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通用15篇)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通用15篇)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2

  五二七年,弗雷维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成为东罗马的统治者。

  这个塞尔维亚的农夫对书本知识一窍不通。正是出于他的命令,古雅典的哲学学派才被最后压抑下去。也正是他关闭了唯一的一座埃及寺庙,这座庙宇自从信仰新基督教的僧人侵入尼罗河谷之后己有数百年香火了。

  庙宇座落在一个叫菲莱的小岛上,离尼罗河的第一个大瀑布不远,从人类的记忆所及之时起,这儿就是朝拜爱西斯的圣地,不知是什么原因,非洲、希腊和罗马诸神早已悲惨地销声匿迹了,只有这个女神还灵光不灭。直到六世纪,这里一直是理解古老神圣的象形文字的唯一场所,为数不多的教士继续从事着在其它地方早已被忘却的工作。

  而现在,随着一个被称为“皇帝陛下”的文盲农夫的命令,庙宇和毗邻的学校变成了国家的财产,神像和塑像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博物馆里,教士和象形字书法家被投入监牢。等最后一个人由于饥寒交迫死去以后,具有悠久传统的象形文字工艺便成为绝代失传的艺术。

  真可惜啊。

  假如查士丁尼(该死的家伙)稍缓斩草除根,把几名老象形文字专家抢救到类似“挪亚方舟”的安全地方,那会使历史学家的工作容易得多。我们虽然能再次拼写出古怪的埃及词汇(这全靠商博良的天才),却仍然理解不了他们传给后代的内在含义。

  在古代社会的各民族中,这类事情不胜枚举。

  蓄有奇特大胡子的巴比伦人给我们留下整座整座刻满宗教文字的造砖场,他们曾经虔诚地疾呼:“将来有谁能够理解天国中上帝的忠言”,那时他们是怎样想的呢?它们不断祈求圣灵的庇护,力图解释圣灵的律法,把圣灵的旨意刻在最神圣城市的大理石柱上,他是怎样看待这些圣灵的呢?他们忽而虚怀若谷,鼓励教士研究天国,探索陆地和海洋,忽而又变成惨无人道的刽子手,人们稍微疏忽了如今早已无人问津的宗教礼节,就或有骇人听闻的惩罚降临在头上,这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

  我们派出了探险队去尼尼韦,在西奈的沙漠上发掘的古迹,译释的楔形文字书版足有几英里长。在美索不达尼亚和埃及各地,我们都竭尽全力寻找打开神秘的智慧宝库前门的钥匙。

  突然,也完全是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宝库的后门,其实它一直对人们敞开着,随时都可以进去。

  然而,这扇小小的方便之门并不是座落在阿卡达或孟菲斯附近。

  它隐藏在丛林的深处。

  异教徒寺庙的木柱几乎把它遮挡得风雨不透。

  ※ ※ ※

  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易于抢掠的对象时,接触了他们乐于称之的”野蛮人”。

  他们的相遇并不愉快。

  可怜的野蛮人误解了白人的用心,还举着长矛和弓箭欢迎他们。

  来访者却用大口径手枪作为回敬。

  从那以后,平心静气不带偏见的思想交流变得十分渺茫。

  野蛮人总是被描写成一群信奉鳄鱼和枯树的肮脏懒惰的废物,任何灾难对他们都是应得的报应。

  以后便是十八世纪的转机。让・雅克・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流泪的行列。

  愚昧无知的野蛮人成为他们最喜欢谈及的题目,在他们看来(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野蛮人),野蛮人是环境的不幸牺牲品,是人类各种美德的真正体现,三千年的腐败文明制度已经使人类丧失了这些美德。

  如今,至少在特定的调查领域里,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了。

  我们研究原始人就象在研究较高级的家禽,其实二者并无大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他们只是没有被上帝感化而已。通过对野蛮人的仔细研究,我们开始懂得了尼罗河谷和美索不达尼亚半岛的早期社会;对野蛮人深入彻底的认识使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人类在最近五千年内形成的很多怪异的天性,如今这些天性却深深地埋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

  这些发现并不总能为我们的自豪感增光添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了解了自己已经摆脱了的环境,欣赏了我们已经完成的许多业绩,这只能使我们以新的勇气对待手中的工作,除此之外如果还有别的,那就是对落伍的异族兄弟们要采取宽容态度。

  这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

  这是一本奉献给宽容的书。

  但是宽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偏离主题的吸引力会很大,我们一旦离开大道,天晓得将在哪儿歇脚。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用半页的篇幅,恰如其份地解释我所谓的宽容吧。

  语言是人类最富有欺骗性的发明之一,所有的定义都是武断的。因此无名小辈的学生就应该拜倒在一本书之下,囵为它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多数能看懂该书的人接受了。

