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练习设计(精选16篇)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sī kē qiāo mén jīng yà pài rén xiàng dǎo
( ) ( ) ( ) ( ) ( )
2.组词。
导( ) 蜜( ) 蜂( ) 采( ) 圆( )
异( ) 密( ) 峰( ) 彩( ) 园(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 经常—— 愉快—— 壮丽——
仔细—一 聊天——一 兴奋—一 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房子一( )火车一( )草地
——( )园子一( )蜜蜂一( )飞机一—( )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2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方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路线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一路看到什么?最想看到什么?用一个字代替“看”(找),因而列宁是一边走一边找。
发现蜜蜂,想到什么?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什么?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用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生活实例体会词意,并找近义词。(放到词语超市)
三、感悟课文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二次大面积修改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方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讶、敲”,理解“果然、惊讶、向导”。
2、有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路线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比赛读、男女分读、接力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发现蜜蜂,想到什么?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什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从哪个词知道蜜蜂都飞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 这房子真的是养蜂人的家吗?课文怎么说?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找近义词体会词意。(放到词语超市)
5、师总结:列宁通过自己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找到了养蜂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善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解决身边的难题。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四、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词语超市
附近
谈天
常常
往常
亲自
果然
惊讶
向导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一次试教反思
今天下午,这节课能如计划中完成了,但当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1、忘记让学生复述、启发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第四自然段表演读。
2、有的词不需要解释:谈天、亲自,词语太多了,很烦,很容易乱。
3、第三四段读得不够,处理如下:先单独默读第三段,划句,再把所划句子读给同位听。
4、第三段指导读方面没到位,应把一、三句重点指导,有些词的语气加强,一些重点词语的重读还不到位。
5、拓展方面,设计不好,思考的范围太广,令学生无所释从,暂时还没找到良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画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全情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但可能学生在过往委有少有这类练习,开始时有些不知所措,且没有看书画路线图,在再三提醒下才开始结合课文完成路线图.
读得不够到位,要学生领悟列宁在寻找过程在的情绪变化,有点难,但学生比较善于模仿老师读,有老师范读后,读得更到位.
学生在思考列宁是否真的由蜜蜂引到养蜂人处,学生最初都会一致说是,但通过分析后,有的学生会说不是,是什么让学生走到养蜂人处呢?但又不能一下子说出来.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5
温馨寄语:书籍就是力量!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惊讶、谈心、派出、引路、列宁、蜜蜂、敲门、附近”8个词语。
2、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区别并正确运用“常常”和“往常”两个词语。
3、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法指导:
1、读写本课生字,利用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用红笔标出易读错、易写错的部分,小组交流。
2、通过近反义词的对比,多读句子,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进行区分。
3、通过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分析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原因。
知识链接:
列宁:(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结合课文中生字的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在课文中积累的词语,借助字典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在课后的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写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自学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1、jīng yà tan tian pai chu yǐn lu
( ) ( ) ( ) ( )
lie níng mì feng qiao men fu jìn
( ) ( ) ( ) ( )
2、我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 。
【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我们知道列宁是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亲自找一个养蜂人呢?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通过对比,体会加点词语的不同。
(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的近义词是 ,往常的近义词是 。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课文中划一划有关句子,小组内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 → →
→找到了养蜂人
4、朗读感悟
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组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中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方法,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课堂小结】
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凭借着 和 找到了养蜂人,真了不起。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课堂检测】
1、我会看拼音填空。
tan tian
(1)老师经常和我们( )。
fu jìn pai
(2)我家( )有一个大型的超市,妈妈经常( )我去买日用品。
jīng ya mì feng
(3)养蜂人对列宁能找到他感到很( ),列宁告诉他:是( )给他
yǐn lu
( ),他才找到了养蜂人的住处。
2、我会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只写序号)
① 常常 ②往常
(1)今天我六点就起床了,( )这时候我还在睡觉。
(2)放学后,他( )到后操场打球。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说 。
【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蜜蜂引路”中的“引”是“带领”的意思。 ( )
(2)“开门的果然是那养蜂的人”中“果然”在文中表示事实和列宁料想的一样。( )
(3)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 ( )
(4)列宁是靠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 )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蜂房 蜜蜂 养蜂人
因为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 ),而( )往往就住在蜂房附近,
所以列宁跟着( )就找到了养蜂的人。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四)课堂作业 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sī kē qiāo mén jīng yà pài rén xiàng dǎo
( ) ( ) ( ) ( ) ( )
2.组词。
导( ) 蜜( ) 蜂( ) 采( ) 圆( )
异( ) 密( ) 峰( ) 彩( ) 园(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 经常―― 愉快―― 壮丽――
仔细―一 聊天――一 兴奋―一 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房子一( )火车一( )草地
――( )园子一( )蜜蜂一( )飞机一―( )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7
【执教】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身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身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干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扮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扮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只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考虑,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方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方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研讨
浙江省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同学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沛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同学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同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同学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同学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同学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协助同学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同学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同学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同学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同学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同学对课文的局部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如教师问同学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学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同学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同学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考虑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同学的语言。朱老师在同学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同学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同学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方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考虑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8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9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 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 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 谈 派 引 列 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
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如:
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
“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阅读在线〗
列宁和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生词卡片,媒体资源:视频《蜜蜂引路:范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二、合作交流
(一)认读生字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先听范读,再自己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品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事件发生的时间:1922年。
事件发生的地点:莫斯科。
事件: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回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生字。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创编表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6、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1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生字字形的掌握。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蜜蜂引路教生字“蜜、蜂”。“蜜”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蜂”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 本上各写一个。
2、“引路”什么意思?
