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精选16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精选16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

  第二十二课  看云识天气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准确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

  点缀(zhuì)轻盈(yíng)绫纱(líng) 冰雹(báo)圆弧(hú)谚语(yàn)

  2.易读错的字

  弥漫(mí)月晕(yùn)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3.重点词语释义

  (l)峰峦:山峰和山峦。

  (2)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3)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4)轻盈:本文指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崩塌:崩裂而倒塌。

  (6)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7)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8)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9)变化无常: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二、素材积累

  1.关于天气的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围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鱼跳水,有雨来。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泥鳅静,天气晴。

  猪街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l)麦苗盖上棉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2)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3)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4)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

  三、结构思路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  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该句哪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  你能迅速判断出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根据本文的介绍,画一个示意图。

  探究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要求: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云的特征;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缓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当堂达标】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在连嶂竞起群峰____(sǒng)翠的山地上空读云,你会惊____(yà)稼轩公“我看青山多妩媚”乃神来之笔。在阳光的激射下,有一簇(  )树冠,就  有一蓬荧荧熠熠的绿焰。这绿焰落在峰巅,便燃起鹅  黄嫩碧,落在山腰,便燃起苍苍茫茫,落在幽谷,便越  过苍茫,燃起一派深蓝浅黛(  )。

  2.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a.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b.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③卷云在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将转阴。  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      b.⑤③①④⑦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4.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含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人句中空白处。

  (l)那最_______(轻快  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卷云丝丝缕缕地___________(飘浮  起伏)着。

  (3)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_____(清楚清晰)。

  (4)云,能够帮助我们_______(识别辨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课后提高

  一、积累与运用

  1.请你写出描写天气的成语。 

  (l)晴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任选一则拟写标题(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一今年4月份以来,地处长江沿线的荆州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农田干裂,鱼塘缺水。截至5月30日,荆州八个县市区受旱面积已达529,12万亩,旱情已导致洪湖水面缩小了108平方公里,曾经是荷花的海洋,现在湖底可以行车走人。

  新闻二XX年7月8日至21日,荆州普降大

  到暴雨,长江水位高涨。连续暴雨导致全市188.6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受灾面积28.09万公项,倒塌房屋8 929间,损坏房屋19478间。专家认为,围垦占用湿地,乱砍滥伐森林,堵塞淤积水系,是洪涝不断的主要原因。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3一5题。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颜色的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据目则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条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震云”,它是指地震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带状云。

  b.日本真锅大觉教授从拍摄到的地震云中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

  c.第③段采用“总一分”式结构,介绍了地震云的种类。

  d.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第④段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年我国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  地震,死伤人数近5万人。

  材料二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  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材料三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氵文川发生  了8.0级大地震,伤亡人数40多万人。

  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第二十二课  看云识天气

  第2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习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积累本课生动形象的语言。

  3.探究分类说明在文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

  一、文学常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等。

  5.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生动(平实)。

  二、素材积累

  关于云的古诗词名句

  1.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白居易《岭上云》)

  2.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李商隐《咏云》)

  3.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韦庄《春云》)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   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试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问题二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探究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请你具体分析。

  【当堂达标】

  1.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中,“天气”能换成“气候”吗?为什么?

  4.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让我们看风景去!

  有人说“春雨缠绵,夏雨痛快,秋雨凄美,冬雨凛冽”。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季的雨的各自特点。

  课后提高

  一、积累运用

  1. 晏殊的《浣溪沙》中“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看风识天气

  ①“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这则谚语流传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它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海洋,西连大陆,这里的风东吹西刮、南来北往,担负着交流寒暖、运送水汽的任务。东风湿、南风暖,暖湿的东南风为云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只要一有上升的机会就会凝云致雨。所以,有“要问雨远近,但看东南风”、“白天东南风,夜晚湿布衣”的说法。而西风干、北风寒,晴天刮西北风,预示着继续晴冷无雨;雨天刮西北风则预示着干冷空气已经压境,随着冷空气层的增厚,空中的云层升高变薄,不久就会云消雨散了。所以,谚语说“西北风,开天锁”。

