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材解读(精选17篇)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
《春雨》原名为《春夜喜雨》,全诗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喜雨,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润物。读这首诗,脑海里常会跳出一个词:和风细雨,一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觉这首诗的原名比现名更为贴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着一“喜”字,“喜”字也如这春雨,悄然无声地润人心田,多美!
教学时,紧扣诗眼“好”,可以悟出诗情“喜”。
简单构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个字:好
二、读诗品味“好”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回到诗的原名,体味诗情:喜
四、朗读背诵本诗和其他描写春天的诗。
五、教学生字词。
紫苏:
《春雨》一诗中"好"字为诗眼,从好入手,体会春雨的"好'处教学法,在我们的语文教参书中对这一诗眼的教学设计,从"<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这一问题而展开,与学生的儿童经验联系起来,把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在活泼\流畅的教学过程中传递初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彭程万里: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抓住“好”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词句。孩子们找的不错。
后来,通过补充后几句及题目又写做《春夜喜雨》时,抓住“喜”字,使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感觉比较理想。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2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3
一、目标直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两个多音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关键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要点分析: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蕴涵深刻和特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学习重点:
1、字词记忆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随潜润细晓眠
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乃至随便潜水润滑细节揭晓冬眠
乃发生随笔潜力润物细小家户喻晓失眠
随时潜伏利润细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随(随风)潜(潜入)润(湿润)
及(及时)隋(隋朝)替(代替)闰(闰月)
细(精细)晓(报晓)眠(睡眠)
组(组词)浇(浇水)民(人民)
3、多音字:觉jué(知觉)jiào(睡觉)、处chù(到处)chǔ(相处)
4、近反义词:
近:时节——季节闻——听落——掉
反:无——有来——去多——少
5、词语讲解: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到。
乃:于是,就。
潜:本文指悄悄地,不为人所觉察。
眠: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
啼鸟:鸟的叫声。
6、难句解读:
a、当春乃发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这既是前一行中“知时节”的具体化,也为后两面行做了铺垫。
b、随风潜入夜: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张扬,却充满温情。下一行中“无声”与此相应。
c、处处闻啼鸟: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表现雨后清晨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题思想: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居》《咏柳》《春夜喜雨》续
贺知章杜甫
草长莺飞二月天,碧玉妆成一树高,野径云俱黑,
拂堤扬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江船火独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不知细叶谁裁出,晓看红湿处,
忙趁东风放纸鸢。二月春风似剪刀。花重锦官城。
七、课堂流程:
1、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古诗。
2、听写生字词。
3、解题、知作者。研究学习古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去背诵古诗。
5、课外延伸。
第一课时
名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导入:孩子们,现在是春天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孩子们接着背完)……
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有关“春天”的诗。
2、教师向孩子们解说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教师范读文,学生领读文。
2、组长领读文。
3、对子间合作读文。
4、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组展示读生字词的拼音、偏旁、结构、组词。
2、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名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2、对子间批改。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对子互读文。
2、组内讨论诗意。
3、教师点评、补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2、全班背诵展示课文。
3、点评反馈。
4、课外延伸有关春天的诗。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二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课后反思:本课有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为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来。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另一首为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4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5
佚名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并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谁能来说一说写思乡之情或描写秋天的古诗吗?预设)
生1:静夜思
……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叶绍翁吧.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预设)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
生: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2、回忆方法,明确目标。(师生共同回忆以往古诗教学情境,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古诗呢?(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师:对,利用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3、小结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能做到吗?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二)学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1: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2: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风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动是引起、牵动,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篱落是篱笆。
生8: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不够通顺,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话才能让它通顺。诗句的意思应当是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预设)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2、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他动了什么情呢?(预设)
生:最想自己的家乡。
生:是思乡之情。
……
(2)诗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难,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预设)
生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
生2: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
生3: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1)、朗读展示。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2)背诵展示。
师: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
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对 “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展示最独特、最有感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这首诗好在哪?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
生: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生: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生: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生: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生: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生: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生: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生: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生: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关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试着将本首诗改写成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
教学目标 :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王维?谁会背王维的诗。(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资料、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并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预设)
生1:读。把古诗读准,读流畅。
