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

  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2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 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 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1、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2、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简单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

  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

  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一、梦之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向往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恍)姥、剡、渌、屐、澹、扉、訇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6

  文/朱华华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缘由→|     |    |     |   → 梦醒 蔑  傲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视  岸

  权  不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贵  屈

  (完)

  中国基础教育网21世纪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首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学习三首诗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揭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鉴赏作品的知识;讲析和点拨相结合,重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播放录音或录像等教学手段指导朗读。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可视情况增加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味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高贵思想;了解运用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进行创作所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课文所选的三首唐诗,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名篇。通过学习,我们将再一次体会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伟大诗人丰富的感情和理想,以及他们的高超的艺术风格。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补充注音:瀛yíng 暝míng 澹dàn 鸾luán 悸jì 恍huǎng

  ②补充解释:梦游:梦中游历。 吟:本指吟咏作诗,后来成为一种古诗体裁名称。李白另有《梁父吟》、《江山吟》等。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信:实在,的确。 壁:直立的山石,诗中的;“半壁”指半山腰。 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霓:虹的一种,古时把内侧的主虹颜色鲜明的称虹,外侧的副虹颜色暗淡的称霓。 来下:下来,为配合韵脚而颠倒词序。 如麻:言其极多。 开心颜:心情愉悦,面露笑容。颜,面容;心,心情。

  ③思考题:第一、全文共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三段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注意诗中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的运用,体会其含义和作用。

  研习新课

  1.作者和作品提示。阅读注解①,教师补充: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传说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2.学生讨论、回答第一预习题――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从瀛洲入笔,从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为梦境的展开镀上一层色调,暗含着一个“梦”字。第二段:写梦游过程。起句承上启下,度入梦境,不露痕迹。梦中所历,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展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梦游图景。第三段: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揭明主旨,是梦境的延伸。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内容如图示: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填写)

  3.朗读全文,结合课文练习思考3、4两小题,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

  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的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一、二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程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诗,开启了一个更高远,更强大的世界,展示出新的远景。”(狄尔泰,《存在哲学》)

  4.讨论第二预习题。明确运用夸张、想象、神话传说等手法进行创作的作用。

  夸张、想象、神话传说是李白作诗常用的手法,它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诗歌令人称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从而创造了诗歌新奇的艺术境界。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使本非名山大川的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寄托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烈向往之情。

  “飞度”、“送”、“著”、“登”、“见”、“闻”、“迷”、“倚”、“惊”等梦中的行动感受,无不被想象激活,此时,诗歌的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传达观念和感情的媒介,而是一个梦游者的千般姿态,万种风情。金碧辉煌、光耀夺目的神仙世界,更是作者借助想象,把不同时地的不同物象进行建构和幻化的结果。梦境中的一切有李白长期漫游经历过的千山万壑的印象,有古代传说和屈原诗歌的启发和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都借助想象凝聚一起,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诗的美妙的空间,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神话传说的运用,使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融合一体,诗歌的空间更广阔了,那个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仙境,正和我们眼前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使人联想到诗人的追求,延续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足迹。

  最后总结:夸张、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5.播放录像,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的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中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的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布置练习:

  1.解释加黑词语:

  梦游天姥留别 势五岳掩赤城

  迷花倚石忽已 忽魂悸魄动

  失向之烟霞 使我不得开

  2.完成课文“思考和练习”一,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痛苦和他的深沉的忧思;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二、了解从现实生活中精选材料。通过对环境和细节的叙述、描写来刻画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领会杜诗的沉郁风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指导预习,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1.补充注音: 坳ào 兀wù

  2.补充注释: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杂)体”。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风雅颂》(指《诗经》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杜诗中这种“即事名篇”的“歌行杂体”诗很多,如《楠树为风雨所拔歌》、《徐卿二子歌》、《戏题画山水图歌》及《兵车行》、《丽人行》、《剑器行》等。

  江郊:江边野外。公然: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

  定:停止。庐:村居小屋。

  3.思考问题(板书)

  ①诗人怎样写秋风破屋,连夜遭雨的惨状?写这些有何作用?

