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三 顾 茅 庐(精选17篇)

三 顾 茅 庐(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 顾 茅 庐(精选17篇)

三 顾 茅 庐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诸葛亮的那份诚意,我们也已有所体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二、默读课文,体会“诚心诚意”

  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画出相关的词句。找好以后,同桌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交流体会,感受“诚心诚意”

  预设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说理由,谈体会。

  指导读书。

  预设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板书:下马步行)

  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指名谈体会。(板书:轻轻敲门)

  预设四: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板书:阶下等候)

  指名谈体会。

  指导读。

  预设五: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指名谈体会。

  “半晌”有多久?(半天)

  “一个时辰”呢?(两个小时)

  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刘备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了半晌;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刘备又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

  刘备这么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诚意不言而喻了。

  大半天工夫过去了,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了。

  “悠然”是什么意思?

  一直恭恭敬敬站在阶下等候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板书:快步走进)

  刘备是胸怀大志的明主,诸葛亮是心怀天下的奇才。他们终于见面了。这就有了隆中对,读----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屏幕出示,指名读。)

  “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乱世英雄?

  是的,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孙权独霸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心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心里像塞满茅草一样,听了诸葛亮的分析、指点,刘备---(屏幕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可以让刘备如此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呢?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卧龙吟)

  看完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要刻苦学习;景色美等。)

  隆中的景色岂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呀?一起来看文中的描述----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

  这高低起伏的山冈像什么?(卧龙)

  这卧龙其实是谁?(诸葛亮)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卧龙冈秀丽的景,其实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就是这条卧龙,他在等待贤明君主的召唤。再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再播放《卧龙吟》。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还是那样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屏幕出示比喻句)’”

  自由谈体会。

  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过哪些仗吗?刘备为什么说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呢?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草船借箭”更是巧妙。

  难怪刘备说----(齐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总结全文

  刘备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在卧龙先生的辅助下,他们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读《三国演义》。

  3、仿照文中写景的方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

  8、三顾茅庐

  下马步行

  诚心诚意       轻轻敲门

  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

三 顾 茅 庐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对策: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吗?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和“茅”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特别难读的字要注明。

  (2)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检查

  指导易读错的词语,出示: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后鼻音)、用不着(多音字)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3、说说文中有哪几个人?

  相机读好:诸葛亮

  4、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点评。

  相机出示: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顾:拜访。 茅庐:草屋。

  三、指导作业:

  1、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的摆放。

  2、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对策:抠住关键词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深入地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相机出示“诚心诚意”,齐读,理解。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相机理解“辅助”。

  (4)齐读。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中,写张飞的表现是否多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来到隆中,他们看到些什么?

  相机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想法?

  (3)相机理解词语、比喻句的含义。

  (4)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用“---”划下来。

  (5)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刘备又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7)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相机理解: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和比喻句的含义。

  (3)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说了什么。

  (2)相机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训斥张飞 恭敬等候 如鱼得水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二、指导背诵: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我们来到义方园,只见(   )的草坪周围种着(      )的韭菜兰,上面开满了(    )的小花,犹如(                )。在园内长着几棵(       )的松树,它们好像(             )。松树旁的石榴树(              )。不远处有一丛(        )的竹子,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              )。啊,这儿的景色(           )!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三 顾 茅 庐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10

  美化阅读教学《三顾茅庐》阅读教学实录

  周施清

  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也很能总结。

  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生:课文是怎么详写刘各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

  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生:……

  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奸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 (出示文中四句刘备斥责张飞的句子,不出示提示语)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 (板书后)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生: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师:好,我们应该端端正正写字。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 “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师:出示句子,上学生自己读,同桌交流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评析。

  生: “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

  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惊讶)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白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师:请大家看黑板,用“刘备( )为了表明( )”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刘备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

  师:不错。谁能再说得简单些?

  生:我从刘备的“言行”中明白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我们善于加强人物的比较进行研究,那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对刘备的形象和品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师:・(出示刘备张飞的四组对话)请问学们找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越是读得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深,请同学们再看看课题,读读课文,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课题“三顾”指刘备去的次数多,坚持不懈。

  生:课文多次写张飞是为了说明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生:……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还有新的发现,可以告诉老师。

  三、联系生活,跳出课文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1: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学生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学生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生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生5:……(联系到囚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已经学会如何做人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学习的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山课堂。根据大家现在的认识和理解,想提出哪些新问题呢?

  生:张飞能不能与诸葛亮合作好?

  生:课文开头写刘备仰慕诸葛亮,后来写“经过一番议沦后”更敬佩诸葛完了,诸葛亮到底说了哪些话?

