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案(精选12篇)
《红楼梦》教案 篇1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语文教案-《红楼梦》选读。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
《红楼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多媒体显示)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
《红楼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
教学要点: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
作者所处社会背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 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J、父亲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
做过康熙皇帝的养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第二课时
一、《红楼梦》的序幕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学生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作业:
1、从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红楼梦》教案 篇4
《红楼梦》选读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导入(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红楼梦》教案 篇5
一、导入 (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红楼梦》教案 篇6
1、金陵十二李厚霖钗指的是:(林黛玉、李厚霖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李厚霖春、贾迎春、贾探春、恒信、史湘云、秦可卿、妙恒信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 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
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史湘云)。
18、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 ),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19、《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2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2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2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23、《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24、《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
2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
2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19、《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20、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2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_原应叹息_”之意。
22、《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红楼梦》教案 篇7
周顺双
一、 曹雪芹的家世和精神依托
评价《红楼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及思想形成,写作《红楼梦》的原因。
曹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4年。先世原为汉族,明末时加入满洲籍,属汉军正白旗。其先祖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曾祖母为康熙奶妈,祖父曹寅为康熙幼年时的伴读,故而康熙登极后,曹家日益得势。曾祖父曹玺康熙二年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曹玺病死后,由祖父曹寅、伯父曹 、父亲曹 续任。江宁织造一职名义上是皇室采办物资,实际上是皇帝派驻江南的亲信耳目。康熙熙攘攘六次南巡,有四次以江宁织造成为行宫,可见曹家地位之显赫。康熙去世,雍正上台后竭力贬裁康熙亲信,雍正五年,曹 被革职并被抄家。韩隆初年时曹家再次遭受变故,遂彻底衰败。至曹雪芹时,举家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以粥度日。家境的败落和困顿的生活,使他世态炎凉和人情的冷暖有了深刻的体察,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有了透彻的认识。曹雪芹受家人的影响,文化教养和艺术修养可不谓不深,可他受到了清王朝的挤压,于是他对儒家(儒教)教育彻底失望,并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似乎更趋向于道家及禅宗,一切顺其自然,“质本洁来还洁去”吧。当然,作为一代文学名家的曹雪芹不可能把自己禁锢在四书五经里,他得各家兼收并蓄,他不可能不涉猎其他宗教神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儒教)他肯定会“精 八极”,为已所用。有关这一点,《红楼梦》中的一些宗教人物及神话情节可以为证。另据有关专家考证:曹雪芹当年生活的西山(现今北京市的香山)是儒、佛、道三教汇集的地方,一些重要的宗教人物经常云集在这里,宣传自家的思想和宗教精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曾亲临,聆听三教讲法,从一定意义上为讲法呐喊助威。曹雪芹的表哥也参与了讲法活动。如此重大的三教讲法活动,难道曹雪芹会置之不理?
有些学者指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家史,不是不可信。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与曹家的由盛到衰,真的就是偶然的巧合?宝玉不愿仕途经济,这里面就没有曹雪芹的影子?我猜想;曹雪芹是否在借《红楼梦》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和宣泄?