  我说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第二十六卷一○五二页这样写道“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也许还有其它定义,不过就这本书的目的,我不妨把《大英百科全书》的话作为引线。

  既然我已经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束缚在某个明确的宗旨上,我还是回到野蛮人身上,告诉你我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社会形态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宽容吧。

  ※ ※ ※

  人们通常以为,原始社会非常简单,原始语言不过是几声简单的咕哝,原始人的自由只是在社会变得“复杂”以后才消失。

  近五十年来,探险家,传教士和医生在中非、北极地区和玻里尼西亚进行调查,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始社会非常复杂,原始语言的时态和变格比俄语和阿拉伯语还要多,原始人不仅是现实的奴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一句话,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在恐惧中求生,在战栗中死去。

  对野蛮人的通常想象是一群红肤色人悠闲自得地在大草原上漫步,寻找野牛和战利品,而我所讲的却似乎和这种想象相差很远,不过这更接近于事实。

  事情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

  我读过许多介绍奇迹的书。

  但是它们缺少一个奇迹:人类能够活下来的奇迹。

  这些手无寸铁的哺乳动物居然抵御细菌、柱牙象、冰雪和灼热的侵袭,最后成为万物的主宰,他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到这些的,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

  当时的人为了获取成功,不得不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在复杂的部落生活中。

  统治原始社会的只有一个信条,即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

  这有许多困难。

  因此所有其它欲望都得服从于最高的要求――活下来。

  个人是无足轻重的,集体却至关重大。部落是活动的堡垒,它自成体系,依靠群力,为己谋利只有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才能得到安全。

  但是问题比刚才说的还要复杂,我的话只适于可以看到的世界,但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可见的世界与不可见的世界相比,简直不足挂齿。

  为了充分理解,我们必须记往,原始人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根本不懂因果法则。

  如果我坐在有毒的常青藤上,我会责怪自己的疏忽,派人去请医生,并让孩子赶快弄走那些东西。辨明原因效果的能力告诉我,有毒的常青藤会引起皮疹,医生会给我药止痒,清除毒藤可以避免痛苦的事情再发生。

  真正的野蛮人的反应却迥然不同。他不会把皮疹和毒藤联系起来。在他生活的世界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死去的首领变成了上帝,死去的邻居变成了精灵,仍然是家族中看不见的成员,步步陪伴着活着的人。他们与死人仍然同吃同睡,一同看守大门。是避免与他们亲近还是争取得到他们的友情,这是活着的人应考虑的问题,否则就立即会遭到惩罚。由于活人不可能知道怎样才能取悦于精灵,便总是害怕上帝把不幸作为报复降临在自己头上。

  所以,他不是把异常的事情归结于最初的原因,而是归结于看不见的精灵的涉足。他发现臂上的皮疹时,不是说:“该死的毒藤!”而是小声嘟嚷:“我得罪了上帝,他来惩罚我了。”他跑去找医生,不是去讨抵消藤毒的膏药,而是要一张符,还必须比愤怒的上帝(不是毒藤)甩给他的那张符灵验百倍才行。

  至于使他遭罪的毒藤他却不予理睬,依然让它象往常一样生长。如果偶尔有个白人带来一桶煤油把它烧掉了,他还会骂他招惹麻烦。

  因此,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一切事情都被认为是由看不见的生灵操纵的,那么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绝对服从能平息上帝怒火的律法。

  按照野蛮人的看法,律法确实存在。祖先创立了律法,把它传授下来,这一代最神圣的职责就是把它原封不动完美无缺地传给下一代。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荒诞无稽,我们相信的是进步、发展和持续不断的改进。

  不过,“进步”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概念,而低级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人们认为现状已经完美无暇了,没有理由再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别的世界。

  如果上面所说的是真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律法和已定的社会形式有所变更呢?

  答案很简单。

  就是靠及时惩处拒不把公共条例看做是上天旨意具体体现的那些人,说得露骨一点,就是靠僵化的专横制度。

  ※ ※ ※

  如果我由此说野蛮人是最不宽容的,本意也不是侮辱他们,因为我马上要加上一句,在他们借以栖身的环境里,专横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他们一意容忍,用来保护他们人身安全、头脑纯洁和部落生活的许多清规戒律遭人践踏,便会陷入灭顶之灾,这可是最大的罪过。

  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又是怎样保护了一整套靠口口相传的条例呢?今天我们拥有成千上万的警察,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却仍然觉得连推行一点普通法律都困难重重。

  答案同样很简单。

  野蛮人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们精明地估算出用武力不能推行的东西。

  他们发明了“忌讳”(塔布)这个概念。

  也许“发明”这个词有些文不达意,这类东西很少是一时灵感的产物。它们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不管怎样,非洲和玻里尼西亚的野蛮人想出了“忌讳”这个概念,从而省去了不少麻烦。