  师:他们第一次的对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隆中对》,课后请可学们去研究研究,收获一定不小。

  (学生十分兴奋)……

  师:你们有兴趣想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是怎么合作打天下的吗?课文与原作有什么异同之处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三国演义》。

  周施清 桐乡市凤呜小学校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三 顾 茅 庐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都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316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与评析(新世纪园丁杯论文)--江都市实验小学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

  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

  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课题中这个“庐”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中“庐”指房舍,就是指房子。

  师:“茅庐”是什么样的房子?

  生: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很简陋。

  师: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多简陋,过去,乡野村夫住的就是茅庐,在课文中,“茅庐”是谁住的?

  生:(齐说)诸葛亮。

  师:“顾”是什么意思?

  生:“顾”是拜访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预习时,查了字典,字典中有几种解释,我觉得这种比较合适。

  师:你真会学习。“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谁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齐说)刘备。

  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想干什么?

  生:想请他帮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终于见着了。课文就是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点评: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精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已读了不少遍了吧?

  生:是的。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备非常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很谦虚。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诚意。

  生:我觉得刘备很渴望得到人才。

  师:对的,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贤若渴”。

  生:我觉得刘备很器重人才。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能读出刚才你们所说的刘备人物特点的句子画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从第3小节中读出来的。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同诸葛亮见面。

  师:(出示这部分句子)和老师找到一块去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部分,找一找这部分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能够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生:轻声读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从“下马步行”这个词感受到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有半里多路了,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他对诸葛亮很尊重。

  师: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

  生:刘备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师: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生:是一位皇叔。

  生:是一位将军。

  师: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生:是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

  生: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生:不尊重别人。

  生: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能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读出来吗?

  生:(齐声读)。

  点评:“下马步行”学生通常只能理解到刘备怕打扰到诸葛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身份入手,突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对人才的尊重。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轻轻敲门”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

  师: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会这样地有礼貌。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不要惊醒”这个词能感受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刘备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这次听说诸葛亮在家,一定很想立即见到他,可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让童子不要惊醒他,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

  生:“恭恭敬敬”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刘备怎样地站在台阶下等候?

  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

  生:两手放在前面,头低着,一动也不动地等候。

  师:在平时的电影、电视中,你看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皇帝上朝时,那些大臣们就这样站。

  生:大户人家,那些佣人也这样站。

  师:是的。只有皇帝的臣子、那些奴仆、佣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刘备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皇叔),诸葛亮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村夫)。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的是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仅仅27岁。身份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都不应该“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却这样做了,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就是为了显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刘备这样做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想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可见他很想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真是求贤如渴,对人才十分地尊重。

  师:说得真好!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

  点评: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没有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电影、电视中所看过的画面,弥补缺少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对刘备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恭恭敬敬地等候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有表达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感受到?

  生:“半响功夫”“一个时辰”能感受到刘备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耐烦,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刘备不光恭恭敬敬地等了,还等了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都无法等下去,更何况外面是早春,春寒料峭,里面的人却在呼呼大睡;更何况是一位身份高贵的皇叔在等一个地位卑微的乡野村夫;更何况是一位47岁的长辈在等一个27岁的晚辈,在漫长的等待中,刘备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刘备会在想自己一定要耐心等下去,用自己的诚心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会在想等诸葛亮醒来,自己怎样说动诸葛亮帮助自己。

  生:刘备也许会在想诸葛亮快点醒来吧。

  生:刘会在想诸葛亮不管你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等你醒来,我不能叫醒你,否则就显得我太不尊重人才人。

  师:是的,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内心很着急,刘备却这样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地尊重啊!多么渴求啊!齐读这句话,把漫长的等待过程读出来。(生齐读)。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想刘备心中所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师:这部分处处都能体会出身份的悬殊、辈份的悬殊并未影响到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尊重,并未影响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渴求。让我们把这部分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

  生:齐读这部分。

  师:除了这部分,还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生:还可以从他们去之前的对话读出来。

  师:(出示对话)你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从这个“嚷道”你想到什么?

  生:张飞很生气,很不满。

  师:张飞生气的是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生:两次都未见着,现在又要去等第三次。

  生:刘备一个将军居然这样三番二次地却拜访一个乡村野夫,真不应该。

  生: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值得登门造访。

  师:谁来学一学张飞,把心中不满、恼怒嚷出来?(男同学齐读一遍)

  师:张飞生气了,刘备听了张飞的话也生气,他生气的又是什么?

  生:张飞竟然这样不尊人才。

  师:张飞觉得对待诸葛亮不需要三请四邀,刘备是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的。

  师:虽然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可他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去第三次,肯定能见着。

  生:说不定诸葛亮在考验我呢!我的心一定要诚啊!

