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精选13篇)
消化和吸收 篇1
初二生物教案 消化系统
导入新课: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镜头(屏幕显示:人们的用餐镜头),看了这组镜头,大家可能食欲大增吧,可别光想着吃了,大家思考一个很简单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食物?每天吃的粮食、蔬菜、肉、蛋都到哪去了?”(学生讨论回答:人吃食物是为了活着;是为了吸收营养、食物都被消化了等等)
讲授新课:
人们吃饭是为了吸收营养,那么这些食物是如何变成我们人体需要的营养的呢,这项工作由消化系统这个大家庭来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这个大家庭有哪些成员。(屏幕显示:人体的消化系统模式图)
这些器官大家都不陌生吧,谁告诉老师你认识哪一个?(提问学生,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指出器官并说出名称),好,我们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屏幕显示各器官名称)。这些器官就是我们吸收营养不可缺少的,我们把他们称作是“消化系统”(屏幕显示:消化系统模式图)。下面我们对着这个图在自己身上找出他们的部位。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指一指。(一位学生上讲台,边找部位边说出名称)。
知道这些器官的名字以后,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三个家庭成员:最硬的牙齿、最粗状的胃、最长的小肠。
第一个朋友来了,大家把嘴巴张开,他叫“牙齿”(屏幕显示牙齿结构图:牙齿 人身体上最坚硬的器官)。
请大家说说牙齿的功能和下列哪些物品的功能有点相似?(屏幕显示物品图:剪刀、锤子、刀子、石磨。学生回答各种物品的功能)
既然牙齿有这么多功能,我们就来看看它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屏幕显示:牙齿的结构图)
牙齿长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牙槽里,每个牙齿分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髓填充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里,其中含有血管和神经。
牙齿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它?对,首先就是要勤刷牙,大家知道刷牙的方法吗(一学生模拟刷牙,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刷牙的步骤和方法)?因此,如果牙齿损坏后会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下面大家看看龋齿病的形成。(屏幕显示)如何预防龋齿病的发生呢?(屏幕显示:龋齿的预防)
看,第二个朋友来了,它是消化系统里面个子最粗壮的,它的名字叫“胃”,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长得这么粗壮结实(屏幕显示:胃壁的结构)
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并且进行初步消化。
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由内向外依次是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
最后,第三个朋友就是“小肠”。(屏幕显示小肠图)
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这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
小肠内表面的皱壁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作用是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以及输送营养物质。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器官,有:咽、食道、大肠、盲肠、阑尾,肛门。(屏幕显示)这些器官一起组成了我们人体的消化道。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 “排排队”。
出示小纸片,上写各个器官名称,让各同学上来各拿一张,按照消化的顺序进行排队。
写一篇《小豆子历险记》的短文,记述一颗豆子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调查一下同学或家人的龋齿的情况,向家人宣传防治龋齿的方法。
消化和吸收 篇2
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相适应的特点。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和吸收 篇3
课 题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授课教师 实验中学 林叶萍 课时
1 授课时间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ø 了解消化的概念; ø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ø 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明确实验探究的几个步骤,学会做探究实验; ø 通过学生参加与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ø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ø 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的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
教师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37℃热水
学生 馒头、蒸馏水、碘液、滴管、标签纸、小刀、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播放人体的消化视频: 话说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设问: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你认为它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呢? 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出的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消化时会经历的器官,我们把这样一个通道称为消化道。它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过渡:不难看出,我们的消化道开始部分是口腔。那么食物在口腔中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来探究一下。
根据视频和教师的描述,思考得出:
西瓜籽要经历的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 2. 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简单思考就能得出结论。
用视频直观形象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练习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
请学生回忆在吃馒头时,满头灰在口腔中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提出影响馒头变甜的因素:
根据刚才同学的体会,大家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呢?
提示说明:淀粉没有甜味,而且咀嚼馒头时感觉到有甜味,这说明馒头的成分发生变化。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是馒头中物质的变化与口腔中哪些结构或物质有关呢?
过渡:怎样才能证明?下面就让我们分组做实验探究。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各小组发挥集体力量,制定你们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在我们的课堂当中,人体的口腔之外,使大家的问题得到解决。
提示:大家注意设计对照试验,在试验中除了研究的那个条件可改变外,其他条件都应该模拟口腔的环境不变。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施探究方案、答疑。
表达交流:
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试验方案并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和更正。
再对一些细节问题点评,如:
1、怎样快速地获取干净的唾液?
2、馒头应该取多少才合适?
3、应该怎样检验馒头成分已经发生改变?
完成后提供实验用品,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施探究方案。
温度由老师同一控制,学生完成第二步后把试管用橡皮筋扎好放于讲台上的保温瓶中。
组织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现在大家预测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会是怎么样并说出你的理由。
取出试管,滴加碘液,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倘若实验失败总结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拓展提升:
我们吃馒头过程中产生的甜味,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又是什么物质使馒头发生了成分的改变?