  “忌讳”这个词起源于澳大利亚。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它的含义。如今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忌讳,也就是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说的话,譬如在吃饭时谈及刚刚做完的一次手术或把小勺放在咖啡杯里不拿出来。不过我们的忌讳都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是一些礼节,下会扰乱生活的幸福。

  对于原始人,忌讳则甚为重要。

  它意味着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用希伯莱语说)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涉及。对于胆敢违抗祖先意志的人可以大骂特骂,切不可表示冷惜。

  ※ ※ ※

  究竟是教士发明了忌讳,还是为了维护忌讳才产生教士,这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比宗教更为源远流长,因此很可能早在男巫师和女巫婆问世之前忌讳就存在了。但是巫师一在世上露面,就成为忌讳的顽固支持者,以巧妙的手法大肆盗用这个概念,使忌讳成为史前的“禁物”象征。

  我们第一次耳闻巴比伦和埃及的名字时,它们还处于忌讳举足轻重的发展时期。粗糙原始的忌讳并不象后来在新西兰发现的那样,而是带有“汝不能……”这样字眼的戒律。它们是约束人类行为的严肃的否定式准绳,就象我们熟悉的基督教“十诫”中的六条一样。

  不用说,在那些国度的早期历史中,宽容的概念完全不为人知。

  我们有时看到的宽容,其实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

  我们从没有发现国王和教士能够有一丝诚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同意别人履行“行动或判断的自由”,成“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现在这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

  ※ ※ ※

  由此说来,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史前的历史,或者研究按一般所称的“古代历史”。

  为宽容的斗争直到个性发现以后才开始。

  在现代最伟大的新发现中,个性发现的荣誉应当归于希腊人。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3

  房龙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是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伯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 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    *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    *    *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    *    *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烟稀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

  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    *    *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    *    *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 我们希望 ) 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4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从而体会本文主题。

  3.掌握一般序言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从中选取并归纳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灵性,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和联想。

  3.开展读书活动,围绕《宽容》一书召开读书讨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同时围绕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

  难点: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

  (3)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

  (4)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阅读《宽容》一书,安排读书讨论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宽容》一书的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

  (3)写作训练:运用想象与联想,表现一定的主题。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诗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含义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引申]在人类的历史上,好与坏、恩与怨总是同时存在,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阶级的矛盾等都会带来种种不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的阴影,真正走向相融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魄力、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倾听房龙先生的,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体验宽容。(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并进而体会本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作家和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掌握]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  《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  《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

  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一读: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初读一遍,你能否说出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二读:细致朗读,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你能否说出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山谷:无知的领域,“宁静”见其愚昧,平静得可怕。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守旧的老人:反动守旧的势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极力排斥,甚至予以打击、疯狂的镇压。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上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青年: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险者,他不愿只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中,渴望新生事物,但毕竟力量有限,最终被强大的邪恶的反动的保守势力残忍地杀害。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三读:作者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提出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极为丰富,体验一下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尽管采用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在当今的社会,野蛮、落后、愚昧的民族,面对新生的力量,加以残酷的镇压,并没有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突出了表达效果,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也应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练习]

  运用联想与想象,谈论以下几个话题(任选其

  (1)灯    (2)亲情    (3)社会公德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宽容?

  请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房龙

  (七)参考资料

  《宽容》后记(节选)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出版商给我写信说:“《宽容》一书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现在已经快成古典作品了,我们想摘一个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个‘大众化的价格’。”如果他们要对原作作必要的安排,我还愿意写最后一章吗?也许我可以试着尽力说明,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为什么这样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确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话,那我可以讲出来吗?

  我回答说,解剖美丽的宽容女神的尸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却是应该做的,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捕捉大猎物的猎人都熟悉森林居住者的习惯。他们告诉我说,野兽具有集群本能,外面的野兽休想加入它们的部落,不管加入者增添的力量对于它们迅速削弱的实力来说是多么有利。那些假装懂得不会说话的鱼的心理的人对我讲,甚至在这些冷血动物当中,当一个陌生的鱼出现时,也有一种固定的行为准则,在河流岩石之间固定的场所栖息的鱼,从来也不会让一条外来的鱼加入自己的行列。

