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分作文成绩不是全部
诗人说,浮华的社会,真正的腐朽却是一叶障目式的眼光。
“目”是我们的心灵,而那片遮住视线的“叶子”,便是所谓的“成绩”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依靠制度使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有任务就会有竞争,竞争一出现,必然会有输赢。
于是“成绩”二字便应运而生。但随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学生家长们的热切追捧,“成绩”这顶帽子竟理所当然的戴在了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头上,并逐渐演化成“分数”,被校园独占,成为“专有”名词。
时间一寸一寸的向着明天推进。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教育需求”,中国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们充分贯彻了王子安的“补习班与重点班齐飞,题海共书海一色”思想,尽可能的填饱教育市场的“饥饿巨口”,并为之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早、晚自习”横空出世,《五・三》年年脱销,班主任们咆哮道:“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高考不过,一切玩儿完!”高三班级里的血红色醒目横幅说道:“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那么,在这样一个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唯分数论”的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代把一批批少年青涩年华里的纯真剥去,留下狂热,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束缚”,什么叫“宿命”,给予他们一种“想去突破却总摆脱不了现实”的破灭感。有一句话叫作“高考改变命运”,它惹得千千万万的学子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同时这句话也向“祖国未来的栋梁们”传递出一种讯息:成绩就是一切。于是在没日没夜的苦读中,莘莘学子开始了他们的“逆命之行”,在题海里“乐此不疲”。可殊不知,真正操纵一代人命运的,却还是那张轻薄的成绩单,那句让我们作呕的“成绩就是一切”。
历史证明,绝对的理论必将带来绝对的错误。那为什么部分教育工作者们对“祖国的花朵们”发出的关于“命运”的疑问的回答却是“绝对”的陈述句?这样不仅误了学子们的前途,更有可能引发滔天的罪行。药家鑫是如此,林森浩是如此,吴谢宇亦是如此。 所以,在经历过这些年的“抽丝剥茧”后,不论谁都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在这些年失去了什么。
不论到什么时候,奋斗总没有错,学子们大可以放手一搏。但如果在应试教育的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话,那少年们就不妨在别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无处不青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