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通用2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通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通用2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篇1

  19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⒊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⒋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积极试验的习惯。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引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⒈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⒉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⒊揭题天火之谜

  ⒋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⒊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⒋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⒈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⒉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⒈指名读课文。

  ⒉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⒊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⒋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就是?(板书:雷暴之谜)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是谁解开了这个谜团?(板书:富兰克林)

  师:对,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了这个谜,(板书:实验揭密),打开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是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⒈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⒉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⒊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⒋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⒌讨论板书: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⒍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⒎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想一想,实验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再与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a. 学生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b. 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c. 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词语、句子

  d. 淋湿后的麻绳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什么?(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结果怎样?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e. 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理解:欣喜若狂。你来读一读富兰克林的话。

  以评促读。理解“狂”。

  f. 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g. 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你能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和我们平时放风筝有什么区别呢?(材料不同,时间、天气不同,目的不一样)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它……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⒏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⒐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⒑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⑾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⑿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⒈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⒉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⒊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⒈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⒉完成课后练习4。

  3.送给学生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四、指导复述全文。

  ⒈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⒉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⒊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⒋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⒌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⒈复述课文。

  ⒉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4.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并懂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坚强品格。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3)什么是“信念”,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4)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导读正确

  浙江  谈迁  抄写  锁在  挣脱  遗迹

  诞生  逸闻  撰写  崎岖  坎坷     名垂青史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家境贫寒      流传千古       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2)理解词语: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

  翔实可信、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名垂青史

  崎岖、坎坷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每个自然段大概意思。

  3.指导分段

  ①第一段:(1节)谈迁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奋斗,终于编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

  ②第二段:(2、3节)书稿被盗,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经过奋斗,重新编写了《国榷》。

  ③第三段:(4节)告诉我们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

  (1)“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什么是“信念”,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五、指导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记忆。

  2.指导难字“诞”。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  浙  迁  博  抄  锁  挣  诞

  ⑵、教师范写  博  诞

  ⑶、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zhēng(      )

  2.抄写词语,多音字组词         挣  zhèng(      )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数字)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

  2.课题中的“厄运”这个词语你理解吗?课文写谁遭遇了厄运?

  交流板书:谈迁

  过渡: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语句。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谁来说说

  交流语段: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板书:书稿被偷

  2.教师:对于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一个天大的厄运,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致命打击

  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在关键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二十多年心血

  出示句子: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交流引导体会:

  ★谈迁治学刻苦、认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点、一百多里”对比体会)

  教师:当你读到“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时,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

  (脚底走出了血泡,风餐露宿,累了就地休息一会,渴了喝口路边的冷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教师:谈迁这样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冷水去抄史料仅仅是只有一次么?不,肯定还有许多许多次。

  ★二十多年的追求,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治学刻苦、信念坚定。

  6次修改――治学严谨

  500多万字――是鸿篇巨制

  (3)指导朗读句子,把谈迁经历的磨难,不怕苦,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就这样,为了这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奋斗了二十多年,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可是二十年的心血却在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怎么能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呢。

  4.谈迁在遭受到如此的厄运之后,他的表现如何?指导看图,教师谈话:谈迁是什么人?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他是一个饱读诗书、性格内向的文人,是一位饱经风霜、尝遍人间疾苦的老人……可以说,一生中他就流过这一次泪。是啊,54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省吃俭用,直熬到两鬓斑白,不就是为了编写这部明史吗?如今书稿被偷,他怎能不伤心?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这两句话。

  交流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自由读,用心体会,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痛苦、伤心、悲痛欲绝。

  指导朗读:一个50多岁的老人,整天老泪纵横,以泪洗面,可见是多么伤心啊,谁来朗读,表达出他悲痛万分的心情。

  个别读――个别读――齐读

  (3)指名读第二句,谈谈你的感受?

