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生物教案设计 > 第一节 蝗虫(精选6篇)

第一节 蝗虫(精选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节 蝗虫(精选6篇)

第一节 蝗虫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言。

  (2)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3)其他引入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入,学生会不感兴趣。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所以,从设疑来引入也是较好的方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入方式,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之,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入”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 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2)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后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末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由表及里、从头到尾的观察方法。当观察到一个形态特点时,教师要立刻将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设计为问题并提出。例如,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时,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将这个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总之,形态结构要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连,不能脱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3)课堂上的具体进程可以采取边观察实物边讨论的方法,一步一步将教材要求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蝗虫的形态特点、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发育等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二种处理方法,一是要讲就想尽办法讲清楚,不留疑问。二是干脆不讲,当学生问到时个别讲解,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将做为重点内容的形态结构讲清讲透。例如,做为难点之一的“不完全变态”就可以不提,把该问题留到下节课与蜜蜂的发育一起讲。在相互对照的过程中,昆虫发育中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问题,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步骤 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否则,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无效果可言了。

第一节 蝗虫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

  设疑启动

  引出课题

  →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 的说明:

  (1)导言的设计。

  ①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  和录像导入  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  节省时间,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

  (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外形观察记录表

  身体部分

  器 官

  功 能

  头

  部

  触角( )对

  复眼( )对

  单眼( )对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加注名词

  前足( )对

  胸

  部

  前胸

  中胸

  中足( )对

  前翅( )对,革质

  气门( )对

  后胸

  后足( )对

  后翅( )对,膜质

  气门( )对

  腹

  部

  气门( )对(1~8体节)

  听觉器官( )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②关于蝗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按照蝗虫身体分部,由前向后进行教学,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通过两个观察实验和两个生理小实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当讲到触角的作用时,教师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蚂蚁)做的小实验,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蝗虫口器的观察,教师用教学课件(或剪贴图)来指导学生触剖蝗虫的口器,学生观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顺序贴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应及时检查和评分,纠正错误部分。在讲授蝗虫的呼吸系统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观察气管:学生用解剖针和镊子将体侧的体壁与内部器官稍稍分开,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丝状细管,这就是气管,还能清楚地看到气囊。可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也可制成装片,在低倍镜下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气管分支情况和管壁上的几丁质螺旋丝。关于气门的作用,学生先提出假设气门可能与呼吸有关,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来验证假设,证明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学生会问蝗虫每一个气门既能吸气又能呼气吗?它是怎样呼吸的呢?最后总结蝗虫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节肢动物

  第一节 蝗虫

  一、形态结构

  1.体表:外骨骼

  2.身体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过程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第一节 蝗虫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由知识回顾进行设疑启动导

  出课题

  →

  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

  →

  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理解其发育史

  →

  归纳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昆虫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 说明:

  (1)知识回顾:围绕上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蝗虫有哪些形态结构适应陆生环境?为什么使用胃毒剂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为什么向空气中喷洒起毒杀作用的气体能杀死昆虫?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脑球就可防治蛀虫?

  (2)由知识回顾,引入课题。关于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实物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特别是若虫和成虫的区别。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动态过程,并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跳蛹、若虫、蜕皮、成虫、不完全变态、一个世代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这两种蝗虫发育过程,然后进行归纳。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学生理解了蝗虫的发育史,就能分析出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蛹,关于蝗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蝗灾和治蝗的有关资料。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真是馨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

  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景极为悲惨: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面;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叶折”,这正是蝗灾的真实描写,1927年,我国山东发生的蝗灾,就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虫的防治工作,蝗虫从未大面积成灾,但是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蝗灾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关于治蝗,学生会说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种方法较好呢?请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由教师说出几种节肢动物,请学生判断哪些是昆虫,再请学生举出一些属于昆虫的动物例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蝗 虫

  三、发育:不完全变态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

  3.胸部:3对足,2对翅

第一节 蝗虫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

  设疑启动

  引出课题

  →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 的说明:

  (1)导言的设计。

  ①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  和录像导入  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  节省时间,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

  (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外形观察记录表

  身体部分

  器 官

  功 能

  头

  部

  触角( )对

  复眼( )对

  单眼( )对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加注名词

  前足( )对

  胸

  部

  前胸

  中胸

  中足( )对

  前翅( )对,革质

  气门( )对

  后胸

  后足( )对

  后翅( )对,膜质

  气门( )对

  腹

  部

  气门( )对(1~8体节)

  听觉器官( )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②关于蝗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按照蝗虫身体分部,由前向后进行教学,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通过两个观察实验和两个生理小实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当讲到触角的作用时,教师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蚂蚁)做的小实验,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蝗虫口器的观察,教师用教学课件(或剪贴图)来指导学生触剖蝗虫的口器,学生观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顺序贴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应及时检查和评分,纠正错误部分。在讲授蝗虫的呼吸系统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观察气管:学生用解剖针和镊子将体侧的体壁与内部器官稍稍分开,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丝状细管,这就是气管,还能清楚地看到气囊。可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也可制成装片,在低倍镜下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气管分支情况和管壁上的几丁质螺旋丝。关于气门的作用,学生先提出假设气门可能与呼吸有关,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来验证假设,证明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学生会问蝗虫每一个气门既能吸气又能呼气吗?它是怎样呼吸的呢?最后总结蝗虫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节肢动物

  第一节 蝗虫

  一、形态结构

  1.体表:外骨骼

  2.身体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过程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第一节 蝗虫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由知识回顾进行设疑启动导

  出课题

  →

  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

  →

  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理解其发育史

  →

  归纳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昆虫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 说明:

  (1)知识回顾:围绕上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蝗虫有哪些形态结构适应陆生环境?为什么使用胃毒剂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为什么向空气中喷洒起毒杀作用的气体能杀死昆虫?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脑球就可防治蛀虫?

  (2)由知识回顾,引入课题。关于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实物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特别是若虫和成虫的区别。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动态过程,并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跳蛹、若虫、蜕皮、成虫、不完全变态、一个世代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这两种蝗虫发育过程,然后进行归纳。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学生理解了蝗虫的发育史,就能分析出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蛹,关于蝗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蝗灾和治蝗的有关资料。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真是馨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

  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景极为悲惨: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面;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叶折”,这正是蝗灾的真实描写,1927年,我国山东发生的蝗灾,就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虫的防治工作,蝗虫从未大面积成灾,但是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蝗灾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关于治蝗,学生会说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种方法较好呢?请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由教师说出几种节肢动物,请学生判断哪些是昆虫,再请学生举出一些属于昆虫的动物例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蝗 虫

  三、发育:不完全变态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

  3.胸部:3对足,2对翅

第一节 蝗虫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由知识回顾进行设疑启动导

  出课题

  →

  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

  →

  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理解其发育史

  →

  归纳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昆虫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 说明:

  (1)知识回顾:围绕上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蝗虫有哪些形态结构适应陆生环境?为什么使用胃毒剂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为什么向空气中喷洒起毒杀作用的气体能杀死昆虫?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脑球就可防治蛀虫?

  (2)由知识回顾,引入课题。关于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实物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特别是若虫和成虫的区别。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动态过程,并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跳蛹、若虫、蜕皮、成虫、不完全变态、一个世代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这两种蝗虫发育过程,然后进行归纳。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学生理解了蝗虫的发育史,就能分析出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蛹,关于蝗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蝗灾和治蝗的有关资料。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真是馨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

  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景极为悲惨: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面;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叶折”,这正是蝗灾的真实描写,1927年,我国山东发生的蝗灾,就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虫的防治工作,蝗虫从未大面积成灾,但是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蝗灾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关于治蝗,学生会说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种方法较好呢?请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由教师说出几种节肢动物,请学生判断哪些是昆虫,再请学生举出一些属于昆虫的动物例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蝗 虫

  三、发育:不完全变态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

  3.胸部:3对足,2对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节 蝗虫(精选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