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考点复习设计
【考点分析】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000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2001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2001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2001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2000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2000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样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00年京皖春季第2题)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解析]B项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不是一个模糊的范围,“五万元以上”已指出最低为“五万元”,所以“至少”用在句中是赘余的。C项中,“非”在句中为“不是”的意思,“并非”即“并不是”,加点的“是”为赘余的。D项中“聊”是双方的事情,只强调对象,应用介词“和”。如果不是“聊”,而是强调一方对另一方“问”或“答”,则可根据语境选择“向”。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2000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闪耀启示C.流泻闪烁启示D.流泻闪耀启发
[解析]先了解三组词语的区别:第一组: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流泻: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第二组:闪耀:光彩耀眼。(强调亮度)。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第三组: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比较三组词语,第②句的选定是唯一的,排除B、D。而第①句最准确的应是“流逝”,排除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京皖春季第2题)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D选项中的“应邀”的含义是“接受邀请”,接受邀请的前提是被邀请,这是暗含的语意,“被”用在此处,语义重复。A选项中的"或"用在此处表选择。B选项中的“就”在此处表示强调。C选项中的“与”同后面的“中国”组成介宾短语作“成员国”的定语,在此处,“与”必不可少,如果删除,就犯了缺少介词的语病。这种题型有时放在“辨析和修改病句”中考查。本题正确答案为D。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限制不耻B.遏止制约不耻C.遏制制约不齿D.遏止限制不齿
[解析]“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限制”的含义是“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带有主观色彩;“制约”带有客观因素的成分。“不耻”的意思是“不感到耻辱”;“不齿”的意思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本题正确答案为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题)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解析]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排除了“庄重”,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B项又可以被排除了。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题正确答案为D。
【迁移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___,各省市颁布了最新最低工资标准。
②常听老师说:“现在你们懂了吗”如果我们说懂,表示老师与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完成了___,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③“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____了曹雪芹的全部心血。
A.权利沟通灌注B.权力勾通贯注C.权力沟通贯注D.权利勾通灌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电视机厂售后服务周到,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一律____,绝不让顾客支付维修费用。
②《还珠格格》播出前并未___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
③欢迎___2000年《语文月刊》,全年36元,也可破月订购。
A.①包修②大事③订阅B.①保修②大肆③征订
C.①包修②大肆③订阅D.①保修②大事③征订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富有实际工作经验并做过实际___的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
②有一个贝壳迷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___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③据说这温泉的温度能自然???,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
A.考查搜集调节B.考核搜集调节C.考查收集调剂D.考核收集调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小就受到唐诗宋词熏染,这有利于他准确地领会交响乐《黄河》的诗意美。
B.马克思主义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验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C.当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临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
D.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历来没有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寺院里有几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____足有上千岁。
②京九铁路一旦修成,将____全国九个省、市,成为又一条南北大动脉。
③该公司____要退出竞争,私下里却加紧活动,谋划战胜对手的策略。
A.年龄贯串扬言B.年龄贯穿佯言C.年纪贯穿扬言D.年纪贯串佯言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勤奋学习,勇于置疑,不断创造,是21世纪是对年青人的要求。
B.他也一再表示自己一定好好交代问题,认罪伏法,重新做人。
C.这封信是1969年1月9日晚写的,但是没有寄出来,被非法扣押。