  我不很精通动物学,但我学到了一点关于人类的知识,当我研究人类在所谓历史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人类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行为记载时,我发现了什么呢?我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当然,经济上的需要偶尔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对抗的部落,按照某种政治方式行事。然而这种安排总不能持久。真正使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和危险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泾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见、共同偏爱、共同恐惧、共同希望和理想。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上帝的人”或“上帝的选民”,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埃及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卑贱的小农,但他们却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人”。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苏密”――现在人们所知的官方名字是芬兰,它的意思(人们告诉我)是“上帝的人”。太平洋上的许多部落――我们最熟悉的只是塔希提岛人――也称自己为“上帝的人”。波利尼西亚同西亚、北非和北欧相距万里之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种族彼此间毫无共同之处。可是有一点,他们都明显地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他们看不起人类的其他成员,认为他们是异己,不体面,应该受到鄙视,如果可能,还得躲远一点。在这个触目惊心的规律中,乍看起来希腊像是一个例外。但是他们高傲地坚持自己是海伦的直系子孙,是大神的儿子,是大洪水的惟一幸存者,这表明他们很尊重本种族的人。他们轻蔑地把非希腊人指为野蛮人(希腊文barbarous这个词的意思是陌生、外来、粗野、奴性和无知),这暴露了他们非常蔑视所有的非希腊人,粗率无礼地称他们为异己,甚至那些在各方面的确高出一筹而且心胸宽广的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们也认为他们是劣等人。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方面,他们和愚昧无知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水平一样,那些土人从来没学过三以上的数,但却十分得意地告诉欧洲最早的来访者说,如果问他们是什么人,将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他们显然是独一无二和绝无仅有的“上帝的人”。

  我们注意到罗马人不受这种傲慢无礼的讨厌形式的束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低于旁人。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他们像现代的英国人一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从不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做任何明确的解释。他们是罗马人,这就够了。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这是人人都能看见的――大惊小怪不免有失体统。罗马人对此并不在乎,至少在这方面是不在乎的。

  对于纯种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数部落和民族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值得被称为真正的人民的人,这一点我就谈这么多吧。但这只是一个细节,因为伴随这种奇怪的排外和优越感的种族意识,还有对宗教、道德、风俗这些不同但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特定的信仰。结果,每个集团无论大小,都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

  教案点评:

  《<宽容>序言》是篇寓言,尽管作者房龙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本教案先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5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  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瞟、颇、颊”的读音;读准“扎中、回血、一针见血”多音字的读音。

  2、能在理解人物个性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学习小建议独立阅读课文,并能说出自己对“宽容”的理解。

  4、能以小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行,我们从一个个小故事中知道了信任能给人带来喜悦,了解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宽容,宽容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的不同个性。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正音:回血(xuě xiě)一针见血(xuě xiě)

  3、出示名言 :

  宽容是一时的忍让,是性情豁达,是一种起码的道德,宽容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更是一种力量。

  朗读,这句名言对宽容的理解包括几个方面?

  一时忍让

  板书:沟通

  力量

  过渡:宽容是不是真的能带给我们这些呢?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体会“宽容”的内涵。

  (一)默读课文,用“――”划出能体现“我”一时忍让、沟通、 力量的句子。

  (二)交流。

  1、理解:一时忍让

  “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1)师生对比读

  师:“站住!你是新来的?”

  生:“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2)这两句话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3)总结:语气温和,这就是平和。(板书:平和) 齐读句子。

  2、理解:沟通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我的血管是细一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我轻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

  (1) 选择一句有感情地读。

  (2) 为什么轻声指导?

  3、练习:由于我的忍让、沟通鼓励让护士有了信心,产生了力量。此时护士会怎么想呢?

  (1)出示:她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心想: ,她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2) 护士果然一针见血。此时的我又会对她说什么呢 ?

  出示练习:

  我 (神态、动作)地对护士说:“ 。”

  4、总结:通过我与护士的言行,我们发现正如名言所说的,宽容是――,宽容是――,宽容是――。(结合板书)

  (三)了解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除了写我与护士,还写了一个人物,那就是妻子,为什么要写妻子呢 ?我们来看看妻子的言行,当护士连续两次为我扎针都未成功时,妻子是怎样表现的。

  1、(1)同桌分角色读3――8节。

  (2)学生分角色朗读。

  2、评价,有没有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3、再读课文9――14节,看看“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使护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总结:作者写妻子正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我们体会到宽容和鼓励能给人带来成功,带来力量,批评和指责只能让人失去自信,遭受失败。

  四、小结复习,以小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1、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假如你是那位小护士,你会怎样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呢?出示提示

  今天,我第一次给病人打点滴……

  (提示:护士是第一人称――“我”,要从护士所见、所闻、所想来讲这个故事)

  2、学生交流。

  3、宽容给人带去了力量,那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4、总结:宽容能给人带去力量,使别人成功,又能使自己快乐,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拓展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宽容 颤抖 慌乱 解释

  鼓励 舒展 轻盈 撒娇

  2、收集交流有关宽容的名言或小故事。

  附板书:

  24、宽容

  忍让 语气平和

  沟通 鼓励、指导

  力量 一针见血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7

  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  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  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 :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1]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8

