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精选16篇)
《长江》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长江》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长江》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说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
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教 学 内 容学 生 活 动目 的 要 求展示思考问题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阅读课文P74页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①洪水的来源:②长江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③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不畅,泥沙沉积,形成长江的“地上河”,每到汛期,河水排泄不畅,水位抬高,加剧了两岸的险情。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的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修建许多水库;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河段,疏浚长江航道;兴建三峡水利工程;②生物措施:建设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③疏浚航道的同时,加强港口建设;④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建设沿江经济带。本节课通过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学习,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下面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好。
[课堂巩固练习]
一、长江流经的地区
1、流经的11个行政区,自上游向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的地形区,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长江各河段支流分布
1、写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城市及所在省名称:
P 、_____________ 省; Q 、_____________ 省;
2、长江干流各河段名称: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
3、长江支流名称:F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_ 。
4、长江下游湖泊名称:K_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 。
5、长江干流沿线重要的城市:R_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_;S_____________ 。
三、长江水能开发
1、三峡大坝
[1]写出峡谷名称:A_____________ 峡;
B_____________ 峡;_____________C 峡;
[2]写出水利枢纽名称:
D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
[3]三峡坝址位于_____________ 峡,
与葛洲坝同属于长江的_____________ 游河段,都位于_____________ 省境内。
2、写出图中水电站的名称,注意所在河段及河流的名称:
F_____________ 水电站;H_____________ 水电站;G_____________ 水电站;I _____________水电站;
P_____________ 水电站;T_____________ 水电站;J_____________ 水电站;K1_____________ 水电站;
K2_____________ 水电站;L1_____________ 水电站;L2_____________ 水电站;M_____________ 水电站。
[板书纲要]
中国第一大河_____________ 长度_____________ 流量_____________ 流域面积_____________。
长江的水文特征
1、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2、中游: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3、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长江的功与过
1、长江的奉献 水能 供水 水运
2、长江的水患 成因 治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长江》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第 1 2 页
《长江》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长江》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长江》 篇7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大意正确即可)
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
四、拓展延伸
1、两则新闻均出自毛主席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教学总结】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长江》 篇8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3
教学内容
《长江之歌》
教
学
目
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我能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音乐、课文朗诵)
导 学 过 程
导
入
新
课
谈谈对长江的了解。
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初
读
感
知
初读了解课文,解决生字任务。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自
学
要
求
默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
2.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观察第一节和第二节,你有什么发现?
小
组
互
查
互
教
朗读课文。
1.组内互读,互相纠正字音与语调。
2.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引
导
释
疑
精读第一小节,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3、默读: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思考: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课
堂
检
测
一、辨字组词
慨( ) 彩( ) 劈( ) 薄( )
概( ) 采( ) 臂( ) 礴(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时代( )的力量( )的气概( )的乳汁
( )的丰采( )的臂膀( )的国土( )的清流
( )的情怀( )的未来( )的长江( )的源泉
三、长江之歌中“风采”指( ),“乳汁”指( ),“母亲的情怀”指( )。
四、长江之歌歌颂了长江的什么之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怎样的感情? 板
书
设
计
长江之歌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教
学
反
思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艺术表现。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工夫。在本课中,通过展示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方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4
教学内容
《长江之歌》
教
学
目
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我能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课文朗诵)、歌曲磁带。
导 学 过 程
导
入
新
课
课件展示长江及三峡工程的幻灯片。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长江儿女而自豪。今天三峡工程的事实更将使长江母亲焕发新颜,为我们的明天创造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江之歌》。
温
故
互
查
一、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查)。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节(齐读)。
设
问
导
读
精读第二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合
作
探
究
1.说说你对“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的理解与感悟。
2.你是怎样理解“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3.朗读第二节,说说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与气魄?你是怎样朗读的?
拓
展
延
伸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尝试脱稿朗诵,通过竞赛评出小小朗诵家。
总
结
升
华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学唱歌曲。
板
书
设
计
长江之歌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教
学
反
思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地教学方式之一。诗歌语言押韵、整齐、精炼,充满感染力,更是适合吟诵。所以我采用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再交流读法,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学生们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做到了感情澎湃的朗诵。
《长江》 篇9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
上一篇:刘心武《悔的边缘》全文阅读
下一篇:北师大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ze民宣告香港进入...