  ▲不屈不挠、不认输、不向厄运低头、坚强

  板书:从头撰写

  指导朗读:表达出坚强,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精神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5.教师: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一个疑问:谈迁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能很快站起来了呢?再次快速浏览一、二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交流:他有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教师:是啊,信念是力量,信念是勇气,信念是希望。是坚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谈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过渡:谈迁在厄运面前重新站立了起来,那么,他又是如何同厄运抗争的呢?听老师读课文,用心听,细细体会,想像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

  2.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前面部分),学生用心听,仔细想,想像画面。

  3.出示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自己再读读这段话,请你说说你看到的觉得最感人的一幅画面。

  (2)学生交流:

  看到了谈迁在茫茫风沙中奔波的画面;

  看到了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

  看到了谈迁挑灯夜战的场景;

  看到了谈迁抓紧时间奋笔疾书的情景;

  看到了……

  3.教师引读:

  a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白天,他――;到了晚上―;

  b为了国榷,谈迁离妻别子,白天,他――;到了晚上――;

  c为了国榷,谈迁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百病缠身的老人,白天,他――;到了晚上――;

  4.谈迁为了心中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再读第三自然段。(恶劣的环境,时间,身体,孤独,厄运)

  5.教师:谈迁用打不垮的信念与厄运抗争,结果如何呢?

  ▲学生交流说说:

  新的《国榷》诞生;

  比被偷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

  战胜了厄运获得了成功;

  他自己也名垂青史

  板书:名垂青史

  ▲齐读第三自然段最后部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迁的成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出示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板书:有信念,就有希望

  3.同学们,今天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哪些人,他们也与谈迁一样在厄运面前不低头?

  4.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遭遇了厄运,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你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5.交流。

  6.教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板书设计:

  书稿被偷

  谈迁     致命打击      有信念,就有希望

  从头撰写

  名垂青史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篇2

  21  诺贝尔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勇敢追求的品质。

  【教学方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

  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⒉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提示:“盛”是后鼻音,“颁、残”是前鼻音;“逝、锤、瑞”是翘舌音,“残、隧、凿”是平舌音;“械”读音。

  ⑵注意字形。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学习课后词语

  盛会   机械   艰苦   爆炸   劈山筑路

  残废   威力   运输   逝世   荒山野岭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⒈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

  (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⒉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⒊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⒈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⒉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⒊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听写生字词

  机械  艰苦  威力  劈山筑路

  逝世  瑞典  盛会  毫不气馁

  (正确答案,投影打出)

  ⒈上节课我们读通、读顺了课文,还学习了第一段。回忆一下: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这一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⒉过渡:为什么诺贝尔受到人们如此的怀念,如此的敬重呢?我们这节课将继续走进诺贝尔,学习课文的3-9小节。

  2.生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后人遗忘,鲜为人知。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流芳百世。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景仰之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

  二、读悟课文第二段

  ⒈轻声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两个作业①用横线画出能代表这一段意思的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⒉读完这段文章,你认为诺贝尔研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1)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炸药油”。

  (2)亲人伤亡,诺贝尔毫不气馁,数百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

  (3)用生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板书)

  ⒊默读课文思考,在诺贝尔历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画下来,并写上打动你的理由。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预设学生讨论交流重点。

  (1)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

  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

  (有了兴趣,便开始努力,对科学如此执著)

  (2)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毫不气馁。(诺贝尔对科学痴迷已经到了放弃一切的地步)(诺贝尔不伤心吗?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很伤心,他会想,哥哥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残废了,我更要继承他们未尽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我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更好的工作。)

  (3)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恒心令人敬佩不已。)(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4)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完了!”(专注,威力巨大,极度危险)

  读的层次引导:a. 这段文字具体描写了诺贝尔实验时的情景,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危险、紧张、为诺贝尔捏了一把汗……)

  b.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叫你起来读,你准备怎样读?你会突出哪些地方?自己先在下面想一想,练一练。

  你可以来有感受地读一读,也可以抓住关键地方说说感受,再来读一读。

  (a)文中的“亲自”和“紧盯”“仍然盯着”表现了诺贝尔的置危险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的样子,说明他为了炸药研制的成功,不肯轻易放过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b)“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火星离炸药的越来越近和三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危险在一步步靠近,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诺贝尔的身上,所以要有层次地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惊险。

