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地球和地球仪(精选17篇)

地球和地球仪(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球和地球仪(精选17篇)

地球和地球仪 篇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线、纬线”课堂教学构思  (-12-30 16:21:34)     一、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本节课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1.新课引入:讲故事“救援海上遇难的船”提问:救援船是怎样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船的?     2.新课学习:①分8个小组,每组4~8人,每小组2~4个地球仪,发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地 球纬 线经 线形状特征长度情况指示方向零度线的确定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分界线  ②各小组讨论,可分工纪录各部分内容。教师指导,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③根据讨论情况约15~20分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格中的一项内容。教师订正表格内容,各小组将提交表格贴在黑板前。④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认识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线和纬线特征及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⑤每个组发一颗标有南、北极的乒乓球,要求标出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⑥完成后,各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互评各组填表情况和手工制作成果。评出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     3.课堂小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表格完成的速度与质量)及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每个小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型评价。比如:某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或团结合作、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等都值得表扬。     二、构思意图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既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又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张讨论图表中的问题,经过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自己观察、交流,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的成员不必考虑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同时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集体的手工制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整个新课学习过程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讨论中可以随时参与、指导任一小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本节课最后采用鼓励性评价小结,以培养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使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及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思想。  

地球和地球仪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 ,注意作业 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和地球仪 篇3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篇4

  第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地球和地球仪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 ,注意作业 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第 1 2 页  

地球和地球仪 篇6

  ”(第二课时)“经线、纬线”课堂教学构思  (2003-12-30 16:21:34)     一、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本节课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1.新课引入:讲故事“救援海上遇难的船”提问:救援船是怎样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船的?     2.新课学习:①分8个小组,每组4~8人,每小组2~4个地球仪,发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地 球纬 线经 线形状特征长度情况指示方向零度线的确定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分界线 ②各小组讨论,可分工纪录各部分内容。教师指导,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③根据讨论情况约15~20分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格中的一项内容。教师订正表格内容,各小组将提交表格贴在黑板前。④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认识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线和纬线特征及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⑤每个组发一颗标有南、北极的乒乓球,要求标出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⑥完成后,各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互评各组填表情况和手工制作成果。评出优秀作业 在全班展示。     3.课堂小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表格完成的速度与质量)及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每个小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型评价。比如:某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或团结合作、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等都值得表扬。     二、构思意图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既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又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张讨论图表中的问题,经过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自己观察、交流,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的成员不必考虑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同时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集体的手工制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整个新课学习过程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讨论中可以随时参与、指导任一小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本节课最后采用鼓励性评价小结,以培养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使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及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思想。  

地球和地球仪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 ,注意作业 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和地球仪 篇8

  《地球和地球仪》--

  □陈国平/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定位的能力以及学生猜测想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种不同颜色的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用9.11事件导课)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不仅有形状,也有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那么在地球表面每天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xx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

  师:你能否说出这两个城市的准确位置呢?

  生:很难准确回答(说明学生对这两个城市的位置不清楚)。

  师:你们判断这两个城市的位置主要依靠哪些地理手段呢?

  生:地球仪。(因为上课前已经给学生发了地球仪,所以能回答出。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可回答:地图。)

  师:地球仪和地图都可以比较准确地读位置。因为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相仿,所以我们先学习地球仪(板书)。

  通过热点问题导课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用处,可激发求知欲。

  教学新课

  ①经线、纬线

  师:在地球仪上都画了些什么?

  生:答出很多。有喜马拉雅山;阿拉伯半岛;中国等国家;海洋;有一些相交的线,可能是经线和纬线吧。

  师:如果在地球仪上准确的读出华盛顿、纽约以及其他地区的位置依靠什么办法呢?

  生:可能会答出用经纬线表示(学生不知道经纬线的作用)。

  师:我们就来看看经线、纬线是否能确定准确位置?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什么是经线和纬线。请同学到前面的大地球仪上指一下。

  为了引出经纬线知识,让学生敢于说话,为下面要学的知识作铺垫,且使学生明确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须依靠经纬线。

  (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线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

  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指图不够准确。

  师:请拿出新华词典,查出经纬线的定义。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生:说出定义。

  根据定义在小地球仪上每个同学指出来,再找同学到前面的大地球仪上指出,还可能出错,尤其是经线(学生不清楚经线是圆还是半圆)这时教师可强调经线的定义中“连接”这两个字,学生就可以清楚经线了。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具体化。

  (应该让学生在小地球仪上指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具。)

  师:强调:地轴、经纬线都是人们假想的。以两人为小组做教材第6页活动1。

  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每个同学参与,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说服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然后首先询问学生小组成员是怎样进行使用的?

  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内在需要的知识,即经度纬度的知识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总结出更科学有效的合用方式。

  书中前3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教师简单总结。

  第4题在地球仪上找本初子午线和赤道较难。

  而且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条纬线是赤道,这条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因为学生不知道经度纬度的划分)。

  这时教师继续问:你们所指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一定与其他的经线纬线不一样,那么你们是怎么样区别经纬线呢?

