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歌声》教学反思 篇1
《歌声》教学反思
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章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语文,没有我们的语文教学。《歌声》这一课让我们感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小姑娘的乐观、自信,对生命的渴望,让我们对小姑娘有着深深的敬意,这是情感之所在。
抓住了着眼点,我在教学时创设了情境,让孩子们仿佛真的处在当时的事发现场,体会当时遇难者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已经哭了。这样大的灾难,对他们来说太可怕了,仅是想想便吓的要死。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再读课文,对文中的小姑娘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的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象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孩子们深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导理解,如:一次又一次、绝望、拼命、内心……透过这些词语,孩子们体会到了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无可奈何、重生的喜悦……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读,还在读中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价是其中一科。这一科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上《歌声》这一课,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只要我们进入文本,都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歌声》教学反思
对于两年级学生来说,《歌声》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我还多次创设情景,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感悟谈两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本课的难点和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救了大家。但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经历太少,沉船落水,在海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渴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体会,也就很难真正进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课文引入部分,我就运用了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声音、图像和文字的刺激,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当时沉船后的情景中。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二、情境朗读,感悟词句。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像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而且针对自己班级理解能力不强的原因,通过划划句子圈圈词语、运用自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孩子们体会到了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绝望。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同时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识字、写字之前,找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通过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与习惯。二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写字的质量,不仅要求把字写正确,还要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另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总之,识字、写字教学只要抓住了重点,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教学反思
《歌声》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主题课文,主题围绕“小英雄”进行教学,课文表现了落水后的小姑娘在危难时刻白哦先出正义的信念,无所谓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英雄”的概念,崇敬英雄,向英雄学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筋疲力尽”。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的面积不够,忽视了一些学困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前辈们请教。
《歌声》反思
《歌声》写的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在海上行驶,不幸触礁,船沉了,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他们在游得筋疲力尽之时都感到绝望,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却在海水的冲击下高声歌唱,以她的乐观和镇静挽救了遇难者。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绝望”,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情况下,马金纳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漆黑的夜晚,茫茫的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和呼啸着的海风,还有周围人的喊叫声,救命声,通过朗读以及想象感受绝望的心情,再次引出描写歌声的句子,深刻理解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歌声救了大家。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太少了,沉船落水,在海水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所以,要深刻地体会出为什么说小姑娘是“英雄”,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在。
我通过语言诱导、启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如身临其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生死攸关、万分紧张的情境之中,在我的语言渲染及引导下,他们体会到了遇难者的 “绝望”。这样一来,不由得对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肃然起敬,对小姑娘的勇敢与镇静发自内心的感叹:“小姑娘,你真了不起!”“小姑娘,你真勇敢!”“小姑娘,你真是个小英雄,我要向你学习,陷入困境不慌张,勇敢镇静地想办法。”
《歌声》教学反思 篇2
《夜莺的歌声》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邮递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员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篇幅挺长的课文,教学起来做到细处有些难度。好在学生都能按照我的吩咐课前预习,疏通生字,把课文读准。这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步。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当时苏联的历史背景,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于学生能联系背景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我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生谈到“他有时侯学夜莺叫唱,有时候学杜鹃叫。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这一句时,我出示了“好像”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好像”这个词的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好让敌人认为他确实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便后来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员联系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当我引导学生注意“突然“一词,有些学生很快就把手举得很高: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勇敢机智!
