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写人素材:爱因斯坦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到评委、老师们的眼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因斯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爱过、思考过、获得过思想的乐趣的人。他一生求索,寻找他亲爱的难以捉摸的上帝的脉搏。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生存的物质基底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怀有“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崇高信仰的爱因斯坦,他将为每一个人,提供永远的精神力量。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爱因斯坦太需要“孤独”了。他绝不会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爱因斯坦传》的作者赖泽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声望并没有使他的本质的人性发生一点变化。他一直逃避这种声誉所能带来的一切的荣华和危险。这种声誉,从前他感到厌恶,现在依然如此。”
另一位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J?伯恩斯坦也说:“每一个人,只要他同爱因斯坦有过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辞而去时,都会为这个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在他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中,丝毫没有那种常有的残酷竞争的意识,从不争夺科学上的发明权。而这种意识和争夺却常常控制着科学家们,有时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是的,即使像伽利略、牛顿这些划时代的大科学家,也无法摆脱名利的诱惑。
相比之下,在个人品质上,爱因斯坦确是自然科学家中当之无愧的最光辉、最杰出的代表,他终生弃绝名利,以高尚的人格和可贵的治学精神献身科学。
早在少年时,爱因斯坦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这些世人费尽心机追求的庸俗目标,在他看来是可鄙的。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这就是爱因斯坦,他的信仰,他的箴言,他的人格力量,单纯得像透明的水晶,在无限的时空里永远放射出眩目的光芒!
崇敬“生命神圣”
“在我们的经验之外,隐藏着为我们心灵所不可企及的东西,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地,通过微弱的反光抵达我们。满怀惊异地预感和寻求这种神秘,谦恭地在心灵上把握存在的庄严结构的暗淡摹本,对我来说,已是足够了。”
爱因斯坦曾如此庄重地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信仰》。能写下这样文字的人,我想像,他的眼睛一定明亮而深邃。在我举目可见的书桌墙上,安静地挂着这位伟人的肖像,目光直指人心。且让我透过这目光,透过这道墙,遨游于他曾仰望的星空,去窥探他的往事:虽已尘埃落定,仍旧耐人寻味。
幼年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针尖是受谁的指引,如此固执地指向南天;又为何如此忠实地紧随磁铁?从那时起,在真理的磁场中,他便是一支不由自主的磁针了,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客观,是他的宿命。12岁时他便不再信仰上帝,摧毁一种信仰的痛苦,惟有重塑另一种信仰方能拯救。新的信仰来自理智,他将它叫做科学。科学陪伴他从此以后的全部生命,他们相互间从未放弃;这科学的信仰在他去世后依然存活,至今仍在寻找渴求他的灵魂以期依附,我不清楚那是不是你。
真正的大师拥有平民化的品格,会微笑,亦会说笑。他飘垂的蓬发,浅色的套头毛衫,灰色的烟斗,以及拉着小提琴时轻轻松松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街头的流浪艺术家。他朴素的外表下,是最充实的灵魂,把自己最好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奉献给客观的、非时间性的现象,他饱尝了这种幸福。那些享受着物理学的应用成果,并对此不怀任何惊异和感激的人,被他取笑为吃着草的母牛,因为它们对植物学也一窍不通。享乐与安逸是他的敌人,他从未与之亲近过。只要一息尚存,他便不会停止他所钟爱的事:研究,演算,拉小提琴,开玩笑,以及由衷地微笑。
爱因斯坦的生命观何等崇高!他以恭敬、谦卑、崇拜的心态、博大的睿智,沉醉于探索和赞扬大自然宇宙的无限奥秘之中。爱因斯坦将这份大自然情怀表述为“只是对宇宙中无限高明的精神所怀有的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心情。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些智力如此微弱的人只显露出我们所能领会的极微小的一点”。
爱因斯坦是位充满犹太民族理想,并集希伯来文明精萃的人,他不皈依任何宗教,可以说是位无神论者。但他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宗教虔诚的信仰境地。这种不具宗教色彩又具宗教感情的信仰,便是爱因斯坦独具的真诚的“宇宙宗教感情”。“宇宙宗教感情”的人文精神和大自然情怀与科学实践和谐的包容与统一,铸就了爱因斯坦伟大又平凡的一生。
面对社会巨大的变革,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价值观念在更新变位;社会财富在有形或无序地重新分配;社会盛行宣扬、追崇财富的时尚;物质高消费既支撑着社会现代化的大厦又隐藏着深重的物欲极度膨胀的诱惑;社会公正与秩序的失落;高尚与卑劣的变形;天良与责任的滑坡;人格与尊严坚守的艰辛……更为甚者,道德的沦丧,导致科学技术与毁灭性武器的迅猛发展的结果,它既可能赋予了优化“生命神圣”庄重的使命,又成为人类追逐贪婪与邪恶并扼杀“生命神圣”的凶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因为诱惑的存在,人们整日被捆绑在金钱、地位、权势等问题上不停地奔忙着。疲于奔走,忙于应对;成功和失败,喜悦与烦躁等等社会内容的存在,构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浮躁情绪。在这种情绪笼罩之下,不少人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只管身边无视世界,时代迷漫着欢腾与悲怆,使得“今朝有酒今朝醉”已成为时髦的实用主义的哲学。人们丧失了一种生活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让人很少有清静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
生活的大舞台,使得处于社会各式各类角色的人物,或多或少地都怀有惴惴难宁的浮躁失衡的心态,这是人性中本性的真诚、善良与私虚、丑恶的冲突。正是还有这些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才更应该相信:真诚并未泯灭;善良依然是人本性中的主流;善思善待“生命神圣”的信念,寻求人生意义真情的感悟;不断完善扭曲的人格,以文明和道德充实心灵,终究是人间孜孜以求的圣洁大道。
拥有信仰的人,其心胸是开阔的,思维是冷静而理智的,因为他是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生命,来理解人生。他懂得了生命的真实的存在意义与方式;拥有信仰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他明白,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在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小段过程而已,而真正的归宿不在这里;拥有信仰的人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灵魂是和其他的心灵相通的,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他明白,生命与生命之间,就应该是那种不加遮掩的坦诚相待,真心相容,而生命的一切是随缘而得,他不会为低俗的名利去刻意伪装,苦苦相斗,更不会为身外之物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拥有信仰的人是文明的,因为他明白,生命虽然有等级之分,但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美丽,都值得去尊敬、关爱与珍惜,在尊敬、关爱别人的过程中,会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爱因斯坦正是这样的人。
