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通用15篇)
《边城》教案 篇1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边城》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导入 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焖菜( ) 挪移( )
竹篁( ) 傩送( ) 涎皮( ) 甬道( )
莞尔( ) 滨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诌( ) 嗤笑( ) 茨滩(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 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
(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仿写:我坐在 ,看 被 。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仿写:清晨照样的 。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
仿写:阳光如 , 。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1]
《边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边城》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边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阅读《边城》,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放映《边城》电影的开头片段,介绍沈从文其人其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积累整合
(一)补充注释
1. 边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汉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区。
(二)结构安排
《边城》整个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环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爷爷。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变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讨论下列问题: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预设: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预设: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预设: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预设:神往倾心→沉重压抑
5.关于翠翠的性格特点:
预设: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二)爷爷的性格特点
(结合爷爷对待船夫工作的表现,对不幸女儿的态度,对翠翠的情感以及对翠翠心理的不解来分析)
善良慈祥、淳朴诚实、坚强,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对孙女充满疼爱又不解女儿心。
四、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情感关系,感受人性美。
1. 船夫与渡客之情
船夫对工作尽责尽力,对渡客服务周到、不收钱财、乐善好施;渡客对老船夫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预设: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1.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内心里藏着关于女儿的悲伤故事,却不能说与人;说给翠翠的只是掩去了伤痛的缅怀。年迈衰老,却必须坚强地生活,因为对于翠翠的未来还感到茫然。一心为了让翠翠快乐地生活,却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独而单纯的翠翠:生活于边城的渡船边,封闭的环境让纯真的翠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独地久久在内心回忆;想出去,却更担心爷爷;心里感到孤独却无法从爷爷那里得到安慰;听了关于母亲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儿的感受……
第二课时
六、感受鉴赏
(一)圈化你最欣赏的语句,用心诵读、体会并交流
1.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2.凝练、清新。在朴素的叙写中,注入诗的节奏,使语言充满感兴,富有灵气:“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二)自然风景和地方风物的描写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这些淡然、素雅的描写,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的讴歌和迷醉。如此环境,仿佛世外桃源,本身便诗意盎然。
(三)诗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说翠翠美丽、聪慧、善良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那祖父的爱、责任、坚持、淡泊钱财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闭的停滞的,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持着古朴、自然、原始的民风,人们善良、热情、质朴、好客、真诚。翠翠和爷爷,相守于封闭的渡船溪边,在孤独中相互照应,在单调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诗意盎然。
(四)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和诗化
文中没有什么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的事件,写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平淡如水、节奏悠然迂徐、和谐而有张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们提到沈从文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废名(冯文炳),因为沈从文自己说他的创作是学废名的。如果说沈从文是散文化、诗化、写意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人。那么废名大约可以算是开山之祖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等都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它们都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废名、沈从文这一派写意式的乡土小说,后来在孙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继承。而这一派乡土小说和鲁迅开创的写实一派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两支。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的写实一派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而废名、沈从文这写意一脉则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潜流。
散文化、诗化的写意乡土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风景、风俗、风情、人情、人性的描写,都多少具有田园牧歌的调子,情感都较为美好,温暖。更具有艺术性。
(二)有人认为,《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纡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见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八、作业:课外阅读《边城》全文,进一步感受田园牧歌式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边城》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1]
《边城》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边城》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整体感知:
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 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 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环境分析:
3、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5、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
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人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性爱情:翠翠―傩送 情
美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
6、探究活动一
内容:探究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一组探究风景美
二组探究风俗美
三组探究边城的人际关系(人情美)
具体过程:
(1)各组同学在文本中把描写风景的句子,表现风俗活动的句子,体现边城人际关系的句子分别找出来,做好相应的批注
(2)同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认为批注得好的,写上“赞”“顶”“荐”等字。
(3)每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共同讨论。
6、探究活动二
内容: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
具体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8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
(2)同学们边听边看,评价出谁的角色读得好一些,谁的角色读得要差一些,为什么?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理由:翠翠:温柔多情、含蓄腼腆、聪明乖巧、善解人意
傩送:英俊潇洒、淳朴善良、幽默大度、乐于助人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五)、学生自主探究――小说主旨
1、提问:美丽而充满爱的边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
1、学生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2、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关键词,全班共同讨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边城》教案 篇10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讨论法2、讲解法3、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 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5、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第二课时
1、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2、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第三课时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 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边城》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2、能力目标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3、情感目标
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要上的课相信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并且也是你们最想预习、最好预习的课文,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吗?(因为《边城》是小说,阅读小说是高中繁忙生活中的一种享受。)那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一次二次享受吧!