  ③在温带地区,地面上如有两股对吹的风,它们往往是两股规模大、范围广,温度、湿度不同的冷气流和暖气流。南风运载着暖湿空气,北风运载着干冷气流。在它们相遇的地带,形成了锋面。锋面一带,暖湿空气的上升运动最为旺盛。有时暖湿气流势力强大,主动北袭,并凌驾于冷气流之上,向上滑升,冷却凝云。这时,天上云向(暖气流)与地上风向(冷气流)相反,“逆风行云,定有雨淋”。随着云层迅猛发展,增厚,便形成范围广大、连绵不断的云雨了。有时,干冷空气的势力比暖湿气流强大,它主动出击,象一把楔子直插空气下面,把暖湿空气抬举向上,锋面一带便出现雷雨云带。

  ④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风也不一定会出现相同的天气。看风识天气还得看具体条件。

  ⑤首先要看季节。在夏季,暖气流强于冷气流,东南风一吹,锋面云雨带推向北方。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单一的暖气流控制下,空气缺乏上升运动的条件,所以有“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的说法。要是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下,盛行夏季风。夏季风虽然是来自东南海洋,但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稳定,天气晴热少雨,于是“东南风,燥烘烘”了。如果夏季吹西北风,反而预示下雨,所以有“冬西晴,夏西雨”,“夏雨北风生”的谚语。在冬半年,冷空气强于暖空气,西北风常把锋面云雨带推向南方海洋。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单一的冷空气控制下,天气晴朗,正像谚语所说的“秋后西北田里干”、“春西北,硒破头;冬西北,必转晴”。如果这时刮起东南风,但刮不长,这就是“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预示锋面云雨带影响到本地,天将变阴。

  ⑥其次要看风速。谚语说得好,“东风有雨下,只怕太文稚”,只有“东风昼夜吼”,才能“风狂又雨骤”;只有“东南紧一紧”,才能“下雨快又狠”。冬天和旱天,偏东风要刮两、三天才能有雨;如果风力达到五、六级,则刮一、两天就可能下雨。而在初夏和多雨期,只要东南风刮一阵就会下雨。

  ⑦第三要注意地方性。必须区别“真风”和“假风”。在一般情况下,风向风速都有各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这种正常的日变化规律,并不反映天气系统的影响,人们称为“假风”。只有风向稳定在某个方向,风力逐渐增大,才是能预兆天气变化的“真风”。一般“真风”要从早刮到晚,从傍晚刮到午夜;特别是夜风,对于预报天气的晴朗转折,效果更好。至于地方性的山谷风,也属于“假风”,不能用来预报天气转折。

  2.看风识天气要注意的具体条件有哪些?

  3.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摘录出《看云

  识天气》中同样使用这一说明方法的例句。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一般情况下,风向风速都有各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这种正常的日变化规律,并不反映天气系统的影响,人们称为“假风”。

  6.选文和《看云识天气》都引用了很多谚语,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自主预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      ) 绸幕(      ) 弥漫(      ) 峰峦(      )  轻盈(      )

  鳞波(     )谚语(     )  日晕(      )崩塌(      )(      )

  2、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3、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

  4、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

  (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表三: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3.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3

  导学案 第 11 周第 4 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10.14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年级    七年级      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在向我们介绍什么?)

  2、本文介绍了哪两种方法的看云识天气?

  3、你记住了哪些云的名称?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象征阴雨?你还记住了哪些光彩现象的名称?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跳读课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种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种云,四种光彩。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完成下表如下: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当堂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课堂检测 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               )(用一个词概括)。

  9、作者描写黄山的云海,想像也很丰富,他把云海想像成(         )、(         )、(         ) 、 (          )等。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描写的文笔都很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云的形态入手,写出了云的动态静态之美,都写出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拓展拔高”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4

  导学案 第 11 周  第 3 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10.14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年级七年级 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      )    ②弥(      )漫   ③月晕(      )④霎间(      )    ⑤匀称(       )  ⑥弧(      )形3.释义: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运用了        、         和           修辞手法。(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云的形状、云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时间观察中的经验总结。为了把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因此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介绍根据云的形状和云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趣味。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和趣味性,读时应加以细细品位。本堂课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重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阅读说明文的基础,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难度不大;同时本文介绍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云和有用的识别天气的方法,学生对此文