D.1956年12月文化部副部长田汉来南阳考察,提出了“抢救汉画”的倡议。
7.下面各句中横线上应依次选填词语的一项是()
(1)没有人教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___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___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2)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___不定而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A.径自竞自形迹行迹B.竟自径自行迹形迹
C.竟自径自形迹行迹D.径自竟自行迹形迹
8.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她___不住自己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略然无神。
②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灭绝的古猿___而成的。
③雪峰的红光___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A.粉饰演化映射B.掩饰演变映照C.掩藏演变映射D.掩盖演化映照
9.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美不在___,而在行动。
②秀丽的南湖,近年来因旅游的兴起而___鹊起。
③创业是人生的一份纪念,也是一个民族的___之歌。
A.语言名声行进B.言语名声进行C.语言声名进行D.言语声名行进
10.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同义词的一项是()
A.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你先考虑考虑,再给我们一个答复。
B.骄傲地望了我一眼,自豪地说:“为祖国而吃苦,我们心甘情愿。”
C.这件事已经是很明白的了。谁是谁非,你该清楚了吧。
D.敌人对我们的阵地多次发动猖狂进攻,现在我们还击的时刻即将到了,我们不会让敌人猖獗下去的。
11.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旗人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特点,革命政党和革命队伍里的领导人员必须看到,___他们不能事先看到,___他们就会跟着时间迁流,___也在努力工作,___不能取得胜利,___有使革命事业受到损害的危险。
A.只要那既然就因此B.由于而尽管却所以
C.如果那尽管也因此D.如果那虽然却反而
12.下列句中“从而”用得不正确的一句是()
A、这些文明成就积淀在文化中,又通过教育传播给新的一代,从而使新一代获得比前代更新的起点。
B.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C.中国男排昨天以三比一战胜突尼斯队,从而取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排资格赛首场胜利。
D.现在国有资产中既有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部分,又有地方、部门投资形成的部分,从而使现有资产的划分出现了很大困难。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时向他聊了起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蟑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说的这个人是否是他?
B.除非星期天没有事,我们就去踢场球。
C.老师指定的几本书,同学们已经陆续读完或基本读完。
D.我们已经学完了语法,但这仅只是为学习写作打个基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不难理解,这样一部电影竟然引起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大讨论。
B.大抵是十月下旬了吧,记得经过黄河的桥时,已经在飞着雪了。
C.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经过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历史变迁的。
D.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况且你是个大人呢!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昨天迟到尚且不论,今天又旷课半天,你自己说怎样处理?
B.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C.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没有回旋转侧的余地,只有顺着大众的势,脚不点地走。
D.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虽然环境怎样的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1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19.下列错用“或”字的一句是()
A.凡来本馆参观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
B.你上这家铺子去,总能买到牛肉或羊肉。
C.大水把铁路冲坏了,你只能坐飞机或是坐船去。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20.选出加点的虚词位置无误的一句()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星光染织厂不但产品数量比我们厂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参考答案及其辨析:
1.“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灌注”是浇进、注入的意思,此处用比喻意义,“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答案:A。
2.“保修”为保证修理,“包修”不仅有负责修理之意,同时还包含承担全部费用的意思;“大事”为中性,“大肆”为贬义,“征订”是出版社发出的,“订阅”才是读者的动作。答案:A。
3.“考查”,用一定的标准衡量;“考核”,考查审核,有“核对”的意思。结合①句内容应用“考核”。A、C两项应排除。“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使聚集。结合②句内容应用“搜集”。D项应排除。答案:B
4.“熏染”指对人坏的影响,A项应改为“熏陶”;“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B对;“临时”有两个意思,一是临到事物发生的时候,另一个是暂时、短期的,为避免歧义应改为“暂时”;“历来”意思是从来,一向,在程度上没有“从来”深,并且与前面的“历史”重复,所以应改为“从来”。答案:B。
5.“年纪”与“年龄”同义,但前者限于指人,不能用于动植物,后者则不受限制。一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系列事物,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东西;“贯穿”表示穿过、连通。“扬言”指有意用说话威胁对方;“佯言”指说假话,目的在于迷惑别人。做此类题应根据句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答案:B。