《长江》 篇10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 读读 想想 说说 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 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 领悟 内化 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长江》 篇11
第一单元 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预习生字词。⑵查阅整理有关新闻的基本知识。 2、预习要求:⑴字词需注音释义,书写要保持规范、整洁、美观。⑵新闻知识要结合“预习自测⑶”强化记忆。 3、预习自测 ⑴注音: 芜湖( ) 殷切( ) 溃退( ) 歼灭( ) 要塞( ) 遏制( ) 荻港( ) 绥靖( ) 督战( ) 泄气( ) ⑵释义: 歼灭: 溃退: 阻遏: 锐不可当( ): ⑶填空: 新闻又叫 ,具有 性、 性、 性。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都包括 、 、 、 和 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要素,包括 、 、 事件发生的 、 、 。学习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与方法 ] 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⑶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 理清层次: ⑷在课本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⑸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自学要求: ⑴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⑵请一名同学说说新闻的主要内容,同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⑶文章层次划分要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二、精讲互动 进一步品读课文,分析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操作流程:合作赏析――大胆展示――同学点评――教师补充精讲) 示例:“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⑴ ⑵ ⑶ 三、达标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XX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课堂小结新闻的基本知识小结: 特点: ;结构(一般包括): ;要素: 。作业布置1、学习小组共同阅读一则实事新闻,并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常卫华
学习目标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新闻。通过自学,进一步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这则新闻;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识记字词。⑵仔细阅读这则新闻,了解主要内容。 2、预习要求:字词要会读会写,阅读要达到能熟练说出具体内容的程度。 3、预习自测 ⑴注音: 二十八宿( ) 襄阳( ) 阻遏( ) 杜聿( )明 ⑵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理清新闻的结构 :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⑷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自学要求:本部分内容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新闻知识独立完成,实在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二、精讲互动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2、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三、达标训练 这两则新闻很多知识是同学们自学的,请你试着用精练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有哪些值得我们去鉴赏的地方?(也可以谈谈你的自学收获。) 课堂小结新闻的阅读方法: 。作业布置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3、预习第2课《芦花荡》。课后反思
《长江》 篇12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资料准备:
(一)相关积累
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
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相关课件(内含长江介绍)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系列一:看长江、说长江
教学目标:
1、 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问题设计、课件、搜集关于长江的示范资料。
教学设计: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问题:
(1) 长江的源头在哪?
(2) 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3) 我们镇江属于长江的哪个流域?
(4) 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5) 你见过长江吗?有何感受?
2、分组讨论,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3、 引导学生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4、 复习第十册习惯篇“多种渠道学语文。”
5、 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学语文。
二、展现全貌,同看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
1、出示相关诗词。
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四、出示资料、指导处理
1、出示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说面对这样的资料,应该如何处理。
2、再出示一段,练习处理。
3、交流处理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2、做好资料摘抄或剪贴。
系列二:读长江、品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诗词。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一学生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A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B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C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
系列三:吟长江、颂长江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
2、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出示相关诗文。
二、师引导鉴赏。
三、选择自已喜欢的诗歌朗诵、吟诵。
四、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
出示可借鉴句式:
你 , 是 ;
你 , 是 。
五、跟着碟片轻哼歌曲。
形式:画长江简易图;唱《长江之歌》;介绍长江的地理环境;展示长江的图片;介绍与长江有关系的人、事;自出小报;长江的环保……
教学反思
反思一:这篇课文节选的是介绍重庆的相关文字。以说明为主。对这样的文章孩子们一直以来感觉比较枯燥。由于我们班有些同学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他们来自各地,当然也有来自重庆的孩子。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临时改变了导学案上的导入部分。开课之前,我请这些来自重庆的孩子和曾经到重庆旅游的孩子们谈谈他们眼中的重庆,有的还操着重庆方言说,虽然他们的介绍凌乱,但孩子们听得精精有味。带着兴趣再来读课文,孩子们是一边读一边笑。并且很快概括出这篇课文介绍了重庆的什么。“兴趣是的老师”,我深信这句话,并且已感受到这句话 相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篇了。
说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因为语言比较平实,没有太多的背景要了解,而且内容的层次比较清楚。