  ②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③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习新课

  一、讲读第一段。结合预习思考问题①讲析。

  1.这一段句法参差,杂以独句,“号”、“茅”、“郊”、“梢”、“坳”古代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读音宏畅,连贯而下,极有力地写出了狂风骤至破屋飞茅的情状。前二句起势迅猛,笔力豪劲。“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又以“八月秋高”催助,读之如闻秋风咆哮,席天盖地而来。“卷”写出秋风破屋之势,“三重”点出受害严重。后三句追写风吹茅草。秋风,呼啸腾踊,茅草,七零八落,四处飘飞,不可收拾。至此,我们恍若已置身于秋风破屋的环境中。朗读时注意声音高低、节奏。

  2.这一段叙述描写,没有直接写诗人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却受到了感情力量的震憾,请同学讲一讲隐含在这一节文字中的感情。

  明确:这一段写出了诗人沉重悲痛的心情。诗人的心仿佛被卷起的茅草拉牵得阵阵疼痛,焦急万分。通过写环境来表达作者心情,感情隐含在语言之中,这是诗歌的常用方法,我们应当仔细体会。

  二、讲读第二段:学生阅读,教师讲析。

  1.如果说第一段叙述了“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一段则转向写“我”“怎么样。”前三句从南村群童的恶行入笔,实在是写自己老而无力的感慨。九字句,“忍”、“公然”这些句法字眼,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后三句,接应“老而无力”,运用两个细节准确鲜明地刻划了诗人此情此景中的自我形象。这一段仍然饱含感情,读来令人摧肠。“力”、“贼”、“得”、“息”都是仄声,短促而不能延长,朗读时应注意体会其声情。

  2.根据一、二两段,请同学们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口头讲述,要求运用细节。

  提示:秋风呼啸,一个衣衫单薄破旧、头发花白、(联系“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干瘦的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边野外,他的老伴也在一边黯然垂泪。老人追赶着飘落的茅草,想捡回一些,等风定后修盖。可突然跑来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看着这个外乡来的老人,像是有意要欺负他,哗啦一声拥上来,抱着茅草就往竹林中跑,消失了,无影无踪。老人焦急万分地呼喊着,气得身子直发抖,可又有什么用呢?终于,老人感到唇焦口燥,四肢无力。他慢慢地走回家门口,看着被风吹得破落不堪的屋顶,倚杖叹息不已,无可奈何,焦愤使他阵阵隐痛。

  三、讲读第三段。

  这一段写连夜遭雨的惨状。开头两句,饱蘸浓墨,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诗人的痛苦也仿佛和墨云夜色一起弥漫。忽然,诗人由眼前的处境想起了自己多年失意穷困的生活,想起了多年战乱的苦痛经历,不禁彻夜难眠。这一节点明历史背景,写得沉重浓郁,令人追思,给我们许多想象的余地。这一夜,诗人一定想得很多,如果拍电影此处可运用闪回镜头来表现。请同学设计几组镜头。

  [1] [2] [3] 下一页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0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

  缘由→梦醒蔑傲大胆的夸张

  剡溪山中洞外洞中视岸

  权不奇特的想象

  清幽壮美恐怖仙乐贵屈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译文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谈语睹神往

  梦中:梦由之

  梦游:登山

  游山(景) (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教学反思: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2

  李春良 单位: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文坛谜一样的人物,至今未弄明白他的家族、种族。出生于中亚碎叶城,成长于四川青莲乡,渡壮年于名山大川,亡于江南。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说唐诗是波翻浪滚的海洋,李白便是战风斗浪的弄潮人;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放荡不羁的豪情,以及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但是李白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和叹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表现了李白的失落、伤感、孤独、悲戚,直至对人生、对官场、对寻仙访道的绝望。

  李白二十岁出蜀,踏上了寻求功名利禄之路,但鄙视科举,幻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公卿,为此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 “寻仙访道”是其中的一条路径,以寻仙访道成就名声;拜谒名人是一条路径,获得名人举荐;联姻高门是一条路径,希望通过裙带关系获得提携。李白曾拜谒诸多名人,但由于性格原因,不但未获举荐,还惹恼了一些当权人。李白二十七岁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许曾是丞相)不但没有达到自己靠裙带关系进入仕途的愿望,还被迫西游长安,拜谒、联姻两条路都未走通,只得“寻仙访道”以壮声名,李白与道士交游,到终南山隐居,幻想走终南捷径,(终南山的道士在李渊起兵时,曾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予支持,并且李唐王朝奉老子为祖先,对道士恩宠有加)曾到持盈法师(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得到持盈法师的赏识。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因“文辞秀逸”“名动京师”,玄宗“闻而悦之,召入宫掖”。终于实现了由布衣一跃而进入官场、进入宫廷的愿望。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进入官场的喜悦和即将施展雄心大略的畅快。李白被征召,一说是道士吴筠的举荐;一说是持盈法师的举荐,不管是两者中谁举荐,都是李白“寻仙访道”的结果。由此看,“寻仙访道”只是李白进身的阶梯;只是他走上官场的工具,