  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本文反传统变革思想。2.分析评价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3.借鉴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重点: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 :分析评价本文寓言式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一.解题:序言,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后面的称为“跋”。二.作家作品介绍: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学者。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房龙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种文字,擅长于拉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插图全部出于自己之手。三.解释词语,为加点字注音。蜿蜒绵亘   绰绰有余   绰有余裕   天伦之乐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杀一儆百   逆来顺受   嶙嶙   深邃   亵渎   荡然无存   雕琢   朝礼   诅咒   眸子   毕恭毕敬   志同道合   刨根问底   一无所知   能工巧匠   光彩夺目   潺潺   饿殍遍野   转危为安   饥寒交迫   忘恩负义   不济   归根到底   内疚   荒无人烟   神秘莫测四.读书思考问题:1.从整体看,无知山谷的故事反映了哪些历史规律?2.先驱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无知山谷中的律法是怎样的律法?3.先驱者明知自己为律法所不容,为什么偏要离开山谷去寻找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偏要回到无知山谷?4.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反动保守势力有哪些特点?5.无知山谷的群众前后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内疚之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6.这篇序言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7.“宽容”与“律法”的关系如何?文中的律法为何该取缔?五.分析内容。(一)分析第一部分。1.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答:是这样的生活: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一层不变。这是一种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衰朽的生活氛围。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答:“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这是由愚昧落后的思想统治造成的。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矛盾?答: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答: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得不服从。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答: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6.“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高墙”的人是什么人?答: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答: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也反映了先驱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二)分析第二~四部分。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是一样吗?答: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2.从第一二部分内容来看,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答:是千年前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条。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什么?答:说明反动黑暗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的民众。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三)分析第五~九部分。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这就是社会进步缓慢的要因。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什么?答: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4.“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看来真正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才能获得?答: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四)为什么说这件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将来后面又何以加一个“我们希望”呢?答: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传统习惯”的约束,先驱者总会在谴责中屈辱地死去,而杀死他们的不仅是敌人,甚至是他一心为之奋争的大众。――最先掌握真理的人,永远要成为悲剧典型;“真理”一旦变成习惯,变成大众的思想,那就离反动不远了。这种历史规律,将来也必然成立,所以不再发生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六.本文中心:本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七.写作的启示:1.寓言式的写法:可以概括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因而更具普遍性,连而今的许多事也象这寓言故事。――启示:写现实之事,若不方便,就用寓言形式,既安全,启发性又强。2.诗一般的语言,虽只用叙述,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概括性强,极富神韵。――启示:文字的运用,全在表意,何必要拘泥于章法。八.作业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9

  《宽容》序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序言的独特写法。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文中对“宽容”的理解。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深意的哲理。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教具安排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宽容〉序言》,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激烈的故事。

  二、简介作家作品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

  他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多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其作品的插图全部出于自己的手笔。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在20年代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也为中国青年所喜爱。

  著名作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此书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序言

  序言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写法奇特。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四、述故事情节

  问: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现在我想先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回顾一下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五、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故事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尊崇古老的律法,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生死,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顽固、虚伪,仇视一切革新,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而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终遭到人们谴责。

  =》象征旧事物、旧律法,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2)问:文中的漫游者原本也只是普通村民,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任凭“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他遭到了什么样的境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由你来为漫游者立个碑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象征新思想、新事物。

  (3)在鲁迅先生笔下,经常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么一类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群体呢(――村民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村民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明确: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

  展开: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纵观中国历史,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问:为什么在“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呢?(“希望”显然只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心愿),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的事”为什么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了,将来还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不仅会造成先驱者的悲剧,还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 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a、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  证明了这一点。

  b、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都是告诉我们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我们要彼此宽容。)

  六、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问: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先生强调对外来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 (1)、提倡宽容质疑;

  (2)、反对禁锢压制;

  (3)、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和闭塞;

  (4)、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要勇于创新(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

  ……

  2、辨证地理解“宽容”

  穿过那无知的山谷,趟过那缓缓流动着的小溪,房龙先生以这样一个广泛的意义上的 “宽容”一词简明涵括了我们常说的自由、民主、理性,《宽容》的另一种版本的名字就叫《人的解放》。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可以美攻打伊拉克为例适当展开);所以如今的我们依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反对恐怖,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于是我们倡导宽容。可是,我们要一味地宽容吗,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宽容》。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宽容与不宽容是同时存在的。

  试问: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不宽容的原因呢?