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有些差异。“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A同学说:“老师,这句话是在暗骂敌人呢!”“你怎么知道?”“我从狗鱼这个词可以看出来,狗鱼很凶,就像敌人一样!”我肖盾片刻,用期待的目光看学生。B学生:“不是的,小鹅才是敌人呢,狗鱼是游击队员。夜莺会把敌人带到游击队员的埋伏圈消灭他们。敌人不正像被吃掉的小鹅一样吗?”多么会看问题的学生啊!学生在讨论中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我很庆幸,我没有把课堂弄得氛围紧张而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发言的积极性,不然这一课非得是我唱独角戏不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也有做不到的地方。本来应该在第一课时就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完成生字的教学,包括会认的和会写的。可是这天刚好班里的一学生做错了事儿,我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处理了这件事情。结果生字书写的指导放到第三节课,课文的朗读指导也不位。原本计划好了的被打乱了。课后我深有感悟:抓好班级常规管理是顺利进行教学的条件,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歌声》教学反思 篇3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听、读、说、演、议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即:听故事,再读课文,然后说说人物,接着演演故事情节,最后通过讨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一、先听故事,再读课文,抓住主线,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在学生读完课题后,我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把课文当故事一样去听并要求听完后告诉老师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叫什么名字?与课题有联系吗?这样学生听起来会认真些。学生听完后,就让学生回答听前提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提醒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中每隔一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让学生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这样好把故事连贯起来了解。
二、以说促读,深究感悟。
本文的主人是小夜莺,课文中很处描写体现了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说说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就要学生充分的去读书,这样就可以以说促读,以读促悟,重点了解学生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学习中,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和伙伴议一议。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
3、演一演。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再他们熟读和理解后,再让他们通过表演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内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的品质。
4、议一议。学生表演后,再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物的品质的评价,这样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了。
三、回归整理,升华情感。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再让学生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当作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的剧情一样,一部分代表一集,让他们合作表演整个故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从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故事的情节了解的很熟了。然后我布置他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周围的人听一听,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学习故事情节很强的课文,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课堂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歌声》教学反思 篇4
《夜莺的歌声》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邮递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员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篇幅挺长的课文,教学起来做到细处有些难度。好在学生都能按照我的吩咐课前预习,疏通生字,把课文读准。这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步。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当时苏联的历史背景,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于学生能联系背景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我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生谈到“他有时侯学夜莺叫唱,有时候学杜鹃叫……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这一句时,我出示了“好像”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好像”这个词的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好让敌人认为他确实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便后来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员联系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当我引导学生注意“突然“一词,有些学生很快就把手举得很高: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勇敢机智!
《歌声》教学反思 篇5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篇文章较长,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
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
3、读句子,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他可以表达学生对这些语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读,比如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进度,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本来还有学生设计讲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这个环节,可由于品读和讲解内涵深刻的句子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所以这个环节被挤掉了。虽然有些可惜,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够让夜莺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歌声》教学反思 篇6