6.“置疑”用于否定,应改为“质疑”;“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扣押”专业用语,专指犯人被拘留,应改为“扣压”;“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符合本句的意思。答案:D
7.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含有竟然的意思。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答案:C。
8.“掩饰”指用某种方法来掩盖。掩盖:指隐藏。答案:D
9.“言语”即所说的话,自然形态较重,相比“语言”,其内涵较少。答案:D
10.“明白”是“明显”“使人容易了解”的意思,“清楚”是“知道、明了”的意思。答案:C。
11.此题是一个由6个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中心是说领导人必须看到这种特点,否则,会出现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二层(②?⑥句)是假设关系,第三层是并列关系,第四层是转折关系,第五层是递进关系。在测试中,可采取先突破一点(在选择项中常常只需分析一、二个关联词,就可找到答案所需的选项),然后试读查看语脉是否畅通,文句是否连贯,从而确定答案。答案:D
12.“从而”是表示行为结果和目的的连词。一般来说,前面是原因和方法,后面是结果或目的,用“从而”作纽带将它们前后连接起来。考查四个选项发现,B项“从而”之前不是“原因、方法”,“从而”的后面又非“结果”或“目的”(“……十分必要的”是说重要性)。答案:B。
13.“至少”与后面的“以上”不统一;C项,“本身就有”中“有”侧重指出具备什么,“而并非是”中“是”侧重表明所属范围,句意不统一;D项按语境“向”应改为“同”。答案:A。
14.A项“或者”改为“和”;B项“为了”改为“为”;C项“径自”改为“竟自”或“竟然”。答案:D。
15.A项中,“是否”后不应再用判断动词;B项,根据语境,“除非”改为“只要”;D项中,“仅只”是“仅仅、只是”之意,重复,二去其一。答案:C。
16.A项中,“竟然”表意外语气,与本句“不难理解”矛盾;C项中“经过”主要是指出某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得以实现,有明显的时间性,这里只能用“通过”,用在介绍作为媒介的事情;D项中“况且”只能用来进一步说明理由,不能表示让步,应改为“何况”。答案:B。
17.“尚且”,连词,提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A项应改为“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而后”应改为“以后”,因为这两者虽然都表示“以后”,但“而后”不能单用,“以后”可以单用;“虽然”应改为“不管”,“虽然”表转折,“不管”表条件。答案:C
18.B项“至少”与后面的“以上”矛盾;C项的“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后面只有一个“是”,前后重复;D项“向”应改为“与”或“同”,因为“向”是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答案:A。
19.“或”是选择连词,在D句中如果同时用“或”和“都”,这种用法是矛盾的,如果要表达“都”很精通”,就要把“或”改成“和”。答案:D
“正确使用词语”考点复习设计
【考点分析】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000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2001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2001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2001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2000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2000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样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00年京皖春季第2题)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解析]B项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不是一个模糊的范围,“五万元以上”已指出最低为“五万元”,所以“至少”用在句中是赘余的。C项中,“非”在句中为“不是”的意思,“并非”即“并不是”,加点的“是”为赘余的。D项中“聊”是双方的事情,只强调对象,应用介词“和”。如果不是“聊”,而是强调一方对另一方“问”或“答”,则可根据语境选择“向”。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2000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闪耀启示C.流泻闪烁启示D.流泻闪耀启发
[解析]先了解三组词语的区别:第一组: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流泻: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第二组:闪耀:光彩耀眼。(强调亮度)。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第三组: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比较三组词语,第②句的选定是唯一的,排除B、D。而第①句最准确的应是“流逝”,排除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京皖春季第2题)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D选项中的“应邀”的含义是“接受邀请”,接受邀请的前提是被邀请,这是暗含的语意,“被”用在此处,语义重复。A选项中的"或"用在此处表选择。B选项中的“就”在此处表示强调。C选项中的“与”同后面的“中国”组成介宾短语作“成员国”的定语,在此处,“与”必不可少,如果删除,就犯了缺少介词的语病。这种题型有时放在“辨析和修改病句”中考查。本题正确答案为D。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限制不耻B.遏止制约不耻C.遏制制约不齿D.遏止限制不齿
[解析]“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限制”的含义是“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带有主观色彩;“制约”带有客观因素的成分。“不耻”的意思是“不感到耻辱”;“不齿”的意思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本题正确答案为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题)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解析]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排除了“庄重”,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B项又可以被排除了。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题正确答案为D。
【迁移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___,各省市颁布了最新最低工资标准。
