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新授课
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 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教后反思:
23.愚公移山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教后反思: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第一课时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sì):水边。?(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Ⅳ.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
(一)板书设计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新授课
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 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教后反思:
23.愚公移山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教后反思: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第一课时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sì):水边。?(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Ⅳ.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
(一)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