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精选8篇)
大气运动 篇1
大气的运动(2课时)
教学目标:
1. 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 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教学过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
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悠扬教案
大气运动 篇2
大气的运动(2课时)
教学目标 :
1. 热力环流:a.引起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 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教学过程 :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
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
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悠扬教案
大气运动 篇3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赶紧一起看看吧。
各位评委老师: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主要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引入热力环流知识的学习。
大气运动 篇4
本节课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可为日后朝正确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提供指引通过许老师的提醒,让我认识到,教学太急躁,不注意时间的掌控,重难点便难以突出,如本节先松后紧,末段太赶忙了,显得本节好像不是在实际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而是在专讲形成和改变风向的力,偏离了原有的目标。因此应当围绕中心来展开过程,严格把握住主线,控制好节奏,面向全体学生,练习时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以免为讲课而赶课,学生的思考过程还没完成,便以某个别学生最好的答案和结论展示出来,忽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他们头脑里直接灌入结论,不利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也不符合从知识学习转向素质培养的新课标理念,此点尤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一些板图绘画技能和多媒体课件要实现有效运用,还要多从基本功去练去着手,实现真正通过课件或板图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这还需要多加锻炼。而本课运用实际天气作为引入,本来如果能更深入的控制和运用它,作为案例分析的话本节那些较多的理论性的知识,学生便可从生活中直接联系与感知,达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大气运动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
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
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略)
大气运动 篇6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
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同时投影)
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大气运动 篇7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大气运动 篇8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