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沁园春长沙
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方法: 活动体验法
本文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时间、地点、人物
湘江秋景图 -----------远、近、高、低景物
峥嵘岁月图 --------精神状态、战斗行动
中流击水图 --------豪情壮志、英雄气概
随堂练习
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 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
2.写作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讨论:各小节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⑴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板书: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⑵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能表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我要……”,“我要……”,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排浪”,就是“太阳”,就是“大海”,就是“曙光”,诗人在这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语词,以次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板书: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⑶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板书: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⑷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板书: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五、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六、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七、补充内容
食指诗一首: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食指,1968年12月20日
八、随堂练习:
阅读《相信未来》前三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什么意思?
2.“紫葡萄”“鲜花”应该是指什么?
3.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许久不开灶,没有了生命赖以生存的食物。意思是极端贫困。
2. 甜美的东西,如荣誉、爱情等等。或者抽象一点,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3. 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霜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三 十八岁和其他
知识与技能
1.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能根据表达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美好和父母艰辛,重视主动和父母交流沟通。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会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重点:
创设适宜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难点: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杨子,本名杨选堂,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季》等。
(2)时代背景:
台湾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生存条件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台湾的新生代青年就跟他们的父母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父母跟子女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难以理解的“代沟”现象,对此,杨子写下了这篇文章。
2.课题导入:
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着梦想上路时,父母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 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活动1:.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 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就我们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要冰释两代人的矛盾,只有学会 自我反省,要化干戈为玉帛,只能和父母做谈心的知己。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可是不少同学随时一生气,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生气,烦了、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即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
活动2:给学生讲述一则新闻:一名女中学生害怕父母管自己的学习跪求父母离婚。
要求①结合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②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乐”再发表看法。
总结: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是很多学生感到读书苦的一个原因。只有主动学习才会感到读书最乐。
活动3: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的彩羽,引吭试蹄的小公鸡,…….十八岁男孩的雄心和梦。
要求①用自己的语言来比喻心中的青春
②.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青春”的前三段,一起赞美这可爱的青春
4.体味全文语言特点
① 我不想向你们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② 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要保持纯真,有一颗赤子之心。
比较阅读,体会两者的不同。
总结:文章用谈话般的行文,真挚而朴素的语言,把父母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文章充满了平等对话的氛围。
板书
父母知己
自我反省 青春万岁 读书最乐
主动沟通
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总结成一段流畅简洁的话,且能概括全文。
作业:阅读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四 我的四季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三、自读研讨:
教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
[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
教 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自己。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教 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
教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创造、展示
教 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
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附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词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沉湎 缅怀 腼腆 分娩
B.自缢身亡 自艾自怜 谥号 刈麦
C.溺爱 忸怩 端倪 霓红
D.摭拾 踯躅 趾骨 投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晨曦 引吭高歌 敷演 怨天忧人
B. 磕绊 容消金镜 枝桠 汗流浃背
C. 翱翔 入不付出 琐碎 废寝忘食
D. 干瘪 不毛之地 检点 幸灾乐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0
A. 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南来的风,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哪!
B. 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无穷.
C. 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自鸣得意的毛病,还美其名曰自尊自信,这是值得年轻朋友注意的一个问题.
D. 青春是可爱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4.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及含义.
(1) 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 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5.看了张洁对人生的感悟与畅想以后,你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请以/"我走在人生的春天里”为开头,把对自己青春的感悟或联想,用议论抒情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少于300字.
五 我的五样
目标教学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4. 体验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心灵流程特点,懂得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作家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在一生当中总有些东西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难以割舍。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3分钟时间思考,什么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根据表格要求填写有关内容。
作者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作者舍弃的顺序 作者舍弃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板书:
交代题目
过程
我的五样{ 选择答案 原因 }我为何而生(生存意义)结果
舍弃过程
追问生命
随堂练习:
1.参照<<我的五样>>围绕人生选择的话题,写出你想到的二十个词语.
2.从所写出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写一段有关人生选择的话,字数100字左右.
反馈练习:
1.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斟酌(zhēn ) 弥漫(mi )屏窒(zhì )百无聊赖(liáo )
B斑斓( lán ) 雏形(chú )甄别(zhēn )娇弱纤巧(qiān )
C玫瑰(guì ) 删除(shān )不啻(chì )四肢白骸( hái )
D刹那( shà ) 墓冢(zhǒng )犄角(jī )面面向觑(qù )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逻缉 严谨 瞑思苦想 苟延残喘
B惶然 妥帖 朝夕相伴 势不两立
C挚爱 扼住 一如既往 清丽绝纶
D申述 嬉笑 忐忑不安 面面相觑
六 劝学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 砺lì 参cān 省xíng ?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而 温故而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方法: 活动体验法
本文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时间、地点、人物
湘江秋景图 -----------远、近、高、低景物
峥嵘岁月图 --------精神状态、战斗行动
中流击水图 --------豪情壮志、英雄气概
随堂练习
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 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
2.写作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讨论:各小节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⑴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板书: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⑵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能表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我要……”,“我要……”,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排浪”,就是“太阳”,就是“大海”,就是“曙光”,诗人在这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语词,以次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板书: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⑶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板书: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⑷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板书: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五、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六、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七、补充内容
食指诗一首: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食指,1968年12月20日
八、随堂练习:
阅读《相信未来》前三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什么意思?