  经过“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随着在位时间的增长,好道之心大盛,对老子追加封号,大修道观,还亲自导演了几出玄元皇帝降临的神话剧,他不再需要什么治国大道,他需要的是点缀升平的“新词”“佳句”,需要的是为自己享乐生活增添乐趣的文人。他欣赏的是李白的文才和谈玄论道,而非李白的什么治国大道。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李白的“待吾尽节报名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理想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说刚刚踏进宫廷时,李白还有一步登天的喜悦的话,那么随时间的流逝,他的政治理想、抱负一点点的落空,使失望逐渐代替喜悦,直至理想彻底破灭。一年多的宫廷生活使李白充分认识到了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险恶、官场上的相互排挤与趋炎附势。由于权贵的排挤,(包括杨贵妃、高力士等)更由于自己的傲岸不群,李白在长安站不住脚了,被迫要求唐玄宗放他还山,天宝三年(645年)三月,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出京后,面临政治理想破灭,治国大道无法施展的客观现实,他能做什么?仕途之路已断,对人世、对前途的感慨寄予何处?现实之中不能施展壮志,只能寄希望于虚幻飘渺的神仙世界。寻仙访道成了此时最好的精神安慰剂,他和杜甫、高适共游宋、梁寻仙访道。高适长安求宦,杜甫兜囊羞涩先后离去,使孤独的李白更想寻求精神的安慰,因此似乎对寻仙更痴迷,同年请天师高如贵为他举行授道录仪式,正式加入道教。据说受道录仪式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很折磨人,但李白坚韧地挺了过来。唐玄宗赐的金,除建了一座酒楼之外,其余的就用来炼丹,从这些看,李白的好道真是投入。但是李白究竟投入没投入进去。可以举晚年的诗为证,《月下独酌》“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此诗中,金丹不如 蟹螯,蓬莱仙山不如糟丘,其结果不言自明。

  646年,李白大病一场,同年秋决意“暂向瀛洲访金阙”南游吴越,临行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暂向瀛洲访金阕”瀛洲是海上三座著名仙山之一,金阕也是神仙居所。上仙山,访神仙,不正是向往神仙吗?所以这首诗被看作游仙诗,表达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实不然,道教讲究大则“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小则“强身健体,百病不生”;诗人不但没有变化飞升,还大病一场,神仙也没有降临来救助他,让他免于病痛折磨,可见修道不起丝毫作用,可见神仙之虚无飘渺。即使是潜心奉道之人,这样的结果也只能使人放弃自己的信仰,认清神仙世界的虚幻。更何况,李白只是把寻仙访道作为政治工具和精神麻醉剂。

  透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不难看出李白对神仙世界的真正想法。“列阙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乱如麻。”多么震撼,霹雳山崩;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仙之人兮列如麻。然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为何寻仙访仙却见仙而退;为何思仙想仙却见仙无语。若是内心向往的,若是梦寐以求的,当愿望终于实现,该是何等兴奋,说不定会手舞之足蹈之,可诗人却在此时悄然离去,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是何种原因。

  “云之君”与“仙之人”都是神仙,为何出场有早有晚?看一看他们出场的所乘之物,“云之君”风为马,“仙之人”鸾回车。如果对照《西游记》中神仙的出场,如猪八戒出场:“不多时,一阵风来,真是个走石飞砂。”而太上老君则坐在青牛背上,足踏祥光。猪八戒只是低级神仙,天篷元帅,故驾风。太上老君是仅次于玉皇的大仙,故乘兽。可见神仙驾风乘兽也是分级分等。按此看来“云之君”与“仙之人”必是等级不同的神仙,就如同地上大官出游一样,先有差役鸣锣开道,后是大官坐骑。故有“云之君”“仙之人”出场先后之分。

  天上人间都一样,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宣扬:神仙不但存在,而且有等级之分,天地间仙人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地仙、尸解仙都低于天仙。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虽然两人的分法不尽相同,但神仙之间也是等级森严,则是非常明确的。李白既然寄托感情于好道,就不可能不研究前人的著作,可以推知神仙有等级的观念是深入李白之心的。人世间的等级制度使李白不能展其鸿鹄之志,神界的等级制度难道就能使李白大展宏图吗?且“纷纷而来下”“列如麻”数目何等繁多,俗语“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如此多的神仙自然也少不了排挤纷争。人世间的等级、排挤纷争使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神界的等级、排挤纷争难道不能使李白望而却步吗?难道不能使李白由对神界、对飞升的向往转化为失望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声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是神仙世界。神仙世界等级森严使他长叹,神仙数量太多让他吃惊。我们可以推想李白的思想“费尽心力进入官场,落个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访道,结果天上人间都一样,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原由,而被赶下界来。李白心里充满对神仙世界的畏惧,只能落下一声长叹。”正因为李白厌恶人世的烦扰纷争,厌恶神仙世界的等级森严,所以最终只能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用访名山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李白好寻仙访道如同叶公好龙一样,只是好那个名,而非是成仙飞升。叶公,真龙来时吓破胆;李白,真仙来时亦心惊。