  的学习很感兴趣,他们看了本文以后应该有许多要说的话,所以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课件1:课题,导入时演示;课件2:生字,检查预习时演示;课 件 3:思考,引入结构层次分析前演示;课件4――11分别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在演读时演示;课件12:列表,明确云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演示;课件13:《看云识天气》全文的结构层次,层次小结时演示;课件1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说读、品味语言时演示;课件15:课外延伸,拓展练习后演示。

  设计原理:通过幻灯片,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识别云的形状,便于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说明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2)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检查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介绍今天的天气

  由学生介绍今天的天气导入课文,直接,针对性强,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朗读,整体感知,(出示幻灯片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按照要求做批注。

  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自读,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介绍云与天气关系的语句

  演读,理清层次(出示幻灯片(4、5、6、7、8、9、10、11)

  教师示例,根据示例介绍“卷云”。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例,在观看幻灯片的同时,根据画面和课文的描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云。

  教师的示例更加符合说话的情景,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之后,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

  总结课文层次(出示幻灯片12、13 )

  教师列表光晕与天气的关系,最 后总结课文结构层次

  完成图表

  看图与填写表格后,从纵向理清思路。

  说读,品味语言(出示幻灯片14)

  提问:用一个字回答本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语言的美。

  读课文,从从不同的角度或是修辞、或是句式,或是引用谚语等,品位语言的美。

  激发学生探究激情,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适当点评,给予学生鼓励,肯定学生的独特理解。

  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15)

  引导学生向课外学知识,求学问

  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或经验,用其他的语句介绍天气。

  学生的课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促进学生迁移知识,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用心积累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及要求

  加以体会,对照。

  学生根据上课内容总结学习结果,充分体验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成果。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检查词语(幻灯片2演示)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学生发言,课堂交流。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幻灯片14演示)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课外延伸(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7

  我这次评优课选择《看云识天气》,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在课堂上用最简单的思路呈现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一课有一得。二是转变自己去年上课时语言磕绊、磨磨蹭蹭的状态,力求在课堂组织、语言表达、上课风格方面有所突破。

  上完《看云识天气》,总体上感觉还不错,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比如抓住了“看云识天气”和语言赏析的重点,同时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事实总不如理想的美好,这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首先,个人对学情估计不足,导致课堂开始进展僵硬。学习这篇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是最基本的工作。我把这项任务放在了预习作业里面,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云彩的种类、特点,并绘制表格。从学生预习作业来看,整体做的很不错,我因此以为学生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应该已经比较清楚,所以上课直接从默读熟悉、云彩介绍开始。没想到实际上几乎所有同学之前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一概不知,所以问题抛出来之后同学们一时“无从下手”,导致课堂进入僵化状态。我极力引导同学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费了很大功夫才突破了这一环节。

  其次,个别环节重复,从而冲淡或者占用了其他环节的时间。例如在云彩介绍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那点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介绍即可,我让同学们逐一介绍,显的重复乏味。语言赏析环节,学生一直在强调语言“生动”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科学”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只是捎带提了一下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而且最后还有一个拓展训练环节也没有来得及开展,只好留成作业。

  再者,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缺少文学气息。不时出现“啥”“怪怪的”等比较随意的字眼,缺少语言的美感,同时就使语文课堂的言语熏陶能力大打折扣。

  整个课堂还有很多细节也有遗憾,不过这三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设计。教学如同制作一件艺术品,前期设计一定是最关键的。而对于课堂来说,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已有基础应该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而且学有所获。另外,课堂设计还应该尽量精简课堂环节和课堂语言,让每一个环节变得精巧,每一句课堂语言变的精美,这样,整个课堂才会更加精致。当然,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钻研教材,用统筹全局的意识去研究每一篇课文,在教材运用上有的放矢。同时,广泛阅读名家名著,认真听老教师的课,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争取让明年的自己再有新的突破。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8

  1、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

  《看云识天气》一文,由于是比较抽象的科普类文章,不如散文语言优美,情感动人,也不如小说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学生们往往对这类文体的学习兴趣不大,如果一开始便介绍文体特征及知识点,难免会使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孩子对这一文体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能让学生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呢?我想轻松自然地导入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借助大家一向关注的天气导入,果然同学们都有话可说,原本紧张的他们都渐渐放松了下来,为接下来的教学推进打下了基础。可见课堂的导入环节担负着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的重要责任。好的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是看似平淡却又精心设计的,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凑有致的教学节奏、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亲切的教态等都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自由、宽松、和谐的空气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借助学生的体验开展情境教学。