  首先,在遥远的古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注定了人们要有“不宽容”的精神,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类要生存。

  纵观中国历史,在朝代的更替中,对旧制度的冲击决不能抱以宽容的态度。饥饿导致革命,这个过程中必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历史证明:积极的革新、革命,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宽容。

  我们再将目光转到现在。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七、课堂小结

  最后,我想以我们的同乡林则徐的诗句做为这堂课的小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八、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采用的文学形式也很特别,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历史事件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和写作)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写作和哲理)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5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3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0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1]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1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二、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三、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

  [1]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在构思上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上的新颖,也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

  【自读程序】

  1.读课文后思考回答:这篇序言与以前学的序言有什么不同?(笫一册学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2.课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请问是哪两个显著特点?

  3.在明确了"步骤2"后让学生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4.在理清思路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1)讨论,交流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5.请学生找出自已认为蕴涵丰富哲理的句子,并作适当分析、评价。之后,教师作补充说明。

  6.如何认识故事中"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7.教师总结全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吸收的地方。

  8.布置思考练习题。

  (解说:"自读程序"8个步骤之间基本上是按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在认识上是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逐步深化的。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较好帮助。)

  【自读点拨】

  1.背景介绍与课文中心意思。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宽容》、《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己意见的宽容的胸怀。

  2.课文分析

  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用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我们讲述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即后来的先驱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

  序言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可用以下小标题表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漫游者;③理想家园;④悲剧;⑤灾难降临;⑥可怕的冬天;⑦投奔新世界;⑧重建新家园;⑨纪念先驱者。

  3.课堂小结

  在写作上,这篇课文有以下两个地方值得借鉴和吸收。

  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都在写宽容,在揭示《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在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深邃破败"?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涮得一天一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解说:在分析课文时紧紧围绕和抓住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以领会课文大意和课文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为突破口,一一解决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带动对其他问题的理解,把对语言的理解重点放在课后思考题上。这样处理,既有重点,又顾及全面,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自读思考】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笫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为什么?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们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6.请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谦虚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解说:自读思考训练题应遵循宜精不宜多、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的训练上。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读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达到了借鉴吸收的教学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和惩罚,所以恐惧。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巳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例如:①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②创新需要勇气与自信。③宽容是一种美德。6.略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3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1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教后录:

  一、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

           朱子仪  

  在美国作家中,像通俗历史作家房龙那样能使其名字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很多。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房龙已因《人类的故事》而一举成名。而最早的房龙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正是《人类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曹聚仁认定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即是房龙,而他读的正是沈女士的这个译本。1927年至1933年间《文明的开端》一书以《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等为名至少出版了4种译本。其中林徽因的译本颇受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作序,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郁达夫在序中盛赞房龙的写作手法。《奇迹与人》的译本由黎明书局于1929年出版,书名叫《万能的人类》,伍况甫译。《人类的家园》(即《房龙地理》)1932年刚在美国成为畅销书,次年国内就出现了3个中文译本,其中有傅东华译的《我们的世界》(新生命书局版)及陈瘦石、胡淀咸译的《房龙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徐懋庸当时写的杂感中称自己将傅的译本是当作小说读的。后来因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对房龙的热情自然也就降到冰点。虽说《艺术》一书在美国再度畅销,但照施蛰存先生的说法,当时“中外消息不通,故无从见到”。直到1939年,世界书局从总厂的废墟里找出先前未及印刷的《圣经的故事》的纸样,为房龙的这部旧作出版了中文译本,译者是谢炳文。译者本人此时已不知下落。值得注意的是该译本正文前刊有一封房龙写于1936年11月30日的给译者的回信(影印件和译文),这可能也是老房龙惟一的一次直接面对中国读者。

  在这封信中,房龙回答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他说:“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试着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有关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他还希望中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意书中谈及“宽容”的部分(“宽容”是贯穿房龙一生著述的重要观念),因为“上帝知道,在如今的世界上对它(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的一切”,而“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不足于表明理性、常识和彼此容忍的精神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的威胁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房龙不免对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产生了怀疑。他在信中“到底我做到了没有呢”一句的后面连加了5个问号。

  到了80年代,三联版文化史译著中房龙的作品占了3部(《宽容》、《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多少表露了出版界老一辈的怀旧心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在不宽容的氛围中生活得太久了,《宽容》所包含的悲剧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比房龙的其他作品更能打动中国的读者。笔者曾听友人动情地朗诵过该书散文诗一般的“序言”。三联版的房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90年代后期“房龙热”的兴起。在各出版社推出的众多房龙作品译本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两批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这两批书将房龙一生的重要著述都囊括在内,而且房龙自绘的插图也都保留了下来。如今两批书合在一起再版,给人以更加真切的整体感。这真像是在读者面前摆下了一桌真正房龙风味的丰盛宴席。由于房龙作品所包含的思考和研究深深扎根于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我们不妨称其为“人文主义的盛宴”。

