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通用2篇)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通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通用2篇)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篇1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二、【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四、【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3)文教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包括文化竞争。

  五、【方法点津】: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课文导语】:

  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XX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教材,不难选出a。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课堂练习: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课堂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课堂练习: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下面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有(  )  

  ①民族②国家③社会④个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教材不难选出d。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练习: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篇2

  知识目标 ①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②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③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①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②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本课重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本课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XX年7月27日晚,德州市暨德城区第六届社区京剧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艺术节在《盛世腰鼓》的欢快舞蹈表演中开幕。京剧成为本届社区文化节的一个突出特点,智取威虎山选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迎来春色换人间》,京剧清唱《借东风》等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德城区积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把文化进社区作为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思考]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为什么今天依然存在?

  (2)戏剧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作用?

  (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提示:(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是

  、                                          。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

  、                            、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                                              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                     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                                      、                                       、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

  。中国传统文艺,以                 、               、               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

  凝固的艺术

  独特的结构体系

  优美的艺术造型

  丰富的艺术装饰

  重要标志

  民族精神的火

  炬

  古代文学

  传统戏曲

  传统绘画

  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    、                 和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                   、                  和    ,具有深刻的影响。

  长期历史积淀中

  形成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

  道德观念

  中华文化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中国的发

  展道路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

  2.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                      、

  和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

  3.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

  、                            的消极作用。

  相对稳定性

  基本特征

  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精神纽带

  积极

  阻碍社

  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

  ,克服传统文化的                ,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                      ,

  ”,                   ,                。

  积极作

  用

  消极作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1.传统文化的含义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

  注意: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注意四点,一是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二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保留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四是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继承的具体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

  (3)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时事的变迁,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将这些有用的部分重新熔铸,使它们升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造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进行的工作。人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时代的精神熔铸在文化之中。

  (3)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①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移风易俗: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1] (•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从历史到今天,正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的稳定性,选c。

  [答案] c

  [例2] (•广东单科)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 以诗言志”表明    (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解析] 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不选a。唐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今天引用来告诫官员说明它有现实意义,故选b。c与题意无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所以d错。

  [答案] b

  [例3] 在庆祝建军81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解放军的战斗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d.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积极向上的内容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精神是在解放军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片面,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4] 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于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所以应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精华和糟粕要区别对待。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所以②错误,①③④都符合题意,应选c项。

  [答案] c

  [例5] (•天津)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

  [解析] 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国际社会……,在其影响下”说明要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先哲古训”,“雷锋精神”说明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德。

  [答案] (1)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中发展。(2)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3)在顺应时代要求中创新。

  1.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答案] c

  2.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答案] d

  3.在中国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  )

  a.台胞热爱祖国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中国台湾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台胞深受影响

  d.曲阜“三孔”圣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答案] b

  4.虽然《大闹天宫》依然能唤起很多人美好的记忆,但“《西游记》都看了几百遍啦”这句话足以让现在的儿童文学家汗颜。孩子的评价很残酷:“我不要看孙悟空,我就要看哈利•波特!”这表明     (  )

  a.我们的古老文明已经完全失去竞争力

  b.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不适应现代文明

  c.我们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答案] c

  5.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是注重个人的自我德行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尚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廉耻、信义等。

  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3)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解读春节 祝福中国”系列之永远的春节

  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孩提时代对过年是异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起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真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去拜年,看罢舞龙耍狮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如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愈演愈烈了。

  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论巨擘名流亦或潦倒穷汉,中国人个个都有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春节情结。合家团圆共度良辰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明天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乃至生命中了!

  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袁世凯当政时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民族图腾?结果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83天短命皇帝落个千古骂名。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取代的,据闻有专家针对时下一些青年钟情“洋节”,忧心忡忡撰文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却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你只需看看千百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回家过年的人潮,汇成的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火爆的风景,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节气敢与春节较劲!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

  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令人动容。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执政为民,新春“三下乡”如火如荼,各级领导纷纷下基层“送温暖”,今年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使这个春节凝聚更多的欢声笑语和鱼水情、同胞谊。陕西一位灾民自编这样一副春联:“县长腊月踏冰来,新春佳节笑颜开”,横批“雪里送炭”,这楹联写得虽欠严谨,却真切表达群众对公仆的礼赞、对未来的憧憬,闻之令人心热。两岸春节包机的闪亮登场,海外唐人街宫灯高悬鼓乐齐鸣的“闹春”盛景,更令世人感受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和当代中国的卓然风采。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五千载东方文明发祥地,那么春节,堪称华夏儿女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绵延不绝的感情链。春节是永恒的,一如炎黄永不衰、江河万古流……

  “解读春节祝福中国”之春节新变化新活动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除了汉族,部分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年俗活动出现简化趋势。历史上的春节曾拥有诸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礼仪。从腊八开始,经过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而如今的年俗活动被简略化,有些内容正在消失。在城市,日常时空和节日时空之间的过渡环节和准备过程开始脱节,很多家庭的年夜饭不在家吃了,原来一家人的团圆饭变成了几个家庭的拼桌团圆饭。年俗活动的简化,折射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些文化变迁。

  其次,神圣内涵的世俗化。专家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当时的规矩和祭祀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发生了变化。作为宗教祭祀活动的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为百姓狂欢的民俗盛会。目前,春节习俗中的神圣内涵越来越弱化,世俗意义却越来越得到了强化。

  第三,节日时空商业化。如今的春节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庙会上卖的跟商店里的都差不多,节日活动越来越被商业化。

  第四,节日功能的转化。春节的本意是除灾祈福、趋吉避凶,如今却神圣仪式逐渐被世俗化,春节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春节失去了许多它原有的宗教民俗内涵和社会文化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一些节日民俗有所变化是很正常的,也是历史必然现象,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节日习俗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它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和调适。近年来,圣诞节等洋节日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例证,并非消极意义上的文化入侵,是全球化时代正常文化价值交流碰撞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有人喊出“保卫春节”的口号,但我觉得与其“保护”,不如注入新的活力给春节一个自由发展的生存空间。

  [思考]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对待春节,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给春节注入新的活力。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通用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