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长江》(通用13篇)

《长江》(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长江》(通用13篇)

《长江》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长江》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第 1 2 页  

《长江》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长江》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源流概况,清楚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的主要支流及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水能巨大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之歌》,配上音乐和的录像,展现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干流剖面图,明确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的概况。

  [板书]一、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

  中国第一大河――

  一、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长江》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说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  新课。

  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教 学 内 容学 生 活 动目 的 要 求展示思考问题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阅读课文P74页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①洪水的来源:②长江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③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不畅,泥沙沉积,形成长江的“地上河”,每到汛期,河水排泄不畅,水位抬高,加剧了两岸的险情。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的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修建许多水库;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河段,疏浚长江航道;兴建三峡水利工程;②生物措施:建设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③疏浚航道的同时,加强港口建设;④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建设沿江经济带。本节课通过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学习,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下面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好。

  [课堂巩固练习]

  一、长江流经的地区

  1、流经的11个行政区,自上游向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的地形区,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长江各河段支流分布

  1、写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城市及所在省名称:

  P 、_____________ 省; Q 、_____________ 省;

  2、长江干流各河段名称: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

  3、长江支流名称:F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_ 。

  4、长江下游湖泊名称:K_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 。

  5、长江干流沿线重要的城市:R_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_;S_____________ 。

  三、长江水能开发

  1、三峡大坝

  [1]写出峡谷名称:A_____________ 峡;

  B_____________ 峡;_____________C 峡;

  [2]写出水利枢纽名称:

  D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

  [3]三峡坝址位于_____________ 峡,

  与葛洲坝同属于长江的_____________ 游河段,都位于_____________ 省境内。

  2、写出图中水电站的名称,注意所在河段及河流的名称:

  F_____________ 水电站;H_____________ 水电站;G_____________ 水电站;I _____________水电站;

  P_____________ 水电站;T_____________ 水电站;J_____________ 水电站;K1_____________ 水电站;

  K2_____________ 水电站;L1_____________ 水电站;L2_____________ 水电站;M_____________ 水电站。

  [板书纲要]

  中国第一大河_____________ 长度_____________ 流量_____________ 流域面积_____________。

  长江的水文特征

  1、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2、中游: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3、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长江的功与过

  1、长江的奉献 水能 供水 水运

  2、长江的水患 成因 治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长江》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 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根据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将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的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作为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听新闻,初步感知新闻

  1、学生听录音新闻,思考: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

  (2)、你从中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介绍新闻背景(投影)

  明确: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三)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用一段话在 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四)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

  1、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

  荻港 要塞 溃退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2、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教师出示行军地图,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学生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五)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

  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到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3、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准确、简明

  (六)写新闻,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分析其结构,并为这则新闻拟一个。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孙承斌 李斌 厉正宏) 举世瞩目的中国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将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

  明确:――中国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

  (七)教师小结:新闻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习惯,不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以我校开展特色课外活动为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板书设计:

  新闻:、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真实、准确、及时

  四、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学生虽然经常接触新闻,但对新闻的相关文体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听新闻、知新闻、读新闻、品新闻、写新闻等五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层层展开,并在导入中以上海世博会作为新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尾处再次以上海世博会为题材要求学生给这则新闻拟,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活用。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写新闻,整个教学过程扎实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长江》 篇7

  范长江是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那么关于范长江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范长江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范长江》阅读材料

  范长江

  范长江,出生于,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1935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5月18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离开成都,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年9月13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3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粮食,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范长江》阅读习题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中范长江表现处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范长江》阅读答案

  4.D

  5.不畏艰险深入采访,注重实地考察、采访的职业精神;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快速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能力;不畏权势,坚持反映事实真相的大无畏精神。

  6.将蒋介石对待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的态度和毛泽东态度进行了对比(2分)作用:突出和高度赞扬了范长江坚持反映事实的职业精神;突出了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长江》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音乐鉴赏《长江之歌》,这是第二单元影视音乐中的一首欣赏曲目。

  一、说教材

  教学目的:

  1.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2、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

  1、《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由王世光作曲,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歌词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长江比作为一位伟人,这样的比喻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它不止是在歌颂长江,更是献给祖国母亲的颂歌。

  二、说教法

  本单元以鉴赏活动为主,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鼓励学生自主性得探究性地参与学习,采用比较法,练习法,启发联想,分段教学法。

