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内容解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精读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习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感受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积累优美经典的诗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课教学设计,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

  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诗人感受“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凭借想象,感悟“诗像”,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体现的情感,描绘的画面,是教学的难点。第一首诗重在借景抒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凭借画面、音乐,调动生活经验展开细致地想象,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境。第二首诗着重描写人物活动,表现农家热烈的劳动场面。教师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诗境诗情可触可感,对古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诗人。

  1、回顾学习过的描写田园的诗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诗题,初步理解诗题,认识诗人。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展现丰富优美的田园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流淌着的音乐……围绕诗歌的主题“田园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田园诗篇,调动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读古诗,把握诗意

  1、自读两首诗,把字音读正确,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然后把诗读通顺。

  (1)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着重指导读准“蚕桑”、“昼”的字音。

  (2)齐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两首诗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1)指名说《乡村四月》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说《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设计着力体现的亮点之一。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自读古诗,达到字正文顺;运用学法理解诗意,达到节奏分明,为突破教学难点,想象诗情画意,做好铺垫。同时,把两首古诗整合通读,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一)品读《乡村四月》

  1、出示图。听教师配乐范读《乡村四月》,激发学生想象。

  2、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第一二行诗或者第三四行诗。

  (1)      重点指导想象第一二行。

  重点引导想象“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如烟”的景象。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和板书:山原绿满川白子规声雨如烟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颜色、形态、动作展开想象,就能走进诗里描绘的画面。你能连起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说吗?小组练说。指名说。评价。再练说。

  (2)体会诗人感情。美读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齐读。

  3、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四时田园杂兴》,边读边想象,从这首诗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品读《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图,配诗。学生自读,想象:

  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并指导朗读:

  ①     抓住“昼夜”“儿女各当家”想象画面,体会农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点指导想象“童孙学种瓜”的画面,体会儿童模仿大人劳动意趣。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在读描写人物的诗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去展开想象。

  拓展想象:这些小孩子还会学大人干什么?

  2、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三)小结:描写景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人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悟诗境,感悟诗情。

  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发挥了情境教学的特色,多次巧妙运用语言、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导语带动美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重视根据诗句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如“绿遍”是通过想象体会用词的准确,“雨如烟”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学种瓜”的想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童孙”的喜爱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画面的练习落到实处,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三、留下悬念,引发期待

  1、伴随着想象,我们走进了诗人描写的田园画卷。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渔歌子》。回顾总结。深化对田园诗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山原绿满川白儿女各当家

  子规啼雨如烟童孙学种瓜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5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师: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3、小结:这 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七、作业设计

  1、抄写诗及诗意一遍,并背诵。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八、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⑴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⑵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⑴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⑵《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3、师提问: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

  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4、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6、学生自学

  7、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⑴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①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③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⑵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①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③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2、品读第一句

  ⑴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⑵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

  ⑶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⑷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3、忙碌:

  ⑴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

  ⑵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4、师归结: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⑴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⑵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5、品读第二句

  ⑴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⑵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⑶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6、升华

  ⑴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⑵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师: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⑴指名读,

  ⑵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诗及诗意,并且背出。

  2、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1、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2、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4、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5、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3、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2、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

  ⑴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①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②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③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④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⑵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①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 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③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⑶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① 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②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再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诗及诗意。

  六、板书设计。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

  [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词《渔歌子》,体会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2、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⑤、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3、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乡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优闲自在。)

  4、过渡: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5、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诗意的语言描述,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乐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初读诗歌,感悟诗意。

  1、自由读诗。

  要求:

  ①、读四遍,读前两次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读后两次时,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②、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③、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①、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②、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要缓缓地读;要两个两个字一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5、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诗,在读诗的过程中,品味诗歌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

  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2、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a、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

  ①、“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雨如烟”是怎样的雨?(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

  ②、展开想象,说话训练:

  想象画面(课件出示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以山川作为画面的主体,下着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掩映着声声“布谷、布谷”的杜鹃叫声。)

  ③、以读带情,感情朗读: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感情朗读前两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①、“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才了”体会到什么?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很多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

  ③、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

  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小结: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背诵《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这里的“画”是指当时触发诗人表达欲望的情景。本环节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诗文中找出景物,读诗句、说诗文意思,再借助朗读和想象,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美丽风光,繁忙的农耕画面,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2、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兴”,理解“杂兴”。

  3、学生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

  ①、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②、细读诗歌,品读语言,想象情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③、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4、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5、交流自学成果。

  6、老师指导点拨:

  ①、昼出耘田夜织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劳作,男耕女织,各有拿手的本事)

  ②、“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

  ③、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7、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乡村四月》,悟得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诗人简介,生阅读。

  翁卷,字灵舒,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永嘉四灵”之一,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他们都不喜欢做官,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才写下这么多田园诗。)

  5、小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6、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你读过哪些?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学生汇报展示读诗。

  8、老师补充诗歌,学生诵读。

  悯农郊行

  唐李绅宋王安石

  春种一粒粟,柔桑采尽绿阴稀,

  秋收万颗子。芦箔蚕成密茧肥。

  四海无闲田,聊向村家问风俗,

  农夫犹饿死。如何勤苦尚凶饥?

  蚕妇伤田家

  唐杜荀鹤聂夷中

  粉色全无饥色加,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岂知人世有荣华?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年年道我蚕辛苦,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底事浑身着苎麻。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9、与《乡村四月》相比,你发现这几首诗都有什么特点?

  (都是写农村生活的诗,反映农民痛苦,感情比较压抑,基调深沉;《乡村四月》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景是怡人的,事是悦人的,人的内心是轻松的,农民忙碌而开心基调明朗。)

  10、师小结: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大多数诗人写的,是农村破旧衰败的景象。而翁卷、范成大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动愉悦。这并不是诗人有意掩饰丑恶现实,有意美化黑暗生活。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以后,我们读诗的时候,也要多想想诗歌背后深层的含义。

  11、朗诵诗歌,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拓展学习的方法着重迁移,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选取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它们之间强烈的情感差异,让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即使同一题材,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情感诉求,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补充教材,优化整合资源,就能扩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广度。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白川景美

  子规烟雨

  闲人少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儿女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读、书写的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

  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学生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6、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理解得真不错。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后记与反馈】

  《敬亭山》这首诗,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诗人则以轻快的笔触,勾出一副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两首诗我主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对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这也有可能是孩子们搜集资料的不足,对诗人当时情景不是很了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够,开学之初,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没有细细备课,在很仓促的情况下上了这节课,很多问题都是请教同组的老师,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备备课,每节课讲求效益,让孩们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1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qing,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qing,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5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 案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 案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 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 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 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 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 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 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 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 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 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 “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 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 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思念故园

  〖练习设计〗

  1、当堂测评:

  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chón zhòn)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ái)。

  3、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 榆关 河畔 帐篷

  4、按要求填空: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  )朝诗人王安石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      )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       )。全句诗意是(                    )。

  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  )的《      》,在诗人眼中,乡愁犹如(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

  5、向大家推荐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教学建议〗

  一、加强自读自悟

  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加强对比阅读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可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诗与词对比阅读,如学了《泊船瓜洲》后,适时补充阅读现代诗《乡愁》,引导学生朗读发现异同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时,则让学生对比阅读诗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将“读”贯穿始终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考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做好积累与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资料链接〗

  1、课后《资料袋》。

  2、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两为宰相,创新法。后罢相居金陵,号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学皆著名,词传不多,却一洗五代绮靡旧习。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4、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苏州人,贞元进士。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齐名。

  5、纳兰性德:

  (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始祖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乡试出徐乾学门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学名士,酷爱书史。论诗反对模仿。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凄惋幽深,颇得南唐二主遗韵。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