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二、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三、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课后检测

  五、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六、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主题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已有经验讨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2、感受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对自然现象的形成产生兴趣。

  3、用合适的动作表现自然现象中的情景,并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

  4、通过记录观察,尝试了解简单的气象规律。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6、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主题内容: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露,日出日落,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幼儿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测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在三周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幼儿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4、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3)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活动反思

  语言《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欣赏诗歌环节,通过提问让幼儿发挥想象,“大自然的语言”,在了解大自然一些现象后,幼儿通过讨论“你还发现哪些大自然的现象”但孩子们还不是太能了解,所以我通过几个幼儿比较熟知的现象告诉他们,接着他们能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在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后,最后再让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去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3.尝试背诵第2~6节。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到,就仿佛听到它在说什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还要寻找更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我们先从书本中找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注意多音字读音。

  2、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投影片选择正确读音[jiǎjià假如请假弄虚作假放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问:A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任选一句说:“我看到……就知道……”“……仿佛告诉我们……)

  3、同学们,我们共找到了几种?

  你最喜欢谁说的语言?你最欣赏它说的哪些话?说说的它的优点。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反问句的有趣。

  4、花点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记在心中。(抽生选背)

  5、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先交流,再介绍)

  6、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习课文的写法把我们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下来,好吗?交流自己的诗,师生评价。(找相同点)

  7、讨论:我的收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 2。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uān 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

  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文中指生长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减轻虫害便利农业发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

  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及设想:

  1.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积累一些词语。

  2.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4.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重点:

  真正懂得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图片显示)

  注意读音:簌簌载途记载连翘萌发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孕育

  理解意思: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三、梳理知识:

  图示问题:1.标题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物候现象”。

  那什么是物候现象呢?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物候”?

  不妨试试扩词法。物,就是指动植物,候,就是指气候,不是天气。可以理解成,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注意,和人的行为无关。

  图示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关注大自然的语言?

  提示:因为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示问题:3.我们该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呢?(物候现象来临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提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到次要呢?

  提示:把下面几种事物按从大到小排序:高山、大海、地球。

  图示地球温度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解释纬度应该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图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图示山地垂直气候带。物候是和气候有关的科学,气候是和空间联系紧密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图示问题: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呢?

  学生可以读出书中原句,教师简单归纳。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学习语言

  图示问题:1.你们觉得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第一段分析。先了解大意,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图示问题:2.这么美的句子应该美美的读出来才更美,谁来读一读?(学生先读,然后老师范读,时间允许可以配乐。)

  图示问题:3.本文大部分文字都是平实的解说,唯独这一段语言生动形象,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或好处吗?

  提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四季之景,写景的最佳方式是描写;从位置上看,是文章开头,这样的文句能够吸引读者,把科普知识的平实变得生动活泼。

  五、小结全文:(板书)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文的的结构: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