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降水和干湿地区(精选12篇)

降水和干湿地区(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降水和干湿地区(精选12篇)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三节 [板书]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三节 [板书]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8

  本学期总第19课时本单元第19     课时授课日期10.23课题第二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重 点 难 点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  具电脑、背投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 三复习: 1、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  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2、  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  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6、7、8 6、7、85 5 30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 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 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3、原因 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读图4、21回答: 1、北京1951―xx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  依据 2、  分界和植被。教后记: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9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屏幕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10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11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 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 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 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 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 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 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 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 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较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较小。)

  [小结] 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 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承转] 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 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讲述] 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讲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 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 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 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 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始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始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迅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结束。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 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讲述] 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出现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减少,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极需要水的时期。因此,伏旱往往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新课引入)

  我国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分布,除了表现在季节上分配之外,还表现在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上,这就是降水的年际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 让学生阅读“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结论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板书] 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讲述] 总的来看,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相对而言,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更大。

  我国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风活动不规律,夏季风进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而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

  [提问] 近几年来,我们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样吗?降水量年际变化如何?请举例说明。(学生议论,教师再用当地的降水资料加以说明。)

  [板书] 四、干湿地区

  [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怎样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分布在哪一线?

  [讲述] 由于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湿润,有的地方干旱。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是由这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气候则干旱。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板书]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读图]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归纳] 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可将我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区。东部地区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西部则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板书] 2.干湿地区的分布

  [读图填表] 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填写下表:

  [讲述] 不同的干湿地区,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十分明显。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湿润地区以水田耕作农业为主,半湿润地区以旱地耕作农业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业地区。

  (复习巩固)

  1.课文“想一想”: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考虑,为什么我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北方还是南方,发展农业生产都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水利灌溉。东部地区,即使是南方湿润地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少雨季节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同样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课文“做一做”练习:①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______地区与_____地区的分界线。

  (答案:0℃;800毫米;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②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 黑龙江省最北部 干旱地区

  中温带 华北平原

  暖温带 珠江三角洲 半干旱地区

  亚热带 塔里木盆地

  热带 内蒙古高原 半湿润地区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 湿润地区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3、4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四、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2.干湿地区的分布 

降水和干湿地区 篇12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 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降水和干湿地区(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