  钱满素女士在为《房龙文集》撰写的总序中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在《天堂对话》中,房龙虚构自己在荷兰的古老小城维勒的一座建于16世纪的住宅里,举办由其选定的历史名人出席的趣味盎然的周六晚宴。如今这套《房龙文集》,则是在邀请有意跟随老房龙漫游人类历史的读者,去尽情品尝由老房龙亲自掌勺的真正人文主义盛宴。

  《生活时报》

  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骑士――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是个美国公民,1882年出生在荷兰,受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莫斯的影响很大。他来到美国后,又受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洗礼,从此一生反对愚昧偏执,提倡宽容和平。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都复述了一遍。

  在中国,房龙最流行的一本书是《宽容》,在民国时期深受郁达夫、林徽音等人的推崇。他的著作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贯穿其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尽知的常识。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房龙,这个荷裔美国作家的名字对我国读者就不陌生了。三联书店早期翻译出版的房龙(Hendrik van Loon)的《宽容》一书,他的不少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等书,包括这本《宽容》(中译为《思想解放史话》),都已有了中译本,风行于我国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之中,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曹聚仁就是从房龙的书中获益的显例。

  北京出版集团此次推出房龙文集第二批,包括《发现太平洋》、《致天堂的守门人》、《艺术》、《西方美术简史》、《美洲精神》、《荷兰共和国的衰亡》、《美国史事》七种,多数图书是第一次出版,也是我国出版界引进房龙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

  天佑的时代――《房龙论人》

                             文 /孙行者 

        如果不是天天听人在耳边念叨“房龙”这个名字,我是不会去卖《房龙论人》这部书的。个性使然的我,尽管从小就面对妈妈奉为至爱的满书柜外国小说,我从来只看“民族产业”。后来才知道在世界文学史上,《房龙地理》是享有极高地位的,而且第一次引其入国的偏生是我很喜欢的徐志摩。

        也许由于这诸多原因我看完了《房龙论人》,尽管不是房龙的最佳,可仍令我不得不屡屡掩卷大叹:如此时代确实天佑!

        生自1882卒于1944的房龙(W•Van.Loon)的名字若按此时流行的译法,该写成“范隆”的,因为他是个荷裔美国人。房龙的著作庞大精深,又都是最人文最本质的话题,他将精神交诸物质,又令物质精神焕发。

        在这一本《房龙论人》里他选择了30位令我们永远仰视,却又不知为何要仰视的人物,房龙说得很轻松也很平静,却看得我面红耳赤又心旷神怡。可尽管如此,我也没有逐字逐句地看完这30个人,我只能由着我的本性看了看我感兴趣的人或行业。

        房龙写的第一个人就令我抚掌大呼。那是因为此人是我国文化的最精髓的始作俑者――孔子。

        与其说是房龙在孔子面前自卑,不如说是西方文明在乐方文化面前的形秽:“当我们西方人还只是生活在泥房里,把脸涂成天蓝色的野人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用美丽的瓷盘吃饭了。”可尽管是在诉说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房龙还是平直的怡淡的甚至是诙谐的。不过终于解释了我心中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那种最接受,又不想接受,最明确,又有点迷糊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他(孔子)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情况下,仅以少量的哄骗便能够提供给千百万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使他们可以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在最糟糕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在各种无法辩解的愤怒下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没有理由全力以赴时保持辛勤劳作,在有每一条理由都值得哭泣时保持微笑。”

        在诸如此类的伟人名单:柏拉图、莎士比亚、贝多芬、彼得大帝等等等等里,最令我欲罢不能的,也是提供给我这本文选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是房龙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谁?小学时代的我就知道了,那个画鸡蛋的傻小子;读中学时的我又得知了,那个浮肿着脸暧昧笑着的女人的作者。不过也仅此而已。

        去年的9月20日凌晨我看完这篇达•芬奇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可以,这才应该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如果可以,这才是唯一可以让我明白人之所以为之的原因。

        达•芬奇•列奥纳多如果是一位画家的话,画鸡蛋的故事只会让我们明白吃苦的必要。于是我们放弃了成为画家,因为我们喜欢成为画家之后再画鸡蛋,我们不要吃苦。

        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达•芬奇的身份,我们一定会开心而勤奋――不是刻苦――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事我们的兴趣,我们专注我们的热爱。

        艺术对每个人多重要,在我的生活中,至少是在我还年少的时代,并没有人真正地明白并告诉我――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人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

        房龙在写达•芬奇的时候,他由衷地赞叹那个时代是“天佑的时代”,他没想到他生存的那些日子,也被我们仰首称为“天佑”,而他本人也成为这一结论的有力佐证。

        不过我十公坦率地要告诉你,这本书对我来说,仍显得深奥了一些。

        我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因为我不希望被当成一个无知的并且拒绝学习的人。可惜的是,关于哲学,关于思想,关于宗教,关于人文。我还是无知到了拒绝有知的地步