  三、说学法

  要鼓励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得参与学习,许多文字内容,学生有能力自学。怎样欣赏音乐的相关知识,可在学生认识实践活动中加以提高,在前后对比中认识,在学习名人格言和本课导言中认识。并大胆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和体验下歌颂祖国的爱国豪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一段音乐片段《龙的传人》(老师演唱),你们知道歌曲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对了,这首歌曲主要是在赞美咱们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感受另外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页《长江之歌》。

  2、教学过程

  (1)(初听)首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去聆听这首《长江之歌》吧。(提示:听完以后,请你们谈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介绍《长江之歌》背景: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歌曲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的介绍).

  (3)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

  (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流经九省二市,最后流到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4)作品欣赏

  ①完整的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

  ②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③复听歌曲,听前提出问题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5)知识点: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的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6)作品分析:

  ①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对比变化给人一种新鲜感,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②此曲为大调式,单三部曲式。A+B+A`+尾声的结构。A段是对长江丰采的描绘,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细腻、柔和,力度;波澜壮阔(高潮)具有推动力。A`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3 4 5”发展而成。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

  (7)学唱歌曲,本课的重点。曲中长音有二拍、三拍、四拍,要求划拍视唱,严格唱准各音符时值。根据结构分段练习。

  (8)接下来我们完整的聆听全曲(提示:在听的过程中,用“亲切、热情地”声音演唱主要声部,感受歌词的大意。鼓励同学大胆的演唱)。

  3、课堂小结:

  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我的说课完了,由于时间仓促,有不足的地方请评委老师指出,并加以改进,谢谢!

《长江》 篇9

  本星期我们城关中学再次举行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在七(6)班讲授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二、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三、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先说说我这节课的预先设想:我这节课的设计是我们备课组组长提供的一种挑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尝试。教学的设计参照《新课程教学设计》里的一个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文字的解读上,而重点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看了他的教学设计后知道他的这个设计只适合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看看教学的各个环节,我自认为9班虽然不是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但如果在上课前让他们事先准备好,是可以按这个思路进行的。于是,我分配任务,让我的学生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具体过程:我事先在班上选了一些积极的同学,把他们分为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其中我的角色是由一开始的教师身份转变为后来出场的新闻组的一员。各个组分别承担的任务是:①诗歌组:担任课前的导入环节。本节课我是以毛泽东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由诗歌组的同学负责讲解大意,揭示这首诗的主题再导入到我们这课的课题。在这环节中,我预想应该是很顺利的,哪想到结果却不是我预想的那样。诗歌组的一员在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由于紧张,出现了头脑短路的现象,那个时候我真为她捏一把汗,还好没过多久她继续进行了,在诗歌组的一员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不经易间看见马上要上场的诗歌组的另一名组员嘴里在不停的小声念着什么,估计是在念他马上上场该讲的内容,此时的他紧张得汗珠一颗一颗往下掉。我感到真的是哭笑不得。②历史组: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关于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结果由于紧张,介绍写作背景时声音太小。③地理组:负责课前制作渡江战役线路图。这张图做得很好,很准确。地理组还负责对照地图讲解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这一点完成得可以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的。④新闻组:负责带领大家复习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这是任务最艰巨的一组。新闻组共5人,包括我在内。先有第一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六要素,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再由第二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五结构,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五结构分别是什么,顺带讲讲课文的大体内容。接着由第三位组员介绍新闻的三特点,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三特点体现在哪里。最后由我负责问题合作探究环节,我事先在预习的时候就让大家对这篇课文提问,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我已心中有数。因为我认为这则新闻的语言很浅显,大家都不会有字面障碍,所以这环节由学生质疑,其他学生答疑。在这过程中,我也顺带把这篇课文除体裁外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做重点讲解。最后的练笔环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学生,我们班级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喜事。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来全面报道这个事情,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很遗憾,由于前面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的同学由于紧张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我后面的问题合作探究环节,练笔环节没法进行,因为时间不够了。

  总的来说,我的这节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课不算成功,主要表现在: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不活跃,上课思路给听课的老师感觉不清晰。学生课前充分地准备在这节课上感觉变味了,变成一节带有表演性质的课,这都不是我预期想要的结果。但我觉得唯一一点成功的是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绘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上台发言做讲解的胆量。这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尝试,我想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虽然这次的尝试不是很成功,但从这一过程中我又学到了很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这一过程的体验。有一句话不是说“教无定法”嘛,接下来,我会去多学学其他新的东西,给自己多补充新的血液,不断地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勇于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教法,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长江》 篇10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长江》 篇11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是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是应该得到肯定。

