精神和意识的能动活动为基础,把整个世界的发展纳人到精神和意识的领域之内。可见,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意识的辩证法或精神的辩证法,而不是实践的辩证法,也不是世界自身的辩证法,因此这种辩证法缺少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在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现实历史和人类社会,关心人类苦难和人类解放。
探究活动5(教材第20页):关于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关系问题“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7”
59
此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让学生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说明为什么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和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越是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因此,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就是阶级利益要与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否则就无法统一。
教师在讲解第二段内容时可以参考“相关疑难问题解答”,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言加以说明。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对本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以下基本方式。
1.课堂提问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两个目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紧密围绕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展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要看学生是否抓住了这个核心,特别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时。同时,还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特别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因为本课首次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建立起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因此要使学生在概念上保持一定的确定性、稳定性。同时,又要使学生看到哲学概念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哲学思维。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开放性的理解,就容易使学生陷入“要么是,要么不是”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回答作出评价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避免“要么对,要么错”的机械性,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
2.做读书笔记
从本课起,学生开始正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著,做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对其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学习和自己动脑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风格和气质产生直接经验,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
3.行为评价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三种品格:一是要培养学生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实践中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是否通过本课教学而培养了以上三种品格作出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学生在行动上有了进步,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现代社会主义之父马克
60
思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制定模范社会的种种蓝图。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历史研究坚信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
通过对比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区别,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解。
思考提示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新社会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空洞的设想之上,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新社会的途径往往是希望得到有钱人的资助做社会实验,而马克思主义建立新社会的途径是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2.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请你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以及它给你的启示。
思考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重要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革命本性。我们要自觉地把学到的哲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改造我们的生活。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品格?
思考提示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会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会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马克思主义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因此,我们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任何僵死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只能葬送马克思主义,而不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紧跟时代,在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鲜经验。第二问可以让同学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谈。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 名词解释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我国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争辩的局面和风气。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的转型之中。社会的激烈变革引起了社会多种矛盾的激化,当时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各个阶级乃至一个阶级中的不同阶层,面对着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局面,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一时期,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
61
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包括很多派别,但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代表。他们主张通过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废除“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赏,用“严刑峻法”建立地主阶级的专政。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苟子、韩非等。另一派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们主张用“仁义”等说教感化奴隶主,笼络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用暴力。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等。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故对社会做消极的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们面对阶级地位的大变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传统观念的破坏,感到“世道”、祸福、是非一切变换不定。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2.文艺复兴
一般把西欧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作文艺复兴时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期遭到中世纪摧残和遗忘的古代文化复活了。所谓古代文化的复活,实际是伴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兴起和商品贸易市场的扩大,而形成的新兴市民资产阶级对于古代文化的利用和继承,是与传统宗教文化相对立的适应市民资产阶级现实需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科学、宗教、伦理和艺术。在哲学理论上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萌芽时期。一般把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去理解,即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抬高人、贬低神,用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人自由和现实幸福。主要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潮,重视对自然的研究,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布鲁诺等。在宗教思想上,反对传统教会特权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个人虔诚信教就可得救,无须教会作中介。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是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原则,尚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开始。
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18世纪在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唯物主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代表了上升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思想,揭露宗教和教会的反动本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继承了17世纪英、法的唯物论思想,主要是笛卡儿和洛克的思想,并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把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推进到最彻底的程度和典型形态。他们肯定物质世界的自身存在,时间、空间和运动同物质不可分割,指出精神对肉体的依赖性。坚持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在社会观方面,提出自保、自爱是人的永恒天性,人的才智、道德是后天获得的,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主张教育万能。这些理论直接否定宗教神学,并为变革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62
4.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和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它的许多宝贵思想为后来的各种哲学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中,除费尔巴哈外都是唯心主义者。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发挥了人的意识能动性方面,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比较系统地提出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这些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成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中间环节。但费尔巴哈在恢复唯物主义的同时,却没有能够真正继承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优秀遗产,即辩证法的思想,因此他的唯物主义仍然具有以往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它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为德国资产阶级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封建贵族,一个是工人阶级,所以,它既想通过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又害怕工人阶级起来革它的命。想推翻封建秩序,发展资本主义,但自己力量不够,又不想联合群众,这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势力妥协。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人物介绍
费尔巴哈(1804一187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的实在,除了自然和人以外,什么也不存在,神和上帝不过是人自身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同时,费尔巴哈又指出,黑格尔哲学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思辨神学,它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费尔巴哈在批判两者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本唯物主义。他认为,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类自身本质的颠倒的表现,人才是哲学和世界的秘密,人和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应该是新哲学的最高对象。费尔巴哈这种人本唯物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早年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在于他对人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理解,他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因此他看不到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也导致了他在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
63