  (c)从“怦怦直跳”,我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情况的惊险,让人喘不过气来。

  师:“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呢?(可以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引读:轰!……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

  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历经数不尽的艰难后取得成功的欣喜若狂的心情)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⒋你能否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毫不气馁、勇于探索、敢于实验、舍生忘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等)

  ⒌自由读3-9小节,填空。(投影打出填空题)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在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人,他们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他们都有些谁呢,谁能介绍?老师介绍几位给你们认识。

  司马迁 袁隆平徐霞客(投影打出)指名读相关内容。(配乐《真心英雄》)

  四、留下悬念总结全文。

  同学们,诺贝尔获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敬佩,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许多的发明,不仅仅因为他志向高远,锲而不舍,还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诺贝尔。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面对这一切,有人也许会问诺贝尔,你所做这一切值得么?想听听诺贝尔的回答吗?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略)

  问:从中,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一颗热爱劳动人民的心,一颗献身科学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一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心……)

  五、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三、小练笔,为诺贝尔写小传

  四、交流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资料。

  板书设计: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锲而不舍  

  无私奉献

  22  滴水穿古的启示

  【教学要求】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⒉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方法】默读思考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⒈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孜孜 不倦坚持 不懈炉火 纯青铭记

  ⒉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⒉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⒊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⒉词语教学, 指名读,相机正音。

  ⑴出示词语

  第一组:

  徽     锲      琢      孜     碳      给

  第二组:

  恒    懈     纲    贩    恋    筒    权    勉    铭    予

  ⑵自读,读不准的看看书上生字表中的拼音。

  ⑶指名读生字,每个读2遍。

  ⑷出示词语领读词语,集体跟读。

  ⒊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⒋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指名逐自然段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锲:雕刻。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

  日雕月琢:琢:雕刻。不停地雕刻。

  微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持之以恒:恒,永久。长久地坚持下去。

  迷恋:过分爱好而恋恋不舍。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下去,一点也不松劲。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铭记:铭,在器物、石碑上刻字。深刻地记在心里。

  《本草纲目》:中药学书名。全书52卷,分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搜集药方⒈1万余条,附有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⒌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

  (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⒍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指导写字:恒  懈  恋  勉

  四、作业:

  ⒈抄写词语。

  五、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课前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⒉读课题。

  2.这里有一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坚持不懈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追问:细心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的确,这组词语意思十分相近,与这些词意思相近的词,你还想到了哪一个?(持之以恒)

  3.这儿还有一组词,在平常同学们的学习中出现过,谁来读?

  三心二意    见异思迁    心猿意马    朝三暮四    虎头蛇尾

  这组词语,意思也十分接近,与这组词意思相反的词,让你想到了哪一个?(目标专一)

  4.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向我们说一说“滴水穿石”的字面意思。(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长日久,就能把石块滴穿)

  5.“滴水穿石”是一种罕见的奇特的现象,同学们看到过吗?其实课文的作者也没见到过。但是作者却凭着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一奇特的现象。哪位同学能把作者的描写读一读。

  二、品读感悟

  ⒈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从这个奇观形成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⒉品读“名人”一部分

  ⑴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⑵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引导学生找到“你看,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吗?”

  ⒊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理解“滴穿”是指攻克、克服; “顽石”指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⒋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⒌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从“每天作画三幅”、“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通过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拓展迁移

  ⒈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投影仪出示)

  小小交流会

  要求:

  ⑴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

  ⑵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⑶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就更好。

  程序:

  ⑴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⑵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⑶推荐代表上台交流。(2位)

  ⒉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⒊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

  ⒈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__________(生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

  ⒉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

  ⒊出示课文原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⑴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①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②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⒋师: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

  ⒌师: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

  ⒍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总结全文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当我们面对成绩时,不要骄傲,我们想到的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六、课外作业

  自选一题

  ⒈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⒉课外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创造奇迹

  持之以恒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通用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