  生:会说出很多答案,如:用数划分;用区时划分;用颜色划分;用度数划分,因为是球体,在圆上通常用度数大小,所以用度数比较合理;用正负数划分。

  为了引出经度、纬度的知识,给学生创设自由发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像。

  ②经度和纬度

  师:经度和纬度是怎么划分的?我们先讨论纬度的划分。

  生:答案会很多,如:参照书中1.11定位20°为一条纬线;参照地球仪定位15°为一条纬线;应该先订0°纬线,再划分。因为做任何事情,如数数,不都是从零开始吗?经过讨论,达成一致:赤道位于中间,长度最大,应为0°纬度。但纬度的划分还是有多种意见,再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可能提出疑问:如果有的地点在纬度15°以内,怎么确定位置呢?所以不应以15°划分,应该范围再小点。(学生不清楚经纬线的作用――确定位置)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自己互相评价、质问、解答,得出结论。

  师:如果学生没有讨论出结果,可启发:我们研究经纬线就是为了确定某点的位置,在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应该有准确的位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地球表面没有纬线穿过的地方怎样确定位置呢?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的能力,为了引出地球表面有无数条纬线的知识。

  生:很快得出结论: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应该有纬线穿过,纬线应该无数条。

  师:纬线有无数条,有0°纬线,最高的纬线应是多少度呢?

  生:答案很多:有70°、80°、85°等等。(学生忘记了最小的纬线应该为北极点和南极点)也有学生证明,一条经线是半圆,180°,赤道平分,应各为90°,所以最高纬度应该是90°。还有的同学认为南北半球度数应该不一样,因为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教师简单做一解释)

  师:南北半球应该怎样划分?

  生:容易得出结论,并找到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抢答)南北半球比较熟悉的国家和地形。

  师:同样过程可引出:经度的划分。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出现了疑问。

  生:一致认为是0°和180°经线。

  师:让学生找出经过0°和180°经线的国家,反问学生,如果把一个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东西半球界限应尽量在海洋上通过。再查地球仪,找到西经20°,东经160°。

  生:抢答东西半球较熟悉的国家。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时教师不一定想得到:学生可以通过圆的半径来证明。这样别的班级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就可以提示。即使答得不准确,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学生联想到了地球的形状。

  在学习纬线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来分析经线及经度,既节省时间,又使经线的学习不成为前一部分的简单重复。使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教师小结

  我们共同研究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就可以确定某点的位置了,如纽约、华盛顿。怎样确定位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与导言相对应,使知识完整化,一体化。

  课后作业

  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参照教材第5页活动,每隔20°画一条经纬线,写出纬度和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大连所在地,比较两地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地球和地球仪 篇10

  《地球和地球仪》--

  □陈国平/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 ,注意作业 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和地球仪 篇12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

  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

  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

  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

  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

  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地球和地球仪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 ,注意作业 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和地球仪 篇14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

  [导入]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册书及笔记本,有地球仪的同学,把地球仪准备好。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板书]地球的面貌

  [讲解]我们通过看卫星图片、海岸观船、古代的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对于月食的观察等现象都可以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 形状:球体

  [演示][读图]p9/图5(地球的大小)

  [讲述]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及赤道周长

  [板书]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读图][演示]p9/图1―6/全球海陆面积比较,1―7/世界海陆分布

  [板书]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陆地――29%  海洋――71%

  七大洲  四大洋

  [演示]东、西半球图

  [讲解]东半球主要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西半球主要的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的位置在南极点附近,跨越了东西半球。

  [读图][演示][提问]

  1、东半球图,自西而东,有哪些大洲穿过40ºn纬线?(自西而东:欧洲、亚洲)

  2、东半球图中,沿0º穿过的大洲与大洋?(北冰洋、欧洲、非洲、大西洋、南极洲)

  3、东半球图中,沿120ºe穿过哪些大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4、读西半球图,沿60ºw穿过哪些大洲。

  5.读书中p10/1―8(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赤道穿过哪些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6、读两半球图,观察南回归线穿过哪几个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7、读p8/图1―4(麦哲伦船队环球探险航线示意图),说明麦哲伦在1519年――1522年环球航行时,依次经过了哪几个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绕道好望角从大西洋回到了西班牙)

  [过渡]我们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经纬网来确定,这是我们本章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地球仪和经纬网。

  [板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读图、讲述]p12/1-11(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制做的地球的模型,它可以绕着一个固定的轴转动,也就是地轴,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代表北极,下端代表南极。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横纵交错的线,是经纬线。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有关经纬线的知识并总结出一些规律。

  [板书]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读图、演示、提问]

  1、读美国地形图,根据已有的经纬网知识,说出美国本土的经纬度范围。(纬度范围:北回归线至北纬50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125度至西经67度之间。)