二、 宗教与文学的缘源
卡西尔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从中人们可以得知: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可宗教以感性形象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览古今中外文学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足以表明宗教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有如苏曼殊、许地山、废名这样作为宗教人士或宗教研究家的文学家;有如《西游记》、《天路历程》这样的宗教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与宗教精神相关联的作品,如《神曲》、《红楼梦》、《受戒》(汪曾祺)、《西藏:隐秘的岁月》(扎西达娃)、《心灵史》(张承志)等,这些都无不表明: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精神维度。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道教、伊斯兰教,他们都涉及人生的苦难及如何解脱和超越的问题。宗教精神以宗教性体验为基础,以对神的终极诉求皈依为价值核心。其主体可以是作者,也可以超越作者。文学与哲学对抗,而文学以走向哲学,终极之路途则是宗教。有关问题,叔本华、王国维等大家已作过精辟的论述:(文学)解脱之道根本尚在宗教。宗教体验的审美和以反映生活为内容的文学审美戚戚相关。
现谈谈古典名著《红楼梦》与宗教的缘源。
三、 精神的领袖――警幻仙姑
翻开《红楼梦》,第一个走入我们视野的是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这里虽
虽然没有亚当和夏娃,但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亚当将肋骨交给了夏娃,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男授女受,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红楼梦》比基督教的《旧约》多了些世俗人情罢了。教主耶稣在一定意义上与警幻仙姑如同一辙。警纪仙姑有过两件功绩。仙姑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得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二字。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仙姑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警幻仙姑所说的“蠢物”,在文学作品中有《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蠢得过份通俗,为仙姑所不爱。仙姑应该说是意淫的高手,所以钟爱宝玉,优而待之。仙姑是“神仙姐姐”,淫得不俗,所以将宝玉推荐给其妹可卿的眠床。此景只应天上有,在人世间,宝玉所遇所求均是蠢物,于是孤掌难鸣了。
读遍,《红楼梦》,然是只可意味而难以言传。宝玉始终把神仙姐姐视为其潜意识中的精神领袖,他没有辜负仙女的教诲。大师曹雪芹把宝玉的“淫”处理在若有若无之间,织造得密密麻麻,一段缠人的情意,说它不得二,仙姑“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入宝玉房中,将门掩上自去。”警幻仙姑对宝玉的性启蒙教育在瞬间完成了,并且还授以性技术。宝玉也也没有忘记导师――仙姑的教诲,按时完成作业 ,而且完成得难解难分。警幻仙姑有一个美妙的说法:“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世之情景呢。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中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仙姑真是道法中的高人,把个宝玉教唆得不留半点痕迹。而宝玉也固守着意淫的意境,没当蠢物,但中了仙姑的圈套。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宝玉既没有心理疾患,又没有生理缺陷。他也有七情六欲,可他坚守着仙姑的秘方,僧人一般压制着内心的欲火,就算实践仙姑的法术,也只是偶尔为之。他希望与大观园里的美女们是永恒的灵的契合,而不是肉体的占有。当他意识到这种“永恒”不可能时,就表现出极端的悲凉来。大观园内的女儿们与宝二爷生分了,出嫁了,嫁给了污浊的男子。可曹雪芹偏偏又将大观园内的女子的下场安排得非常凄惨。为此,宝二爷痛心疾首,流下了意淫者痴情的酸楚的泪水。幸好还有警幻仙姑这一精神领袖做支撑。
在《红楼梦》里,宝玉扮演着两种角色――纯真的儿童和高傲的爷们。在两者之间,从来不走到极端以至无法后转。他由警幻仙姑点化,耽于灵而非耽于肉。他用现实中的男子的污秽来反衬理想中的女子的纯洁。他周围的适龄男子们的绝情与可憎,以及地位教养的不相称,令他脱颖而出。他既证明了自己正常的体格,又在大观园中遵守游戏规则。那前世今世的神话,那宝玉宝钗的传说------正是由于这一切,一种几乎不可能建立的平衡居然站立起来了。宝玉在他的伊甸园中到处行走,虽然如履薄冰。对于宝玉,不光林黛玉心怀不满,就边薛宝钗有时也很妒忌。袭人去打小报告,想要宝玉搬出园子,以便垄断他的爱。晴雯末能到袭人的份上,便看不得袭人(不是黛玉、宝钗)。宝二爷受到奚落与阻隔后,弄得他只好在人死后写写“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薄命。”此时的宝玉就是一位超度亡灵的高僧。
宝玉牺牲了肉体,为的是保全精神。这是没办法的,谁要他信仰警幻仙姑的“博爱”精神的呢?而这一切正是曹雪芹幻想的结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宝玉在大观园里对心仪的女子的“博爱”,恪守了警幻仙姑的教诲,也契合了恩格斯的论证。马克思也指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而宝玉恰恰把仙姑所授当成了自己的精神鸦片。
四、 痴心教徒――贾宝玉
翻开《红楼梦》作者把贾宝玉安排成一个从上界归来的神(同
时,他又是一个魔。)他在警幻仙姑的教诲下,固守着“意淫”的“博爱”。从他睡袭人,梦淫秦可卿的事情来看,他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十分健全的男人。他同样“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同样觊觎“天下之美女”,心中充满了欲望,频繁亲近大观园中的女儿家,充满了省事的意识,却又极力压抑心中的欲望,过着僧侣教徒般的生活。上苍既然已安排他入世,可他又梦中出世,失魂落魄。他过细地咀嚼着现在,又迟肄地望着将来,明知没有结果,仍不改初衷。当大观园里的一个个“水做的骨肉”被“泥做的男人”糟蹋到生命全无的时候,他痛心疾首,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写点“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薄命”的诗句来超度亡灵。如书中所写,宝玉至多凑上去嗅嗅什么冷香,胳肢一下黛玉,用目光摩挲一遍宝钗雪白的胳膊,为史湘云梳一回头。情到急处,他至多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看来宝玉是在“牺牲肉体,为的是保全精神”。(陈村《意淫的哀伤》)从贾宝玉所言所行来看,他的思想、性格就是个有着信仰的教徒,尽管他此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徒。
有趣的是:宝玉所思慕的如水女子,无一不是未婚的弱女子。其中最弱的就是整日以泪洗面还他“原债”的娇娃――林黛玉了。至于凤辣子凤姐之类,他是万万不会也不敢去思慕的,因为凤姐太过精明强大了。再看“晴雯撕扇”一节,在他宝二爷看来一点也不稀罕。可他为了要博人家一喜,自己的什么珍玩都可以牺牲。不但如此,连他的生命都可以施舍。他曾对袭人讲过关于生死的话:“比如我此时――若果有了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用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静之处随风化了;处此再的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所了。”由此,我想到了僧人锄强恶而扶弱小的影子(尽管宝二你爷没有除暴的壮举),我又感受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主的呐喊。这与一个宗教徒又有什么两样。