反思二:这一课我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内容上重庆作为“山城”和“雾城”这个重点,还有一个就是写法上说明方法这个重点。其实朗读也是重点,但因为这是一段解说词,所以我忽略了,等到在课堂上检查时,才知道,很多孩子把解说词朗读中轻松、舒缓的要求理解成了随意。所以在读就变成了念!并且在上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读书时视野非常狭窄,眼睛只盯着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有朗读和理解的提示语,但是孩子都忽略了。以至于在课堂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下课后对本课的朗读进行了反思,教师没有关注朗读指导是学生朗读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在备课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想我心里也是有疑惑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怎样进行指导?现在的朗读并不提倡教师具体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等的处理,而是提倡情随文动,读由情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积蓄感情的基础上去读,可是这篇课文侧重于理性的说明,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怎样引导学生去读?带给我的愉悦。
《长江》 篇13
长江水利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之歌》ppt课件 长江实景视频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会歌唱这首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你一定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吧?指名学生说说。 对,这就是《长江之歌》(板书课题)这歌好听吗?想学这首歌吗?好,今天我来教你们。 2.介绍:这首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3.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同桌互说某些词语的意思。 2.交流自学效果。 a. 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指导写字。重点为灌、溉、哺、挽、涤、埃、乳 (3)当堂书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遍,教师巡视指导。 b.课文朗读情况 (1)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c.课文初读的感受。 学习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教后记: (1)在汇报收集长江的资料这个环节时,令我想不到的是长在长江边的这些孩子却对长江知之甚少。甚至有80%的学生没有亲眼看过长江。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迫在眉睫。课后,我打印的长江的资料成了抢手货。阅读材料的《长江》助读也成了同学们的谈资。 (2)今天我没有来得及把学生的预习作业收起来,想这么好的诗歌,应该有自己的感受。没成想今天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感受大都苍白空洞,几乎都是虚的。由此可见,长江对于他们来说也太陌生。看来,有些资料要让他们早点查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一学生读:
[1] [2] [3] [4] [5] [6] [7] 下一页12>“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a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b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c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
五、跟着录音轻哼歌曲。
[2] [3] [4] [5] [6] [7] 下一页ght-rule: exactly? 12pt;>
教后记:
(1)在充分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诗,学生对于作者写诗对长江的感情有了充分的理解与共鸣。
(2)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些文学常识有无必要?我在课中讲是讲了,介绍了一点。不知学生有无理解。我考虑的是必要吗?如何教?
(3)诗中大部分词语学生都能理解,但“尘埃”一词我认为是必须要教师教的,只有把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结合起来进行整合,课堂才会有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七、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教学设计
资源出处:网络下载
资源提供者:沈玉麟 高安
资源名称及内容:《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长江之歌》是h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朗读要正确清楚。教学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合宜。 朗读训练是h版6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整套教材中,朗读训练共分四个层次:①正确清楚;②自然流畅;③传情达意;④熟读背诵。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2/3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读准字音 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第一遍,学生看课文及汉语拼音;第二遍,学生轻声跟读。 2.着重读准下列几组字。 (1)从 走 采 族 赞(平舌音) (2)山 春 汁 长 尘 纯(翘舌音) (3)奔 亲 新(前鼻音) (4)丰 惊 情 声 清(后鼻音) (5)乳 女 恋(区分声母r、n、l) (6)哺 育 磅 礴 荡 涤(生词) (7)(你)的(荡涤)着(轻声) 3.选几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 二、把句子读连贯 1.请几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朗读,纠正朗读时拖音等不良习惯。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连贯: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适当的间隔;有间隔,但不要把这种间隔过分突出,要用较自然的语调把句子连起来。 3.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分号、句号之后以及两节之间的停顿。 三、把握恰当的音量 1.明确关于朗读音量的要求:个别朗读,要让教室里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听得舒服。 2.指导学生做好朗读的姿态和心理上的准备:上身、喉头、口腔要放松,呼吸自然,克服腼腆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 例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音量处理中等偏低音量,并稍带委婉舒缓。 较强的音量,并渐渐高昂有力。 理由赞美长江像母亲一样养育中华儿女,满怀感激之情。 表现长江特有的宽广雄奇的地理态势和磅礴有力的气势。 3.指导学生朗读。(不同的同子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朗读时,其音量也应变化)。 四、简析课文内容的重点 第一节第一层,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二节第一层,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一节第二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 第二节第二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 五、示范朗读 1.选出读得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 2.全班进行有领诵、齐诵的表演朗诵。 六、放影片《话说长江》片首录像,演唱《长江之歌》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出处:网络下载
资源提供者:范如刚
资源名称及内容:《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35分钟×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 (10分钟)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15分钟)2、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5分钟)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分钟)4、检测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3分钟)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 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 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 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长江流域图片
