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1课《长征》(精选12篇)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1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略)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2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3
一、词语积累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①(气势)盛大、雄伟。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③(气势)充满。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①指陆军、海军、空军。②对军队的统称。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
三、难句讲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泸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红军跨越了千山万水,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前堵后追的敌人,终于一步步接近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怎能不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呢?
四、篇章学习
这首诗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1.语言高度凝炼。长征是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首诗却只用了寥寥56个字便把长征中所经历的几处险山恶水都反映出来,并点出了这几处的特点(五岭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金沙江的“水”与“云崖”。大渡河的铁索桥、岷山的“千里雪”)真是做到了言近旨远、言简意赅。
2.想像丰富。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像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像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像那里所云崖变“暖”,抢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像,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来了。
3.两两相对的句式。这首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十分整齐。“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对“磅礴”,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后边一个表事物名称的词。“金沙”对“大渡”,都是水名;“水拍”对“桥横”,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一个表动态的词;“云崖暖”对“铁索寒”,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一个表示状态的词。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式,不但结构整齐、琅琅上口,还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4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6
(寄景于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常用的写法,注意结合起来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
(十五)(淮安中考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烧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看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把。”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走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来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3期)
1.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中的“生死攸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子三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赏析。(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再解答。赏析时,找到任意一个自己体会的亮点,简洁表述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周团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而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一方面他关心爱护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射杀陪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时痛苦心情,表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1.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同母子三人的生命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对即可)
2.烘托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母子三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能说明原因,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言之成理即可。(母子三人的共同点:爱国,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母亲:关爱子女;孩子:聪明可爱。意对即可。)
4.能选点并作简要赏析即4分。(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9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10
宁乡县实验中学 黄凤飞
一、观看影片,蓄积感情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
(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师: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板书:长征)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师:请同学们翻书62面,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点的字,谁来试试。
(生读诗歌)
师:生1读得流畅,但平舌音与翘舌音分得不是很清楚,跟老师读“水、沙、索”。生2有气势,但读错了一个字“岷”,注意与“眠”字区别,跟老师读“岷”、“岷山”、“眠”、“睡眠”。
师:老师也想读读,同学们评评。
(师范读)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感强。
师:谢谢你的称赞。
生2:老师读得流畅,有气势。
师:多谢你的夸奖。
生3:我认为老师读的“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铁索”应该读得重些,因为从铁索两字可看出当时战斗的险恶。
生4:我认为老师读“走泥丸”时间隔久了,应紧凑些。
师:有道理,老师接受你们的批评,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能超过老师。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1: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2:这首诗描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生3:这首诗写红军不怕困难,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写长征中两次主要的战斗。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暖”和“寒”字的意思,“暖”指红军内心十分高兴,“寒”字就是使人感到“寒心”的意思。
师:抓住重点字学习诗歌的方法真好。
(相机板书:暖、寒)
生2:我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红军不怕长征艰难困苦,万水千山的路程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不错,理解透彻。
生3:我由“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想到红军不畏艰难,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脚下流动的泥丸,而我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放弃,我心中感到惭愧,以后,我一定在困难面前坚强,做个男子汉。
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精彩极了。
生4:我知道“逶迤”是指山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是指山气势雄伟的样子。
(师相机用简笔画表示并板书:五岭、乌蒙山)
师:抓住了关键词。
生5:我读懂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只是这个字“皑”是读“áī”。
四、精读诗歌,领悟意境
师:诗中哪一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生1:不怕。
生2:等闲。
师:说说你认为哪一个词更能看出红军的英勇无畏?
生1:不怕一词可见红军能克服一切困难,非常勇敢,所以这个词好些。
生2:红军把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难道还会害怕吗?我认为“等闲”好些。
师:反问句极富说服力。
生3:我也认为“等闲”好些,从中既可以看红军不怕困难,也可以看出红军很乐观,能抱着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
师:分析很深入,通过讨论,我们认为“等闲”更好些。
(师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你能试着把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读出来吗?
师: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请你试试。
师:读得流畅,再有气势一点效果会更好。大家齐读。
师: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指图,板书:五岭)
生:像细小的波浪。
师:“腾”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腾)
生1:是跳跃、翻滚的意思。
师:能否换成“流”呢?理解更简单些。
生1:不能换,换成“流”就没有诗的韵味了。
师:有独特的见解。
生2:不能换,“腾”字可见波浪欢跃、活泼的样子,从而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师:感悟很深,那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什么?
