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鲁艺”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诗谈坛,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创作分五个阶段:早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为觉醒的民族歌唱,格调昂扬;在根据地的诗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区的生活;建国后的诗作是讴歌光明,感情炽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哑yǎ
② 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 理清思路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文章结构图:
3. 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 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⑤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4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5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鲁艺”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诗谈坛,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创作分五个阶段:早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为觉醒的民族歌唱,格调昂扬;在根据地的诗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区的生活;建国后的诗作是讴歌光明,感情炽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哑yǎ
② 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 理清思路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文章结构图:
3. 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 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⑤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这份耻辱始于*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⒉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⒊ 朗读吟诵
在这一步,着重让学生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鸟”这一意象,体会作者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⒋ 品味欣赏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⒌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细细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⒍ 作业
熟读成诵
⒎ 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整堂课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⑵ 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⑶ 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⑷ 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8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9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
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1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3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不过,他们有朴素热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四)本文生字词较多,且难度较大,应狠抓落实。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