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通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训练概括、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珍爱野生动物。
重点
感受文章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蓄的句子。
教学设计思路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沟通课堂内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窥探(kuī):暗中察看。狩猎(shòu):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三段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思考,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3)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1.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摘自《辞海》
提问:把这一段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明确:这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点拨: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自主选例评析。
(1)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2)感受抒情性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媒体显示)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涵泳体味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如有小组成员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以纸条形式向教师提问。
2.教师选择较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代表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1)课文是译作,理解起来有困难。联系上文,“坚定信念”是指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的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说“先知”。“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2)联系下文,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存疑:对有损无益、损益兼有的动物,我们也要与它们和谐共处吗?
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回答,引导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两周以后上交研究性报告。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通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训练概括、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珍爱野生动物。
重点
感受文章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蓄的句子。
教学设计思路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沟通课堂内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窥探(kuī):暗中察看。狩猎(shòu):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三段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思考,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3)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1.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摘自《辞海》
提问:把这一段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明确:这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点拨: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自主选例评析。
(1)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2)感受抒情性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媒体显示)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涵泳体味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如有小组成员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以纸条形式向教师提问。
2.教师选择较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代表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1)课文是译作,理解起来有困难。联系上文,“坚定信念”是指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的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说“先知”。“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2)联系下文,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存疑:对有损无益、损益兼有的动物,我们也要与它们和谐共处吗?
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回答,引导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两周以后上交研究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