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2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关于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

  学习要点

  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所以称"沧海桑田"。

  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

  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

  一、字词

  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

  鹭鸶( ) 栖息( ) 萧瑟( ) 吞噬( )

  和煦( ) 干涸( ) 濒临(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积累

  萧瑟 和煦 干涸 濒临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二、思考

  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外探索。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

  中考解析

  (北京市宣武区)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有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每一字皆有数印 D.其印自落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 瞬息可就( )

  ②火烧令坚( ) 用讫再火令药熔( )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所通的字。

  ①"有布衣毕,又为活板。" ________通________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________通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尽可能少的字概括本段说明内容的本质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通过辨析,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答案为B项。A、C、D三项中的"印"都是指"字印",B项"若印数十百千本"中的"印"是"印刷"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句中的"就"与"火"的解释已涉及到文言语法内容的考查。①"持就火炀之"中"就"的意思是"靠近";"瞬息可就"中"就"的意思是"完成"。②"火烧令坚"中的"火"是名词作状语,"用火";"用讫再火令药熔"中的"火"是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3.本题考查通假字。①句中"板"通"版",②句中"止"通"只"。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①是因为木头纹理疏密不均,②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③并且和药(松脂等)沾在一起,④(拆版时)拿不下来。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活板的本质特征是"活"。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或: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打比方:字平如砥。(或:薄如钱唇。)列数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山东济南济微中学宗艳霞

  教学目标 :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设计/周凌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读出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学生齐读。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查预习

  三、观仙湖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今昔对比段落(1-8段),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运用这些语句,仿照画线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写。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仿写两句描绘罗布泊美丽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仿写三句描绘罗布泊现状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2.学生找句子,交流,写作,展示。

  3.教师追问:"这是罗布泊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出现两次,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4.学生回答。(第一句:自豪、赞叹。第二句:惋惜、遗憾)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6.教师出示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叙描结合的手法来呈现了罗布泊"今昔对比,具有浓郁的文学性。

  四、叹消逝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消亡的段落(9-20),⑴概括罗布泊消亡的原因。⑵找出能够概括这一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

  2.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原因:⑴①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②近 30 多年来 ,滥用塔里木河资源,"四盲 "使罗布泊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彻底破坏。⑵罗布泊消失了。)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报告 "

  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4.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据、确凿的事实来说明罗布泊消逝的过程和原因,具有报告的真实性的特点。

  6.教师出示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7.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

  8.学生回答。(悲痛、沉重、无奈)

  9.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8.教师总结: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拟人,生动的描绘,恰当的联想,沉痛的情感,令读者读起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五、解忧思

  1.教师屏显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读。

  3.教师阐释:这里把罗布泊拟人化, 一望无际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沟沟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死者。 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3.教师出示问题:默读第 23 节至结束,圈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词或者标点,⑴结合这些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文学 " 的特点(具有形象性、抒情性)。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根本原因认识的一句话。("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4.学生找句子,交流,展示。

  5.教师屏显: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6.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7.学生回答。(谴责、愤怒、悲痛。)

  8.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9.教师屏显小结,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来表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结全文

  1.教师屏显诗歌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这里是遍地苍翠、麦浪金黄、延绵不绝的绿色长廊

  这里是水平如镜、阳光和煦、鸟鱼嬉戏的美丽仙湖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这里是寸草不生、溪水枯竭、气候炎热的戈壁沙漠

  这里是飞鸟不歇、候鸟不归、飞禽不见的寂寞天空

  这里是彭加木失踪、余纯顺遇难、无人敢独行的生命禁区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学生深情诵读。

  3.教师屏显课文小结,并阐述内容板书:

  "报告文学 "的特点 : 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综合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4.学生齐读报告文学的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8

  杭州市青春中学  金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推荐网站:自然之友    中国科普网    中国沙尘暴网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准备: 

  ★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 

  计划课时: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 

  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 浮? 