②常听老师说:“现在你们懂了吗”如果我们说懂,表示老师与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完成了___,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③“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____了曹雪芹的全部心血。
A.权利沟通灌注B.权力勾通贯注C.权力沟通贯注D.权利勾通灌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电视机厂售后服务周到,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一律____,绝不让顾客支付维修费用。
②《还珠格格》播出前并未___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
③欢迎___2000年《语文月刊》,全年36元,也可破月订购。
A.①包修②大事③订阅B.①保修②大肆③征订
C.①包修②大肆③订阅D.①保修②大事③征订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富有实际工作经验并做过实际___的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
②有一个贝壳迷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___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③据说这温泉的温度能自然???,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
A.考查搜集调节B.考核搜集调节C.考查收集调剂D.考核收集调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小就受到唐诗宋词熏染,这有利于他准确地领会交响乐《黄河》的诗意美。
B.马克思主义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验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C.当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临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
D.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历来没有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寺院里有几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____足有上千岁。
②京九铁路一旦修成,将____全国九个省、市,成为又一条南北大动脉。
③该公司____要退出竞争,私下里却加紧活动,谋划战胜对手的策略。
A.年龄贯串扬言B.年龄贯穿佯言C.年纪贯穿扬言D.年纪贯串佯言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勤奋学习,勇于置疑,不断创造,是21世纪是对年青人的要求。
B.他也一再表示自己一定好好交代问题,认罪伏法,重新做人。
C.这封信是1969年1月9日晚写的,但是没有寄出来,被非法扣押。
D.1956年12月文化部副部长田汉来南阳考察,提出了“抢救汉画”的倡议。
7.下面各句中横线上应依次选填词语的一项是()
(1)没有人教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___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___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2)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___不定而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A.径自竞自形迹行迹B.竟自径自行迹形迹
C.竟自径自形迹行迹D.径自竟自行迹形迹
8.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她___不住自己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略然无神。
②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灭绝的古猿___而成的。
③雪峰的红光___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A.粉饰演化映射B.掩饰演变映照C.掩藏演变映射D.掩盖演化映照
9.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美不在___,而在行动。
②秀丽的南湖,近年来因旅游的兴起而___鹊起。
③创业是人生的一份纪念,也是一个民族的___之歌。
A.语言名声行进B.言语名声进行C.语言声名进行D.言语声名行进
10.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同义词的一项是()
A.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你先考虑考虑,再给我们一个答复。
B.骄傲地望了我一眼,自豪地说:“为祖国而吃苦,我们心甘情愿。”
C.这件事已经是很明白的了。谁是谁非,你该清楚了吧。
D.敌人对我们的阵地多次发动猖狂进攻,现在我们还击的时刻即将到了,我们不会让敌人猖獗下去的。
11.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旗人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特点,革命政党和革命队伍里的领导人员必须看到,___他们不能事先看到,___他们就会跟着时间迁流,___也在努力工作,___不能取得胜利,___有使革命事业受到损害的危险。
A.只要那既然就因此B.由于而尽管却所以
C.如果那尽管也因此D.如果那虽然却反而
12.下列句中“从而”用得不正确的一句是()
A、这些文明成就积淀在文化中,又通过教育传播给新的一代,从而使新一代获得比前代更新的起点。
B.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C.中国男排昨天以三比一战胜突尼斯队,从而取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排资格赛首场胜利。
D.现在国有资产中既有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部分,又有地方、部门投资形成的部分,从而使现有资产的划分出现了很大困难。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时向他聊了起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蟑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说的这个人是否是他?
B.除非星期天没有事,我们就去踢场球。
C.老师指定的几本书,同学们已经陆续读完或基本读完。
D.我们已经学完了语法,但这仅只是为学习写作打个基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不难理解,这样一部电影竟然引起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大讨论。
B.大抵是十月下旬了吧,记得经过黄河的桥时,已经在飞着雪了。
C.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经过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历史变迁的。
D.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况且你是个大人呢!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昨天迟到尚且不论,今天又旷课半天,你自己说怎样处理?