上游流域图:
上游流域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中游流域图:
下游流域图:
长江上游:
金沙江段:
发源地:
都姜堰灌溉区:
发源地:
三峡:
上游:
《长江之歌》教后记
刚刚和孩子读完了《长江之歌》,有点想法不得不写。
这是一篇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因此,我在介绍了长江之后,学生说完自己对长江的了解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读诗歌。先让车永辉读了,他说他已经会背诵了,我要他读给大家听听。一边读一边指导他,解决正音问题。大家对他的朗读发出了嘘声,的确有些词语读错了,像“挽”读成了“mian”, “恋”读成了“lian”,“涤”读成了“die”,但是他没有灰心,对同学们的意见虚心地接受,我对此表示了赞扬,要求大家再流畅地听他读一遍。这遍他读得很认真,大家听得也很认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是聪明的,说:“老师你唱给我们听听。”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磁带,看孩子呼声这么高,我也只好高歌一曲,我也想唱一唱了,虽然我唱得不好。孩子们看到我的示意,安静了下来。我唱了第一段,我知道孩子们是不喜欢美声唱法的,再说我那也不能算是什么美声了,孩子们虽然也不喜欢听,但听得很认真,有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我知道效果已经达到一半。
于是我问孩子:“通过这首歌,你对长江又有什么理解呢?”
“宏伟,壮观。”王颖说。
“气势磅礴。”吴正川说。
“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徐号说。
……
“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
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也许是看了大家的帖子,特别是卫军和紫雨的帖子之后,我在课堂上好像有了一点的束缚,太过局限于“荡涤尘埃”和“纯洁的清流”的生成(其实这已经是我的预设)。我在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的时候,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学生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的理解。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令人惊喜的。当薛瞳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之后,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顿时课堂像炸开了花。徐鹏:“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还有秦桧。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我知道大家把尘埃看得还是很小,局限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个人身上,于是我激发孩子:你想一想中国本身有没有尘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自觉今天的课不理想。回头和同事一起说起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什么感受,好像说还没有找到感觉。今天的课的失败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太多预设。卫军和紫雨的精彩来源于生成。而我今天一位地想让孩子去享受他们的精彩,然而我想错,他们有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孩子应该我们的精彩,当我们的孩子的读《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精彩理解,自己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我把卫军兄和紫雨姐的“哈姆雷特”拿来给我们的孩子去读,当然孩子觉得生疏,甚至有点莫名其妙。这是我的失败,高估了自己的设计的精彩,而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导得不到位。就开始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者去激发,但是我没有。虽然通过孩子的讨论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导对发挥的孩子主体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是孩子的储备不够。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知识储备很有限,这不能责怪孩子,只能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记得下里巴人就曾对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发过一个帖子,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关于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知识储备问题。这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我现在在班级里搞了“读诗会”――让孩子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诗歌、“采蜜本”――采集当今最新新闻,这也是应本学期的学习习惯之一而开展的一个活动,我知道文化知识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多元的汇总,从而形成孩子独特的知识框架。因此虽说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终究的症结还在教师身上。(我并不是把责任朝身上揽。) “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
――《长江之歌》教学笔记
“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
今年,我留任六年级,加之学校对原五年级进行了重新分班,所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生疏的。在这生疏的第一课上,学生便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教学《长江之歌》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将自己读得比较有感情部分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练读结束后,许久才有学生王莉莉举手:“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我一听,乐了:“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王莉莉同学特好的朗读。”我还有意在“特好”二字上予以了强调,以提醒同学们认真学习。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哈――”同学们一阵哄笑。
也确实读得太菜了。但保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很重要――尽管我遭遇了尴尬,但我的意识很清楚。
我问王莉莉同座的沈忱:“你为什么发笑啊?”“她说有两句读得特好,结果却只读了一句。”姑且不论诗句该怎样才算一句,沈忱说得有道理。于是我对他说:“感谢你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但老师给你提个建议,以后帮别人指出错误或不足,可不能用哄笑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好的。”于是,我转向王莉莉鼓励她将句子完整地读了一遍。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怎么样?”我问大家。
“不怎么样。”“一般。”……
看得出,大家对王莉莉的“读得特好”并不满意!我该怎么办?短暂的思索之后,我说:“老师很欣赏王莉莉同学的勇敢与自信,更欣赏她的这种钻研精神。她的书读得不是最好的,但她敢于讲自己读得特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吗?”我这么一说,同学们不禁为王莉莉鼓起掌来;王莉莉呢,灿烂的笑脸更添上了一朵红云。 岁月的尘埃――《长江之歌》教学之生成之难点突破 [page]岁月的尘埃
――《长江之歌》教学之生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现在被选编在了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本中。这首诗歌中,最难理解的就是第二节的两句话: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教学中,有学生问――“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中的“尘埃”指的是什么?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很快有学生朱昊远回答:“这尘埃指的是岁月的尘埃。”
一言既出,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我接着问:“我是听懂了,你回答得太好了!不过,老师从同学们的脸上看出了迷惘,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朱昊远腼腆的说:“就是被岁月,被时间淘汰的垃圾。”
我再问:“能举例说明吗?”