王君老师说:“没有精深地独立阅读文本这个过程,教学设计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我喜欢阅读文本,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每讲新课,课文读个三四遍是不可少的,但是看着这些名师的手札,我才知道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们对语文课、对课堂有如此深的理解,但是他们依然在一遍一遍地读、老老实实地读,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开始认真地备课。才能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我学着王君老师的'样子,老老实实地读,逐字逐句地读,细细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读了十几遍之后,对文本已经有了全面地理解,我的脑子里也有了上课的思路。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抓住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细读体会,读懂了这些句子就能从中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爱国,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这一过程孩子们确实表现的很好。他们能很快找到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如“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孩子们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点很让人欣慰。孩子说:“小夜莺面对那么多敌人,他一点也不紧张,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小夜莺这样做是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也说明了小夜莺很机智勇敢。”孩子的理解很深刻,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我问孩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孩子说:“轻松的、快乐的、天真活泼的、镇静的语气。”并读出了这种感情。就这样通过找、读、感悟,孩子理解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爱国及对敌人的憎恨。
在课文结尾我播放了“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故事”。请同学们观看短片,感受那些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很多困惑和遗憾,我在试讲时,在40分钟内竟然没有讲完,听课的老师说,孩子们读书整整花了10分钟时间,(还有个别学生没读完,)读书占的时间太多了。可是这篇课文是这样长,即便孩子预习了,也得让孩子安安静静地把书读完!为什么肖培东老师在那么大的场面,《祝福》又是多长的文章,孩子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15分钟,后面效果还那么好?金军华老师认为:“这时能量在蓄积,智慧在开启,情感在酝酿,接踵而来的是波澜的起伏,浪花的迸溅,飞瀑的欢笑。”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略。
朱震国老师的《勇气》给了我启发,学生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进而去触摸领悟人物的内心,既易于学习路径探索,也合乎认知的规律,学得实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建议,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所以,这一课在品读课文时,抓住人物行为感知人物形象,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细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关于识字写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基于识字写字,我在教学中没有安排写字的环节,对学生的书写无法评价,识字写字这个目标是没有完成的。在做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初读时让学生画出生字词,尤其是不认识的生字词。谁有哪个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识字。这一课的重要目标定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轻易地作用”,忽视了生字的书写。
虽然在教学上我没有突破,但是语文教学上的自主生成、孩子良好的语感和创造性思维的绽放给了我最美的答案。把学生放在中心,它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歌声》教学反思 篇7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懂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并能理解为什么把故事中的小主人公称作“小夜莺”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想想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讨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谈自己的认识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本课,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关键性句子、重点段落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边读边练,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设计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狗鱼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文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歌声》教学反思 篇8
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课文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重点展开教学。
一、先学为导,融文入境
我以我校的“先学后教”为指导理念,首先设计了导学卡,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课前先学,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我设计了初读、深读、情读等递进式读书方式,有的孩子在课前已经读了三遍、四遍、甚至五遍的课文,因为课前对文充分的读,所以课上的交流互动就轻松,孩子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我进行有效性反馈,引导孩子在互相评价中了解孩子课前的“先学”效果!
二、歌曲导入,渲染意境
课前我特别以一首反应苏联卫国战争《神圣的战争》渲染战争的气氛,把孩子带入那种意境中,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孩子能入情入境地与文本积极地对话。
三、“品恶研智”,突破主题
一般人教学这课,都喜欢以“探究歌声”为教学主线,来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沉着,但这种教法已经沿袭了很多年,所以这节课,我想做个突破,我采取的办法是“品恶研智”,因为整篇课文的意境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孩子根本无法体味轻松背后的'危险,体会小夜莺任务的危险性,所以“品恶”我认为大有必要,只有“品恶”才能深刻“悟智”,“悟勇”,也才能由衷地去赞赏文中的孩子。有人提出,不必要“品恶”,直接以“歌”入手,看文中描写了几次歌声,以歌突破课文的中心,抓“智”,其实这种教法,已经沿袭了好几年,为什么不突破,教无定法,如果任何文章的教法都“如出一辙”,就会沦落为千人一面,毫无创意,有意义吗?这是一个突破的时代,教育也更需要突破。我更乐于做一个创新者,以思考的姿势站着。
四、轻松闲聊,聊中品恶
这节课我在落实字词教学和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以“聊课”代替“上课”,营造了更轻松的“课堂文化”,在闲聊中,抓住描写军官“恶”的语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恶”,为下节课的“研智”埋伏笔,打基础,孩子们因为课前对文本的充分感知,所以聊起来就非常具有个性化,以至有的老师认为,怎么连“一语双关”这样的知识难点也能轻松突破,其实“一语双关”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比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所以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的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任何认为是难度的难点都不是难点,因为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智慧,语文老师扎实的教学方法,将成就孩子的一生。
五、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多形式朗读,多层次朗读,有效朗读,也是这堂课,我所研究的重点,读句子,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读,比如通过个别读,集体读,师生赛读,男女生赛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进步,都表示他们军官“恶”的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所以找句子,说句子,读句子三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进入丰富的语言世界,感受丰富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从语言中去体会、去品味。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军官的“恶”,夜莺的“智”“勇”。
