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错误》教案教案(精选12篇)

《错误》教案教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错误》教案教案(精选12篇)

《错误》教案教案 篇1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洲:长满了白色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yǒng仰慕)望(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 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2004-9-20

  email:

  [1]

《错误》教案教案 篇2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2 章(课) 1节 2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9月9日

  课题《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   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1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缺少了日长飞絮轻飘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而柳絮不飞恰又是思妇心中实景,爱人不在,心如死灰。街是向晚的,青石板路,日落黄昏,思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的窗扉”,着以“小小”二字,自是妙不可言。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致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比喻的精巧运用,除表现在喻体选择的匠心独运之外,还在于为了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帏不

  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这首诗描写的是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但细细想来,却是归人对思妇的思念,作者采用了换位的手法,通过设想思妇对归人思念的情景,来表现归人对思妇的相思之情。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月夜》一诗,明明是身在长安的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儿,下笔时却是“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鬃湿,清辉玉臂寒。”雾湿云鬃,月寒玉臂。望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作者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巧。

  (4)有人说,这不是一首爱情诗,是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此诗写于1954年,作者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用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作者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作者。思妇是故土、故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充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

  读来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

  二、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情绪。

  提示: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发言,探讨诗人的情绪和诗作的内涵。

  提示:海于是一个献身诗歌理想而不惜放弃尘世生活的诗人,他的生活是清苦的,诗中那些温馨幸

  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明确: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勾勒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我有一所房子”等。第二、  ‘

  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要给所有的亲人写信、给河山起名字,祝福陌生人等等,极富诗意和人情

  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向读者展示了一片温暖而清新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开始萌生的对幸福尘

  世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教后记

  [1]

《错误》教案教案 篇3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错误》教案教案 篇4

  游戏目标: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细心做事的习惯。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游戏方法:

  1、教师故意说一些错误的句子,让幼儿纠正:你们听听我的话有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请你帮助我纠正。例:

  (1)弟弟长大了,要吃奶。

  (2)晚上,太阳出来了。

  (3)夏天天气冷,要穿毛衣。

  (4)船在天上飞。

  2、教师让幼儿看一看有错误的图片,启发幼儿细心观察,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并帮助改正,还要说清楚错在哪儿。

  3、教师把每一句话重复一次,稍停顿,然后请幼儿回答更正。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语句。

  活动反思:

  该游戏目标实现的程度较好,内容适合程度较好,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语音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敏感性。句子较短,孩子发现错误比较完整,如果是长句,则只能发现一两个错误。

《错误》教案教案 篇5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错误》教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再用多媒体放中央电视台的《错误》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风范。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走在青石的街道上,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四、总结扩展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错误》教案教案 篇7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度的鉴赏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阅读:《错误 郑愁予》,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诗中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诗意盎然。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莲花、柳絮______、_______、东风”等意象,其中“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3.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3分)

  参考答案:

  19.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0.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22.B

  23.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错误》教案教案 篇8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

  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设想:对比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三.对比学习《错误》

  1.提问:有人说,此诗当属于欧洲现代派诗歌,有人认为此诗继承的还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你怎么评价?

  提示,我们可从主体和意象及其写作技法分析。

  2.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不同,通过朗读来理解。

  3.诗歌的标题很有新意,它妙在何处?

  明确: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总结诗歌技法:结构上双线结构----纵线: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江雪》;横线:倒叙结构。语言上----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四.作业 

《错误》教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能想起来哪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隐的《乐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那么在这首诗中有哪些中国式的意象?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错误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给“错误”冠以“美丽”二字呢?仔细的玩味“错误”是怎么样产生?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少妇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吴山点点,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妇的眼中渐行渐远,身影融入水天之间,而后杳无音讯,词不言别而言归,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草堂诗余别集》:赞此词“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之夕阳垂金,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中国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附板书:

  错误

  中国式的意象:

  女子芳洁、封闭

  而又寂寞的心灵

  感情执着、专一

  郑愁予

  “错误”产生的过程:

  女子“我”

  编织着美丽的梦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错误》教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 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 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过客 "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 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错误》教案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再用多媒体放中央电视台的《错误》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风范。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走在青石的街道上,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中国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附: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

  野店

  郑愁予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赏析提示]

  《野店》写于1951年郑愁予18岁时,而诗中流露出的悲愁,却远非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所能体味的。究其原因,诗人有一种流浪意识,一种孤儿意识,一种恋“家”情结。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是一片港湾,给人温暖、宁静、平稳之感。远离了家,惟一能够吸引流浪者眼神的就只有“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了,而诗人又是多愁善感的,因此对“灯’’的感觉特别强。黑暗中,昏黄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仿佛告诉流浪者家就在眼前。但野店毕竟不是家,它只能提供旅人食宿,给旅人一种“朦胧的家”的感觉。然而流浪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只有权将“有松火低歌的地方”、“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当家了。流浪者在这里温暖地相会,也无可奈何地“交换着流浪的方向……”年轻的诗人就像一位旅人,虽然来到了有松火有歌声、有烧酒有羊肉的野店,却因山水阻挡,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思家之情,悲愁之感,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错误》教案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错误》教案教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