朱昊远摇摇头。
我转而将问题抛给大家:“朱昊远回答得很好,你们能补充他的理解吗?”
学生三五成群开始讨论,结果真出乎我的意料――诸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君臣、父子之间的绝对服从礼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font>
我顺势就讲到了:“正是淘汰了这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尘埃,才使得新的社会、新的时代不断产生。社会在更新,时代在发展,这一切,长江一一见证了。不仅如此,推动我们这个社会更新、时代发展的中华儿女,正是受了长江母亲的哺育,受了长江奔流不息精神的鼓舞。所以说,长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了新的时代。”
这节课,实在是让我享受了一把!!还有比这样的课更感觉开心的吗?
《长江》 篇14
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来源:高考资源网]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投影8-11)
答: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教师展示三峡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片进行讲解。(投影11-19)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归纳出本文的写景特点
(1)抓住景物特点。(投影20)
(二)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投影20)
作者描写三峡景色,基本写法是相同的写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各有侧重之处。
1.写瞿塘峡主要用拟声绘色的描写。
声音:“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撼人心灵。
色彩:“金色阳光”“墨色巨礁”“乌沉沉的云雾”“绛紫色的山峰”“一团红雾”“倒影如墨”的巨石“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撩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写巫峡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
见课文p17―18,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通感: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也称移觉。[来源:高考资源网]
例: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析:“交响乐”听觉,“飞翔”心理感觉。运用了通感、比喻。
3.西陵峡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作者变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所以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新颖的、生动的。
由于作者着力刻画它们的不同特点,所以读来毫无重复之感。
(三)情景交融。(投影21)
1.第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热爱长江,以祖国有这样雄伟而瑰丽的河流而自豪的感情。
2.第八自然段结尾句对战胜大自然如此,对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也如此,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写景不只是如铺开画卷一样,一幅幅地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而且是饱蘸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奔腾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那喷薄而出,变幻奇特的江心红日,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吗?
那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互相交织的醉人景象,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吗?
我们读了本文以后,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感到生活的美、斗争的美,而把历史上视三峡为畏途的惊恐哀愁的情绪一扫而光。
(4)引用有关的传说、民谣和古诗。(投影21)
五、欣赏三峡图片,介绍神女峰的传说(投影22-26)
关于美女峰(即望夫石)的传说:在我国,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故事有许多。比如《列异传》中记着:“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不同地区的民间口头传说中望夫石、望夫山的故事情节更有地方特点。比如广西有座高山叫望君顶,它的由来的传说与长江望夫石传说的情节差不多,但有浓烈的壮族特色,如男女主人公是在壮族的对歌活动中相识,相爱的。且石头的形象也是有壮族特色的:头梳盘髻,带着壮女常带的头帕,穿着反领大襟衫(壮族服饰)。望夫石的故事之所以在各个地方,各个时代都有流转,其原因在于人世间的离乱太多,而那个时代的妇女们又不能像男子那样遍游天下,只能是在家乡望夫,逐渐产生出望夫石的传说。
《长江》 篇1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长江》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