  2. 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消亡)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于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 

  学习要点 

  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所以称"沧海桑田"。

  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

  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

  一、字词

  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

  鹭鸶( ) 栖息( ) 萧瑟( ) 吞噬( ) 

  和煦( ) 干涸( ) 濒临(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积累

  萧瑟  和煦  干涸  濒临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二、思考

  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外探索。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山东济南济微中学宗艳霞教学目标: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三、局部探究: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    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    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    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3、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3、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板书:

  昔日                                       罗布泊    现在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抒情

  教后: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

  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0

  背景分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初中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分析:(一)              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二)              学情分析:经过三个多学期的学习,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已经适应了新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小组讨论、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四、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二)难点: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五、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全文的主旨,同时结合新学案和所查找资料,认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小组讨论时尽力去解决。若还有疑问,全班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六、课前准备:(一)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归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二)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查找有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污染的事例。(图片、书籍、相关报道均可)七、教学设计:(一)              导入:看到这幅画面,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我们编出了美好的人间仙境。其实还有一处详为人知的地方也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那就是罗布泊。今天就让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              解题: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明确: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追问:在作者笔下,历史上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4~8小节,其他同学画出描绘消逝前的罗布泊特征的词语或句子。明确: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三)(过渡)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优美的画面)(四)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曾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曾经是令人惊叹的仙湖!记忆是美好的,回忆罗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它又是怎样?请快速的阅读课文,画出消逝后的罗布泊特征的词语和句子。(学生阅读、勾画、准备)明确: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板书:沙漠  神秘)(过渡)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五)齐读第11~13小节,思考: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20世纪 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下游改道干枯,生态环境被破坏。追问:造成罗布泊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什么是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头脑中没有持续性发展;"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2)"盲目"是由什么引起的?盲目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六)品味语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七)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水位的下降,月牙泉有干枯之势。(过度)看着这些怵目惊心的画面,难道不叫人痛心疾首吗?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和月牙泉面临如此尴尬的遭遇,在我们生活周围黄鲸被破坏的事例举不胜举,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八)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九)(过度)此情此景,不由地让我们发出"救救仙湖"的呐喊声,让我们用智慧插上理性的翅膀,让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假如你是一位研究罗布泊的科学家,请根据文中分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整理后发布给同学,看看谁说的措施可以实行又有建议价值。(先小组讨论,造发言,教师及时点评。)点评围绕:政府应发布相应的措施,一旦有人违反应严罚严惩。老百姓要提交思想觉悟,不被一己私欲所左右。学生应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学生可能会提及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手段,教师应给予适当反驳,如人工降雨需要一定条件,消耗人力、财力过多,植树造林所需水从何而来?引导学生应从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十)布置作业: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十一) 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八、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指导不够充分,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研究的热情。

  第二,在考试制度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不能被多数家长接受,推行的阻力很大。笔者在近二年的实践中,明显感到初一时因考试压力小,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很高,家长也比较支持,研究任务都能较好地完成。到了初二,特别是下学期,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考试,尽管老师一再调整研究性学习计划,增加课内研究时间,但不少学生的研究任务还是不能按要求完成。有的家长甚至明确反对搞研究性学习,认为初中生的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巩固基础,为中考作准备。至于上网找资料、搞调查研究、写课题报告,这费时又“无用”的研究性学习,上了大学后再搞也不迟。  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另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只是教室、校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是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2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现在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以证明?

  1、   

  三、问题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赏析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 还知道哪些悲剧正在上演?

  六、小结

  罗布泊是一个悲剧,同样的悲剧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悲剧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资料展播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②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四、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五、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六、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七、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  四盲

  过去:绿洲  仙湖                 罗布泊           今日:沙漠   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   月牙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一.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二.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三.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朗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小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XX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而20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后,在他那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却这样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在欢娱地歌唱着……” 同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反差?到底哪一个是真的?谁能告诉我?