多媒体展示: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酶的定义和作用,并说明唾液里面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水解成小分子。
小结:
结束语: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淀粉在口腔中的初步变化,那接下来麦芽糖还有会经历哪些变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又要经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回归生活,健康饮食:
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
1回想吃馒头的情况,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
(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下逐渐的变小了;舌头也不断的在口腔中搅拌;馒头逐渐的变甜了;口腔中的唾液变多了….)
思考提问:为什么馒头会变甜?馒头里甜味的物质是什么?….
。
思考,并作出假设性回答。
回答: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1-3小组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4-6组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有关;7-9组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舌头的搅拌有关。
1-3小组:取两支试管a、b分别放入等量的馒头屑。a试管加入2ml唾液,b试管加入等量的清水然后都搅拌。再放入37℃的温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6小组:取两支试管a、b分别加入2ml唾液。a试管加入馒头块,b试管加入等量的馒头屑然后都搅拌。再放入37℃的温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7-9小组:取两支试管a、b分别加入2ml唾液和等量的馒头屑。a试管用玻璃棒搅拌,b试管不作处理。再放入37℃的温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回答:1、用冷开水漱口,把消毒棉放入口中大约一分钟左右,取出放入烧杯中挤压出唾液。
2、每个试管中应该取等量少许的馒头。
1-3组:试管a若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则馒头变甜与唾液无关,反之说明有关。
4-6组:试管b若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则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无关,反之说明有关。
7-9组:试管a若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则馒头变甜与舌头搅拌无关,反之说明有关。
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学生总结: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了口腔中的唾液能消化淀粉,其实唾液之所以能够消化淀粉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所以我们吃馒头会感到甜。但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吸收。
细嚼慢咽!
学生尝味道、想问题,引出口腔中的消化,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欲。
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方式。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进行表达交流,煅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学生明确知道实验结果。
学生明白使馒头咀嚼后带有甜味的物质是麦芽糖,这种物质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的。
消化和吸收 篇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材分析
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突破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
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法及学法指导
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复习巩固导入联想导入体会诗句:“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新知:总述结合教材进入概括读教材联想感受引发求知欲知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知是什么,引出消化系统.过渡:能将食物消化和吸收靠的是消化系统,下面我们就来学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思考复习知识过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消化系统组成习消化系统.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识别并记忆,明晰问题,区别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归纳让学生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识记:消化腺及功能识记并归纳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识图并讨论得出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行表达与交流:⑴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⑵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按要求实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结合实验,读教材,归纳小结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食物的消化归纳阅读总结自学研读的生物学观点提升归纳整理能力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观察、观看总结得出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归纳整理方位体会主动学习归纳能力培养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构建知识网络消化系统小总结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观察得出并找出最主要的吸收场所小归纳能力收集与动动手、思考手能力培养
消化和吸收 篇5
课题
7.1(二)中考资源网
总第 2 课时
主备教师
教
学
要
求
1、 了解小肠的形态和结构。中考资源网
2、 了解大肠的心态结构和功能。中考资源网
3、 了解肝脏、胆囊、胰脏和十二指肠的关系。中考资源网
4、 掌握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中考资源网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小肠壁的结构,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难点:肝脏、胆囊、胰脏和十二指肠的关系。中考资源网
教具
ppt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活动
教 学 过 程
(一)中考资源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中考资源网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中考资源网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中考资源网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中考资源网
(二)中考资源网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胃内的消化和吸收
讨论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
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中考资源网那么食物在胃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多媒体展示 胃的结构
小结 :食团进入胃内,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中考资源网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中考资源网
二、小肠的消化和吸收
1、小肠的消化
多媒体展示 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
小结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中考资源网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中考资源网
多媒体展示 食物消化的过程。中考资源网
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鸡小肠。中考资源网
讨论
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肠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
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示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和绒毛内
备注
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考资源网
小结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倍。中考资源网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做微绒毛。中考资源网
2、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引,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引。中考资源网
讨论(1)中考资源网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
(2)中考资源网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中考资源网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是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展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中考资源网(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肠吸收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中考资源网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中考资源网
(营养物质 绒毛壁 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 岸静脉 血液。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三、大肠梗阻的消化和吸收
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中考资源网大肠的起始端有一蚯蚓状的小盲管,长约7、8厘米,这就是阑尾。中考资源网
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 ,主要是吸收水分,起着保存机体水分的作用。中考资源网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中考资源网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胃内的消化和吸收
二、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三、大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教学
后记
(反思)
消化和吸收 篇6
教学目标1.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2.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态度,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第一课时 消化系统的组成--本节有游戏“找朋友”、"龋齿发生率的调查"和"小肠结构模型的制作"三项活动。这三项活动所需器材简单易得,在教学前作好安排计划,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情况,课堂上计算出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并了解患龋齿的同学形成龋齿的可能原因。在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再从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方面,讨论、总结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讨论和形成预防龋齿和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消化系统的组成在七年级上曾经学过,根据课时的要求将小肠的结构及实验提前。进行小肠结构模型的制作时,不仅应要求学生明确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的哪些部分 ,更要注意指导学生测量和比较"有皱襞和绒毛的"模型和"无皱襞和绒毛的"模型的内表 面积的变化,注意提醒学生制作的模型中,皱襞是纵向的,这是为了制作方便,实际上皱襞是横向环状的。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牙齿的结构、龋齿发生的过程、小肠的结构、食物的消化过程) 消化腺消化液头套 牙齿模型 小肠结构模型 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填写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的进行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能溶于水,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其余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呢?对,营养物质的加工、吸收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二)新课教学 ①消化系统的组成,多媒体展示: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回顾:七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时,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请说出下列结构的名称?游戏: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 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②口腔部分的教学 讨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a.牙齿的结构多媒体展示:牙齿的结构(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 展示:牙齿的模型(要求学生指出牙齿的各结构。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b. 牙齿的卫生保健 教师:检查调查报告 讨论:(1)班级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2)龋齿发生的原因(展示龋齿发生的过程) (3)预防龋齿和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③小肠的结构小肠的结构与小肠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小肠结构,着重指出小肠绒毛内的结构,这有助于为讲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奠定基础。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小肠。(进一步探究鸭小肠的内部结构看看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特别提醒: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讨论: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2)自制小肠模型