(二)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因少年时长期生活在旧军队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军籍)。耳闻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种压迫杀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忧隐痛,向往于沅水流域人民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对民间的一切具备特殊的审美敏感,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公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边地的小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章。
(三)文章分析
A情节
1、概括各章主要内容: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明确: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请同学结合文中的插图,叙述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的故事情节。
明确:简述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所提出的信息,紧扣“误会”来展开,着重突出傩送俊美风趣的性格特点,突出翠翠由“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微妙心理变化。
提示:二老的出现,对翠翠来说,是心灵深处的一大冲击。一开始尽管有误解,但从伙计口中了解实情后,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和翠翠的关系。
3、“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的作用:
⑴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⑵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
⑶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B人物
请分别用一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明确:⑴翠翠:美、真、可爱、淳朴、善良、纯洁、明慧、温柔
⑵傩送:淳朴、英俊、幽默
⑶祖父:善良、古朴、狡猾
(解说理由是要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C环境
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研读文章,鉴赏作品的环境美。
明确:
⑴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安静活泼、生机盎然)
⑵风俗美:a、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b、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c、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d、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⑶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各类人,尽管物值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概括: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四)总结全文五、课后练习: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五、课后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羁绊牛犊犬吠
粗鄙欺侮歇憩
蘸酒泅水落空
擂鼓埋怨睨着
茶峒掂着悖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xiá,两头高高qiào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zào的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
(2)龙船水刚刚zhǎng过,河中水皆fàn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míng
lǎng,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里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3)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jiéjū,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粽子。
3、”大鱼咬你”这句话在问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B在看似简单发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晰了。
C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体察人物内心活动,充满储蓄美。
D作为贯串翠翠和二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储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使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在减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
(2)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字眼。
(3)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寻找祖父,结果这是不得祖父的
A警告粗鄙踪迹
B警示卑鄙踪迹
C敬告卑鄙行迹
D警示粗鄙行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6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
“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了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 城!”`
5、爷爷让翠翠拦住那位渡客,翠翠不明真相,当真去拦了,等到下船的第二个商人告知原委,翠翠明白了,却”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坚决不让走。翠翠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6、阅读文中画线句,这样的话语看似不可理解,却恰恰是老船夫个性的真实写照。请说说老船夫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
《边城》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
《边城》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2、能力目标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3、情感目标
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要上的课相信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并且也是你们最想预习、最好预习的课文,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吗?(因为《边城》是小说,阅读小说是高中繁忙生活中的一种享受。)那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一次二次享受吧!
(二)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因少年时长期生活在旧军队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军籍)。耳闻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种压迫杀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忧隐痛,向往于沅水流域人民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对民间的一切具备特殊的审美敏感,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公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边地的小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章。
(三)文章分析
A情节
1、概括各章主要内容: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明确: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请同学结合文中的插图,叙述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的故事情节。
明确:简述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所提出的信息,紧扣“误会”来展开,着重突出傩送俊美风趣的性格特点,突出翠翠由“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微妙心理变化。
提示:二老的出现,对翠翠来说,是心灵深处的一大冲击。一开始尽管有误解,但从伙计口中了解实情后,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和翠翠的关系。
3、“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的作用:
⑴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⑵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
⑶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B人物
请分别用一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明确:⑴翠翠:美、真、可爱、淳朴、善良、纯洁、明慧、温柔
⑵傩送:淳朴、英俊、幽默
⑶祖父:善良、古朴、狡猾
(解说理由是要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C环境
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研读文章,鉴赏作品的环境美。
明确:
⑴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安静活泼、生机盎然)
⑵风俗美:a、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b、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c、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d、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⑶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各类人,尽管物值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概括: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四)总结全文五、课后练习: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五、课后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羁绊 牛犊 犬吠( )
粗鄙 欺侮 歇憩
蘸酒 泅水落空
擂鼓 埋怨睨着
茶峒 掂着( ) 悖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xiá ,两头高高qiào 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zào的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
(2)龙船水刚刚zhǎng过,河中水皆fàn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míng
lǎng,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里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3)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jiéjū,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粽子。
3、”大鱼咬你”这句话在问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B、在看似简单发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晰了。
C、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体察人物内心活动,充满储蓄美。
D、作为贯串翠翠和二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储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使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在减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
(2)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字眼。
(3)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寻找祖父,结果这是不得祖父的
A、警告粗鄙 踪迹
B、警示卑鄙 踪迹
C、敬告卑鄙 行迹
D、警示粗鄙 行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6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
“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了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 城!”`
5、爷爷让翠翠拦住那位渡客,翠翠不明真相,当真去拦了,等到下船的第二个商人告知原委,翠翠明白了,却”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坚决不让走。翠翠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6、阅读文中画线句,这样的话语看似不可理解,却恰恰是老船夫个性的真实写照。请说说老船夫具有怎样的性格。
