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 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真诚,朴素的习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著。
重点难点:
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 文题理解:
文题点明了本文是一个跟“贺卡”有关的故事。
2.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鲍尔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3. 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作者记叙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过一张小贺卡,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沈阳雪大,为下文写李小屹给雪人寄贺卡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 6段):李小屹与“雪人”互寄贺卡。
第三部分(第7 10段):故事的结局,点明全文主旨。
4.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用隽永的语言画龙点睛地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当“我”看到孩子给雪人的贺卡,他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雪人是没有情感的,作者这样说,正反衬了孩子纯真心灵的可贵。
(2)语言欣赏: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叙述中有抒情,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给人朴素平实的感觉。
(3)写作借鉴:把情感蕴含在叙述中。如,“我”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这里只有叙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让我们窥见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鲜艳,孩子的童心鲜艳,作者的欣喜和热爱流淌在字里行间。
(二)重难点句子
“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护纯洁的童心,他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有梦,应该有对童话的神往,有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应该富有想象力,这种情感是美的。作者想延续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给孩子写信。作者说“不知这样做对不对”,是怕创造的童话境界吓着孩子,自然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个大人在跟她对话。作者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三)合作探究:
1. 讨论:文章说“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神话是不现实的,为什么相信神话以及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一般而言,与大人相比,儿童的心灵比较纯真,情感比较真实;心理上更为好奇,更趋于趣味和幻想,思维更简单,生活的经验更有限。因此,儿童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作真实,把动物、植物乃至石头、桌椅都当作有人一样的生命感觉,乃至“也有爸爸妈妈”;喜欢沉浸在自己所感觉的美好的趣味盎然乃至奇异的世界里。其中自己感觉特别珍贵,或特别郑重其事,或特别神秘的东西还往往会把它当作自己心灵王国的秘密。这些孩子气感觉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它的纯真、美好,就是他往往把大人们视为微不足道的东西看得很有兴趣。随着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在人身上会不断增加,在丧失孩子气感觉的同时,往往可能也流失了一部分纯真、美好和趣味。所以作者会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事实上,一般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幸福的童年。这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童年。这也就是文中说的“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李小屹”不过是作者塑造的有着纯真美好、天真无邪的童心的一个“代表”。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这类“神话”和童年的“秘密”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当然也有这类的“神话”和童年的“秘密”。道理见第1小题的说明和“主编解读参考参考”。具体例子如荷首乌根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特别是对“结末教训”的信以为真等等,就是这类“神话”。这些“神话”以及“我”对这些“神话”的理解,还有,短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背着先生的那些顽皮淘气的有趣“工作”和课堂小动作,乃至有口无心乱读书、欣赏先生读书的入神样子,关于“怪哉”一事对先生背地里的猜想、把砖头抛到间隔的梁家等等,都可看成是童年的“我”心灵里的“秘密”。学生的讨论,不必讲道理,只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即可。
3. 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假设几天以后,李小屹又给 “雪人”写了一张的贺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会写些什么呢?