生2:说。利用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生3:想。诗人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4:读。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生5:诵。背诵古诗。
……
师小结: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说明白;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同时要注意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1、学生自读。(读准通,说意思,想感情,感情读,能背诵。)
2、小组内展示。(预设)
生1:“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生2: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生3:“山东”并不是现在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生:忆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生:不对,应当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亲人,而不单单是思念兄弟。
生:“为”诗应读“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品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诗意。(有不同意见时,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订正)(预设)
生:独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生:异乡的意思是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生:为异客的意思是作他乡的客人,就是在他乡做客。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当。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节的意思美好的节日,诗中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生:诗句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遥知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zhū yú),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生: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个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维。
生:诗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⑵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其余学生可以补充或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预设)
生: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4、再读悟情。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生: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5、学生展示朗读能力。(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配乐朗读。师:先自读体味,再朗读交流。
(3)背诵展示。师: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3: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
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欢的思乡诗、歌曲等。
3、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8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和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两首诗简单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渗透着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细读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1、学前谈话,揭示学法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古诗,谁能背上一首?生1:《望庐山瀑布》生2:《小儿垂钓》生3:《清明》……师:看来大家学会的古诗还真的不少呢。那么,同学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1:老师让我们读一读,把意思抄下来让我们背。生2:老师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把诗意抄下来,让我们背诵。生3:老师让我们先把诗句读熟,把关键的词句讲一下,把意思抄下来,给我们背。师:如果给你一首古诗,你会自学吗?生:不会生:我可以查书生:沉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学习古诗就不用老师教了,自己也能学,想知道什么方法吗?生:想师:板书:学习古诗“四步法”: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谁能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生:“释”就是解释的意思吧!师:对,非常准确。生:“知”就是知道;生:“明”就是明白;生:“悟”就是懂得,领悟。对,今天,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2、释诗题―《寻隐者不遇》(1)抓住重点词语:寻?隐者?遇?不遇?(2)查字典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就是寻访,寻找。“隐者”就是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就是遇到,碰到;“不遇”就是没遇到,没碰到。(3)诗题的意思是:没有遇到寻访的隐者。3、知诗人――贾岛讨论:你知道贾岛的什么?生:贾岛是唐朝北京的一名诗人。生:贾岛以前做个僧人,后来还俗了,去考试,由于出生低微,考多次也没考上。生:贾岛写诗很讲究字的准确,“推敲”的故事就是讲贾岛写诗的,他被称为“苦吟派”诗人。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呀。不错。4、明诗意这首诗内容比较容易懂,自己读一读诗句,一句一句地去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谁说得好?交流:诗人会问童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想像一下诗人与童子对话时的各自的语气、神态。5、悟诗情师:诗人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隐者的家,却没见到隐者,心情如何?生:很失望生:很痛苦生:很难受师:没见到隐者,见到了云雾缭绕的山林,诗人会想到什么?生:山上有小草,小花,还能听到鸟的鸣叫,山林的景色真美生:山间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呀!生:这座山上的草药一定很多生:……师:隐者的弟子童子都不知道师傅在哪里,说明了什么?生:隐者隐得很深生:隐者不想让外人知道他的行踪生:隐者看破了社会的黑暗生:隐者看破红尘生:隐者喜爱上这里幽静的山林,喜欢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师:是什么吸引着隐者到这里隐居的呢?生:这里的景色美生:这里没有尘世间的纷繁险恶生:这里空气好,幽静生:这里远离闹市,很僻静,很适合隐居师:隐者很喜欢过这样的幽静的生活,我们应该尊重隐者的选择。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生:诗人很羡慕隐者。生:诗人很想见到这位高人,跟他畅谈生:诗人想向隐者学习本领生:诗人也羡慕隐者的生活师:是呀,诗人因为屡试不中,尘世险恶,也向往隐者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静安乐的生活呢。虽然没见到隐者,但见到了山林的美丽景色,也不虚此行呀!第二节课,让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学《所见》。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⑴ 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⑵ 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⑴ 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
知诗音
还要──板书:
明诗意
⑵ 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⑶ 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⑴ 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 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⑶ 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
悟诗情
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⑴ 读准音。
⑵ 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1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晴 水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 山色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3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4
★ 学什么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古今异意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怎样学
一、 读诗想象
朗读诗文,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面,背诵古诗。
二、 相关链接
你能通过查阅资料,增进对诗人的了解,帮助自己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测一测
一、 拼音之窗(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正确、美观)
jī chǐ chái fēi cāng tái chūn sè mǎn yuán
( ) ( ) ( ) ( )
huáng dié lí luò jí zǒu yì zhī hóng xìng
( ) ( ) ( ) ( )
二、 字字斟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 怜:①怜悯、同情 ②爱 ③爱惜
应怜屐齿印苍苔。( )
2、 扣:①扣除 ②击打 ③覆盖
小扣柴扉久不开。( )
3、 走:①步行 ②跑 ③偏离
儿童急走追黄蝶。( )
4、 未:①没有 ②不 ③地支的第八位
树头花落未成阴。( )
三、 句子平台(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诗句。)
1、轻轻地敲打那扇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2、孩子正急急跑着追逐那上下翻飞的黄蝶,黄蝶忽然一下子飞入菜花丛中,再也不见踪影了。
四、 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再提高
能力迁移(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赞美 的诗。作者乘兴到园子踏青赏境可能未能如愿,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扫
兴,因为他看到了 。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还有一句诗非常著名: ,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
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 烟 散 学 忙 儿 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6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篇1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