  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刘备不光决定第三次去,去之前还专门请人占卦,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刘备对诸葛亮真是尊重啊!

  师:同学们你从刘备对张飞生气地说,还想到了什么?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兄弟情谊很深,可现在却为了诸葛亮斥责张飞,可见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谁来学一学刘备生气地说?请大家齐读。(齐读刘备的话)

  点评:抓住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态度以及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刘备尊重人才,刘备求贤若渴,我们品味人物形象时,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师:受刘备这么尊重的诸葛亮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又从哪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找一找你的依据。(生浏览课文,思考人物特点,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可以看出来。刘备这样降低身份去邀请诸葛亮,迫切地想得到他的辅助,可见诸葛亮是人才。

  生:刘备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儿离不开水,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

  师:是的,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了诸葛亮,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冀。

  生:还可以从第4小节可以看出诸葛亮聪明过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去雾见到了青天。

  生: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可见诸葛亮分析得很正确,这正说明诸葛亮是个奇才。

  师:同学们真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人物形象。世人评价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点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才本领”。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在朗读想像对比中品味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全文,揭示喻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正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正因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誓死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那份虔诚,让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不气馁、坚持到底。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为了得到人才不惜降低身份。

  生:我们对人才一定要尊重。

  生:我们邀请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师:是的,“三顾茅庐”这个词在现在是一个成语,除了包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个故事,还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了这个成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国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诸葛亮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刘备很看重兄弟情谊。

  生:诸葛亮料事如神。

  生:刘备有雄心壮志。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师:同学说得都不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好好研讨其中的人物形象。

  点评: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从整体感悟,细处摄神,感悟人物形象。

  1、在重点词句中感悟: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课文从刘备的动作、语言可以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教学中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能深切感受到。抓住“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2、在想象补白中感悟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者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想象是思的表现方式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体会感悟。《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课文经过改编,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也失去了原著中精彩的地方。课前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3、在对比反差中感悟: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暗藏的对比反差,感悟人物形象。张飞、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的所作所为与自身身份、年龄的反差都能折射出刘备的人物特点。抓住这些学生更能深切地感悟人物形象。

  江都市实验小学 蒋淑贞

三 顾 茅 庐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 顾 茅 庐 篇6

  教材分析:

  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 顾 茅 庐 篇7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 顾 茅 庐 篇8

  作者:毛晓杭    转贴自:杭州市文龙巷小学    点击数:150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2、连一连:

  《三顾茅庐》            罗贯中

  《红楼梦》              施耐庵

  《西游记》              曹雪芹

  《水浒》                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         )      惭(          )

  快(         )      渐(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     默读课文:

  1、          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          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     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     了解课文大意。

  1、          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2、          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20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恳请   诸葛亮      

  张飞   做事冲动

三 顾 茅 庐 篇9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等等。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于是我就顺着这一学情,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对话的语言入手来组织学习活动,这是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的学路。在具体感悟人物的对话中,学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组,教师则随学生选择,融入其中,点拨、引导。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首先,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整堂课的支架――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在哪儿,把它读出来。所以我和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一个最显性的活动就是――读,自由读、指名读、找个伙伴对读、师生对读、加个动作表演读、集体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滋味,读出感悟。其次,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读人物对话时,多次让学生以刘备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在读人物动作时,边欣赏“隆中相见”边思考;在感悟《出师表》时,着力渲染气氛,让学生随着诸葛亮的思绪,思维跌宕起伏。最后,给学生悟的空间,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本课的学习中伴随着学生的读、思,到最后悟出来的刘备的诚,是对主人翁人性中闪光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学生自由对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训练,是畅谈个人独特感受的良好契机,有了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的朗读。在想像当张飞要去烧诸葛亮的茅草屋的时候,刘备会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刘备会怒不可遏地大声斥责张飞,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刘备是小声地教训张飞,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这是孩子的独特体验,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对话机制,文本是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它只不过是个例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课师生先跟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话,再和刘备、张飞进行对话,进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对话,到最后与刘备的零距离对话,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四、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上下来,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升华诚,一路感悟下来,学生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出师表》和最后跟刘备的对话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课堂上难得的高潮。特别是有几个细微之处,孩子们的感悟可真是令人惊喜……

  感谢孩子们,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语文功底,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关键在于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在……

  所以浪费了许多课堂上随即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实在可惜!恳请能够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不甚感激!

三 顾 茅 庐 篇10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张老师带大家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带大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学生读题:三顾茅庐

  一、复述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星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1)还认识这些词语吗?你能读正确哪一组就读哪一组?生自由读。

  你发现了什么?(a、这些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b、这些都是写隆中景色的词语;c、这些都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

  (2)一起读这三排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把这些词语连贯地说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你看!

