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 》、《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集《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 jié( )问 pī( ) 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 ) 灸( ) 拙( ) 帖( ) 既( )
悼( ) 炙( ) 绌( ) 贴( ) 即( )
答案:1、散文 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wù dān zhuō zhì sǒng 疮 孀 诘 霹
3、略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师点拨】
6、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7、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当堂训练】
找出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外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
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2、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人物:老王
2、(1)絮絮叨叨(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
5、对比的写法。(答“比较”或“比照”也可)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课外练习】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板书设计:
长妈妈
黄胖而矮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
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
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元旦早晨塞福橘
烦琐的规矩
“长毛”的故事
淳朴善良
关心孩子
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乐于助人
反思: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7 背 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3.当堂训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1><3><6> B. <6><7><14>
C. <1><3><14> D. <1><6><14>
(2)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
第8句:
(5)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8)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三)当堂训练
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四)布置作业
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五)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
8 台 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题目解读
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2)粗糙――经济条件差。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父?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当堂训练
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造新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反思:《台阶》一文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课文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朗读意思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9 老 王
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明星、伟人、家人。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三、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遭批斗。
四、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一)画说老王
提问: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 看,他是一个 的老人。”的句式回答。
讨论并归纳:
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
(二)走近老王
1、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
2、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速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你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
(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明确:命苦、心善。
4、提问: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并归纳: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5、提问: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善待老王
提问: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四)品味真情
1、提问: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讨论并归纳: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1)朗读: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2)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2、质疑,合作探究。
提问: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质疑:(1)文章中,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明确: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2)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明确: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 “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3)“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明确: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五)认识作者
提问:善良老实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有什么样的感受?
1、讨论并归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
2、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讨论并归纳:原因:一、平等观念;二、人道主义精神。
五、主题升华,拓展迁移
(一)关注“老王”
提问: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讨论并归纳:爱心、人道主义、平等。
(二)仿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讨论并归纳: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三)布置作业
以“读《老王》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最主要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10 信 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见板书设计)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三、当堂训练:解答课后的练习
四、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教学反思:《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2)话题:博大的爱。
教学反思:
6 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 》、《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集《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 jié( )问 pī( ) 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 ) 灸( ) 拙( ) 帖( ) 既( )
悼( ) 炙( ) 绌( ) 贴( ) 即( )
答案:1、散文 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wù dān zhuō zhì sǒng 疮 孀 诘 霹
3、略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师点拨】
6、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7、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当堂训练】
找出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外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
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2、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人物:老王
2、(1)絮絮叨叨(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
5、对比的写法。(答“比较”或“比照”也可)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课外练习】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板书设计:
长妈妈
黄胖而矮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
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
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元旦早晨塞福橘
烦琐的规矩
“长毛”的故事
淳朴善良
关心孩子
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乐于助人
反思: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7 背 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3.当堂训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1><3><6> B. <6><7><14>
C. <1><3><14> D. <1><6><14>
(2)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
第8句:
(5)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8)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三)当堂训练
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四)布置作业
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五)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
8 台 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题目解读
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拔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2)粗糙――经济条件差。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父?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当堂训练
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造新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反思:《台阶》一文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课文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朗读意思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9 老 王
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明星、伟人、家人。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三、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遭批斗。
四、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一)画说老王
提问: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 看,他是一个 的老人。”的句式回答。
讨论并归纳:
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
(二)走近老王
1、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
2、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速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你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
(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明确:命苦、心善。
4、提问: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并归纳: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5、提问: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善待老王
提问: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四)品味真情
1、提问: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讨论并归纳: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1)朗读: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2)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2、质疑,合作探究。
提问: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质疑:(1)文章中,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明确: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2)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明确: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 “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3)“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明确: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五)认识作者
提问:善良老实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有什么样的感受?
1、讨论并归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
2、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讨论并归纳:原因:一、平等观念;二、人道主义精神。
五、主题升华,拓展迁移
(一)关注“老王”
提问: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讨论并归纳:爱心、人道主义、平等。
(二)仿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讨论并归纳: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三)布置作业
以“读《老王》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最主要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10 信 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见板书设计)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三、当堂训练:解答课后的练习
四、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教学反思:《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2)话题:博大的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