  二.直觉感知:

  1、读议标题:

  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题,明确:哀伤、惋惜。请再读课题。

  议:(归纳)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现在却消逝了。

  2、读议“今日罗布泊”

  读: 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议论: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3、读议“昔日罗布泊”

  读:“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议: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前面荒凉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小结:罗布泊今昔对比,师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4、读议“造成悲剧谁的原因”

  读1: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改道、“四盲”

  读2: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议: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读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议: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读4:“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议: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学生品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5、读议“作者的呼唤和呐喊”

  读:“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议: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伤害.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议: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三.规律感知:

  1.阅读全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变化原因。

  罗布泊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小结板书

  变之昔――仙湖。

  今之变――戈壁滩、荒漠。

  变之故――改道;盲目

  变之过――沙化

  四.评品初得: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一)品平实说明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叙述事实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列举数据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二)品描写抒情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①对比手法

  罗布泊的今昔的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②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③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三)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的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学生听记。

  五.用练习得:

  (一)语言运用:畅想表达:

  1、你能让罗布泊重现昔日的美丽吗?请展示你的智慧。

  教师注意总结:引水入湖;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珍惜水资源

  2、运用描写、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说明巢湖或某地区的环境变化,再借用拟人的方法抒情警示人们。

  (二)识记、理解生字词。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 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达标测试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     清澈(     )    欢娱(    )    罗布泊(    )

  滋润(     )    和煦(    )     干涸(    )    庇护(     )

  2、 改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状。(    )

  原来费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厂。(    )

  3、 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罗布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4、 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好?为什么?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结合上下文,说说人制造了一出怎样的悲剧?

  6、“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段,介绍青海湖、月牙泉的目的是什么?青海湖、月牙泉的近况怎样?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8、结尾的呼吁给你怎样的心灵震颤?

  【参考答案】 

  1、 sè  chè  yú  pō  rùn  xù  hè  bì

  2、 璧----碧   状----壮   费----废    厂――场

  3、 一望无际  浑然一体

  4、 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用拟人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6、 抒发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  将罗布泊拟人化,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展现了罗布泊令人痛心的现状。形象的描写,拟人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形象性、生动性的写作特点。

  7、 目的是说明悲剧并没有止住。    水域面积缩小,大有干涸之势。运用列举数据的方法。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体现真实性的特点。

  8、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XX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的介入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真实性   

  青海湖

  报告文学 

  月牙泉                                 文学性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8

  合肥市磨店中学   关堂所

  (本教学设计获合肥市教学设计二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对比写法,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对比写法的运用;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作品传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章联系到现实。

  课时安排:课前安排预习,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XX年3月18日俄战机张家界飞行表演导入。

  师:最近有一个新闻在媒体上很火,苏27战机飞越张家界天门山,(投影展示张家界及相关图片)本来这场飞行表演有一个大胆惊险的环节:苏27穿越天门洞(展示天门洞图片)。后来,因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最终取消了。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

  生:探讨交流,发表看法。

  师:不错,反对者的理由是这样很可能会毁了这一鬼斧神工的天作之景,一旦机毁人亡天门洞必毁,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起因不过是人类的一次娱乐飞行。

  师:因人类的介入而导致环境恶化的例子多不多?能举几例吗?身边的最好。

  生:举例,并发言交流。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反遭报复的典型事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重大新闻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身边事例引发学生的环保问题的关注,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

  生:浏览课文。

  师:大家看看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课题中能掌握到哪些信息?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归纳)罗布泊原来是一个仙湖,现在消逝了。

  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罗布泊的位置及相关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和地图)

  设计意图

  通过预习和浏览课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探究打好基础。通过对课题的信息解读,让学生知道罗布泊的大致变化,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写作对象。

  三、分析探究

  (一)内容分析:

  师: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请同学们相互合作,找出相关语句来。

  生:查看教材,合作探究,发言。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原景模拟图)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罗布泊的过去?可从文中找关键词。

  生:找关键词,作答。

  师:归纳并板书:仙湖、绿洲。

  师: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找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商量确定关键词,发言。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现在的图片)归纳并板书:荒漠、戈壁

  师:罗布泊由绿洲、仙湖突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变成一片可怕的荒漠,原因何在?试着相互合作,概括一下文中给出的解释。

  生:合作学习,对课文中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并作答。

  师:归纳概括学生答案,并多媒体演示学生探究结果:

  1、塔里木河改道,人退沙进,沙漠逼近罗布泊;

  2、70年代,“四盲”行为,使罗布泊彻底干涸。

  设计意图

  通过罗布泊成因的探讨,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一方面将学生引向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二)写法与文体:

  师:作者写罗布泊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大家可以对此展开讨论。

  生:思考、探究、交流、作答。

  师:不错,典型的对比写法,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说明了人类是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

  师:本文是节选自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新闻范畴,内容的真实性不容置疑,除此以外,大家觉得和狭义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作答。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及写作方法。

  (三)主题与情感:

  师:报告文学除了真实性以外,它并不要求时效性,但语言的文学性较狭义的新闻强,本文就是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是不是?你们觉得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最好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

  生:探究、合作、交流,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概括、归纳:痛惜,愤怒的感情。

  师:文章的主题是环保,但人类注意环境保护了吗?悲剧还在不在上演?

  生:作答。

  师:作者文中举了哪两个例子?

  生:作答。

  师:我们身边有吗?

  生:举例

  师:(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今昔图片作对比)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人类在获得短暂利益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比如说环境恶化带来了什么影响?举例说给大家听听。

  生:思考、交流、作答。

  师:其实我们人类并没有征服自然,(多媒体展示北京今年沙尘暴来袭时的镜头)沙尘暴、水灾、旱灾、海啸等随时都危害着人类自身。人类已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在付出代价!大家可就这两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个统计,并相互交流一下这些自然灾害背后的人为因素。

  生:议论,互相交流和补充。

  设计意图:

  了解罗布消逝的深层原因,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拓展延伸

  师:(多媒体展示设计1)同学们对环保问题认识比较深刻了,那么分析问题后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假如在座各位哪天成为我们国家的环保总局局长了,你能不能就罗布泊,提出几条有效的补救或整改措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注意:所说的方法越能操作越好,要有价值。先小组讨论,再发言。

  生:安自然组进行讨论,用纸笔列出来,组内讨论后发言。如果各组意见相左,可就势组织辩论。

  师: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作鼓励性点评。

  师:其实新闻媒体一直很关注环保问题,并做过许多构思精心、寓意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展示课件中的三幅图片广告)你能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也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吗?说说你的创意来给大家听听。大家可以几个人合伙设计。

  生:设计广告词,交流,展示。

  师:作评价发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参与精神,在能力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

  五、课文总结

  师: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一步步走向现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决策,这里有摘自搜狐网的一段话,(多媒体展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的省、市、自治区有:重庆市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陕西省 宁夏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内蒙古 广西等,共四亿人口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说明了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密切关注因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天,我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怀。愿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

  设计意图

  概括主题思想,揭露环保的重大现实意义-----关系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树立学生的理性的科学发展观和对自然的人文情怀。

  六、作业布置

  1、整理一下课堂上自己设计的广告词,下节课前上交。教师将择优展示。

  2、利用双休日时间,了解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合肥,有没有因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写一篇小型调查报告。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周内完成,备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中使用。

  设计意图: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仙湖              罗布泊             沙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19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读通顺课文,完成生字词。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二、课堂教学内容

  1.导人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flash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的就是着这样一个本是人间仙境,最后变成了人间地狱,令人们后悔不已的地方。

  2、出示课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简介: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

  3、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昔日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有什么不同?(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昔日的罗布泊      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

  今日的罗布泊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对比手法(罗布泊今昔之变)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

  4、细读课文,深入分析(合作探究)

  ①昔日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的“仙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消逝的呢?

  ②“仙湖”的消逝后,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个代表性的事物)③这悲剧又是谁造成了呢?

  明确:一、改道―― 20世纪塔里木河曾经两次人为改道,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

  盲目掘堤引水    、盲目建泵站抽水  ,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明确:胡杨图片的对比

  明确: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但同样的悲剧并没有因为罗布泊而停止,他还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图片“青海湖”“月牙泉”

  读课文最后三段。引用大量的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的盲目行为,造成可罗布泊的荒漠化。

  资料一: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目前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资料二: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XX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资料三: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XX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5、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①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要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②假如你就是罗布泊边胡杨树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最后一滴水……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6、品味语言:

  ①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②“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重。”

  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⑤“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7、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是对比;二是拟人,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作业: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柳市实验中学   林文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