当我立足于今天,试图对他做一个评价,我要说的是,爱因斯坦的光辉,不仅在于他开创的科学新纪元对人类生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且也在于他所具有的正义感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即使有一天,相对论在某种场合不再应验,不容置疑,他已与历史同在。我再次抬望爱因斯坦的肖像,凝视他睿智的眼睛和孩子般的笑容,不容置疑,他已与我的一生同在。
【关于爱因斯坦的名言】
爱因斯坦的深刻本质藏在他的质朴个性之中;而他科学的本质藏在他的艺术性之中——他对美的非凡感觉。
——巴内什?霍夫曼
他的声望并没有使他的本质的人性发生一点变化。他一直逃避这种声誉所能带来的一切的荣华和危险。这种声誉,从前他感到厌恶,现在依然如此。
——《爱因斯坦传》的作者赖泽
每一个人,只要他同爱因斯坦有过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辞而去时,都会为这个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在他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中,丝毫没有那种常有的残酷竞争的意识,从不争夺科学上的发明权。而这种意识和争夺却常常控制着科学家们,有时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伯恩斯坦
他最出名的当然是他的相对论,那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伴随名声而来的是一种爱因斯坦感到难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惊讶的是,他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神话,一个真实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个奇迹,并得到皇室人员、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众和新闻界把他当做一个电影明星而不是科学家。
——巴内什?霍夫曼
对于一个毕生努力追求一点真理的人来说,如果他看到有别人真正理解并欣赏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报了。
——爱因斯坦写给一个美国学生的信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乌尔姆小城。这一天,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但历史注定要把这一天变得无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存在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一天脱帽致敬。
这一天的荣耀,就来自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无激动,爱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过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爱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时代,恰逢慕尼黑大发展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拓进取的人格意志,通过各种渠道,浸润着小爱因斯坦的心田。小爱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紧闭双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与神秘,一次次冲撞着爱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静谧养成爱因斯坦独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启迪,给了他排除人世纷繁烦恼的慰藉。
1946年,业已67岁的爱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无顾忌地说: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这当然不是浅薄的自我标榜,甚至不是对芸芸众生的精神开导,他只会永远按着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评判一切。所以,他并非因想鹤立鸡群而显得孤独,而是他从来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去效法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时,所有的人朝一个方向前进,而爱因斯坦独自一人走向另一个方向,他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信念的坚定使得爱因斯坦从不惧怕孤独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人们:看,这才是正确的出路。
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收到拉特格斯大学一位19岁的大学生亲笔写来的长信,这个学生在信中说:“先生,我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他排除了诸如挣钱发财、博取功名或助人为乐之类的答案,他认为人活着“什么目的也没有”。
这位大学生恳请爱因斯坦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说明理由。他说:“请你不要照顾情面,如果你认为我已误入歧途,烦请你把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这一强烈的求援声时,爱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他相信自己的指教肯定会使那位大学生振奋起来,并减轻他的疑虑给他自己孤独的心灵所施加的重压。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
“为了探索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你进行了如此认真的努力,这使我深受感动。
……
“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言:“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抑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我对正义的热爱以及为人类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努力奋斗,则与我的科学兴趣无关。”他一生都在这个的问题上不断地探索着。
1955年4月,爱因斯坦的生命到了尽头。13日,他说:“当我必须走时,就应该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他坚持不注射吗啡。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停止了呼吸。当天下午,12位爱因斯坦最亲近的人聚集在一起,与他告别。其中一人吟诵了歌德的诗句。诗曰:“我们全都因他受益,他的教诲惠及全球,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人间。他如将陨的彗星,光华四射,无尽的光芒与他永伴。”随后,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是思想者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