我课前在导学目标里,我就让学生认真地找出描写军官的“恶”小夜莺的“智”“勇”的语句,充分地做好课前自学,并要求进行细心地批注,这也是再后来“聊课”的过程中,孩子小手林立,畅所欲言的原因,孩子们大胆地聊出了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的原因,可见课前的有效自学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如何知道孩子进行“课前的有效先学”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当然我的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郭琪壤主任提出了一点,六年级的孩子对于拼音教学的反馈有必要开火车吗?是不是更应该放手让孩子对字词更自主性的掌握,我觉得这点就很值得探讨,或许该改变高年级的字词的教学方法,在字词教学方法上寻找更大的突破。
还有有的老师说,对课文的条理可进一步深化,比如引导孩子画情节曲线,加深对课文节奏安排的进一步理解也说的挺有道理的。
《歌声》教学反思 篇9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为: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把课文分两部分讲完就,第一课时,按照:单元导读―课文导读―背景介绍―学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大意―分部分总结的思路,主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着重分析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采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学生回答也非常到位。
授课过程中,第一节课由于准备不充分,所以,有些紧张和放不开,而且受到教案和课件的拖累,并且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生字生词学习时间太短,而且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不够,但内容结构设计还算不错吧。第二课时,我舍弃了教案,课件也做得非常简单,感觉可以更加收放自如一些,为了弥补上节课的不足,开始上课我先给同学们纠正了错别字,然后才正式开始分析课文,让同学们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谈句子体会,及时给予鼓励,尽量让每一个举手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算不错。
《歌声》教学反思 篇10
《夜莺的歌声》一课篇幅比较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文本,做到长文短教呢?理清文章顺序以后,课堂上我抓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认为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谈理解,说感悟,总结小夜莺的优秀品质,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歌声》教学反思 篇11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2课《歌声》,是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海难中以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并用歌声召唤来了救生船,最终使大家都得救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坚强、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课文的重点是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课文的难点是感受小姑娘在危险面前的乐观与坚强,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乐观与坚强,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
二、案例情景
片段之一——情景引入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到歌声。听,清晨的树林里,鸟儿在鸣唱;有趣的动画片中,花仙子在歌唱;美丽的大海边,海水与月光在私语呢!
媒体出示画面与歌声:“鸟儿鸣唱”(《百鸟朝凤》)、“花仙子动画”(《花仙子之歌》)、“海水与月光私语”(《月光曲》)。
师:你能形容一下自己听到的歌声吗?
生1:悠扬的歌声。
生2:美妙的歌声。
生3:快乐的歌声。
……
师:歌声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歌声》,却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在一个非常危难的时刻响起——
生:个别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生:(质疑)谁在哪儿唱歌?
为什么要唱歌?
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
[自我评析:整堂课一开始,我用情景引入法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课题的揭示,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许多小问号:谁在哪儿唱歌?为什么要唱歌?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于漪老师曾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疑问,使学生急于想学习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兴趣,便迈出了整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片段之二——情景再现法
师: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录相出示触礁的一幕)
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录相出示船沉,人们挣扎的凄凉场面,并配以无限凄婉的乐曲)
生:全神贯注地观看。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面录相展示的第一节。
[自我评析:情景再现法,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了真实的感受,再让他们读好这一节,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达到情感的交融。]
片断之三——“歌声”突现法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疯狂的海水把落水者都冲散了。它随时会吞噬大家的生命!咦,突然海面上传来一阵阵歌声——(在全场安静片刻后,播放小女孩激昂、断续的歌声)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歌声的?
生:(出示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出示句子)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生:感情朗读句子,重读表示歌声特点的词。
师: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配乐范读第3节。
生:(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生:伴着凶猛的海浪声朗读这句句子。
师: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
生1:我觉得这是位勇敢、不怕困难的小姑娘。
生2:我觉得这是位非常乐观的小姑娘。
……
[自我评析:“歌声”突现法把文中描写歌声的句子贯穿了起来。此时,学生看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所以,让学生说说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时,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片断之四——“连环画”展现法和练习拓展法
师:当时,那些落水者都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这是为什么呢?
生:(出示句子)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生:学习“增添”,并为“添”编顺口溜。
生:(再次质疑)歌声为什么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歌声为什么会救人?
师:先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表现的句子。
生:(出示句子)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绝望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出示“连环画”1,读出绝望的语气)
生:(出示句子)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出示“连环画”2,读出内心充满希望的语气)
师:当时,马金纳是怎么想的?生:这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是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
……
生:那是小姑娘的歌声,多么清脆、激昂。
生:在危难时刻,连一个小姑娘都这么坚强,我怎么能放弃生命呢?