  (授课时间:2010年3月1日)

  课后反思:

  非常同意雪芳的意见。

  (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是应该得到肯定。)

  我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这样的习题:“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在做这一创作性习题时,开始都觉得很有难度。于是我采用了逐步推进法,先想一句,想到了之后再为上一句配下一句。这样把整个一节诗的内容分作两大块,“你从——,你向——”为一块,“你用——,你用——”为一块。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觉得容易了,思维就放开了。并且组织他们好好地读了几遍关于长江的资料,从中找到灵感,好的句子也就涌现了:如“你从雪山走来,青藏高原是你顶天立地的脊梁;你向东海奔去,潺潺流水是你永恒的歌唱”。(授课时间:2010年3月1日)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上课前,了解孩子们对长江的了解很少,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我以长江为话题,出示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我想诗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所以,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在诵读中逐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教学时间:3月1日)

  授后小记: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细心的孩子早已发现,我们学习的时候,第一课常常是诗歌,几次学习下来,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教学开始前,我先放了一遍《长江之歌》的音乐,那磅礴的气势,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再加之学习时的反复吟诵(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对于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及情感也会理解透彻。当然,意境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所以有反复的朗读中我们要层层深入地体会。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了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孩子们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也会更加实在、亲切、自然。

  授课日期:2010年3月1、2日(共2课时)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教学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旨在引导学生们关注歌词的写作方法,对比着来读每段话,一同学读第一段中的第一句,另一同学来读第二段中的第一句……读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别找到了标点符号一样、字数一样、语言结构的相似、各段最后四句一样等歌词的特点。进行梳理,了解诗歌的特点。

  时间:2010年3月1日

《长江》 篇12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新学年,在新接手的班级上第一课――《长江之歌》, 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 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的参与,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沉默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不知道是他们对长江的了解知之甚,还是学生对教师有陌生敢,就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针对第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qing和力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qing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沉浸在一片陶醉和激动之中。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最后,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诵这首诗歌。学生兴致盎然,读得深情并茂。特别是最后直抒胸臆的两句,全班齐声朗诵,把情感推向高潮。

  但是,在课堂上,让同桌讨论交流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不愿和同桌交流。课后通过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本篇是一首诗歌,作者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诗句读来充满激qing和力量,且浅显易懂,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

  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发情感呢?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即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面都是比较窄的,所以在课上我穿插了长江的许多方面知识,如长江名称、长江源头、长江著名景观、长江主要桥梁、长江交通功能、长江电力功能等,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文中诗句的理解。更能体会出对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宏伟博大的理解。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这篇歌词是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是母亲的情怀?学生不太好明白,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后练习就有这个问题,如果上完课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不明白,就说明老师教学的点没有抓得准,教学的节骨眼没有找到。这就要通过前面反复的讲述,从不同视角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并把所讲的一切都归纳到这点之上。

  此外,我在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先恐后发言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可是,我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有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用沉默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长江》 篇13

  执教者: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繁荣乡中心学校    贾淑华

  设计者: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繁荣乡中心学校    田序秋

  师:上课!

  生:教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能在这里熟悉你们这么多小朋友,我非常高兴。我叫贾淑华,是繁荣中学的六年级语文教师。今天我也替你们高兴,知道为什么吗?(生摇头)因为全县的六年级语文教师都来听我们这节课了,我们将把我们的逸夫精神带给全县,把我们的风采传递给全县的六年级小朋友们,你们高兴吗?(高兴)这节课我们以饱满的激qing、精湛的学法再现我们逸夫的风采,好不好?(好!)声音太小,好不好?(好!)

  师:很响亮!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一课吗?

  生:长江之歌。

  师板书:长江之歌。

  师:作者是……

  生:胡宏伟

  师板书:胡宏伟

  师:诗言志。我们学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我有一组读诗歌的方法,(出示小黑板)同学们先记下好吗?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在本节课中细细品味。

  师:谁能和老师谈一谈,你见过的长江?见没见过?

  生:没有。

  师:想不想见一见?

  生:想!