与《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不同,贾宝玉始终坚守着自己“博爱”的精神阵地――意淫,意淫得有些心酸和荒唐。当大观园中的女子一个个以悲剧而谢幕的时候,“色真的变作了空,(宝玉)也许只有一条出路――遁入空门”。(陈村语)
五、 悲剧的主题――苦难与解脱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反映”,“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
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关怀苦难,并且赋予苦难以神圣的意义,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人类存在苦难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上帝。因为现实生存的困境和苦难永远没有尽头,因为命运的无常和自然的神秘都逼迫诱惑人类寻找终极归宿和救赎之路――苦难的解脱。人生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生的悲剧。
不同的宗教学派对于苦难根源有不同的阐释:其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人类的初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因为受到蛇的诱惑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吞食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犯下了原罪,被上帝罚受苦难《圣经*旧约》,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也是一段神侣之合,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并且认为一切苦难源自于人自身的本性和本能,而身心健全的宝二爷对大观园里的女子的“博爱”之欲望也恰恰留下了太多的罪恶和痛苦。当然,仅仅是原罪与苦难还不够,必须寻求解脱之法。因而在《圣经*旧约》的教义中,上帝对亚当说:“你必受终身劳苦------直到你归了土------你本是尘土,你仍要归于尘土。”佛教中的佛法四谛说指出:人生之苦有二苦、四苦、八苦,所谓二苦即内苦(笔者认为内心欲望煎熬带来的苦难)外苦(外界的诱惑造成的痛苦);四苦则是生老病死之苦。曹雪芹的《红楼梦》主题也设计成了一出“苦难戏”,关于这一点,大师王国维有些精辟的论述(借用了叔本华的理论):他认为悲剧有三捉,第一种是由坏人作恶造成的,第二种是由偶然的意外造成的,这两种悲剧尽管不幸,但毕竟不是人人无法躲避。最可怕的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于人;躬于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为此,王国维把《红楼梦》归结于第三种悲剧。他还就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举例说:“贾母爱宝钗之婉娈,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治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双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这万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不仅指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一个悲剧,薛宝钗尽管是婚姻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只知道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族。明明自己也喜爱宝玉,却从不公开表白,而此只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选择;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表明她的爱情悲剧,也宣告封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大观园里的其他善恶之辈,一个个也走向了人生的末路。曹雪芹告诉我们:人生的悲剧无处不在。这恰好应证了宗教界里的“苦海无边”(笔者认为,此话还包含了人生之痛苦无处不在之意。)既然苦难无处无时不在,那就寻求解脱之法吧,宗教经典旱就替我们准备好了解脱之法。红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人生苦难的解脱有两种办法:一是因为个人被环境迫害,或其生活欲望不能满足,感到痛苦,所以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是平和的,惜春、紫娟的解脱就属于此种。而贾宝玉的解脱在第一种解脱的基础上又有了提高,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痛苦,也看到了全人类的痛苦,从而解脱之――出家向佛。正是他自己诗中所道“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薄命”,可能他早就意识到了――正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博爱,应为自己而忏悔,也应该为大观园里一个个美丽的亡灵而超渡。这一切也应验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事先准备好的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红楼梦》第一回中疯道士和甄士隐的和唱中指出: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多方面的痴心与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从而点出了“世上万般好,‘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主题,自觉和不自觉地切合了宗教精神的二元向度,即苦难关怀与终极诉求(解脱)。
六、 宗教人物及其他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还涉及了一些宗教式人物。道士中的张新道士,
替荣国公出了家,封为“终了真人”,被王公藩镇们称为神仙;卖膏药的王一贴、马婆子之流,倒特会巴结奉承,钻来钻去,真是“无为而无不为”;宁国府的贾政,真心修炼,是个道门里的丹鼎派,他把炼好的金丹一吞下出,竟然“羽化”;披袈裟的也有好几位,智能的师父净虚――诨名“秃歪刺”的,她为别人打官司的找凤祖,这位得道的师父看见别人懒得管这些闲事,竟使出激将法来,引得人家包揽,三千两银子成了交,一方面自己“功德圆满”,另一方面又引渡了凤姐;妙玉,她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处处与众不同,极度洁僻,似乎拿这洁僻灰代替清净;此外,还有甄士隐,芳官,惜春,紫娟等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作者交代贾宝玉的出身:他出身虚幻,携着块说不清味道的美玉,怀着一腔不可言传的情意。而这块玉也不过是女娃补天时落下的一块顽石而已。只是疯道人和甄士隐这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投到尘世走了一遭罢了。书中的主人公只是在旅行期间权且姓了回贾,叫做宝玉。而且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也是前生注定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这就是“法力无边”、“世事伦回”,也杂有“因果报应”。曹雪芹把宝玉的设计成了一尊神,又设计成了一个魔,充满了宗教的虚无的幻想色彩和神秘色彩。
像《好了歌》、参禅悟道及“梦”、“幻”之类在文章中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了。
附录:参考文宪
1、 胡青善《论文学形式的宗教精神》
2、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3、 陈村的《意淫的哀伤》。
4、 、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000年版。
5、 张天翼《宝玉的出家》。
6、 周国平译著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版。
7、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8、 李俏梅的《论中国当代作家的“宗教热”》。