生:人生中多少风浪,我都走过来了。这次,我一定也能度过难关,与亲人团聚!
……
师:歌声不仅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也给其他落水者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出示“连环画”3)
(出示拓展练习)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小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他们 。
生:先小组内合作讨论,再个别说。
师:歌声把落水的人们召唤了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了过来?
生:(出示句子)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出示“连环画”4)
生:理解“追寻”的意思,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生:引读,是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自我评析:以 “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我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一幅又一幅学生特别喜欢的连环画,还设计了拓展练习,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片断之五——拓展思维法
师:课文中的歌声不但给人勇气和力量,可以救人,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生1:海顿的《告别交响曲》,是一张“优雅的请假条”,可以替乐师们请假。
生2:摇蓝曲令婴儿安然入睡。
生3:闹钟的歌声催人准时起床。
生4:白鲸听到歌声,会快活地游动。
生5:美妙的舞曲响起,人们翩翩起舞。
生6:《义勇军进行曲》曾唤起一代热血儿女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奋战。
……
[自我评析:“大语文”的概念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课内的知识应向课外廷伸。]
片断之六——首尾呼应法
师:(再次出示“小鸟鸣唱”图,“花仙子动画”图,“大海私语”图,以及“小姑娘歌唱”图。)听,小鸟的啁啾带来生机,花仙子的歌唱带来快乐,大海的呢喃带来安详……让我们去倾听大自然的歌声,欣赏生活中的乐曲吧!即使在挫折与危险面前也要像文中的小姑娘那样,永远——
生:(出示)乐观与坚强。
[自我评析:整堂课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小姑娘的乐观与坚强再一次叩响了学生的心扉,成了他们一生的榜样。]
三、案例反思
随着课堂教学改进的不断深入,我也不断地改变以前扣住教案,按部就班的教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灵动的教学风格。我所追求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智慧与创新的,我所追求的课堂效果是师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学生的课堂回答更是妙趣横生。
我觉得,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活跃起来。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并带着亲切的教态、自信的笑容以及完美的教案设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智慧与优美的语言跟学生充分互动起来,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滋有味的,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蓝。
有人说“一堂课如同一首交响乐”,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尾。我觉得自己在《歌声》一课的教学中,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采用了“情景引入法”,“情景再现法”,“歌声突现法”,“连环画展现法”,“练习拓展法”,“拓展思维法”,“首尾呼应法”等多种策略,调动了每一个演奏员(即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演奏出一支迭声起伏的乐曲,给学生、给所有听课的教师、也给自己以艺术的享受,真心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
四、[专家点评]
从案中的片断中体现了教师能从创设情境为切入口,师生互动,环环相扣,让学生体验语言中内化,开启了思维提升了情感,主题设计、画面运用,声响效果教学延伸等都处理得很得体有序,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记住了内容,学习了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
2、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一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船沉了,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请孩子们翻开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1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筋疲力尽。师:孩子,再想想,写心情的词语。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比如:我们上学快迟到了,你去搭公车却没有搭上,你准时到学校是没有希望了。(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生:(读)绝望。 师:快死了,快活不成了,孩子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绝望。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
师:来吧,说说你的体会。
生: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拼命挣扎。
师:拼命挣扎是什么样的?
生:努力使劲不让自己沉下去。
师:孩子们,再想想,这个劲儿需要多大呀?他已经拼了命了呀!
生:(齐说)全身的劲儿。
师:是呀!他不挣扎就会沉到海底去呀!他们在哪儿拼命挣扎呀?
生:(齐说)海水里。
师:船沉了,人们落入了水中,人们都舞动着双手在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所以,孩子们,请你们注意,(师出示词卡:挣扎)这两个生字是什么旁?
生:(齐说)提手旁。
师: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全班再读一次。
生:(生齐读)挣扎。
师:把这个词放回句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读!
生:(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他们在怎么样的挣扎呀?再读。
生:(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到人们绝望了?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筋疲力尽。
师:为什么会筋疲力尽?