B.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C.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没有回旋转侧的余地,只有顺着大众的势,脚不点地走。
D.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虽然环境怎样的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1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19.下列错用“或”字的一句是()
A.凡来本馆参观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
B.你上这家铺子去,总能买到牛肉或羊肉。
C.大水把铁路冲坏了,你只能坐飞机或是坐船去。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20.选出加点的虚词位置无误的一句()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星光染织厂不但产品数量比我们厂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参考答案及其辨析:
1.“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灌注”是浇进、注入的意思,此处用比喻意义,“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答案:A。
2.“保修”为保证修理,“包修”不仅有负责修理之意,同时还包含承担全部费用的意思;“大事”为中性,“大肆”为贬义,“征订”是出版社发出的,“订阅”才是读者的动作。答案:A。
3.“考查”,用一定的标准衡量;“考核”,考查审核,有“核对”的意思。结合①句内容应用“考核”。A、C两项应排除。“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使聚集。结合②句内容应用“搜集”。D项应排除。答案:B
4.“熏染”指对人坏的影响,A项应改为“熏陶”;“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B对;“临时”有两个意思,一是临到事物发生的时候,另一个是暂时、短期的,为避免歧义应改为“暂时”;“历来”意思是从来,一向,在程度上没有“从来”深,并且与前面的“历史”重复,所以应改为“从来”。答案:B。
5.“年纪”与“年龄”同义,但前者限于指人,不能用于动植物,后者则不受限制。一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系列事物,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东西;“贯穿”表示穿过、连通。“扬言”指有意用说话威胁对方;“佯言”指说假话,目的在于迷惑别人。做此类题应根据句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答案:B。
6.“置疑”用于否定,应改为“质疑”;“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扣押”专业用语,专指犯人被拘留,应改为“扣压”;“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符合本句的意思。答案:D
7.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含有竟然的意思。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答案:C。
8.“掩饰”指用某种方法来掩盖。掩盖:指隐藏。答案:D
9.“言语”即所说的话,自然形态较重,相比“语言”,其内涵较少。答案:D
10.“明白”是“明显”“使人容易了解”的意思,“清楚”是“知道、明了”的意思。答案:C。
11.此题是一个由6个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中心是说领导人必须看到这种特点,否则,会出现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二层(②?⑥句)是假设关系,第三层是并列关系,第四层是转折关系,第五层是递进关系。在测试中,可采取先突破一点(在选择项中常常只需分析一、二个关联词,就可找到答案所需的选项),然后试读查看语脉是否畅通,文句是否连贯,从而确定答案。答案:D
12.“从而”是表示行为结果和目的的连词。一般来说,前面是原因和方法,后面是结果或目的,用“从而”作纽带将它们前后连接起来。考查四个选项发现,B项“从而”之前不是“原因、方法”,“从而”的后面又非“结果”或“目的”(“……十分必要的”是说重要性)。答案:B。
13.“至少”与后面的“以上”不统一;C项,“本身就有”中“有”侧重指出具备什么,“而并非是”中“是”侧重表明所属范围,句意不统一;D项按语境“向”应改为“同”。答案:A。
14.A项“或者”改为“和”;B项“为了”改为“为”;C项“径自”改为“竟自”或“竟然”。答案:D。
15.A项中,“是否”后不应再用判断动词;B项,根据语境,“除非”改为“只要”;D项中,“仅只”是“仅仅、只是”之意,重复,二去其一。答案:C。
16.A项中,“竟然”表意外语气,与本句“不难理解”矛盾;C项中“经过”主要是指出某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得以实现,有明显的时间性,这里只能用“通过”,用在介绍作为媒介的事情;D项中“况且”只能用来进一步说明理由,不能表示让步,应改为“何况”。答案:B。
17.“尚且”,连词,提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A项应改为“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而后”应改为“以后”,因为这两者虽然都表示“以后”,但“而后”不能单用,“以后”可以单用;“虽然”应改为“不管”,“虽然”表转折,“不管”表条件。答案:C
18.B项“至少”与后面的“以上”矛盾;C项的“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后面只有一个“是”,前后重复;D项“向”应改为“与”或“同”,因为“向”是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答案:A。
19.“或”是选择连词,在D句中如果同时用“或”和“都”,这种用法是矛盾的,如果要表达“都”很精通”,就要把“或”改成“和”。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