  [1] [2] 下一页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4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 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复述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进去。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 篇1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积累描写人物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一针见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理解文中“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对“宽容”的理解,从而懂得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它是一种美德。

  4、能以护士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说说对“宽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以护士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听记,理解词义,引入课文

  1、听记:待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这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2、媒体校对。

  (1)齐读这句话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引出课题: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宽容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板书:宽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即抓住宽容的意思,通过听记、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待人宽容的重要性,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开火车读课文,正音,交流(板书:“我”小护士 妻子)

  3、运用板书上的词语,用几句话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年轻的护士不能准确扎针,妻子恼怒而责怪她,而”我”却宽容地鼓励、指导小护士扎针,最后小护士扎针成功了。

  说明

  在初读课文时,正确朗读,校正读音,做到正确朗读文本。学生能根据板书,借助关键词语,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三、细读课文,理解“我”的宽容。

  1、虽然小护士总不能将针扎进“我”的血管里,但是“我”还是充满宽容地对待她。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宽容的句子。

  2、 默读课文,划找句子

  3、交流

  u “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u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我的血管是比较细了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u 我轻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

  4、品读理解句子

  (1)读读句子,圈画词语:我对小护士的态度是怎样的?(语气平和、轻声细语、和颜悦色的……)

  (2)我对小护士的语气是如此平和,究竟我看到了什么,才会对小护士如此和气呢?读课文的第一节到第八节,划出描写小护士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

  也许是新手,也许是见妻在一旁压阵,护士挺紧张,手有些颤抖,第一针没有扎中。

  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她的手抖抖地扎第二针,又不见回血,只好把针头推出。

  Ø 护士瞟了妻一眼,不敢对视,低下头轻轻解释说:“他……他的血管,很细的……”

  护士轻轻放下针具:“请稍等,我这就去叫护士长。”

  圈圈描写护士动作、神态的词语,你有何感受?――交流

  板书:紧张 颤抖

  慌乱 抖抖

  不敢对视 低下头

  (4)从这些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中,你能揣摩出小护士扎针时的想法吗?

  想象说话:当看见妻子在一旁压阵时,小护士紧张地想: ,手有些颤抖,结果第一针 。

  当看见我略显痛苦的表情,看见妻狠狠瞪了护士一眼,小护士慌乱地想,手抖抖地扎第二针,结果 。

  说明

  此处设计的想象说话,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神态、动作的描写合理揣测人物当时的心理,从而了解“我”语气平和对待小护士的原因,另一方面,为以护士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有感情地读课文的第1节――第8节

  (5)师生合作读:当“我”看见小护士不敢对视,低下头解释的时候,我却显得语气平和地问――(“你是新来的?”),并且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 ――(“我的血管是比较细了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此时,原本灰心的小护士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那目光仿佛在说――(想象说话)(指名交流),只见她――(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宽容可以成为鼓励,给人带来信心。)

  (6)有了“我”的鼓励,小护士重拾信心弯腰扎起针来,我又――(轻声指导她)――(“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男生读),结果――(一针见血)(女生读)

  此时此刻,小护士心里又会想什么呢?指名读课文15――18小节(交流)(板书:微笑 )

  说明

  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是人物性格特点和品质的写照,因此,围绕“我”对护士宽容的句子展开,抓住“我”、小护士的神态、动作的词语,了解小护士当时内心的想法,有助于了解宽容给人带来的力量,并为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积累了语言素材。

  四、感悟课文, 明白“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

  1、读课文19――23节

  2、出示“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

  (1)要义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句话的含义

  说明

  经过重点语句的研读,学生已能了解“我”的宽容,并且知道了宽容的重要作用。此时再来读“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这句话的含义时,就比较容易了。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要义”,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句子的意思了。

  五、语言实践,复述课文

  1、出示课后练习中的开头

  2、学生借助板书、文本复述、交流。

  说明

  课文以“我”的视觉为切入点,叙述了这篇故事。但是课后的要求是以小护士的口吻转换人称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走近小护士的内心世界,理解宽容是一种美德。

  六、拓展交流,课外延伸

  1、出示有关的名言:“宽容是一时的忍让,是性情豁达,是一种做人的起码道德,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但宽容更是一种力量。”(齐读)

  2、收集关于“宽容”的名言。

  说明

  积累“宽容”的名言,进一步深化对“宽容”的理解。通过搜集名言,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宽容

  紧张 颤抖 ( 鼓励 指导 ) 感激 颇有信心

  慌乱 抖抖 舒了口气

  不敢对视 低下头 微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教案-《宽容》序言(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