3、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后想要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段中的生字,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读通课文的句子。2、你读懂了什么?
(1)理解 莫斯科 养蜂 附近 谈天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 小山 房子 并随即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3)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四、作业 。
1、说说下面字的偏旁。引( )旁,共( )画。斯( )旁,共( )画。蜜( 0旁,共( )画。
2、抄写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注重读中理解,朗读感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特色:
重点词句,主动发展,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教学。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巩固
1、 指名认读生字,并重点指导书写生字“附、派”。
2、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结。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
导:列宁想和养蜂人交谈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找到蜂人了吗?
1、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并说明原因,列宁为什么亲自去找养蜂人?(两个原因)
2、 理解“经常、常常”
出示句子: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
A、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B、 经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导: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是怎样找到的?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自读自悟)
1、 带着问题,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三段,并用划线画出有关词句。
(一边走一看,看见: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同桌,小组讨论并纠正。
2、 老师巡视,加入讨论并纠正。
3、 小组再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三段并由组员回答:老师板书: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4、 再由几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读,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理解:“附近,果然”两个词语的意思。
5、 听伴音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实践活动)
(明确主次角色:听――看――画;老师巡视)
6、学生展示:画线路图,并口头说一说: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画简笔图。
7、 小结:列宁由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终于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导:列宁找到养蜂人,他们见面后是怎么样的?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出示挂图:看――想。图上画着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生回答:
2、 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齐读、
生读;养蜂人的话。
导: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生接着读列宁说的话。重读“向导”“领”并理解
3、 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并口头交际。(续编故事)
五、 归纳拓展: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3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
《蜜蜂引路》练习设计 篇16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列宁有大致了解。搜集有关蜜蜂的知识,在进入文本之前利用故事性,知识性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课语言精练,情节简单,给人以启迪。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本文中讲了列宁把不会讲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要找的养蜂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课时和学生交换资料,汇报预习所获,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文本的特点本人在教学的思想上,扶着文本,质疑问难。利用课题激趣,对于山村孩子,蜜蜂这种动物也不陌生,很多孩子能讲出蜂王的特点。借着这种自然资源与优势,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地读,结合生活实际所存在的例子,让学生思维随之活跃,这样激趣学习的高涨情绪。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孩子进一步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怎样进行观察?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本课应该突破的语言发展。提高是思维的关键,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样想象的,一边仔细观察 ,最后一步一步的找到养蜂人。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这个环节中,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有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找到养蜂人。)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狗无论离家多远准能找到家,它依靠的是嗅觉。(点拨、阅读感悟写法,留心观察 。即有意观察 ,留心周围的事物,热情投入生活的怀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你留心观察,持之以恒,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新鲜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此外,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都来去匆匆,这就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序观察 。就是观察要有顺序。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主次顺序,当然观察点转移,观察角度不同,观察顺序也会随之改变。重点观察。观察目标的指向明确与否,直接关系观察的质量,所以观察一定要突出重点。持续观察。如、蜜蜂其实并不可能当向导,但它却是准确无误地回到养蜂人那里。这是列宁知道蜜蜂和养蜂人之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列宁看见花丛里的蜜蜂采了蜜后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又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就断定养蜂人有可能就住在那所房子里。事实是如此,列宁找到养蜂人,这是列宁仔细观察的结果。列宁说蜜蜂是向导,这是风趣的说话。结合1—3自然叙述的语气来体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从学生读书笔记来看,学生理解并不好,可能是本人在理解文本与写作的衔接中,难度拔高了点,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最后通过作业弥补了基础,不过本人也不是很后悔,语文的发展总得走探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