9、 《百家讲坛――<红楼梦>的思想研究》(段启明、张俊、孙玉明等)
《红楼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自测题检验本学期(暑假)以来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掌握情况;
2、通过对07年省质检卷和高考卷文学名著阅读题中对《红楼梦》一书的考题设置的讲析,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教学设想:20xx年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因为是第一次将名著的专门考查引入高考试卷,所以命卷者不敢将步伐迈得过大,从20xx年福建省《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以及省质检卷和高考卷中的题型看,主要是简述某一名著的主要情节,如质检试题中的“简要叙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这两件事”和高考试题中的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这种考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刚好也与我们的第一轮基础阅读的设想相吻合。我们计划利用高
一、二这两年将07年高考大纲所要求的这十几部名著能先过一轮,即先进行基础阅读,了解并熟悉文章的内容,待新课程高考大纲出台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强化阅读与训练。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高一年时已阅读了《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边城》、《雷雨》这五部著作,并且每次的学段考试中我们都会加入该学段所要求的阅读书目的考试内容。本学期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是《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和文化经典著作《论语》。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学生课前讲话
二、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掌握程度。
三、通过20xx年省质检卷、高考卷中的题型,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名著缩微及答案要点)
1、《红楼梦》第二回关于“宝玉的取名与抓周”的情节(130字)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答案要点: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3分)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2分)】
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关于“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情节(946字)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是元稹写的,结局为张生最终负情于莺莺,而《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改编的,是个大团员结局。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吧。)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答案要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四、学生自主设题与解读文本(也可参考教师所提供题型)。题型示例:
1、简述“木石前盟”由来。(07年10月月考试题,同类题还有“金玉良缘”、“风月宝鉴”、“太虚幻境”等。)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是哪个人物所说的,简述与这句话相关的故事。(同类题还有冷子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香菱:“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等。)
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则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两个女子的命运,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同类题还有其他十二钗的判词及身世命运等。)
4、简述《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的的出场方式。
5、《红楼梦》一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一个梦境,并简要述说这个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6、《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a)自选或从教案所提供题型中选择一个话题完成今天的阅读作业。
b)结合本节课内容,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及《巴黎圣母院》,迎接两周后的学段考试。
《红楼梦》教案 篇9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 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
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
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当然,她还想着借机净化一下宝玉的生长环境。
王夫人小题大作。她想整顿宝玉的生长环境,想通过尊重耶夫人、约束王熙风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抄检大观园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2.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
当王夫人主观地断定“绣着囊”是王熙凤和贾琏丢下的东西时,王熙凤虽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不好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她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入情入理的解释使王夫人感到判断错了。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她又不希望兴师动众,主张派人暗访。但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她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抄检,王熙凤始终是消极的。她是领头人,但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碰钉子,做恶人。当晴霎、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给她出了口恶气。当查明“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王熙凤非常兴奋、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的机会来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3.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对抄检大观园她想得很美。她想搞个满城风雨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也想乘机让女婢们瞧瞧厉害。自作聪明的王善保家的,罪有应得,势利小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4.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