消化和吸收 篇7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观看、思考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实验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2、淀粉的消化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3、消化的概念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启发、诱导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倾听讲授课后反思: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在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经过淀粉酶的作用变成了麦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使这一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化学性变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还利用计算机课件示意了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如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淀粉变成了甜甜的糖”的说法等。本节课的背景资料1. 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2. 检测麦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试纸。麦芽糖可使尿糖试纸变色,且麦芽糖的浓度不同,试纸改变的颜色也不同。尿糖试纸使用方法(1) 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2) 在30至60秒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测得结果。详见下表说明:尿糖试纸颜色液体中麦芽糖含量(mg/dl)符号(“-”表示“阴性”;“+”表示“阳性”)蓝色“无”或“微量”-绿色100±浅黄绿250+深黄绿500++浅棕色1000+++深棕色++++3.尿糖试纸说明(见下图)
消化和吸收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食物消化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以及文字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 方案2
第一课时 1、资料分析: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和各种食物,演示消化吸收过程。
4、学生间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完成讨论题。 1、观看录象,或在网络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完成讨论题。
3、讲故事,写短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第二课时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联系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提出假设。
3、分组制定计划,通过收集资料、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4、各组交流各自的探究计划、实施过程,得出结论。
1、角色扮演:医生给消化不良的病人症治。(扮演医生的学生课前课前查阅资料、去医院调查、向医生询问,了解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扮演医生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探究方法和过程。
3、学生交流归总结,得出结论。
4、学生讨论:其它的探究计划,课后可继续探究。
三、活动指导:
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
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过程形成初步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及“信息库”中文字和图片资料,与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将书本知识理解、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在交流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要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在回答讨论题中“人体的消化器官从上到下顺序是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指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名称,或以让学生画消化系统的简图的方法让学生描绘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在回答讨论题中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一餐为例,或某种食物为例,说出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内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或者以表演小品或讲故事的形式以拟人化的方法来介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这样,抽象的知识可以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关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信息库”中的资料,来“动手做”,由学生来设计小制作方法,来证明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证明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重点在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根据教材的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搜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向医生等专家咨询等方法来进行探究。这个活动的实施有部分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比如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为学生联系有关专家等,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仅重视结果的呈现,更加要重视给予学生必需的过程性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在交流表达时,注意尊重同学、耐心倾听,互相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网址、或指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运用网络来收集信息。
消化和吸收 篇9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消化和吸收 篇10
●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②相关的实验准备;
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消化和吸收 篇11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小品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讨论: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教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看来这些都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二)新课教学1.食物的消化 ①消化酶 教师: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被人体利用。就好象有人想把一件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太大搬不进,他动动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搬进了屋子。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也也是如此,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只有转变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那么谁来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呢? 提问: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书中把酶比作什么? 列举你所知道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 ②.口腔内的消化――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a.物理性消化 讨论:食物入口,你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引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除了口腔,你知道还有哪些器官会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 b.化学性消化教师:(1)请一位同学吃馒头,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2)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我们来制定方案探究计划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全班交流――根据自己的探究计划进行探究――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③胃内的消化 讨论:食物进入胃内,淀粉是否还能继续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思维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呢?④小肠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和淀粉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和淀粉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多媒体展示:食物消化的全过程。⑤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营养物质的吸收 过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讨论:(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 (2)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 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学生归纳: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 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具体如表: 与圆柱体比表面积增加表面积(平方厘米)小肠5-6米长13 300环行皱襞310 000小肠绒毛30100 000微绒毛6002 000 000
最终,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讨论: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多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归纳:(1)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2)吸收的概念课后作业: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消化和吸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
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法: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消化和吸收 篇13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
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
讲述:对。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所具有的这些结构特点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没有的,可见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讲述:对。正因为小肠具有上述结构特点,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到了小肠的未端,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己被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吸收吗?
回答: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而进人体内就叫吸收。
讲述:正确他说,应该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然后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的营养物质则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