  1.欣赏美景

  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秀丽宜人”(生自由说)

  (2)美在哪里?里面写了哪几样景物?(松林、溪流、竹林)

  (3)积累词语:

  (4)这里的景色的确秀丽宜人,连起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出示图文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过渡:诸葛亮真的就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他真的很有能耐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策略一定很高。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话读好。生读。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1)你们发现什么?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是比喻句)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语言

  1.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2.交流。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a张飞嚷了什么?读。

  b为什么嚷?(两次去都没见着,憋了一肚子气。再者,刘备是一方诸侯,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值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 什么心情?(烦躁)

  c 他怎么嚷?谁来像张飞一样嚷一嚷?自己先练练。谁来做一回猛张飞?

  过渡:听来张飞的话,刘备是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过渡:刘备说要尊重人才,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3.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扶”:

三 顾 茅 庐 篇11

  作者: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二

  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 顾 茅 庐 篇1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习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习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平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三 顾 茅 庐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 顾 茅 庐 篇14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三 顾 茅 庐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3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       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 顾 茅 庐 篇16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 顾 茅 庐 篇17

  师: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1:《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师:还有一部是什么呢?

  生2:《三国演义》

  师:这会儿说出来了!那你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吗?说出一个你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生3: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哦?罗……

  生:罗贯中

  师:施耐庵他写的是?

  生:《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吴承恩!在我们的文章中,这四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都有

  师:《西游记》的作者是——

  生:吴承恩

  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生:罗贯中

  师:《红楼梦》呢?

  生:曹雪芹

  师:别紧张,还有一部我们忘了

  生:《水浒传》

  师:他的作者是——

  生:施耐庵

  师:咱们这节课学的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谁有不懂的词吗?有哪个字不大懂的,有吗?

  生:庐

  师:庐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小屋

  师:小屋,也就是房子,那合在一起茅庐就是?

  生:茅草做的房子

  师:还有哪个字不大懂的吗?

  生:顾

  师:谁知道呢?我也不大明白这个字的意思

  生:我认为顾是看的意思

  师:看的意思?到茅草屋看看。你说——

  生:是光顾、拜访的意思

  师:说得好,咱们一起说一次,三次拜访——

  生:三次拜访茅草屋

  师:三次拜访茅草屋,通吗?

  生:到茅草屋三次拜访

  师:谁?能加进去,我想就通了

  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把题目能说进去吗?刘备——

  生:刘备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师:说得好

  (生齐说)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说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好好读读书,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结果又如何?听明白了吗?放开声音读,开始!

  (生读书,师自由巡视、指导)

  师:回顾一下,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

  生:因为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诸葛亮出来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读得好!说得好!咱们一起来读读他找到的句子,好吗?在哪儿呢?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还有补充

  师:你说

  生:刘备身边没有一个谋士,而猛将却不少,如赵云在数十万草军中杀出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一吼吓退十万大军

  师:是呀!猛将如云,苦于无一谋士,所以他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想请诸葛亮出山,那结果如何呢?

  生:结果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将“庐”字读错)

  师:别紧张,三顾茅——

  生:庐(纠正了读音)

  师:接着说——

  生: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所以就答应出山了

  师:很好!读读高世昭找到的这段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诸葛亮出山是主要内容。诸葛亮此时在哪里?

  生:在卧龙山

  师:在卧龙山干吗呢?

  生:隐居

  师:他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

  生:平平凡凡

  生:无忧五虑

  生:悠闲自在

  生:清清净净

  师:清清净净,无人打扰

  生:优哉游哉

  师:是呀,此时的他是多么悠闲自在,他——

  [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读下面诗句]

  师:驾小舟于——

  生:江湖之中

  师:访名僧于——

  生:山岭之上

  师:寻朋友于——

  生:村落之间

  师:乐琴棋于——

  生:洞府之内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悠闲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逍遥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自在

  师:是呀!那,是什么让他放下如此悠闲自得的生活,是什么让他甘心出山,过上劳心劳神的日子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想想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听明白了吗?用心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令诸葛亮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师:(提示)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继续读,师随机指导)

  师: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呢?首先把这句子读出来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能说说吗?

  生:从这里说明刘备十分尊敬诸葛亮

  师:特别让你难忘的是哪个词,哪个举动呢?

  生: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

  (师板书:下马步行)

  师:谁对这个句子还有补充?

  生:我从三人第三次来到庐中看出,刘备已经来了很多次了

  师:前两次他见到诸葛亮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几次呀

  生:第三次

  师:所以说这是——三顾茅庐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能把刘备的那颗心读出来吗?

  生:能

  (生齐读这句话)

  师:就后面半句,刘备就……你来读——

  生1: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3: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读得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 顾 茅 庐(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