2.“紫葡萄”“鲜花”应该是指什么?
3.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许久不开灶,没有了生命赖以生存的食物。意思是极端贫困。
2. 甜美的东西,如荣誉、爱情等等。或者抽象一点,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3. 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霜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三 十八岁和其他
知识与技能
1.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能根据表达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美好和父母艰辛,重视主动和父母交流沟通。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会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重点:
创设适宜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难点: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杨子,本名杨选堂,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季》等。
(2)时代背景:
台湾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生存条件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台湾的新生代青年就跟他们的父母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父母跟子女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难以理解的“代沟”现象,对此,杨子写下了这篇文章。
2.课题导入:
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着梦想上路时,父母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 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活动1:.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 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就我们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要冰释两代人的矛盾,只有学会 自我反省,要化干戈为玉帛,只能和父母做谈心的知己。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可是不少同学随时一生气,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生气,烦了、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即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
活动2:给学生讲述一则新闻:一名女中学生害怕父母管自己的学习跪求父母离婚。
要求①结合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②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乐”再发表看法。
总结: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是很多学生感到读书苦的一个原因。只有主动学习才会感到读书最乐。
活动3: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的彩羽,引吭试蹄的小公鸡,…….十八岁男孩的雄心和梦。
要求①用自己的语言来比喻心中的青春
②.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青春”的前三段,一起赞美这可爱的青春
4.体味全文语言特点
① 我不想向你们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② 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要保持纯真,有一颗赤子之心。
比较阅读,体会两者的不同。
总结:文章用谈话般的行文,真挚而朴素的语言,把父母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文章充满了平等对话的氛围。
板书
父母知己
自我反省 青春万岁 读书最乐
主动沟通
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总结成一段流畅简洁的话,且能概括全文。
作业:阅读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四 我的四季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三、自读研讨:
教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
[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
教 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自己。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教 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
教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创造、展示
教 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
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附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词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沉湎 缅怀 腼腆 分娩
B.自缢身亡 自艾自怜 谥号 刈麦
C.溺爱 忸怩 端倪 霓红
D.摭拾 踯躅 趾骨 投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晨曦 引吭高歌 敷演 怨天忧人
B. 磕绊 容消金镜 枝桠 汗流浃背
C. 翱翔 入不付出 琐碎 废寝忘食
D. 干瘪 不毛之地 检点 幸灾乐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0
A. 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南来的风,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哪!
B. 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无穷.
C. 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自鸣得意的毛病,还美其名曰自尊自信,这是值得年轻朋友注意的一个问题.
D. 青春是可爱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4.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及含义.
(1) 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 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5.看了张洁对人生的感悟与畅想以后,你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请以/"我走在人生的春天里”为开头,把对自己青春的感悟或联想,用议论抒情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少于300字.
五 我的五样
目标教学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4. 体验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心灵流程特点,懂得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作家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在一生当中总有些东西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难以割舍。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3分钟时间思考,什么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根据表格要求填写有关内容。
作者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作者舍弃的顺序 作者舍弃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板书:
交代题目
过程
我的五样{ 选择答案 原因 }我为何而生(生存意义)结果
舍弃过程
追问生命
随堂练习:
1.参照<<我的五样>>围绕人生选择的话题,写出你想到的二十个词语.
2.从所写出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写一段有关人生选择的话,字数100字左右.
反馈练习:
1.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斟酌(zhēn ) 弥漫(mi )屏窒(zhì )百无聊赖(liáo )
B斑斓( lán ) 雏形(chú )甄别(zhēn )娇弱纤巧(qiān )
C玫瑰(guì ) 删除(shān )不啻(chì )四肢白骸( hái )
D刹那( shà ) 墓冢(zhǒng )犄角(jī )面面向觑(qù )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逻缉 严谨 瞑思苦想 苟延残喘
B惶然 妥帖 朝夕相伴 势不两立
C挚爱 扼住 一如既往 清丽绝纶
D申述 嬉笑 忐忑不安 面面相觑
六 劝学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 砺lì 参cān 省xíng ?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而 温故而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