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教学设计(通用2篇)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 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1)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
(2)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a.颈部能不断分裂产生许多节片(每条成虫约有 700~ 1000个节片)。b.每个脱落节片内有大量的受精卵(约有5万多个受精卵)。
(3)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在归纳的同时,教师要指出:①小钩和吸盘是为了更好地在宿主体内固着――钩吸在宿主体内。②生殖器官特别发达――产生大量的受精卵,是与虫体更换宿主有关,加大虫体返回宿主体内的机会。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由于与外界环境缺少接触,所以逐渐地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了。
3.关于感染途径和危害的教学,可以用剪贴图加说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它的幼虫生活在猪体内,幼虫发育成成虫是在人体内。
讲完生活史,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①什么叫生活史?②什么叫寄生?③什么叫宿主?关于生活史的概念,不要讲得太多太杂了,可以根据猪肉绦虫的生活周期进行总结――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猪肉绦虫对人和猪所造成的危害: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比如侵入眼部,可引起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大量寄生于肌肉,可引起痉挛;到达脑部,则出现癫痫,严重者导致死亡。感染囊尾蚴的猪,轻度者,猪肉要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出售,大大降低了肉的质量;严重者,猪肉必须销毁。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猪肉绦虫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是:①不吃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米猪肉”。②不让猪吃到含有猪肉绦虫卵的粪便。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我们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应是经过卫生检验的,购买时要注意看卫生许可证和猪肉的质量;猪肉应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害怕得猪肉绦虫病而不敢吃猪肉了。
4.关于其他扁形动物的教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
(1)血吸虫:可出示挂图和标本让学生认识血吸虫,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映录像片进行说明。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我国50~60年代放映的影片《枯木逢春》讲的就是解放前,我国南方某个小村庄,由于村民患有血吸虫病,无钱医治,造成村民大量死亡。“千村薛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描述的当时的凄惨景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医务人员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影片中的主人公解放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终于成为了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枯木逢春”。
教师可以用近几年某些地区血吸虫病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借此进行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等方面的教育。
(2)涡虫: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录像片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涡虫。涡虫是扁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一种。在北京的樱桃沟泉水中的石下就能找到涡虫。涡虫的身体长约1~1.5厘米,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
从进化的角度看:扁形动物的体内出现了三个胚层;涡虫的神经系统较水螅发达;涡虫有口、咽、肠等器官的分化。教师可以把水螅与涡虫的形态结构对照表,出示给大家看。
但是,扁形动物仍有其低等的特点,如:有口无肛门,器官、系统还不健全等。
5.关于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门的特征应该是属于此门动物的共有特征。最后可请学生把门的特征记住。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 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1)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
(2)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a.颈部能不断分裂产生许多节片(每条成虫约有 700~ 1000个节片)。b.每个脱落节片内有大量的受精卵(约有5万多个受精卵)。
(3)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在归纳的同时,教师要指出:①小钩和吸盘是为了更好地在宿主体内固着――钩吸在宿主体内。②生殖器官特别发达――产生大量的受精卵,是与虫体更换宿主有关,加大虫体返回宿主体内的机会。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由于与外界环境缺少接触,所以逐渐地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了。
3.关于感染途径和危害的教学,可以用剪贴图加说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它的幼虫生活在猪体内,幼虫发育成成虫是在人体内。
讲完生活史,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①什么叫生活史?②什么叫寄生?③什么叫宿主?关于生活史的概念,不要讲得太多太杂了,可以根据猪肉绦虫的生活周期进行总结――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猪肉绦虫对人和猪所造成的危害: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比如侵入眼部,可引起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大量寄生于肌肉,可引起痉挛;到达脑部,则出现癫痫,严重者导致死亡。感染囊尾蚴的猪,轻度者,猪肉要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出售,大大降低了肉的质量;严重者,猪肉必须销毁。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猪肉绦虫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是:①不吃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米猪肉”。②不让猪吃到含有猪肉绦虫卵的粪便。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我们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应是经过卫生检验的,购买时要注意看卫生许可证和猪肉的质量;猪肉应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害怕得猪肉绦虫病而不敢吃猪肉了。
4.关于其他扁形动物的教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
(1)血吸虫:可出示挂图和标本让学生认识血吸虫,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映录像片进行说明。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我国50~60年代放映的影片《枯木逢春》讲的就是解放前,我国南方某个小村庄,由于村民患有血吸虫病,无钱医治,造成村民大量死亡。“千村薛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描述的当时的凄惨景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医务人员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影片中的主人公解放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终于成为了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枯木逢春”。
教师可以用近几年某些地区血吸虫病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借此进行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等方面的教育。
(2)涡虫: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录像片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涡虫。涡虫是扁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一种。在北京的樱桃沟泉水中的石下就能找到涡虫。涡虫的身体长约1~1.5厘米,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
从进化的角度看:扁形动物的体内出现了三个胚层;涡虫的神经系统较水螅发达;涡虫有口、咽、肠等器官的分化。教师可以把水螅与涡虫的形态结构对照表,出示给大家看。
但是,扁形动物仍有其低等的特点,如:有口无肛门,器官、系统还不健全等。
5.关于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门的特征应该是属于此门动物的共有特征。最后可请学生把门的特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