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以一个动作表现出性格的光辉。
5.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探春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和明争暗斗有清醒的认识,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声言丫环们是贼,她是窝主,“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理我的丫头,这却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态度强硬是要给抄检人一点颜色看。
对抄检,探春议论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一针见血,直捣要害,字字千钧。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并严词训斥。
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
6.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
在抄检中,惜春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当入画因收藏她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疑为贼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还主动要求给入画以惩罚。她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红楼梦》教案 篇10
[总体思路]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
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2、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3、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三、解题
提问:
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贾府这一环境。我们接下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学生讨论)
明确:
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
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红楼梦》教案 篇11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 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
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
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当然,她还想着借机净化一下宝玉的生长环境。
王夫人小题大作。她想整顿宝玉的生长环境,想通过尊重耶夫人、约束王熙风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抄检大观园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2.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
当王夫人主观地断定“绣着囊”是王熙凤和贾琏丢下的东西时,王熙凤虽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不好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她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入情入理的解释使王夫人感到判断错了。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她又不希望兴师动众,主张派人暗访。但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她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抄检,王熙凤始终是消极的。她是领头人,但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碰钉子,做恶人。当晴霎、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给她出了口恶气。当查明“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王熙凤非常兴奋、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的机会来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3.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对抄检大观园她想得很美。她想搞个满城风雨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也想乘机让女婢们瞧瞧厉害。自作聪明的王善保家的,罪有应得,势利小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4.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
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以一个动作表现出性格的光辉。
5.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探春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和明争暗斗有清醒的认识,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声言丫环们是贼,她是窝主,“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理我的丫头,这却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态度强硬是要给抄检人一点颜色看。
对抄检,探春议论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一针见血,直捣要害,字字千钧。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并严词训斥。
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
6.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
在抄检中,惜春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当入画因收藏她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疑为贼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还主动要求给入画以惩罚。她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红楼梦》教案 篇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这段文字写了贾雨村做的哪三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能和题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意思相照应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寻了他一个不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胡乱断案、修书请赏、充发门子。
2、衔情枉法(或草菅人命)、媚上欺下、阴险狡诈(或过河拆桥)。
3、雨村便衔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4、找了他的一个过错(或找了他的一个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