(三) 相关资源选辑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份笔记,生前未发表。恩格斯于1888年将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版。)全文共11条,言简意赅,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进了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揭示了革命的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还用实践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批判了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还提出了新哲学的任务和使命,指出tt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是马克思对以前提出的基本原理的总结和发展,概括了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于1 845年秋到1846年5月。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全文发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版。)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露了德国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阐述。书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并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并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该书全面地考察了劳动异化及其产生的根源。此外,还对哲学史、美学以及语言学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3.《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版。)《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周详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分了科学共产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马
64
克思、恩格斯生前为《宣言》不同版本写了七篇序言,他们在这些序言中,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和新发展,强调《宣言》中基本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对我们研究和学习《宣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著作,共3卷。第1卷于1867年出版,第2卷、第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第l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1页,第1版)。第1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它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至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资本论》的主要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根据这个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在根本利益上完全相对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5.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
(1) 中国学者石仲泉说:“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两个东西冲撞之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思想概念的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中国的实际,它包括历史实际、现实状况、革命运动和思想文化等。这两个东西结合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俄罗斯学者M?季塔连柯说:“中共领导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不仅仅对中国具有意义的重大理论突破”,“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列宁关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译成’民族语言的著名思想。80年代邓小平领导改革的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中共多年经验的总结。”
(3) 俄罗斯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说:“中共着手修订自己的理论观点,探索国家社会经济、精神、政治发展的新途径;形成确保国家逐步摆脱危机的局面,基本上顺利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方针。中共理论工作的中心课题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的问题,还是创造地处理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问题。”
(4) 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说:“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去揭示反映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一经发现,就成为中国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选自:马启民著《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述》)
65
6.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
――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120年前,马克思长眠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至今,马克思的英名由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朽,由于他的学说的与时俱进而永存。
马克思主义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经过殚精竭虑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亲自领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在他1883年逝世时已攀登到当时人类对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高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科学巨匠”。
马克思并非高官政要,也并非亿万富翁。他一生穷困,连爱子夭折都无钱安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逝世时晾动了整个欧洲,不少报刊发表评论和文章对他表示敬意,不少工人组织对他表示哀悼。在相隔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在英国,马克思名列公选的千年伟人之首。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表示哀怜的思想家并不少,唯有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真正用科学理论揭示他们的处境和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马克思是用真理征服世界,用真理改造世界的。这个真理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且在英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个西欧来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马克思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正是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历史条件所带来的局限。
其实,真正的理论认识与现实并非亦步亦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的空想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已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人类解放问题作过比较深刻的思考,但由于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处于分离状态,没有科学的经济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未能跨出空想阶段。如何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高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为依据,并从中引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是摆在新理论创造者面前的任务。马克思突破了以往思想家们的理论局限,扩大了思考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理论领域和视界。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的成就,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用以解决无产阶级和人类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这种理论创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为什么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根本之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某一阶段。因此,它的结论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正因为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从事理论创造,因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
66
的首要要求,它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是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域带来某些限制,但从根本上说没有影响他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中包含着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趋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
马克思逝世后的120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从各个不同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活的肌体。
马克思从创立学说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极力反对把他们的思想教条化,因而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某些论断过时的可能性,也从不讳言自己的预测可能失误。人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往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马克思某些论断的过时或预测的失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但是承认马克思个别论断的过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后者不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论断和个别结论,而是针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因而是荒谬的。
理论的发展是辩证的。凡是追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都会或迟或快“寿终正寝”。而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敢于宣布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和错误,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了这一学说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随着群众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为这个理论肌体注入着生命活力。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样板。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与它的创立者的思想理论之间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创造。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遇到马克思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会做马克思没有做过的事,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的话。这就是创新。毛泽东说过,“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一切以马克思的本本为依据,以马克思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应该像当年毛泽东所提倡的那样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所谓超过马克思,就是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
马克思主义前途光明
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高潮与低潮交错的时期。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
67
并没有被打倒,也不可能被打倒。不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而且世界上不少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人士从苏东剧变的打击下重新集结,总结经验,探讨发展的前景和方式。巴黎曾召开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时也召开过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些表明,世界并没有忘记马克思,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仍在世界政治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而且世界上又出现了各种名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的形态。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其本身的理论视野和理论风格迥异,要从它们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历史环境来寻找统一的理论观点是徒劳的。但是苏东剧变后,它们的政治态度很值得注意,他们中的不少人采取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对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而,我们对各种不同旗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
此外,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后现代主义甚为活跃。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中消极方面抗议的理论表现。它在批评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过程中,往往援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而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程度的接近。当然,后现代主义虽然对马克思表示某种亲近和敬意,但它们的根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并不相同。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表现表明,在当代任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都不可能无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