  2、读澳大利亚图,说出澳大利亚本土的经纬度范围大约是多少?(纬度范围:南纬1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113度至东经152度之间。)

  3.陈鹤同学暑假将要和家人一起到美国的西海岸旅游,到西海岸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观光,游览著名的黄石公园,同时到美国西部著名的工业城市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参观。你能通过读美国的地形图或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读出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的纬度位置,并为他的旅游设计一条路线吗?(大约是:洛杉矶在北纬34度附近,旧金山在北纬37度附近,西雅图在北纬48度附近。小明的旅行应该是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依次进行参观。)

  4、小明寒假里和父母一起到澳大利亚去探亲旅游,他们到澳大利亚东北部著名的大堡礁参观,在这里他们在潜水员的指导及带领下一起潜到了海中,欣赏了美丽的珊瑚,后来他们还到著名的悉尼歌剧院观看了演出,并到达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参观。请你读出凯恩斯、悉尼、堪培拉的纬度(凯恩斯:南纬17度附近,悉尼:南纬34度附近,堪培垃:南纬36度附近)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第3、4两题得出的结论,结合所涉及到的城市的分布,说说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练习]纬度的判读

  [读图、练习]p40/中国行政区划图  美国地形图

  1.住在重庆的阿强计划在假期沿长江顺流而下做一次旅游,他想沿途参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宜昌、武汉、南京,最后抵达上海,参观一下上海的浦东新区以及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再乘车到杭州市游览著名的西湖。请你读图分别说出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的经度。(武汉:114ºe,南京118ºe,杭州120ºe,上海122ºe)

  2、随父母旅居纽约的元元计划在假期到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沿岸参观美丽的尼亚加拉瀑布,并到这里著名的工业城市参观调查,请你读出纽约、匹斯堡、底特律、芝加哥的经度位置。(纽约:西经73度,匹兹堡:西经79度,底特律:西经83度,芝加哥:西经88度。)

  3、请同学们根据第1、2两题得出的结论,结合所涉及到的城市的分布,说说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练习]经度的判读

  [练习]判断以下地区的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判断练习),abcd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点?位于西半球的有哪几点?

  [板书]东半球没有大于160度的经度,西半球没有小于20度的经度。

  [过渡]我们知道了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概念和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们交织成的网来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

  [板书]经纬网

  [讲解]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应用于航海、军事、气象、航空等方面。

  [练习]经纬网的判读

  [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很多自然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地球的运动。

  [板书]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1天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演示][讲解]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做自西向东的运动,周期是一天。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刻地球表面只能有一半的地方被太阳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这样地球表面就有了昼夜之分,又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表面就有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天。

  [过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板书]地球的公转运动

  [读图][演示][讲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读图可以看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同自转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个椭圆形,公转一周的时间需要一年。

  [板书]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椭圆形

  公转周期――1年

  [演示]公转运动(p19/1―20)

  [讲解]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可以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始终时倾斜着的,地轴始终倾斜着指着北极星的方向。由于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各地的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使得不同地区获得的热量多少不同。

  每年的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夏季,这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比较多。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冬季,这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比较少。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春季,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北半球的秋季,这两个时段,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比冬季多些,比夏季少些。

  由于同一个地方一年内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存在着差异。就出现了四季现象。在北半球,一般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份和次年的1、2月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板书]四季更替

  [过渡]由于不同的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我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板书]五带的划分

  [读图][讲解]p22/1―23(五带的划分图)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个地带终年炎热。

  温带: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有明显的四季之分。

  寒带:北寒带――北极圈以北的地带,南寒带――阳光照射角度小。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严寒。

  [小结]本章的内容围绕着三个问题为中心:地球的面貌、在地球表面确定位置、地球的运动。其中地球的面貌这个内容重点要掌握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轮廓及相对位置;在地球表面我们需要利用经纬网来判断任意地点的位置,包括它的半球位置、低中高纬度位置及经纬度;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大洲

  地球的面貌                   轮廓和相互位置

  四大洋

  半球位置

  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低、中、高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

  自转

  地球运动                规律及产生的自然现象

  公转

  [板书提纲]

  地球的面貌

  形状:球体

  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陆地――29%  海洋――71%

  七大洲  四大洋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经纬网                           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运动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椭圆形

  自转周期――1天                     公转周期――1年四季更替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五带的划分

地球和地球仪 篇15

  1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  度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 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  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地球和地球仪 篇16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师大附中 黄雄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xx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基本流程:

  点评:该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授课方法,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学生参与从远古到现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自制地球仪,“找朋友”等活动讲清了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和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等重、难点知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课设问、因情景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寻找问题,讨论问题,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能有的放矢,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为实践的品质。该教案书写规范,教学过程祥实,教学节奏、条理一目了然,教学手段切实可行,既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又可“土”法上马,具有平时教学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把一节课的三个难点分散在三个课时解决,易于学生接受。

地球和地球仪 篇17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球和地球仪(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