《边城》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二、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介绍有关文学常识
二、 理清文章思路
三、 结合问题分析人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参。
二、 介绍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3、创作风格: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这是其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初的欲望。”他创作时往往会去除现实中残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其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三、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宝、傩送。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也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不想跟弟弟争。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有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觉得自己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自己应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时他含辛茹苦的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了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之夜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这时许多人都热心的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顾他。而翠翠却在孤独的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3、 创作动机:
见书前提示。
四、 理清文中人物与情节:
1、 主要人物:
翠翠、爷爷、天宝兄弟
2、 主要情节: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 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
五、 读第13章,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有些凄凉。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恰是翠翠刚刚迈进十七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他唯一的依靠又不再她身边,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景,又有人物的内心感受,那一点都有些,那一点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很觉得悲伤”从凄凉到哭,又至于悲伤,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祖父又说:“不许哭,……这块土地上”如何从这段内心独白看到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是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深悔自己对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再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5、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心中压上了……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法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的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钟爱的憧憬,有又对那钟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派遣。
六、 品析第14章:
1、 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2、在他梦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尾草,是说说虎尾草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虎威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尾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他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他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虎尾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文章末尾“我又摘了一把虎威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威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威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3、船夫“忧愁而快乐的听下去”。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忧愁而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做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小心的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落网里不安的挣扎,他隐隐感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孙女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4、去暗访大老。
5、天宝大老轻轻的说与老船夫轻轻的说,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的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揣摩的悲哀与无奈。
6、 什么爷爷回来时脸色难看?
明确:没料到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矛盾。
七、 品析第15章:
1、 “月光及其柔和、……太美丽了”这一段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这时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雾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境平添了无奈与遗憾。为下文翠翠的活动买下伏笔。
2、“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确定,单纯的只是想去听歌,听完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3、 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段首写她“心理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他已经有了对爱的渴望,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4、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八、 布置作业:
1、 试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讨论文中人物见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
2、 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文章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据她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忌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节选部分的三个主要人物,虽然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感情:爱、矛盾和孤寂。
二、 分析文中的爱:(亲情)
1、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
(1)翠翠对祖父的爱: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主要表现为对祖父的依恋。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倍至。由于他感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他就设想自己出走给外公带来的惩罚,课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是的无奈,又为他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2)祖父对翠翠的爱:
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他也是关怀无比,不让她坐热石头,唯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2、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与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3、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总结: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三、矛盾与孤寂:
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 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他说:“不许哭……”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宝兄弟俩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青,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他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的受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的等到什么时候。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翠翠的哭。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2、 祖父:
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热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独。祖父对翠翠
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她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她的唯一的生活目标是要是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的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来安慰他。它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演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将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没有把天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给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和谈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写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最让人感动的情节:他对死亡的感受。
3、 天宝兄弟:
天宝: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推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有流露出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矛盾。为了爱,他孤独的外出闯滩,有为了爱,孤独的客死他乡。这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他也可以说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的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可以说,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是孤独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1、 第26节中的作用: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又吐明丽纯净、纤尘不然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得热烈、执著、与浪漫。
2、 环境描写的共同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3、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以黄昏的温柔、魅力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的心境密切相关。
五、 处理课后练习二
六、 总结全文: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得珠玉”。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七、 布置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
八、板书设计: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 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