  师:(播放《长江之歌》)请同学们认真看画面,感受一下我们的母亲河,长江!

  师:现在我可要有问题问大家了。……,你都看到什么画面了呢?

  生:游人;江水;江上的小船;远眺的人……

  师:(对回答好的给予表扬)长江真壮美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上往来,一片繁忙;站在江边,极目远眺,令人神情气爽,心中会涌起无限的激qing与豪迈!

  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到第30页,自由朗读诗歌,要做到1、读准安音,读准停顿;2、遇到生字词前后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写在图板上,我们共同交流。

  师:有小组内不能解决问题生字吗?(出示图板,其它同学解决)

  师:谁能为同学们读一读?(指名)你认为你能不能读得很棒?(能)能不能?(能!)那同学们拭目以待!

  生读。师表扬:不错,读得很流利!

  师:谁想再试一试?超过他!

  生读。

  师:好极了!我也想读一读。想不想让老师读一下?

  生:(大声)想!

  师:那我有个条件,就是我的读法与他们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师读。

  生热烈鼓掌!

  生1:老师读得流利。

  生2:有抑扬顿挫。

  生3:有激qing。

  ……

  师:谢谢同学们!想不想借鉴一下老师的读法?

  师:请同学们自己体会一下,同桌对读。

  指名读(生1  生2   生3)

  师;很好!大家想不想把它读得再好一些?有什么决窍呢?请看投影,我们在诗中找到两个字。

  师出示投影

  生:“走”和“奔”

  师:这两个字怎样读才能让我们联想到,才能给我们以动感?

  师:“走”是写什么状态的长江水?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奔”呢?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走”要读得柔和;“奔”要读得有气势。

  师:大家认为是这样吗?就是说要读出情感,读出画面。

  板书:读出情感,读出画面。

  师:谁想读一下第一节呢?

  生读

  师: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找一名女生读奇句,一名男生读偶数句,可以吗?读时要注意什么呢?(指黑板:情感、画面)

  男女生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画面,但还不算完美,请看投影。

  师伴手势读,学生跟读。

  师:老师刚才的手势似乎在打着……节奏?这是一种音乐的美,因此我们读诗的第二个要求是要读出一种音乐美。板书:读出音乐美。

  师;我们读一读第二节好不好?

  请同学们端起书,我们齐声朗读第二节。

  师生齐读。

  师:太好了,太漂亮了!

  出示投影[试一试,答一答]

  师:长江、黄河我们称之为母亲河。(板书:母亲河)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最后注入浩瀚的大海。而这之间,在山中,在平原奔流着的长江多像是母亲的臂膀,你能在这首……

  (投影1)作者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这表达了作者对长江、对母亲河的?

  生:歌唱

  师板书:歌唱

  师:作者用饱含深情、充满激qing的语言为我们唱响了长江之歌,他的目的只是歌唱吗?那是?

  生:歌唱祖国。

  师:作者实际是歌唱祖国。那谁能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写祖国。

  师:(饱含深情,语速缓慢、低沉的)长江是母亲的化身,长江是祖国的化身,长江是力量的源泉,是人情感的喷涌。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著名播音员虹云奶奶朗读的《长江之歌》同学们认真感悟虹云奶奶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播放mp3.

  师:虹云奶奶读的动不动情?

  生:动情。

  师:我们也调动自己的情感,和老师一起朗诵诗歌的第二节好不好?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

  师生齐读。

  师:最后祝我们六年六班的小朋友天天快乐,学业有成!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教学评析:

  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教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把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留给学生去读课文,留给学生去想问题,留给学生去发言,留给学生去品读.

  教师挖掘课文的重要内容,突现语言的教学,突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学有所得.课堂教学做到了简化、优化、美化.教师减少讲析,减少提问,而是想方设法用朗读这条线把全课的教学贯穿起来.教师在揣摩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定课文语言信息最丰富的部分,结构层次最需要揣摩的部分,思想内容最需要重点研读的部分,带着学生在重点段落里面品味、欣赏、朗读.课堂结构清晰、课堂教学步骤稳妥.这节课采用了一种板块似的教学结构,试读、悟读、品读、创读,每一个板块里面都有中心教学内容,每一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都为下一板块的内容服务.同时考虑到了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善模仿性,把各个板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合作、探究、欣赏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造型上,在思路的结构上,有很大的突破.

  本节课受到全体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长江》(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