  讲授说明文最怕用传统的知识点灌输法,课堂死水一潭,学生启而不发。正如瑞伯雷斯所言:“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法,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活泼地驱动自己。

  因此,在梳理课文内容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风格,绘制云和天气的关系图,尝试以学生对“图表”的体验形式,来理清文中众多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起初我对学生的反响缺乏信心。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回应。绝少有学生用大括号或方方正正的表格等死板形式。做事一向严谨的同学借助坐标,力求精确绘图;生性活泼敏捷的同学参照气象图,力求科学绘图;个性卓然、满腹才情的同学,利用卡通形象、缤纷色彩,力求艺术绘图……不仅如此,同学们手执自己的图表,像解说员一般讲解课文内容,更是频频博得大家的掌声。可以说这个尝试收到了情境教学的预期效果。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激发,就能充分展现出来。

  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图表或设计一些活动,以实现知识和技能、态度和方法、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也可以借助语言工具来完成,例如读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主要的不是诗、散文、小说本身,而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之外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的体验。情境教学一定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贴近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教学的策略需要艺术,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就是最好的情境教学艺术!

  3、当堂检测,创建高效课堂

  当堂检测,其目的是通过及时有效的练习促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堂堂清”。我没有安排枯燥的测试题,而是把检测的内容定为语言的训练――请学生对我给出的一段语言简洁、平实的天气预报进行生动性改写。虽然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仍热情不减。大家展示朗读,师生共评,肯定高水平的回答,帮助低水平的修改。同学们滔滔不绝的对话,层出不穷的看法让我这个老师都深受其益。由于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教学问题的精细设计,我们水到渠成的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难点――体会课文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寓准确于生动形象之中的语言特色。

  当堂检测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地检查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标测评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趋明朗,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它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达标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达标测评目标多元、达标测评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虽然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是能够将课内课外的知识联系起来,师生共同在课堂内充实和提高自我的。相信这样的高效课堂一定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⑵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潜力目标:

  ⑴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⑵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个性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⑶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资料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超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透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透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资料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能够透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透过云彩预知天气呢?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月晕(yùn)崩塌(bēngtā)晕(yūn)头转向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资料:

  思考:

  ⑴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⑵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⑶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⑷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⑸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⑵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状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证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状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⑷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⑴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透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比较。

  ⑵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⑶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必须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⑵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⑶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搞笑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思考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资料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构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状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⑸“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取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必须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必须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立刻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必须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必须十分)的限度。

  ⑸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决定推断推测)天气的状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⑴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⑵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⑶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⑷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⑸还有一种云彩常出此刻清晨或傍晚。

  ⑹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⑺朝霞在西,证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⑴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⑵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⑶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⑷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⑸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述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⑴常常⑵往往⑶有时⑷必须⑸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⑵⑴⑹⑸⑶⑺⑷

  3、⑴下定义⑵拟人⑶分类别⑷引用⑸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资料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必须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主角,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⑴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⑵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⑶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和。

  ⑷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参考答案〗

  ⑴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⑵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⑶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⑷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搞笑味,为我们的习作带给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明白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十分搞笑。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内含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⑴文段说明了知识,包含个方面资料,具体为。

  ⑵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其中引号的作用是。

  ⑶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⑴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⑵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⑶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

  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

  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0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听障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1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1、讲读第一自然段:

  ⑴ 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⑵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⑶ 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⑷ 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 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⑵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3、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⑴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⑵ 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⑶ “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⑷ 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⑸ 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4、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⑴ 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⑵ 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⑶ 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1、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2、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4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搞笑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状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须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16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重点难点】

  1.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4.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5.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峰峦(luán)  一霎(sh„)间  点缀(zhuŒ)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ēng tā)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4、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5.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6.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三、研读赏析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将     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 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4.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课堂小结

  1.其实很多自然现象发生前,总是有预兆的。观察这些自然现象,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这对于战胜自然灾害是有好处的。你们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

  (地震预报:动物、植物、云彩、水位等。)

  2.本文的写作特点:1.层次清楚,有纲有目;2.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4.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