生:他等了太久了,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他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等了太久太久了,泡了太久太久了,再也没有力气了。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师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生:(读得很轻)筋疲力尽。
师: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全班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很重)
师:孩子们,他可是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还是比较重)
师:孩子们,他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很轻)
师:把这个词放入句中,自己读读,再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绝望了?
生: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此时的马金纳会怎么想呀?
生:要死了。
师:你读读吧!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还有吗?他怎么想?
生:活不成啦。
师:读。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所以马金纳绝望了,还有其它地方吗?
生:过了很长时间。
师:因为等了太久了,因为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太久了,请你读读吧!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孩子们,自己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马金纳的绝望吧!
生:(自由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再看看,还有其它语句吗?
生: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师: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会死的。
生:会沉到海里去。
师:会永远地消失在海里呀!因此,他绝望了。你来读读。
生: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生:很伤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么多人都死了。
师:多惨呀!还有吗?
生:心很痛。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他们永远见不到他们的亲人了,永远回不到家了。
师:恩,他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了!所以,这时候人们绝望了!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师: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接着读。
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生把“筋疲力尽”读得重了些。)
师:孩子们,马金纳叔叔此时已经游不动了,没有一点力气了,再读,过了很长时间,起。
生:(齐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三、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就在人们绝望的时候,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谁在唱呀?(小姑娘)
2、看看课文,文中哪一段在写小姑娘唱歌?(第3自然段)
3、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生关文具盒声音很大)师:请孩子们轻轻关文具盒,不要打扰到其他同学。
4、生交流所勾的句子。
师:谁来说你勾的句子?
生:不久,马金纳看到,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你找得不错。这是一个长句子,这个句子不光在写小姑娘唱歌,你再找找,哪些小句子再写小姑娘唱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师等着该生找)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你太棒了。请坐!还有其它句子吗?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孩子们,(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你们自己体会到的说给你的同伴听,不过,老师提一个要求:我要看谁在听别人说时,听得最认真。(生交流体会,师巡视)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又会听别人说,又会自己说!好,现在谁来说给全班听。咱们先来看第一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生:我体会到了小姑娘很勇敢。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高声歌唱。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因为成年人这时候都没有力气了,而这个小姑娘却在高声唱歌,我觉得她很勇敢。
师:体会得真好!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们,再想想,这个小姑娘仅仅是勇敢吗?她那么累都还坚持着在海上高声唱歌呀!
生:她很坚强。
师:孩子,你体会得太好了。这可是一个勇敢又坚强的小姑娘呀!你读读吧!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把高声读得轻了点)
师:她怎么样地歌唱呀?再读。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们,咱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小姑娘的勇敢和坚强吧。
生:(齐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还有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什么吗?(生茫然,没人举手)
师:孩子们,再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不满十岁。
师:这个小姑娘不满十岁呀!她才几岁呀!这么小的小姑娘,在海上坚持着唱歌,多勇敢呀!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这小姑娘真不简单,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好,咱们再来看看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不放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一次又一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在水上唱歌。
师:她不管多么辛苦,仍然坚持着唱歌,你读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他可能被海水呛到。
师:她放弃没?
生:没有。
师:还有吗?
生:她可能会被海浪打倒。
师:然而小姑娘却怎么做的?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怎么样?
生:冒出头来。
师:多难呀!她需要花多大的力气呀!再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她可能被鲨鱼吃掉。
师:是呀!夜晚的海里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还有吗?
生:海水可能把她眼睛打湿,她可能看不见了。
师:小姑娘却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多勇敢呀!还有吗?
生:他趴的是圆木,可能趴不稳,会掉进海里。
师:多么不容易呀!小姑娘却坚持了下来。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小姑娘却是怎么做的?读!(师手指大屏幕)
生:(齐读)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多难呀!而她年龄又那么小,在这些困难面前,小姑娘没有屈服,仍然坚持着高声歌唱,我问问你,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唱?
生:因为我要救自己。
师:恩,只有救了自己,才能救别人呀!你读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还有吗?
