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案例评析: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2)类型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

  (2)风带

  (3)季节

  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

  (1)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__________气候

  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__________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a、b两地气压高低比较状况:a____b(填>,=或<)。

  (2)a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b气压中心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发生断裂而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3)c点此时风向是________风,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亚的夏季风又称________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点3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从大气环流方向考虑,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环流中,分别属于三圈环流中的哪两个环流?左侧属于________环流,右侧属于________环流。

  (2)甲、丁两地同为高气压,甲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丁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3)乙、丙两种气流中,属于干冷气流的是________。属于暖湿气流的是____________。

  (4)若为南半球,乙地气流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__。

  方法技巧 

  教材p38 思考

  水汽由热变冷才能凝结,形成降水。所以各气压带、风带中空气垂直上升或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空气容易形成降水。受此气压带控制或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反之,则降水少。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全球性 ②均匀 ③自转 ④极地 ⑤地转偏向力 ⑥a ⑦b ⑧c ⑨a ⑩b 

  ?c ?d ?h ?i ?j ?太阳直射点 ?北移 ?南移 ?完整 ?破碎大 海陆热力 热低压 冷高压 海陆热力气压带和风带 热带雨林 地中海 炎热少雨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 温和湿润

  基础达标练

  1.b [三圈环流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d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是西风带,南侧是东北信风带。]

  3.b 4.a [根据图中字母e的位置在30°n~40°n之间,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风带是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5.(1)>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

  (3)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本题以某地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a、b的气压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由于图示为1月份的等压线图,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上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把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位于东亚地区的c点应吹西北季风,东亚季风的形成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南亚地区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6.b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季风环流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方法技巧练

  (1)中纬 高纬 (2)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3)丙 乙(4)西北方向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关于大气环流的知识及对图的分析、判断能力。第(1)题,从图中气流方向判断是中、高纬度环流,而极锋又总是向冷气流一侧倾斜,故可判断出左侧为中纬环流圈,右侧为高纬环流图。第(2)题,由第(1)题,可进一步推出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丁为极地高气压带,由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动力作用形成的高压,而丁为热力作用(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高压。第(3)题,乙、丙两股气流分别是从副热带和极地流出的气流。相比之下,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丙气流是干冷的,而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乙气流为暖湿的。第(4)题,南半球中纬西风带为西北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