  如何解释李白加入道教呢?李白在现实的理想破灭之后,必须寻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寻仙访道是他人生三条路径中走得最成功的一条。他继续寻仙访道,可以看成是对过去辉煌的一种甜蜜回忆,是把寻仙访道看成是精神的麻醉剂,寻求精神解脱的工具。与他相似的人物,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向秀等,把对现实的不满寄予黄老之学、谈玄之风。既然有古人做榜样,李白是依葫芦画瓢就可以理解了。李白追求道家的“绝世独立”,追求“远离尘世”,不是对飞升成仙的向往。“暂向瀛洲访金阕”只是李白要寄情于山水的托词,而不是真的寄情于神仙。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好神仙,非慕其清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谓白之赋游仙诗“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因为是以自信其说耶?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好道是李白进身的工具,也是他精神的麻醉剂。或许还是他迎合人们对他的“谪仙人”的称誉的手段,李白根本未沉溺于寻仙访道中,他对寻仙访道绝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李白的对待功名思想变化的规律也能印证他对待寻仙访道的态度。李白由对功名的渴求到对功名的绝望,再由绝望到渴求。未进官场时,冀求种种进身的办法,不惜低三下四地拜谒;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联姻高门;不惜走后门拉关系。真正进入宫廷,又厌弃官场的排挤纷争,离开官场之后,不久再燃功名利禄之欲火。安史之乱中,永王起兵叛乱,李白应邀进入永王幕府,想借此一展其霸王智略,有《永王东巡歌》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以谢安自比,谢安是东晋宰相,可见其渴望走上官场,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彻底死心,失望是暂时的。那么,他的求仙访道思想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矛盾的性格决定李白的矛盾行为。那么,他对寻仙访道有过动摇,甚至绝望很好理解。

  从光线的变化来解释李白对仙界的态度也能印证此观点。光线分析源于绘画,光线有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也有强弱之分,使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反映作画者的不同心态。即使是普通人,对光线的感觉也很敏感,光线太强烈时,可能头晕眼花,引起不适感;光线太昏暗时,常常引发人的恐惧感,如俗语“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只有光线适中,才感觉到舒服。光线作用于人的感官会引发人心灵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心灵感应也可以用不同的光线来表示。如果光线明亮代表渴望,光线黑暗代表恐惧,就可以用光线明暗变化来解释诗人心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微茫”、“明灭”即光线时明时暗,光线时明时暗表明诗人心旌摇动,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应中徘徊。既有对神界的一丝渴望,又有对神界的恐惧。两种心理感应交替占据统治地位。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月出镜湖,且能照出人影,非初十之后,月光不能如此,此时光线对比白昼应是朦胧,即明亮胜过黑暗,表明诗人应是渴望在慢慢征服恐惧。

  “半壁见海日”初日东升,光芒万丈,并且立足点是半山腰,观看初日应该无阻碍,应是光线明亮,表明诗人心中渴望战胜了恐惧。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即是光线暗,光线由明转暗,表明心中恐惧又在征服渴望。并且恐惧占了上风。

  “日月照耀金银台”日月同辉,光线亮到极点,表明渴望见到神仙的心理也发展到了顶峰。

  光线由时明时暗到朦胧,由朦胧到光明,由光明到黑暗,由黑暗到极明。总体来说光线变化规律是暗---明---暗-----极明,极明过后将是大暗,大暗即是大恐,大恐即是绝望。也即是物极必反,那么最终诗人的心情将是极度渴望到极度失望,也就是绝望。

  无论从诗人自己的生活历程,还是诗人描绘的场景,还是诗人思想变化规律,还是按光线与人的心理分析,诗人最终走向的只能是失望,本诗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是李白傲岸性格的真实流露,也是诗人对失望心情的不甘心。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3

  一、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4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缘由→|     |    |     |   → 梦醒 蔑  傲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视  岸

  权  不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贵  屈

  (完)

  中国基础教育网21世纪(文/朱华华)

  [1]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种“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1)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