生:我要唱歌把小艇吸引过来救我们。
师:读吧。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继续说。
生:我宁愿自己死了,也要救别人。
师:你真可爱!你不能死呀,如果你死了,大家怎么办呀?谁来救大家呀?
生:我要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坚持下来。
师:是的,其实小姑娘心里也怕呀。读读吧!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5、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四、体会歌声的作用。
1、小姑娘就这样唱着,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唱着。已经筋疲力尽的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歌声是怎么做的?(师引读课文相关语句)
师:突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接着读。
生:马金纳顿时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当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
生:更远的地方
师: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
生:聚拢过来了
2、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下面一句少了一个“终于”。
师:你们觉得哪句更好?
生:(齐说)第一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在水里等了太久了,所以要用终于。
师:恩,时间等得太长了,读。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你说说。
生:人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救他们的小艇了!
师:读出味儿来。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多难呀!然而人们坚持做了,在歌声的鼓舞下,人们熬过了难关,人们等到了希望,孩子们,再读读这句吧。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的后面,用的可是感叹号呀!谁来读,把感叹号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生把“驶来了”读高了)
师:他的读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有救了。
师:那你心情怎么样?
生:太高兴了。
师:你读读吧!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你说。
生:我很兴奋。
师:你也读吧。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他们一定在欢呼,他们一定在感谢小姑娘,全班,读!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真高兴呀!希望来了,人们获救了!再读一次。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4、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5、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多媒体出示小姑娘头像)
生: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又见到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可以重新回到我温暖的家,谢谢你!
生:小姑娘,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一个成年人还不如你一个小姑娘勇敢,我非常佩服你的坚强,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勇敢。
师:在座的有马金纳叔叔吗?我来问问你。
师:你刚才在海中完全绝望时,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死,我可能回不到我的家乡了,再也看不到那里的蓝天了,再也闻不到那里的花香了。
师:为什么一听到小姑娘的歌声,你又浑身有了力量呢?
生:因为她的歌声是那么的甜美,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在向我招手,我仿佛听到了我的家人在呼唤我,叫我坚持住。
师:你在向歌声拼命游去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一个小姑娘都那么坚强,我都那么大了,应该比她更坚强。我要坚持下来。
师:孩子们,你们还准备怎样感谢她?
生:小姑娘,你太勇敢了!我准备为你写一本书,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赞扬你。
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多媒体配乐)
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 声
绝望 勇气和力量 希望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深奥难懂的课文。但这篇课文又是一篇特别有味道的课文,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谨记一点:恰到好处地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不用教师说教,不用教师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做人的真谛自然铭记在心!整堂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语文与生活相连。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把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在让孩子体会“绝望”的意思时,就让孩子把文中的 “绝望”和平时生活中的“没有希望”进行比较,孩子很快就体会出文中的“绝望”和平时生活中的“没有希望”不同,准确地说出了文中“绝望”的意思。海难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就更是没有见过了。在理解完了课文中文字意思后,于是,我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沉船录像,让孩子把这些冷冰冰的文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觉得海难就在我们身边,调动起了孩子各种感官,从而,真正树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
2、对话在读中展开。
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读”展开的。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孩子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对话就在读中展开。在指导孩子朗读时,我不但让孩子们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重视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的联想、发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像、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3、创设情境,处处入境入情。
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录像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真实的情境创设把孩子们带到了海上,拉近了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同时,我不忘在自己的过渡语和对孩子的评价语中时时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到自己就在那个夜晚,就在那片黑漆漆的海上。
4、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读、齐读、个性化阅读中感悟课文。
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人们感到绝望的语句和小姑娘唱歌的语句,重点让孩子自读自悟。并将读的指导与引导孩子从课文不同的词句中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做到了自读自悟,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对于二年级,绝不能忽视字词句的训练,特别是能够体现文章主题的字词句。如: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体会“终于”一词。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小姑娘的坚持,让大家等到了希望,体会到了小艇来得多么不容易。我想,这种训练虽然一时看不出什么大的效果,但坚持下来,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