前半部分所问,目的在让学生更认真地阅读、领会课文。文中在字面上已经作出了回答。理解的要点是:①“我”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信,是被孩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孩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普遍的同情和关爱所感动。“我”的举动,是对这种心灵的呵护,对这种关爱的回应,对这种可贵情感的珍重。②后来为什么又不回了?如果继续这个游戏,那就无异于真的骗了她。如果说出真相,那就破坏了她正在编织的美好的梦,中断了她正在“上演”的动人的故事,而这,是“我”更不忍心的。所以,面对这么一个纯真的孩子,“我”只好停止这游戏,让李小屹在今后成长的岁月里自已去认识吧,让这动人的童心童真童趣延长得更久一些,让她这幸福的童年迟一点结束吧。
后半部分的回信活动,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各显其能。但总的应立足于文本,扣紧李小屹的纯真、美好的、相信神话的心灵特点以及当时焦急等待回答的心理特点。
(四)作业: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 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真诚,朴素的习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著。
重点难点:
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 文题理解:
文题点明了本文是一个跟“贺卡”有关的故事。
2.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鲍尔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3. 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作者记叙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过一张小贺卡,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沈阳雪大,为下文写李小屹给雪人寄贺卡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 6段):李小屹与“雪人”互寄贺卡。
第三部分(第7 10段):故事的结局,点明全文主旨。
4.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用隽永的语言画龙点睛地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当“我”看到孩子给雪人的贺卡,他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雪人是没有情感的,作者这样说,正反衬了孩子纯真心灵的可贵。
(2)语言欣赏: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叙述中有抒情,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给人朴素平实的感觉。
(3)写作借鉴:把情感蕴含在叙述中。如,“我”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这里只有叙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让我们窥见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鲜艳,孩子的童心鲜艳,作者的欣喜和热爱流淌在字里行间。
(二)重难点句子
“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护纯洁的童心,他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有梦,应该有对童话的神往,有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应该富有想象力,这种情感是美的。作者想延续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给孩子写信。作者说“不知这样做对不对”,是怕创造的童话境界吓着孩子,自然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个大人在跟她对话。作者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三)合作探究:
1. 讨论:文章说“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神话是不现实的,为什么相信神话以及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一般而言,与大人相比,儿童的心灵比较纯真,情感比较真实;心理上更为好奇,更趋于趣味和幻想,思维更简单,生活的经验更有限。因此,儿童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作真实,把动物、植物乃至石头、桌椅都当作有人一样的生命感觉,乃至“也有爸爸妈妈”;喜欢沉浸在自己所感觉的美好的趣味盎然乃至奇异的世界里。其中自己感觉特别珍贵,或特别郑重其事,或特别神秘的东西还往往会把它当作自己心灵王国的秘密。这些孩子气感觉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它的纯真、美好,就是他往往把大人们视为微不足道的东西看得很有兴趣。随着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在人身上会不断增加,在丧失孩子气感觉的同时,往往可能也流失了一部分纯真、美好和趣味。所以作者会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事实上,一般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幸福的童年。这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童年。这也就是文中说的“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李小屹”不过是作者塑造的有着纯真美好、天真无邪的童心的一个“代表”。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这类“神话”和童年的“秘密”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当然也有这类的“神话”和童年的“秘密”。道理见第1小题的说明和“主编解读参考参考”。具体例子如荷首乌根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特别是对“结末教训”的信以为真等等,就是这类“神话”。这些“神话”以及“我”对这些“神话”的理解,还有,短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背着先生的那些顽皮淘气的有趣“工作”和课堂小动作,乃至有口无心乱读书、欣赏先生读书的入神样子,关于“怪哉”一事对先生背地里的猜想、把砖头抛到间隔的梁家等等,都可看成是童年的“我”心灵里的“秘密”。学生的讨论,不必讲道理,只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即可。
3. 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假设几天以后,李小屹又给 “雪人”写了一张的贺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会写些什么呢?
前半部分所问,目的在让学生更认真地阅读、领会课文。文中在字面上已经作出了回答。理解的要点是:①“我”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信,是被孩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孩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普遍的同情和关爱所感动。“我”的举动,是对这种心灵的呵护,对这种关爱的回应,对这种可贵情感的珍重。②后来为什么又不回了?如果继续这个游戏,那就无异于真的骗了她。如果说出真相,那就破坏了她正在编织的美好的梦,中断了她正在“上演”的动人的故事,而这,是“我”更不忍心的。所以,面对这么一个纯真的孩子,“我”只好停止这游戏,让李小屹在今后成长的岁月里自已去认识吧,让这动人的童心童真童趣延长得更久一些,让她这幸福的童年迟一点结束吧。
后半部分的回信活动,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各显其能。但总的应立足于文本,扣紧李小屹的纯真、美好的、相信神话的心灵特点以及当时焦急等待回答的心理特点。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