生: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师:“走”能否换成“跋”呢?这样更能体现红军面对的艰难险阻。
(板书:走)
生1:不能换,读起来不上口。
师:有一定道理。
生2:不能换,“走”字更能体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
师:说得真好,你认为该怎样读这两句诗呢?
生1:读得豪迈,乐观。
生2:既要有气势,又要能体现长征的艰苦。
师:谁来试试。
(齐读)
师: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听老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师:谁能说说红军高兴的理由?
生1:因为红军巧渡了金沙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所以高兴。
师:这是胜利的喜悦。
生2:红军不费吹灰之力夺下了金沙江,所以内心欢乐。
师:这是巧夺的欢呼。
生3:红军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渡过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所以高兴。
师:这是挑战大自然,战胜自然环境的喜悦,毛泽东曾抒发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你知道怎么读了吗?
生1:读得欢快一些。
生2:读得乐观些。
师:谁能试试?
师:老师不光从你的语言,还要从你的表情、眼神来感受你内心的快乐,你再大胆读一遍。
师:很好,大家齐读。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生1:我认为读得悲壮些。
师:有道理,你试试。
生2:我认为读得稍快些,体现一个“飞”字,因为抢得时间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师:有个性,请你读读。
生3:我认为该读得“寒心”些,可以用颤音来读“寒”字。
师:你很有创意,请试试。
师: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自由朗读这句诗。
师:走出茫茫雪山后,红军心情怎样?
生:非常高兴。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1:从“喜”字可以看出。
(板书:喜)
生2:从“尽开颜”可以看出。
师:颜指什么?
生1:指脸部。
生2:指脸上的表情。
师:为什么用一个“开”字?
生1:好像绽开的花朵。
生2:使人感到一种动态的美。
师:分析恰当,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的红军历尽万水千山,克服艰难险阻,表现英勇无畏的气慨。
(板书:万水千山、英勇无畏)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请生表演读、合作读,师相机评价: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等)
五、总结全诗,背诵诗歌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让我们自由跟唱《长征主题歌》。
(课件播放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对英雄的沉痛缅怀及崇高敬意。
(全班站立背诵诗歌)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1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长征》。
一、教材分析
《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追念起长征中赤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履历的艰巨崎岖,心潮汹涌写下的诗。纵观全诗,魄力磅礴,魄力雄伟,格调奋发,笔力雄健。本课的内容无论是在本单位照旧本册书以致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都有偏紧张的职位地方和作用。
二、学情阐发
五年级的学生比力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吸引,想象力富厚,他们的头脑积极性容易被引发出来。同时,对赤军长征的内容有肯定相识,好比在曩昔学过《丰碑》、《倔强的小赤军》、《飞夺泸定桥》等,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相识了长征。但缺乏对长征费力进程完备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力的感觉和体验。再加上这首诗的期间配景离学生的生活年月比力远,学生要掌握诗中的头脑情感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漾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法,体会感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
六、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为“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五个环节。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诗文《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长征》诗文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铺垫史实背景,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中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在进一步的读书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如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有的小组说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诗意,并告诉大家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还有的小组发现了“暖”和“寒”表达了红军战士截然不同的心情。同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当那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宏伟的乌蒙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对“逶迤”“磅礴”也就理解了;当学生看了巧渡金沙江后,笑了,这一笑,对云崖暖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当学生看了大渡河上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是那样激烈、悲壮,对于铁索寒自然会有所感悟了。学生潜心会文,自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伙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如:“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既是《长征》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又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但语言美、韵味美,节拍更美,在本课的末了,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陈诉请示学习了《长征》后的劳绩,资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明白、对长征精力的领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拜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末了,老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防治伯仲口病”、“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本日的宁静年月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衅,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旧必要长征精力。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遵照了教学以人为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注意课表里的延伸,运用配景资料、视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聚,让学生读议联合,给学生提供富足的表达时机,使这节课满盈了语文味,真是悟诗情,学精力,更喜讲堂四非常,师生同吟尽开颜!
语文教案-11课《长征》 篇12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